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马鹿寨小学 杨福俊
【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的一篇记事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增强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
2、难点: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和蔼可亲,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小飞机,纱翅膀,飞来飞去灭虫忙,低飞雨,高飞睛,气象预报它内行。(打一动物)。
2、接着展示纸折蜻蜓给同学们看,多么可爱的蜻蜓呀!同学们想不想学折呀?大家学好了这篇文章,课后老师教你们折好不好?(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二)自主设疑,初读感知
1、从课文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学生谈自己想了解的问题。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落,不理解的字词作上记号,遇到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课件)
3、学生尝试朗读,自学课文。(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一)再读课文,自学交流
1、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4、学生初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进行交流评价。(出示课件)
(二)强化朗读,问题质疑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文中陶行知是怎样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的?请同学们读课文2至6自然段。
(2)学生角色朗读汇报
(3)引导质疑:同学们有没有不懂得地方?谁知道孑孓是什么?过渡:除此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蜻蜓的那些知识?请同学们再读7至10自然段。
(4)读了这几个段落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蜻蜓的尾巴和眼睛结构怎样?有什么功能?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5)引导质疑:对于蜻蜓在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的说法,是不是真的呢?
(6)同学们还有什么弄不清楚的问题?除了文中的介绍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蜻蜓的知识?
(7)现在你知不知道孩子们为什么要放飞捉到的蜻蜓?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一)品读感悟,自主探究
1、陶行知是如何让学生弄清蜻蜓吃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2至6自然段。
(1)学生角色朗读,弄清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是人类的好朋友。弄清孑孓(蚊子的幼虫)。板书出:吃苍蝇、蚊子、孑孓(人类的好朋友)
(2)除除了蜻蜓吃的食物之外,文章还介绍哪些知识?(相机出示课件。)板书出尾巴和眼睛的结构特点和用途。
(3)出示句子:“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这是真的吗?学生发表看法,教师解释:其实这不是真的,陶行知也很难确定,所以用了“据说”一词。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呀(出示课件并解释:“蜻蜓交配时,由于生殖的需要,会咬自身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
(4)除了文中介绍外,你还了解哪些蜻蜓的知识?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①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开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
②蜻蜓点水(人们常常看到蜻蜓点水,实际上这是蜻蜓妈妈在生儿育女。把尾巴插入水中,产卵。
③有两对膜状的翅,口内生着一对坚硬有力的紫色大鄂。
④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在作急促的冲刺飞行中,每秒的速度可达40米左右;还可以连续飞行一小时不着陆。
过渡:听了陶行知先生的介绍后,同学们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读最后一段。
(5)孩子们为什么放飞了捉到的蜻蜓?请同学们谈谈?
教师引导补充:孩子们了解了蜻蜓吃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并喜欢上了蜻蜓,爱上了蜻蜓,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所以放飞蜻蜓。
2、、同学们,是谁让孩子们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又是谁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蜻蜓的身体结构及作用的?
3、刚才我们从陶行知的语言中了解了蜻蜓,现在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描写陶行知动作神态的句子,认真读读,并说说你的感受?
4、学生找相关的句子,认真品读,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品读感悟陶行知的人物特点。
(二)诵读感悟,互动解疑
1、(课件出示句子):“慈爱地抚摸着翠贞的小辫子问”;“陶行知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
(1)读了句子你觉得陶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2)学生诵读感悟、交流、从“慈爱、抚摸、拉着”等词语体会陶行知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育人特点。
2、(课件出示句子):“陶行知从翠贞手里取过蜻蜓,高高举起”;“陶行知将蜻蜓小心地翻过去”。
(1)从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2)细读体会感悟
(3)引导解释:(“取”体现出先生与孩子们的平等相待,“取”的动作很轻微,也很小心。举得高,孩子们才能看得清。多么关心孩子啊,处处为孩子着想。“小心地翻过去”说明他十分爱护蜻蜓,怕弄伤了蜻蜓。)
3、(课件出示句子):“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说:把它放了好不好?说着,吧蜻蜓还给了翠贞。”
(1)学生诵读感悟,讨论、交流。从“商量、好不好、还给”等词语体会陶行知。
(2)引导感悟“用商量的口吻”、“还给”表现出陶行知先生没有居高临下,他非常尊重孩子,很民主地把放飞的决定权交给孩子们,让他们放得心甘情愿。(出示放飞蜻蜓课件)
(3)你能把这种语气读好吗?请你试一试。(指名读)我们一起来读。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一)引导反思,归纳总结
1、同学们,通过学习你认识了陶行知是怎样的一个人?从他和孩子们的交谈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2、学生梳理知识,反思小结,完成练习。
(出示习题课件)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陶行知是一个和蔼可亲、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循循善诱的人。从他和孩子们的交谈中你认识到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尾巴细长分节,起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作用; 眼睛大而复杂,由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可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3、教师点评:你们真的走进了陶行知的心理,他就是这样一位尊重孩子、热爱生命、提倡民主的大教育家。(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陶行知)
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促使孩子们主动放飞了蜻蜓。孩子们放飞的不仅仅是蜻蜓,还有他们对有益动物的一份爱、保护有益动物的一份责任、人和动物之间和谐相处的一份真情。
(二)知识迁移,拓展运用
1、同学们,如果你看到有人伤害有益动物(猫头鹰或青蛙)的行为,你会怎么办?会采取哪些方法劝阻?(课件出示)
2、学生讨论、交流、评价。
3、出示作业:查资料,了解一种或几种有益动物,并写成一段话。
附板书:
认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人类的好朋友)
↗
陶行知引导孩子们→了解蜻蜓:尾巴细长分节(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眼睛大而复杂(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放飞蜻蜓:保护有益动物
《放飞蜻教学设计》相关文档:
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教学设计09-04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09-05
幼儿园中班教案《排排队》教学设计09-12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学校》09-13
西湖教学设计和反思09-14
《西湖》教学设计15篇09-14
202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集锦7篇)09-15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优秀4篇)09-15
《古对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