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商鞅变法、都江堰等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已经预习本课的基础之上,鼓励其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战国七雄,商鞅变法,都江堰
教学难点:改革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音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变化的世界》:让学生看到世界在变化,历史也在变化。当历史从动荡的春秋走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社会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四个篇章
(一)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二)商君始变法 秦国最强盛
(三)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四)说天下大势 悟历史智慧
二、知识梳理
(一)谈七雄兼并 解战国风云
1、请同学们看课本31-32页,自主归纳知识点:七雄形成,七雄并立,主要战役 。
教师:多媒体展示战国七雄的形势图,并总结规律: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学生:观看仔细战国七雄形式图,根据教师总结的规律,进行2分钟识记。
2、开动脑筋:战国时期那么多的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教师:投放与战争有关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的巨大的灾难。
另一面列举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170多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了。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历史的趋势的必然!
3、设想一下: 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通过设想让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反对战争的人生价值观。
(二) 商君始变法 秦国最强盛
1、播放视频《立木为信》
教师: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呢?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总结:取信于民。
教师: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学生:言必信,行必果!
2、多媒体展示:商鞅变法的内容以及带来的作用
教师: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学生总结: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败,最终实现了秦国由落后到强盛的巨大飞跃。治理国家不应墨守成规,只有顺应历史潮流,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三)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1、如何解决:上游下雨,下游洪涝的问题?请同学们自主学习
造福千秋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教师:多媒体展示,都江堰示意图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观看示意图总结都江堰的作用:防洪、灌溉、水运等。
2、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师:多媒体显示一些破坏环境的图片。并设问:现今社会有些人,在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驱使下,出现了牺牲和破坏环境的举动,为了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该怎么做?
学生总结:(1)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保护前人来之不易的智慧成果。(2)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3、基础知识大比拼
由每组同学选择一个题号,参与答题;答题的同学有30秒的反应时间,其他人不得提示。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说天下大势 悟历史智慧
收获平台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哪些启示?
学生总结感悟: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等。
三、我来总结
通过诗歌的形式总结全课,师生齐读结束本课的学习。
四、评价
对表现好的同学,小组进行表扬。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知识层次和理解能力都不算很好。但是,对于历史故事却很感兴趣。尤其是地处农村中学的学生,兴趣浓厚,但是基础很薄弱。上节课,已经学习完了《动荡的春秋时期》,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形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小组进行学习,让学习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充当组长的角色,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课前督促,课上讨论帮扶,课下检查巩固等。
在学习本课之前,建议学生提前预习,利用故事书等媒体了解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当中的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历史典故,立木为信和震不跨的都江堰等历史史实。以达到尽快融入课程学习中,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积极性肯定会很高涨。
效果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了一些小故事和历史典故如:立木为信,纸上谈兵等,激发了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商鞅,李冰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而对于都江堰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尊重古人的智慧这一思想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各自小组的问题,增强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而引导小组间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任何一节历史课教师都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能否激发学生产生情感效应,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方式来激发。本节课,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历史教学中,达到了主动学习的良好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是中国古代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的教学内容。该课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题材,也是学生借古看今,深切认识改革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的好的学习材料。
本节课,内容为新授课,共1课时,教学重难点比较突出。
教学重点:(1)都江堰: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师生相互帮助,从而对都江堰的修建有所了解,并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功绩。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突出分析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以突出其在本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在讲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时,要表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引发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从而为后面讲述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
评测练习
1、区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和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学生容易混淆。
2、商鞅变法的—鞅、都江堰的—堰,这些平时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或者不会写的字。课上要求学生会写。
3、知道新中国建立的与都江堰相媲美的两大水利工程—葛洲坝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
4、知道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历史史实。
课后反思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节课的设计中,注意了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总结“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地理位置的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并认识战争的两个方面:残酷性和促进国家走向统一这一历史的大趋势。
引导学生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结合他们各自的活动和时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的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有时候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使学生认识到都江堰等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作为当代人应该爱我家园,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这一概念难以理解。需要教师慢慢引导,师生共同完成对这一难题的解决。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2)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3)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课标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国七雄的概念和七国之间的主要战争如: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2)认识《战国形势图》,学习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的改革变法。
(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学会历史评价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与时俱进,大胆创新,理解改革是时代的需要;
(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保守,反动的。
《初中历史_《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相关文档:
幼儿园学前_拉拉闯天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09-13
音乐教师工作计划学情分析5篇09-17
小学语文_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0-17
初中语文_【课堂实录】热爱生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0-19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寿司制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1-2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中国传统节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11-26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认识二十四节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01-16
小学语文_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02-11
初一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学情分析8篇03-19
近一年学生学情分析报告(6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