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论
一、符号互动论概述
符号互动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和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往往不在于事物本身所包含的世俗化的内容与功用,而是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而事物的象征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包括言语、文化、制度等等),在个体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总是会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二、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
1、不是分离的结构
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2、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3、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
4、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它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
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
5、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
6、存在于互动之中
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主我是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行动由主我引起,受客我约束控制。前者是行动动力,后者是行动方向。
三、符号互动论的历史演变
(一)历史背景
1、苏格兰伦理学家
主张研究现实生活,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更关心人类的活动,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类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类的,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
亚当•斯密较早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一些萌芽思想,和“同情”的概念。大卫•休谟也表达了相近的思想。亚当•弗格森对习惯的研究等等。
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2、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的研究
自我分为四类: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
3、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
投射—主观—射出
4、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人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二)早期代表人物
1、库利的思想:“镜中我”,“初级群体”
(1)社会生活的有机观: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有机的关系,是“一体两面”。从个人的角度看个人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与社会整体不可分割,遗传与教育构成人的生命,从社会的角度,社会整体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每一个人,是由具有独特功能的个人组成的整体,强调整个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① 个人是社会整体的一分子,人性的三种意义:
A 生物特性与机能,与生俱来的,受生活环境影响,变化缓慢
B 人类在亲密联系的简单形式中发展起来的基本的社会性情感和态度。如自我意识,怨恨,竞争,非难。
C 人类的特殊性,如吝啬或慷慨、好战或和平等。
② 社会的三层含义:
A 人类集体的一面,最广泛的意义。
B 直接的交流,交谈和有具体对象的同情。
C 增进集体福利,如把犯罪看作是反社会行为时。
(2)初级群体是人性的养育所(primary group):
个人与社会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个人是通过初级群体而学习,走向社会的,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是一个直接的,自然的关系世界。包括家庭,儿童的游戏群体,年长者们的邻里和社区群体。这些群体交往密切,产生人类合作与友爱,同情心等人性的养育所。在初级群体中,未成熟的和自私的人逐渐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愿望,并适应先人后己的社会生活,跳出个人的小圈子。
在其他交往形式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只是为了通过相互调适求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其他人存在的价值在于获得自我的利益。
初级群体产生了个体成功,社会统一,以及自由等必不可少的思想产生了有关的忠诚,真理,服务,友善等思想,可以扩展到社会,社会的完善随成员的完善而完善。人的发展包含着人的同情心的不断发展,从家庭到区域共同体,国家和世界共同体,米德认为他的乐观主义和有点浪漫主义色彩的唯心主义。
库利的初级群体对社会学的影响颇大,齐美尔也研究了小群体。
(3)“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詹姆斯的“自我”,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抽象我。库利的社会自我有以下四点:
①“社会自我”是一种感觉与意识,人的肉体是“自我”的有形的附着体,在应用“自我”时,并不是很经常相到肉体,“自我”主要指的是观点,目的,愿望,声明等。
②“社会自我”是一种社会的事实,经验自我,能用日常观察来证实和理解的自我。可以设想自我有一种真是,重要,但并不是很难理解的意义。库利把个体关于自我的感觉与意识看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事实,而不是纯粹个人的属性。
③“社会自我”是一个发展过程,个人从出生就具有某种模糊但充满活力的自我感觉。自我感觉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都是通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人际沟通与交往中而实现的。“只有在人间,人才能认识自己,只有生活才能教会人去认识自己”。个人所在的各种群体不断地培育自我。
④“社会自我”是一种镜中自我,以他人的看法为镜子而认识自己,也即想像自己是如何出现在他人的意识中。这种自我感觉决定于对想像的他人的意识的态度。
A 对别人眼里自己形象的想像。
B 对他人对这形象的判断的想像。
C 某种自我感觉,如骄傲或耻辱—能动的反应,思维的把握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不适用于人类行为,过于简单化,中间有一个主观定义的过程。人们的反应是主观定义的反应,而不是对刺激的物理属性的反应。由于主观定义是人作出的,因此对相同的环境刺激有不同的反应。因人而异。
“托马斯定理”:如果人们把一种情境定义为真实的,那么在结果上就是真实的。如果一个人被别人认为是不受社会欢迎的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按符号这种标准的态度去行动。如果一个都市社区被人们主观定义为是有吸引力的居住区,那么在税收,社会经济成分,人口密度,违法行为与犯罪率,教育质量等。
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释,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受情境本身的作用。
3、米德的想像演习理论
基本假设:心灵,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与发展。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实现的。生理性冲动和反应性理智间的互动是心灵的本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是自我的本质,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是社会的本质,通过作为符号性的行动外化于世。
(1) 想象演习。(对心灵的研究)
心灵不是一种事物或一种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人类的心灵有两种能力:
① 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人类最简单,最基本的沟通形式,是通过姿势进行沟通的。“姿势对话”,一种姿势如果引起同样的反应,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姿势,如果双方都理解这种姿势的含义,就会引起共同反应。通过感知与理解姿势,人可以理解他人的思想,成为人际沟通的象征符号。紧握拳头,面带微笑等。
不仅有身体的姿势,还包括语词,即有共同或标准化意义的语音符号。扩大了直接沟通,使之扩展到在时空中相距甚远的目标与行动进行间接的沟通,并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断精致与巧妙。
② 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米德把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叫“想象演习”。就是想像各种行动方案,选择那些有助于合作的行为,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运用符号确定环境中的客体,设想各种路线,预期每一条行动路线可能带来的后果,抑制那些不利于协调和合作的后果,最后选择那条最适应的环境和能够带来最大满足的路线。
米德认为,如果一个有机体发展了理解常规姿势的能力,运用有意义的姿势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想象预演的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那这一有机体就具有“心灵”。
(2) 概化他人(对自我的研究)
① 自我观念的获得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对自身作出的定义。
米德认为,人一方面能够运用象征符号标示环境中的其它成员,也能够用象征符号标示自己。自我观念,是人们主观意识的核心,但人们不是天生具有自我观念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自我观念的。通过采取他人立场,并以别人的观点评价自身的行为,从而个人就成为自身的对象,在互动中将自己视为一个被他人评价的客体来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
② 自我的产生。
米德不同意詹姆斯和库利的内省说,认为自我的产生有两方面的社会机制。
首先,自我的形成依赖于心灵的能力,即运用语言符号来承担他人角色的能力。自我借助语言,个体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在想象中扮演他人角色,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并据此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样,随有机体生理的逐渐成熟和角色承担实践的不断发展,从每一互动场合中形成的暂时的自我形象,最终化为相对稳定的,把自己归为某类客体的观念,获得前后一致性。
其次,米德对儿童自我产生特别感兴趣,把儿童的玩耍和游戏活动作为自我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标志着不同阶段。
第一,玩耍阶段(play)。儿童扮演不同的角色,如父母,教师,医生等,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地位,承担他人角色,在形象中的扮演它们,此时儿童只同时承担一,两个他人的角色,也不能把自身之外他人所扮演的角色协调和组织起来。
第二,游戏阶段(game)。随着儿童社会经验的积累,出现了游戏阶段,在复杂游戏中,儿童必须承担所有其他游戏参与者的角色。这些参与者的态度构成有组织的单位,控制儿童的行为反应,如棒球游戏中,区别还在于参观人数的多少和规则的有无。
当人们用诸如规则这种普遍性的非人格化的角色来控制行为,就在承担“概括化他人”的态度。把自己置于他人的地位,了解那些与之合作的他人的态度,从他人的角度来定义和解释周围环境中的客体,互动才成为可能。
米德强调了心灵和自我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心灵包含自我的内容,人类不仅能把周围的事物视为客体,也能把自身视为客体,并由此产生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感觉。自我产生的过程就是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一方面,他人总体在增加,另一方面,个体的角色承担能力在提高。在这两个阶段中,符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人类有符号互动的能力,人们才可能扮演角色,并从中发展自我。
③ 米德把自我区别为两个部分,即作为主体的自我(I)和作为客体的自我(me)。
I是主体的非反思的,自生的,冲动的要素,对情境刺激的直接回答,是个体在行动的顷刻间考虑到当前的需求和激化时,对情境要求所作的实际的行为反应,赋予个人自由感和独创性—真我。
而(me)则存在于意识状态中,把自身视为客体,是对I发出的行为的回忆,并且从他人的角度来评价自身的行为,对自身的行为作出反思。(me)体现了法律,道德以及社区的组织规范和期望—超我。
自我是I和(me)的相互作用过程,辩证统一的。一方面,(me)规范和制约着I的行为,另一方面,I的外在行为表达了(me)的期望。主体我与客体我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客体我是社会提出的问题与任务,主体我是回答。客体我与主体我处于一种内部对话的状态之中。
例如,一个被其他成员认为是聪明与品性好的学生,在上课时会控制自己想玩的念头,并且尽力做好指定的课堂练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老师与同学的期望相适应。
米德对I的创造性的强调为社会动态过程和社会变迁找到依据,仅对把社会看成是僵硬的结构,主张社会组织是在人们互动过程中不断建构的东西,把社会变迁归结为个性结构,即个体的偶尔越轨会对社会的动态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3) 组织化反应(对社会的研究)
“社会”是他的“组织化自我”的一种扩展,即自我通过互动对更广泛的环境承担“概括社会态度”的任务,超出了私人关系,亲密群体与社区的直接互动范围。社会制度由根植于这些态度中的“普遍反应”组成,是一组共同的反应。
社会制度与结构是如何产生的?米德认为,个体之间有组织的与模式化的互动产生社会的制度与结构。一方面,个体间互动的组织与模式化,依赖于心智的存在。个人具备扮演他人角色与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协调行动;另一方面,也依赖于自我的存在,把自己作为客体,从一般他人的角度来观察与评价自身,才能在规模较大的群体中对活动进行协调,实现社会控制。
在米德看来,在心灵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意义与态度,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从而米德把心灵与自我看作是社会维持与延续的决定性因素,也把心智与自我看作社会动荡不安与不断发生潜在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组织的持续与变化都是在头脑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的作用下产生的。米德所说的互动实际上只是主观意识方面的相互影响。
(4)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符号
① 符号是一种社会结合力
在自我组织化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个体获得了符号,使他能把自己与外在的世界分开来,运用符号获得社会结合力,把个体与社区连接起来。
② 符号保持了社会延续。
符号把发出在过去和“非现实”的事物变成为一种“现实”的东西,发挥与传播。
缺点和局限性:
(1)过分关注符号的作用,把互动看作由符号这个中介所决定的,人生活在符号世界中,并进入具体的符号情境,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定义,否认了社会生活的客观基础和物质制约性。
(2)完全忽略了生产劳动的决定作用,把互动局限在小群体范围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看不到阶级的差别。
(3)社会变迁归结为个体对社会规范的越轨形成的累积效应,似乎很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实际上忽略了个体能动哦功能性发挥的历史和社会经济的制约性。
(三)二战后的符号互动论
(一)布鲁默的观点
1、理论前提
(1)人类对某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他们对这一事物赋予的意义为基础的。
(2)这些意义产生于互动过程中。
(3)这些意义通过自我解释过程得到修改。
符号互动包括解释和定义两个方面,所谓解释就是明确人对人的行动和说话的意义,而定义则是向他人表明自己将如何行动。
2、基本概念
(1)自我象征—米德的“自我”:对自我进行定义,根据这一定义对自我产生反应,重新定义自我的过程叫“自我互动”。是人面对世界处理外部事务时指导和形成自己行为的中心机制,人类的意识生活称为连续的“自我象征”。
第一,自我象征是将事物从他的背景中突出,与事物本身分离,赋予意义。
第二,揭示了个体的行动是怎样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外力压迫的产物。
(2)共同行动:社会行动是建立在行动着的个体通过解释过程将各自的行动路线协调在一起的基础上的,共同行动指的是行动的更大的集合形式,有不同的行动组成,其范围从两个人的简单合作到广泛的组织或制度中的行动联合体。
(3)社会秩序:“人类社会组织是一个社会行动在其中发生的框架,但并不决定行动”。在很少发生变迁的稳定的社会情形下,如孤立的原始部落和农村社区,影响显著,在现代社会的情形下,新的情境增多,旧的不稳定,组织因素的影响减弱。
3、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我”不仅要认识反在的客体,还要把自己当成客体,无止境地反思,自我对话。客体分为:物质客体,社会客体,抽象客体。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3、方法论原则:
研究的中心是经验世界,研究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符号互动过程,二研究者应扮演对象的角色,必须对社会现实进行直接考虑。
探索和检验。
(二)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研究:“表演互动论”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与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上场与下场的时候,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着许多角色。”
研究行动者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与在他人面前表演,如何使表演取得好的效果,使研究重点从符号移向互动。
运用戏剧舞台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人类行为,社会中的行动者被类化为舞台上的演员。演员在舞台有明确的角色,社会中的行动者也占据特定的位置,需对彼此的演出作出适当的反应以寻求配合,社会成员也必须调整各自的反应一寻求相互协调,演员必须与观众相呼应,行动者也考虑不同的概括化他人的态度,将戏剧比拟引入社会学分析。
自我表演在此占核心地位,他指出,人们以多种形式向他人表现自己,这种方式旨在影响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的印象,“印象管理”。
1、对于社会机构内互动的研究
在一定的界限内发生的,经常性,持续性的互动。
(1)剧本期望:社会是一直在演出的戏剧舞台,每个人都是演员,自我是社会情境的产物,在个人行动后有强力的“剧作家”—社会体系。剧本期望:社会规范对各种社会位置上的角色的限定,还有其他人期望的演员,研究的重点是演员个性的表演,在特定情境中的实际行动。
(2)剧情:表演就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一定的人们为给他人某种印象而做出的所有活动。剧情:“预先建立的行动模式”。表演:表演者,观众,共同参与者,纯粹的观察者。
(3)剧组:表演某种剧情时进行合作的一些人。—忠诚,训练,慎重。
(4)表演区域:前台与后台。
前台:布景,个人门面(外表与举止)
(5)假面具—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一致的前后行为模式。
2、印象管理策略
(1)理想化表演:就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
(2)误解表演: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所期望的印象,可能是真的或假的,如装穷,善意的欺骗。
目的:获得利益,满足虚荣心。
(3)神秘化表演,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别人产生崇敬心理。
对一个人越熟悉,越容易轻视他。军人与士兵不同食堂。
(4)补救表演:应付一些未预期的意外行为,如无益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
3、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没有明确的界限的,临时性的互动—相遇。
“角色距离”:个人与其假设的角色之间存在着差距,角色距离的研究说明,个人在某种角色上是否能积极地发挥作用取决于该角色相适应的程度。
缺点与局限性:
1、明显的主观主义,夸大了符号——相对主义——经验主义
2、忽略了宏观的社会结构,以及互动中的矛盾。
3、研究方法上,杜绝地定量分析。
四、符号互动论的教育应用
(一)符号互动论者从自己的理论立场出发提出了教育本质的一些原则和教学策略观:
1、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2、互动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3、师生应积极成为教育过程的参与者。
4、学习者通过符号在“互动”(Interaction)中发展;符号往往被媒体组合起来满足教育需要
(二)不同特点的媒体符号影响着教育互动的形式:
1、口语时代的教育以身体符号面对面传递信息,互动基本是直接的。
2、在文字时代的教育以文字、书籍和大众传媒来传播信息,它们则一度减少了教育中互动的链条,是师生对华语关系变成了异步的作者与读者关系。
3、在网络时代,网络与传统教育不同的是,网络中学习者的身体在一符号位中介的交流互动中完全缺席,而代之以纯符号的身份标识。
五、举例说明
宋丽范,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教学与管理[J],2006:3-4.
《社会学 符号互动论》相关文档:
联谊会互动活动策划方案7篇09-16
游戏互动活动策划方案(精选10篇)09-28
2022年教师节适合的互动活动方案10-08
游戏互动活动策划方案(精选6篇)10-21
小学亲子亲密互动主题的方案5篇11-02
室内活动互动策划方案范文三篇11-03
15个晨会员工互动激励小故事11-15
七夕节互动活动策划方案范文11-19
七夕互动活动策划方案范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