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数学活动》马赢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

时间:23-07-16 网友

第三章 数学活动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 马赢 教学背景分析 数学活动属于“综合与实践”,核心目标是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 教材活动1的内容选自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让学生结合统计报告中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报道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它们,是要求较高的活动内容,它有较大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的内容,通过简单实验发现一个基本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据此确定的重点,初一上学期学生很感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要有方向性启发,教师通过问题串、建立表格、同伴互助、小组交流、及时回顾反思、变式练习与作业,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表格,学生采用内隐式学习,在填好表格后再找规律.另外,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很可能因为兴奋而出现失控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安排具体操作步骤,并且及时表扬遵守纪律的小组。 教学目标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归纳出杠杆平衡原理 2.通过发散性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后回顾反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体会化归思想.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物理问题; 难点:发现新闻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学生需每两人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一些质量相同的小物体、一个支架和刻度尺.如果有条件,可以在物理实验室上,准备钩码、杠杆、铁架台、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利用方程解决新闻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统计资料(见教科书第109页) 2.探究问题: (1)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2)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你能计算出物价上涨的百分比吗?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提炼出数学问题并交流.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出有效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出示教材109页活动1的第2个问题. 解:(1)设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x元 (1+8%)x=11664 解得x=10800. (2)设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 答:略. 3.解题后回顾反思: (1)解决本题用到了什么知识? (2)解决本题用到什么方法? (3)解决本题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 (4)与 交流,我发现了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整理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后回顾反思,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活动2:利用方程解决物理问题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在木杆中间栓绳,将木杆吊起来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师生活动:教师指出平衡的意义——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本节课中平衡特指水平静止状态. 设计意图:应该解释平衡的物理意义及本节课要求.应该由教师解释何谓平衡,因为这个核心概念本节课反复应用. (2)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a与b; (4)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a与b; 师生活动:两名学生一组,动手操作,观察,测量,记录(填充表格). 教师巡视.在学生完成后追问:当右边小物体不动,当左面小物体增多时,还能否通过移动保持平衡? 设计意图:培养猜想的意识 (5)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测量,记录.学生分析,探索,归纳推理.教师巡视,提前设计好表格,请学生填写. 实验次数 小物体数 a与b值 n与a之间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 第n次 1 n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1.右边小物体数目、位置不变 2.左边小物体数目增多时,平衡时与支点位置越来越近. 教师追问:左面小物体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表格,学生采用内隐式学习,在填好表格后再找规律. 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cm,支点为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l2 =xn 解得x =l 2n 答:略. 师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讲解归纳的结论.学生小组交流总结出解方程的方法.学生展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交流讨论,关注学生能否归纳出结论、解出方程. 3.解题后回顾反思: (1)你能验证你得出的结论吗? (2)解决本题用到什么知识? (3)解决本题用到什么方法? (4)解决本题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 (5)与 交流,我发现了 . (6)试想,如果教科书中本题直接给出最后一段的问题,你认为是题目是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为什么?教材的实验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回答,学生评价,教师补充得出: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感到“进”有困难,或无路可进时,不妨逆向思维,考虑“以退为进”的解题策略.“退”就是从一般退到特殊,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抽象推到具体,从整体推到局部,退到保持特征的最简情形,处理特殊的对象,再归纳、联想,进而解决一般情形. 设计意图: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活动3:备选练习 为了给一本厚书标上页码,印刷工人用了2989个数字.这本书有多少页(选自《怎样解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关注学生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估算,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串:你能估计出这本书的页码的范围吗?印一本有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印一本有9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印一本有99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你能估计出这本书的页码的范围吗?你能利用方程解决本题吗? 解:印一本有9页的书需要9个数字;印一本有99页的书需要9+(99-9)×2=189个数字;印一本有999页的书需要9+(99-9)×2+(999-99)×3=2889个数字.我们设问题中那本厚书有x页,则2889+4(x-999)=2989.解得x=1024. 设计意图:初看问题似乎很简单,可是却无从下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教师提出问题串,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学生归纳.本题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估算之后,再利用方程解决. 活动4:总结归纳 1.完成表格后两列 报纸名称日期 内容 数学问题提炼 解答 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物价上涨的百分比是多少? 略 2.在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中,我们借助了表格这个工具.我们如何检查归纳的结论是否正确? 3.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及可能遇到的困惑、解决策略并展示.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第1题的表格的前两列,请学生独立补充完成后两列.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展示.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且随机请1人代表组内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既展示自己的自信,又欣赏同伴的优点. 作业 1.写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及还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 2.在报纸上收集一些统计数据,想一想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能否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数据. 报纸名称日期 内容 数学问题提炼 解答 教学反思 同伴点评:本课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活动,既关注直接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经历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又关注数学思考方式的培养.培养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追问、问题串及解后回顾反思上. 教师钻研教材,合理用教材教,有目的的进行了取舍.教材活动1直接呈现了问题,案例中教师在出示新闻材料后请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总结归纳环节又以表格形式外化了这种思维,针对活动1的拓展问题,教师以表格作业形式留给学生;.在活动2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情,通过设计表格降低了难度. 教师关注教学细节,解释了物理中的平衡的意义与本节课活动2中的平衡的意义.教师增加的练习为活动2的拓展延伸,学生在活动后对估算能力、问题特殊化思想、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会有更深的体会. 从学习方式上,本节课采用了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了遇到的障碍,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布置开放性作业是本节课的又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看待生活. 启发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反思小结,进一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 数学活动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 马赢 教学背景分析 数学活动属于“综合与实践”,核心目标是积累学生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方式. 教材活动1的内容选自新闻报道中的统计数据,让学生结合统计报告中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报道中的数学问题.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它们,是要求较高的活动内容,它有较大开放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2是动手实验与动脑分析相结合的内容,通过简单实验发现一个基本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据此确定的重点,初一上学期学生很感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要有方向性启发,教师通过问题串、建立表格、同伴互助、小组交流、及时回顾反思、变式练习与作业,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表格,学生采用内隐式学习,在填好表格后再找规律.另外,学生第一次进行实验,很可能因为兴奋而出现失控情况,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安排具体操作步骤,并且及时表扬遵守纪律的小组。 教学目标 1.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归纳出杠杆平衡原理 2.通过发散性问题,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后回顾反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体会化归思想.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物理问题; 难点:发现新闻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出结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师使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活动成果;学生需每两人准备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一些质量相同的小物体、一个支架和刻度尺.如果有条件,可以在物理实验室上,准备钩码、杠杆、铁架台、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1:利用方程解决新闻中的数学问题 1.出示统计资料(见教科书第109页) 2.探究问题: (1)说说“增长8%”和“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的意思; (2)你能利用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从中再计算出一些新的数据吗? 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你能计算出物价上涨的百分比吗? 师生活动:学生仔细阅读,独立思考提炼出数学问题并交流.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出有效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2)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出示教材109页活动1的第2个问题. 解:(1)设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x元 (1+8%)x=11664 解得x=10800. (2)设去年售价为1000元的商品在前年的售价为x元 (1+1.5%)x=1000 解得x≈985. 答:略. 3.解题后回顾反思: (1)解决本题用到了什么知识? (2)解决本题用到什么方法? (3)解决本题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 (4)与 交流,我发现了 .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整理笔记. 设计意图:通过解题后回顾反思,积累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活动2:利用方程解决物理问题 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和一些等重的小物体,做下列实验: (1)在木杆中间栓绳,将木杆吊起来并使其左右平衡,吊绳处为木杆的支点; 师生活动:教师指出平衡的意义——物体保持相对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绕轴匀速转动状态.本节课中平衡特指水平静止状态. 设计意图:应该解释平衡的物理意义及本节课要求.应该由教师解释何谓平衡,因为这个核心概念本节课反复应用. (2)在木杆两端各悬挂一重物,看看左右是否保持平衡; (3)在木杆左端小物体下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两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a与b; (4)在木杆左端两小物体下再加挂一重物,然后把这三个重物一起向右移动,直至左右平衡,记录此时支点到木杆左右两边挂重物处的距离a与b; 师生活动:两名学生一组,动手操作,观察,测量,记录(填充表格). 教师巡视.在学生完成后追问:当右边小物体不动,当左面小物体增多时,还能否通过移动保持平衡? 设计意图:培养猜想的意识 (5)在木杆左边继续加挂重物,并重复以上操作和记录. 根据记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测量,记录.学生分析,探索,归纳推理.教师巡视,提前设计好表格,请学生填写. 实验次数 小物体数 a与b值 n与a之间的关系 右 左 a b 第1次 1 1 第2次 1 2 第3次 1 3 第4次 1 4 … 第n次 1 n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1.右边小物体数目、位置不变 2.左边小物体数目增多时,平衡时与支点位置越来越近. 教师追问:左面小物体数量与到支点的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初一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归纳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表格,学生采用内隐式学习,在填好表格后再找规律. 如图,在木杆右端挂一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支点左边挂n个重物,并使左右平衡.设木杆长为lcm,支点为木杆中点处,支点到木杆左边挂重物处的距离为xcm,把n,l作为已知数,列出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l2 =xn 解得x =l 2n 答:略. 师生活动: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讲解归纳的结论.学生小组交流总结出解方程的方法.学生展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的交流讨论,关注学生能否归纳出结论、解出方程. 3.解题后回顾反思: (1)你能验证你得出的结论吗? (2)解决本题用到什么知识? (3)解决本题用到什么方法? (4)解决本题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如何解决? (5)与 交流,我发现了 . (6)试想,如果教科书中本题直接给出最后一段的问题,你认为是题目是变简单了还是变难?为什么?教材的实验起到了什么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回答,学生评价,教师补充得出: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感到“进”有困难,或无路可进时,不妨逆向思维,考虑“以退为进”的解题策略.“退”就是从一般退到特殊,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抽象推到具体,从整体推到局部,退到保持特征的最简情形,处理特殊的对象,再归纳、联想,进而解决一般情形. 设计意图: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活动3:备选练习 为了给一本厚书标上页码,印刷工人用了2989个数字.这本书有多少页(选自《怎样解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关注学生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估算,教师适时提出问题串:你能估计出这本书的页码的范围吗?印一本有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印一本有9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印一本有999页的书需要多少个数字?你能估计出这本书的页码的范围吗?你能利用方程解决本题吗? 解:印一本有9页的书需要9个数字;印一本有99页的书需要9+(99-9)×2=189个数字;印一本有999页的书需要9+(99-9)×2+(999-99)×3=2889个数字.我们设问题中那本厚书有x页,则2889+4(x-999)=2989.解得x=1024. 设计意图:初看问题似乎很简单,可是却无从下手.将抽象问题具体化,教师提出问题串,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利于学生归纳.本题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估算之后,再利用方程解决. 活动4:总结归纳 1.完成表格后两列 报纸名称日期 内容 数学问题提炼 解答 统计资料表明,山水市去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1664元,与前年相比增长8%,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6.5%. 山水市前年居民的人均收入为多少元?物价上涨的百分比是多少? 略 2.在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中,我们借助了表格这个工具.我们如何检查归纳的结论是否正确? 3.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及可能遇到的困惑、解决策略并展示. 师生活动:教师给出第1题的表格的前两列,请学生独立补充完成后两列.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展示.教师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并且随机请1人代表组内同学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在同伴的合作交流中,既展示自己的自信,又欣赏同伴的优点. 作业 1.写出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及还可能存在问题的地方. 2.在报纸上收集一些统计数据,想一想利新数据. 教学反思 同伴点评:本课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经历活动,既关注直接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经历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又关注数学思考方式的培养.培养思考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追问、问题串及解后回顾反思上. 教师钻研教材,合理用教材教,有目的的进行了取舍.教材活动1直接呈现了问题,案例中教师在出示新闻材料后请学生思考其中的数学问题,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在总结归纳环节又以表格形式外化了这种思维,针对活动1的拓展问题,教师以表格作业形式留给学生;.在活动2中教师充分考虑了学情,通过设计表格降低了难度. 教师关注教学细节,解释了物理中的平衡的意义与本节课活动2中的平衡的意义.教师增加的练习为活动2的拓展延伸,学生在活动后对估算能力、问题特殊化思想、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会有更深的体会. 从学习方式上,本节课采用了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和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合作中解决了遇到的障碍,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另外,布置开放性作业是本节课的又一特点.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看待生活. 启发学生自己对本节课反思小结,进一步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p

《部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数学活动》马赢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比赛新课标人教》相关文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09-01

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教学设计09-04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09-05

幼儿园中班教案《排排队》教学设计09-12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学校》09-13

西湖教学设计和反思09-14

《西湖》教学设计15篇09-14

202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集锦7篇)09-15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优秀4篇)09-15

《古对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