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社会学读书笔记

时间:23-02-20 网友

法律社会学读书笔记

【篇一:《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是北京大学法律系副教授朱苏力教授所写。这本书还是影响中国十大法治的图书。这本书的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综合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从上述多个学科角度带我们走进了法学的新视角。并且苏力教授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而且在其中引用了一些如《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杠爷》以及邱氏鼠药案等电影或者真实案例,借以阐述该章节的内容。这点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我想这种写作方法比较适合像我这种不太喜欢读枯燥的书的法学生看。借用一句他人的的评价就是苏力教授“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读了这本书之后,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大体上分为三编。第一编研究的是中国的现实,更确切的说是当代法制背景下的现实生活。第二编研究的是中国的司法,主要包括制度设计和过程。第三编研究的则是中国法学研究的规范化,包括学术批评和法学教育。

第一编:变法与法治

苏力教授的中心观点是反对强调政府运用强制力规制经济和社会的法制建设模式,反对机械移植西方法律,提倡法治应当更多地依据、借助和利用本土的传统和惯例,注重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文中首先指出我国当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许多学者主张通过强制力尽快建立一个现代法律体系保证市场经济发展,即政府推进型的“变法”,但是无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还是英美法日的法律发展实践来看,过分激烈的变法并不能取得很好效果,所以中国的法治之路必须注重利用中国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和实际。1之后作者提出了法律的功能并不在变革,而在于建立和保持一种可以大致确定的预期,以便利人们的相互交往和行为。1

2法律更多的是保持社会的稳定,习惯和惯例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所以法律就需要对其进行总结、概况、生化和确认,那么国家的强制力便可以降到最低。在市场经济领域,虽然中国没有全国统一性的商业惯例,但是我们也不能采取拿来主义,把西方的经验强制推行,我们需要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非正式法律制度中去寻找资源,把传统习惯与现代相结合,建立与现代相适应的的法治。

为了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作者以《秋菊打官司》和《被告山杠爷》两部电影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两部作品正好能够反映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状况。这两部电影都向我们提出来一个问题便是是否存在一种无语境的、客观普遍的权利,并且可以毫无根据地据此建立一个普适的法律制度来保护这种权利。3秋菊要的或许只是一个“说法”,山杠爷或许只是想教育一下虐待婆婆的媳妇,因为这是在农村他们所固有的预期,正式的法律或许并不能够很好地保护公民的权利,破坏了乡土社会的“默契”。两部电影都反映出中国的法律制度正在西化,强调西方的纠纷解决方式,但是我们在移植西方时务必要思考移植需要什么样的基础,移植是为了谁,作者强调不能忽视对中国社会起作用的习惯和惯例,否则再好的法律也会被规避、无效。

在第三篇和第四篇中,苏力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关于法律规避的问题。通过一个中国传统社会中常见的私了案引入,苏力教授揭示了我国当代国际社会实际生活中的法律多元及其互动关系,以及法律多元对于我国法制建设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个私了案4不作过多介绍,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男女青年的做法是不知法的表现,但苏力教授却提出了这是法律规避:男女青年在知道国家法律会制裁男青年的情况下选择了合作规避国家制定法。法律规避有其合理性,因为法律规避背后必定存在着调整人们行为的准则和信条,于是看到了法律多元的现象。因此,苏力教授认为:法律多元研究指出了法律与社会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打破统一的法律模式的观念和世界单线进化的观念。5

而在后三篇“市场经济”的论述,作者把韦伯关于法律观和法律文化以及“形式理性”纳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反思我国建立市场经济所欠缺的文化和法制环2

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7页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27页

4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46页

5

境。同时,苏力教授侧重于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法律问题,让读者清楚认识到法律之于市场经济的内生性,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法律是外加于市场的。在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中也应贯彻效益最大化原则。作者对关于市场与法律替代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应慎重立法,摒弃负面的法律“精英主义”的意识,避免对我们所享有的“既得利益”以无限制的夸大和褒扬。

第二编:司法问题研究

苏力先生第二编司法问题研究,在我看来是对法治本土化的研究和分析在司法方面的贯彻和深入。其中,提到了诸多独到和发人深醒的见解。

一、首先,苏力教授研究了司法专门化的问题。他认为司法活动的专门化是一个历史的演进过程,是与社会分工的增加、社会生活复杂化的趋势相联系。因为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也必然随之加强。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法律职业更加专业化。但是法律活动专业化也有一定的利弊。一方面,法律专业化使法律的运作日益与直接的道德和政治因素相疏离;另一方面,专业化对法律判决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会让其日益形式化,就是所谓的程序上合法,但结果却是不合理的。于是在第一篇文章中,苏力教授论述了司法本应具有的一种消极性,提出了法律机构与社会的必要阻隔,在我们极力倡导加强各个领域的舆论监督的大环境下,给予我们以必要的警醒。

二、关于抗辩制的文章中,作者以其严谨的思维方式和缜密的论述,让我们体会到了实行抗辩制的一些隐含的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必须深刻反思的。作者认为如果真的采取了抗辩制,会对“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普遍的司法原则提出挑战。6这些改革将关系到一系列的法律原则问题。并且还需要考虑到解决纠纷的社会成本问题。总之,法学家们应该把抗辩制放到整个民族的未来作为考察,做出比较合理,清醒的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制度选择。

三、“言论自由”一篇,作者从两个案件的解析中引出了权利间总体配置和权利的相互性问题。正如文中所言“对法律活动来说,也许重要的不是承认权利;而在于如何恰当地配置权利,并因此给予恰当地救济,应当按照一种能避免较为严重损害的方式来配置权利。”苏力教授认为人们关心权利配置问题的实质是关6

心一种广义的言论自由权或者表现自由权。7因此苏力教授让我们重视一个案件后面多重法律意义的同时,提醒我们并不是单纯的就案件来讨论案件,而是应该关注案子背后人们的价值追求。当然,在书中,苏力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实在值得令人欣慰。

第三编:法学研究的规范化

第三编是从法学研究的规范化角度来深入探讨和分析法治本土化问题。苏力教授认为规范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一定的规范(也就是制度)约束下,才可能形成有活力的法学研究共同体,才有真正的学术交流和批判,从而形成良性的法学研究传统;进而影响法学教育,影响法律务实,促成法律职业共同体。8作者在《什么是法理学?》一文中,从美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官波斯纳的著作《法理学问题》说起,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法理学的传统,贡献,以及对当代中国法理学建立和发展的现实意义。然后作者在《走向权利时代》篇中,以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问题,即我们对写作中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的应用问题。对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的应用作者并不反对(因为这同时也是我们进行论述的一个起点),但是反对以理论预设和价值判断来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这也是对一种“想当然”结论的反诘。这篇中作者关于对律师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制约的阐述,让我认识到“制度化”的重要意义。

然后我觉得对本科生读这本书比较有现实意义的是《法学本科教育的研究和思考》。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了法学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热点问题变冷,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成为热点以及务实和偏重理论的问题。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苏力教授也给出了几个建议:1、以基本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国的基本法律为目标,增加对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的教学。2、加强法学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3、在对现有法律理论课程和法律理论进行重大调整的前提下加强理论的培养。4、扩展综合性知识,注意交叉学科的教育。9

面对作者对学术批评的重视,也使我们体会做学问应勇于面对批评的声音,从而时刻反省自我,以期更大进步。 7

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190页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第vii页

9

总之,《法治及其本土资源》是法律社会学也是中国法制研究领域的一部较好的著作。通过对苏力先生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基本评论和反思,我们应当用法哲学上辨证分析法的逻辑思维来反思中国法治发展之路,正确协调和沟通国家法和民间法、法律移植和法律继承、法治现代化和法治本土资源化的关系。虽然我们的法治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必须不遗余力的开发中国社会里隐藏的,珍贵的,流动着的本土资源,同时呢,也可适当借鉴、吸收,避免机械移植。希望每个法律人以一种文明、开放和扬弃的姿态来正确对待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模式的发展路径,正确面对本土的法治资源,以一种虚心,谦卑的态度选择一条合适的,理性的中国法制建设之路。

参考书目: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 赵英彬:《人文与法治的二重奏》,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3、 汤唯:《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二:《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何海波《法学论文写作》读书笔记

文章开篇:一切皆有法,一切皆有度。

文无定式,但有章法。法学论文的写作也有着它普适的规范和共同的方法。写论文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学术论文的生命。论文写作是实践的技艺。

第一讲:

一、何为法学

法庭是“法律帝国的中心”,但是在中心边缘,还存在着一些与特定的社会法律运作密切相关的制度,我们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来切入,来关注人类社会中一些具有类似功能的规范。通过举出实例,得出结论:凡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可以理解为法律帝国的疆域,都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

单纯地从法官的角度来观察法律无异于坐井观天。因为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视角(此处举例:1.立法者,2.决策者,3.观察者。并说明区别在哪,法律史学和法社会学属于观察者视角)。一个特定的研究者,可以卷起袖子,力陈己见,也可以袖手旁观的做一个中立的描述者或评价者,但是他必须清楚自己采用的视角以及此种视角的优势和局限。

作者认为,法学研究主要是引用和解释法条。由于问题及视角的多元化,法学研究也就由此而多元化了。

二、何为论文

先讨论何为学术文章。学术文章与非学术文章区别在于交流的对象与目的不同。学术文章是与同行交流,使用的词语更加专业,更加注重论证的根据,文中带有引注。

学术文章的体裁分为综述、评论和论文。

综述是对某一个学术会议、某个问题研究、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概括叙述。综述比会议纪要阅读笔记要有条理,但是一般不掺杂作者的个人观点。以述为主,有述有评,称为述评。这些要作者在熟悉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取舍,从而为学术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指引。

评论可以是对一个案例或者事件、一篇文章或者一本著作,对一个学者或者是学术流派思想的评头论足。评论需要表明作者的观点,但是阐明观点必须建立在评论对象上,有所寄附、以评为主。

论文是有条理地论证作者观点的文章,有一个核心观点。以上三者的界限有时会模糊,但是一个成熟的学者应当有清晰地认识,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法学论文的类型,从研究视角上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规范研究:一为法律解释论层面,二为立法论方面,三为学理方面。

实证研究也有不同的层面,有的为描述事实,分析原因,探究功能。实证研究试图揭示某种现象以及现象背后的规律。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政治学常用这种手段。法律学者的实证研究有时会与之存在学科交叉,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法律学者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并多以寻求法律制度的完善为导向,其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法律层面的圆满。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区分:主要是在于论文写给谁看、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理论研究是从现象出发探寻其内在规律;应用研究则是解决法律实践中直接面临的问题。二者并无高下之别,能解决问题的研究就是好研究。

三、选题的基本要求

选题是成功写好论文的前提。选题的基本要求有三点,1.问题意识,2.创新可能,3.切合个人情况。

作者要从现实中发现问题,从中提炼出学术上的话题,再给出自己的问题予以论证。如何解决问题,是论文的主题所在。现实中的问题是分层次的,既可能是法律实践过程中的操作问题,也可能是法律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理论问题。

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必然是触及了那些比较典型,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上的

热点问题,现实针对性更强,可以避免初学者云雾腾腾,但是,现实中的问题未必都是学术上有意义的问题。如何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呢?基本的要求是,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问题,要注意思想传承,要注意与学术界的对话。

提炼问题时要注意几点:1.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2.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3.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

一篇文章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可以避免多个中心,使论文更有针对性;“小题大作”指的是选题不能太宽泛,使文章的穿透力减弱,论文内容大而空,从细微处见功力。梁慧星先生有言,“硕士论文的题目要避免过大,博士论文的题目要避免过小”;问题的界定要清晰合理,

有效地讨论来自于合理地研究视角的确立以及问题的清楚界定。研究视角的偏差多半是因为学科分割,视野局限。

与问题相伴的是命题。刘南平博士的《法学博士论文的骨髓与皮囊》值得一读。核心命题是贯穿整个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在论文中探讨和论证的基本问题。为什么论文要有核心命题呢?写文章要有中心思想,让人看完之后清楚的知道你在说什么,有意义的比较来自于合理的视角,并且将之归结为一个核心的命题。那么,什么样的命题才算是核心命题呢?以何海波先生经验来看,是否能把核心观点用一句话来表述。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是一个由不同作者共同续造的延绵不绝的阶梯。一个人的研究必须通过前人并超越前人。每个人只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再迈进一步,无论如何都是贡献。

学术研究有很强的个人性,但是也有很强的公共性。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的结构、持有什么样的见解主张也是个人的,但是学术研究并不是单单是个人的学习训练,也不是纯粹的智力游戏,它要求对社会有所贡献,这就是学术研究的公共性的一面。学术研究的公共性决定了作者必须了解相关的研究,因此,必须在着手某项研究之前做好文件检索工作。

研究的新意有大有小。一方面,不能要求每一个问题、见解、方法或者材料都是横空出世或地下出土,不能因为这个意思某本著作的某句话已经提到过或者暗示过就否定它的新意;也不能因为某句话未说过或者未曾提到过就算是新意,创新是相对于整个学术圈而言的。

如果能够对学术圈现有知识有所推进,才算是创新。一个实际的工作者甚至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所不知道的,不一定是新的,要遍阅文献,只有问题、观点以及所采用的材料或者是方法是新的,那才是创新。创新是能够提供新的知识,不然所谓的创新就是幌子。那么,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论文有三新,新见解、新问题、采用新的材料以及新的方法。

法学研究并不缺少新问题,缺少的是洞见问题的敏锐。新问题有时来源于新视角,新知识也可是原有的偶然零碎知识的整理和提炼。对于法学来说,新见解意味着对一种法律现象的性质、原因或者功能如何理解,或者对一个法律问题如何处理的新意见。一些重大的原创问题的提出,不仅开辟了新的问题,领域,而且基本上伴随着新的见解。一些老问题长期悬而不决,就是因为欠缺新的材料和方法。一些新观点的提出,也往往需要新材料和新方法的支持,甚至新观点本身就是新材料或方法催生的。

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法律有很强的本土性,法律研究的学术圈国别界限比较明显。就中国法律而言,由于研究者的身份不同,所关注的问题和采取的视角不同,写作的语言和读者对象不同,所以,可以清晰地划分出界限。

四、选题的一般过程

选题有三个阶段。首先,从阅读或者是讨论中获得灵光一闪的思想,从中提炼出问题;其次,初步选题后,进行调研;最后,在调研及讨论基础上整理出论题。

【篇三:法理学读书笔记】

法理学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沈宗灵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总干事,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194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获人文科硕士学位,回国后致力于祖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事业,著作颇丰,至今笔耕不辍。主要著作有: 《美国政治制度》(1980年)、《比较法总论》(1987年)、《现代西方法理学》(1994年),主编《法理学》(1998年,北大出版社)、《法理学》(1994年,高教出版社)等。 对中国比较法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进入90年代,特别关注于当代中国的判例研究,其主要论述《当代中国的判例--一个比较法研究》,并提交“第一次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会议”讨论。这部法理学是其代表作,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比较性的阐述了中西法理,表现了作者博大的法学素养。

内容简介:

《法理学》第一版是国家教委“八五”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同时荣获国家教委第三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是第一本以《法理学》命名的教科书,被誉为法理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材。《法理学》在修订中结合近年来法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坚持理论创新的勇气,从新的视角和理论高度上对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进行了更为科学的阐述和系统的介绍,从而更加完善了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法理学体系。全书分为五编,前四编深入而详尽地论述了法的一般原理、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法的制定以及法的实施;第五编则介绍、评述了法与“一国两制”的关系以及现代西方法理学。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与法学体

第二节 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 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的法学

第六节 法理学在当代中国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1编 法的一般原理

第2章 法的概念

第一节 法的本质

第二节 法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法的要素

第3章 法与正义、利益

第一节 法的价值、正义与利益的概念

第二节 法与正义、利益关系学说的演变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与正义、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4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第三节 私有制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

第五节 法的局限性

第5章 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法的起源

第二节 法的量变与质变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第6章 资本主义法

第一节 资本主义法的产生

第二节 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三节 资本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

第四节 资本主义法制

第2编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7章 法与经济

第一节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法与商品经济一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法在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第8章 法与国家、政党、政策

第一节 法与国家

第二节 法与政党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与执政党政策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9章 法与政治文明

第一节 法与文明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

第11章 法与道德、宗教

第一节 法与道德一般关系的学说及其演变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法与宗教

第12章 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

第一节 法律意识

第二节 法律文化

第13章 法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技术对法的作用

第二节 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科技法制建设

第3编 法的制定

第14章 法的制定

第一节 法的制定的概念

第二节 立法原则

第三节 立凄体制

第四节 立法程序

第15章 法的渊源与分类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与历史发展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分类

第三节 法的分类

第16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概念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4编 法的实施

第17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法的实施与法的执行和适用的概念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和原则

第三节 法律效力

第四节 法律实效

第18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主体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第五节 法律关系客体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

第19章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第一节 守法与违法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概念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的理论与买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第20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方法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解释的理论与实践

第四节 法律推理

第21章 法律实施的监督

第一节 法律监督概说

第二节 中国法律实施监督的体系

第三节 中国法律实施监督的完善

第5编 其他

第22章 法与“一国两制”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一两国制”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

第23章 现代西方法理学述评

第一节 现代西方法理学的形式特征

第二节 现代西方法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后记

读后感:

法理学,初次接触时,给我一种很神秘的感觉,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其实并非如此,它带给我的不是神秘,而是一种对法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对法的学习的一种感悟。

首先,对于法理学,我认为它是学习法学这门专业课程所必学的一门学科,在整个法学体系中,它相当于一块敲门砖。它里面所包含的知识都是一些概括知识,同时也是基础知识,如何谓法律关系,何谓法律行为。这些都是以后学习其他专业学科的必备工具。所以,在我眼中,法理学也就是一门工具课。

其次,法理学其实也是一门很“好玩”的学科。之所以用“好玩”这两个字来形容这门学科,主要是因为:第一,从表层讲,学习法理学,我们不必具备很高深的专业知识素养。它所传授给我们的都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对于这些,我们应该侧重于理解,而不用死记硬背。这就好像是一个游戏,游戏里人物、器物千变万化,但是只要我们玩好基础的,我们就有资本升级,反映在我们的学科上就是我们有能力攻陷民法、刑法等敌营阵地。第二,从深层讲,法理学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剥开第一层,只要我们稍微加以思索,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二层,剥开第二层,再加以继续追问,我们就可以发现第三层…..层层递进,它就好像是一个魔术,能够让我们不断探索,发散思维。最终,我们会发现,褪尽所有的束缚,嗨,法讲的不就是人及社会关系嘛,只是它存在着一个被整个社会所认可的一个规则。

总之一句话,对于法理学,在学习时,我们要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在思考运用时,我们要懂得灵活变通的方法。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法律,它的实际作用与宪法实际上相同。通过精读法理学后,我明白了许多。法理学其实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的。也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学习一门学科是讲究一定的方法的,当然法理学也不例外,我总结了一下学习法理学的方法那就是要系统化。在第三编的法理学中,共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又分为几个小部分。这样一下就将法理学系统化了,也简单化了。如果我们只顾一味的死记硬背的话,那样就会事倍功半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讲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对于法理学我们必须以它独特的视角去看它。如果我们还是以平时的一般的的眼光去看待的话,我们就不能的得到真正的法理知识。法理学是法学的理论知识,法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而存在的。是国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不同于道德规范,它靠的不是社会的舆论,而是靠的国家强制力。它有自己的规则,它也有自己的理论,那就是法理学。

读了法理学之后我懂了法学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并不是光去记住那些法律条文,而更重要的是要去学习理会法学的内在精神和它的原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法学。有些人认为学习法理学并不重要,其实这是种很错误的想法。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材功,法理学也正是学习法学入门的工具,只有把刀变的更加的锋利了,我们才能在法学的领域里有纫有于、如鱼得水。

法理学和社会中的现实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不会感到很枯燥,也不会乏味。我们应该将法理学联系好我们的实际生活来学习,来领会。我们可以用法理学中的知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也要用现实生活的现象来丰富我

《法律社会学读书笔记》相关文档:

2021年1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09-16

农村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支配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10-27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10-27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10-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