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读书笔记

时间:22-10-27 网友

社会学读书笔记

【篇一:社会学名著导读作业——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第二版序言》

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

涂尔干,全名埃米尔.涂尔干,也有人译为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后面会发现他的著作中很多地方是与心理学做比较)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

(二)主要著作(四部)

1、《社会分工论》又译《劳动分工论》,也就是他的博士论文。这部著作主要研究“社会的秩序”问题,提出了一些著名的概念,如“机

械团结”(对应传统社会)、“有机团结”(对应现代工业社会)等。(1893年,当时35岁)

2、《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这篇序言即为本书而作。(1895年,37岁)链接一:《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的结构

(以狄玉明译法国巴黎费力克斯.阿尔冈出版社1919年版为参)

全书结构:

总的来说,本书分为“两序一引六章一总结”,即两篇序言(第一版序、第二版序),一篇引言,六个章节加一个总结。

主体部分(六章):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事实

第二章:关于观察社会事实的准则

第三章:关于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

第四章:关于划分社会类型的准则

第五章:关于解释社会事实的准则

第六章:关于求证的准则

3、《自杀论》涂尔干最著名的著作,也是最能体现他的实证研究主张的著作。在这部论著中,他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1897年,39岁)

4、《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这部著作将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拜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这与他的研究方法也是一脉相承的(主张原因功能分析,1912年,54岁)

(三)主要学术贡献

1、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

则,充实了由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

2、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链接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写作背景

1、社会大背景 当时欧洲经历工业革命,社会急剧变迁,社会学在这种社会震荡中诞生。

2、当时的学术背景社会学虽然已经诞生,但其学科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主要原因是其研究对象不确定,研究方法“不科学”。在涂尔干看来,“至今,社会学家很少留意于概括和界定他们用以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观察事实所需采取的严谨态度,提出主要问题所应采用的方法,研究中所应掌握的方向,使研究取得成功所要进行的专门实验,以及进行论证时所应遵守的准则等问题,尚有待于解决。

3、机遇和学术积累 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引言中,涂尔干讲到“机遇,其中当然主要是波尔多大学文学院为我开设的正规的社会学课程的创举,使我很早献身于社会学研究,并使他成为我的专业,从而使我能够摆脱那些非常一般的问题,而去研究一些特殊的问题。”另外,涂尔干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想在其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已有体现,但不是很系统,故需要提取加以系统化,使之成为一套研究方法。

本文写作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

1、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的出版,引起了许多争论(比如说,社会事实的定义,社会现象的外在性,“物”的定义等) 可以说,这篇序言很大程度上是对这些争论的回应。

2、自己在方法论的研究更进一步深入和系统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一书出版于1895年,而这篇“第二版序言”最初以《论社会学中的客观方法》发表于《历史综合评论》1901年第二期,随后收入本

书的第二版,作为序。

三、主要内容

(1)内容提要 (摘抄课本)本文针对当时学术界所发生的争论,涂尔干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一些最基本的主张,如“要把社会事实视为物”“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具有外在性”等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对我们正确理解涂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主要内容(宏观上为三个方面)

1、对“应当把社会事实视为物”这个命题的补充说明。

1.1 “不是说社会事实是物质之物,而是社会事实是与物质之物具有同等地位但表现形式不同的物。”

1.2 何谓物?物与观念对立。“凡是智力不能自然解释的一切认识对象,凡是我们不能以简单的精神分析方法形成一个确切概念的东西,凡是精神只有在摆脱自我,通过观察和实验,逐渐由最表面的、最容易看到的标志转向不易感知的、最深层的标志的条件下才能最终理解的东西,都是物”。就是说,在着手研究的事实的要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对事实的存在持完全不知的态度;事实所具有的各种属性,以及这些属性所赖以存在的未知原因,不能通过哪怕是最认真的内省去发现。”(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表象,在形成时既缺乏系统,又缺乏批判,没有科学的价值,应该排除在外。意识认识自己的能力不可能超过它对自己的认识能力,原因有二:1、制度前置。2、个人

力量渺小。)

1.3 “这条准则既区别于形而上学,也不包括任何关于存在的本质的思辨,它只要求社会学家保持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在他们的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即保持理性!” “凡是有自己的固有存在的东西,都是物。”

2、对“社会现象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这个问题的补充说明。

2.1 “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质的不同。”

2.2 “个体与他们的组合以及由这种组合而形成的新的事物有很大不同,而这种不同构成事物的特性,它不能在个体中去找,而应在整体中去寻找。同时,这种综合发生在每个人的自身之外(不由个人决定)。”(以生命和细胞为例)

“即事实存在于产生了他们的社会本身之中,而不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局部之中,不存在于他的社会成员之中。”(文中作者不否认社会事实具有心理性质,因为社会事实表现为思想或行为的方式,但必须区别集体的心态和个人的心态,二者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2.3 理解“社会现象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这一点的一个阻碍:联想规律——在关于个人观念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上,人们知道的很少,但常常以所知道的一些很一般的而且是十分模糊的原理进行联想和解释。即这些解释并不能增加对事物的了解(思辨的坏处,个人心理学的局限)。而关于集体观念形成的规律至今仍然全然无知(作者意指社会心理学还未发展)。

【篇二: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

社会学读书笔记

第一章 导言

的影响(婚姻,总是门当户对来着)。 我们是自由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伴侣,但这自由却处处受着周围人群

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体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有三种研究方式:

1、 保持科学性;

2、 力求客观性;

3、 交叉学科研究

社会学的视角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一个问题的多方面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联为一体的。

一、关于社会学的举例:

?

?

?

?

?

?

?

? 当社会高速发展时,会引发自杀率剧增。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懂得要薪水的人比不要的人薪水更高) 结婚双方的相似性大于差异性 我们对待有吸引力(美女)和无吸引力者的态度,塑造了他们对待自己的态度,其结果是他们就真的形成这样的人了。 人类行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而我们自己正是生列其中。 社会学家用自杀者的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自杀个案。 集体主义环境下的自杀率要低于个人主义环境下的自杀率。 自杀是享有大量自由的人们付出的一种代价。

二、社会学的历史:

1. 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社会像一个有机体-----一个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3. 卡尔马克思不相信社会是一个自行管理的有秩序的体系。反之,他把社会看成是不

断冲突与变迁的。他指出,每一个社会都包含有“毁灭自己的种子”,与斯宾塞的社

会服从于规律的观点相对立。马克思的观点颇为激进,他相信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

封建主义一样,资本主义也将通过阶级斗争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核心兴趣之一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一起的。社会是因其成员

5. 马科斯韦伯感到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行动”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

方式,在他看来,研究人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方法,它也必须包括对

于他人心灵的同情理解。

三、社会学的三种研究方法:

1.0、 功能主义的视角

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2.0、 冲突论的视角

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利和声望贰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秩序只是社会各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而且,她也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自然状态。 3.0、 互动论的视角

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的意义的。互动论者强调,人们总是处在创造、改变它们的生活世界的过程之中。再者,他们不仅对于人们如何行为感兴趣,而且对于人们的思想和感觉感兴趣。互动论者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互动论者研究的是人们所想、和所感觉的,他们常使用定性的方法。

三种视角所显示的差异性并不是起源于矛盾和对抗,而是一种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社会学应用研究的五个主要类型:

评估研究、社会实验、政策取向的社会调查、社会预测和社会监测与描述。

五、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学?

仅仅通过将自己至于他所在的历史时期之中,一个人就可以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就可以估计他自己的命运;仅仅通过了解他身边的所有的人,一个人就可以知道他自己的生活机会。

当知道我们的前程、我们的机会、甚至我们的幸福感、挫折感都主要是由一种外在于我们的力量决定之时,这是我们很难接受的。然而,正如米尔斯所说:“在很多方面它是可怕的一课,在很多方面,它是光辉灿烂的一课”。

六、总结部分(补充):

1. 社会学被责难为得出的是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显而易见的结论。但是,社会学已经证明,关

于人类行为的许多看起来似乎正确的观点,却是错误的。社会学视角的这种特性被称为“揭穿真相”。

2. 社会学家关于一切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是: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每一种社会

背景都被视为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网络。

3. 功能主义视角强调这样一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一个部分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根据这种观点,社会的构成部分以体统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好的作用。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如果社会结构的某一部分阻碍社会满足其需求,则被视为具有反功能。社会变迁通常被认为是来自系统以外。

4. 冲突论视角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而发生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

泉。冲突论强调社会的,流动性,认为社会的各部分出于相互的冲突之中。所谓秩序是强势群体对于弱势群体实施统治的结果。

5. 社会学研究可以分为两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关注的是知识本身,它不考察与

该知识相关联的使用与应用。应用研究的目的在于,为解决问题而提供答案。

6. 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和方法,这可以有助于与社会无关的职业,有助

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社会学使我们能够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的社会力量,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就可以对生活有一些控制。通过摆正我们自己在社会、社会力量中的位置,来理解我们自己的方式,称作社会学的想象力。

七、附图 迪尔凯姆关于自杀的四种模型(点击看大图)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新闻记者不是因为科学价值而选择某一论题,相反,他们报道某一社会研究是因为他们相信该研究会以其重要性、趣味性和新颖性特征而吸引观众(新闻报导往往不是看中科学性,而是趣味性,所以,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都是无价值的。)

方法论就是有助于社会学家开拓知识面的系统程序,是帮助我们获得知识的方法体系,在进行调查研究时,社会学家主要使用以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的经验方法。这一过程可被别的研究者重复和验证。因此它为获得知识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客观手段。没有方法论的指导,社会学甚至比无根据的胡乱猜想强不了多少。

社会学家用于经验性研究的两个类型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概括地描述了某一群体、活动或事件的主要特征,他是解释性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解释性研究是为了阐述事物发生的原因。

调查和解释的基石是概念和变量。概念是对许多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和过程的归纳。社会学研究需要对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表示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或从一个人,群体向另一个人,另一个群体的转变的概念就是变量。主要的社会学变量有年龄、性别、收入和社会阶级。为了进行调查,社会科学家必须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可以进行测量的变量。这一过程就是变量操作化。

设计经验研究并且从中引出结论的过程当然必须遵循逻辑法则。单凭推理或者单凭直觉均无法获得科学“真理”。

1、社会学解释

社会学概念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和过程的概括性表达。

假设:

一旦研究表明某一假设是合理的,这一假设就成了一种经验概括-----即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为经验证据所支持的称述。

理论:

2 变量分析

我们曾经在指出,假设是关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陈述,但是社会学家研究探索的是哪一种变量关系呢?与别的科学家一样,社会学家试图找出原因和结果来。

3、 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

(一个人所受教育越多,他或她越有可能接受流产和同性恋。同性恋都是有钱人==》因为他们的教育层次高?)

4、 社会研究的阶段

社会研究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仔细地陈述所要研究的问题并且提出假设以供调查研究;

第二阶段 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的计划,这可以使我们证实或证伪最初的假设。

四种基本的研究设计:

调查研究是运用问卷和访谈来从相对较大的人群中收集信息。

试验是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精确的评估,它通常是在具备严格控制条件的社会科学实验室中进行。

观察却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研究对象处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第二手分析,是利用别的研究者以前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第三阶段 按照研究设计收集资料

第四阶段 依据假设分析资料

(在一个学校中,学生价值观看来与老师的价值观针锋相对,并且学生价值观占了上风。这种情况的表现之一就是“在这些青少年社会中,那些被认为是知识分子和那些开始用这种方式看待自己的人,其实并不是智商最高的人,而只是那些愿意以一种为学生所相对瞧不起的方式刻苦努力的人”)

第五阶段 解释调查结果并且得出结论。研究者必须从特定的调查结果中进行归纳,必须从零散的事实材料中找出总结性的规律。 科学研究的精确性和意义总是用效度和信度来进行评估的。效度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正确的测量到了所要测量的对象。信度指的是研究工具在多大程度上提供了前后一致的精确结果。

第六阶段:发表你的调查结果

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

1、 调查研究

识别调查总体==》选取样本==》设计研究工具==》研究实施==》分析资料==》调查法的局限性

2、 试验:

试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经典的科学方法。试验是为了检测有关的两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

(城市中心区域居住的人之所以对电影中的暴力描写有更强烈的反应,是因为这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经历)(看电视能刺激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3、 观察:

实验室观察、实地观察、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观察的局限

4、 第二手分析

内容分析、

5、 研究策略

比较分析、重复策略、物质痕迹测量、复合研究法

社会学家经常进行比较分析,这种研究指的是多种社会体系的比较或者同种社会体系在两个或多个时点的比较。主要的比较分析有跨国研究、纵贯研究(一段时间追踪同一被试者)和横剖研究(某一时点上对不同年龄、教育、经济状况和种族背景的人进行比较)。为了检查研究的精确性,社会科学家认为重复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学家有事为了保证自己不对所研究的行为造成影响,他们运用物质痕迹法进行研究。最后,为了增加研究的效度他们经常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在社区研究中尤为常见。社会研究是为了对整个社区的社会生活提出整体看法的研究方式。

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性

1、 客观性和偏见

(霍桑效应:当被试者知道了别人正在研究他们时,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

2、 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因为社会学家研究的是人类主体,所以他们必定面临这几个重要的伦理问题。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关系到被退出试验。

3、社会学家想要知道隐******私但被试者却有权保护隐******私权的矛盾。

3、 道德中立

待续中.....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与个体

第三章 文化

【篇三:社会学读书笔记】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读书笔记

课程名称

专 业

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书目名称 社会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张艺立 1411101021 2014级 《乌合之众》

2015年6月20日

张艺立:《乌合之众》读书笔记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张艺立

一、《乌合之众》概述

二、批判与反思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部以阅读法国大革命时间为基础的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罗伯特?墨顿的序“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写得很好,他提到一点,“《乌合之众》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他先知般写道:“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导言:群体的时代)在之前的时代里,民众的声音不受重视,到了那个年代,民主、大众传媒等的出现,让民众从各个阶层进入政治生活。

第一卷,勒庞开始分析群体的心理。一、 群体的一般特征。集体心理的获得,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思想和感情因接受暗示和相互传染而同一,以及立刻把暗示转化为不再受责任意识约束的行动的倾向,是群体成员——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非理性人——的主要特点。

二、分析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在大多数群体中,可以看到如下特点:1、冲动、易变和急躁。2、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永远漫游者无意识的领地。”“在暗示和相互传染的推动下,一个人编造的奇迹,立刻就会被所有的人接受。” 而群体表现是好是坏,只取决于所受暗示具体性质。于是便有了十字军,在粮草装备几近全无的情况下,向异教徒讨还基督墓地的英雄主义;也有了罗兰夫人,在被雅各宾派送上断头台之时,留下的那句“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3、

夸张与单纯。对于各种意见和信念,群体或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这种绝对化而不容怀疑的态度,在人数赋予的力量感的催化下,促使群体赋予自己的理想和偏执以专横的性质。同时,其极端化的感情也注定它只会被简单、极端的感情打动。4、偏执、专横和保守。勒庞老师看得很精准:“群体随时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 5、群体的道德。“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人都有野蛮和破坏性的本能,如果加入到不负责任的群体,清楚不会受惩罚后,便会彻底放纵这种本能。群体可能无恶不作,也可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和牺牲举动,所以“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作为号召,最有可能影响到组成群体的个人,而且经常可以达到使他慷慨赴死的地步”。

三、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1、群体的观念。书中提到的观点:“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因此它们都会披上形象化的外衣,也只有以这种形式,它们才能为群众所接受。实话说,我也认同这点:“就观念而言,群体总是落后于博学之士和哲学家好几代人。”2、群体的理性。群体对事情的论证,从逻辑上看十分拙劣。其推理的特点,“是把彼此不同,只做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这个在现实中也十分突出,不管事实本身,只摘取简单的表象的相同点加以放大,后由此得出一个普遍化的结论。3、群体的想象力。正如缺乏推理细胞的人一般,群体的形象思维能力强大而活跃,事实上群体也只能为形象所动。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的伟大政客,包括最专横的暴君,都把群众的想象力视为他们权力的基础。而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如,对它们进行浓缩加工),纳粹党宣传部部长戈培尔可谓深谙此道。

四、群体信仰所采取的宗教形式。,群体将暗示立刻转化为行动的倾向、喜怒无常的脾性、对意见全盘接受或拒绝的态度,反映了群体信念的宗教形式——一种以盲目服从、专横的偏执和要求狂热的宣传等宗教感情为特点的,将一切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这点让我想到了某些粉丝群体。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在这一卷里,勒庞讨论的几个问题,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形成的间接和直接因素、群体领袖是什么人,他有怎样的动员手段、最

后一点是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有哪些是牢固的信念,哪些是多变的信念,以及这两种信念形成的原因。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种族、传统、时间、各种典章制度、教育等间接因素是酝酿一切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土壤。

种族因素对群体意见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种族的特征通过遗传规律传承,是民族的本质,与此相比,信仰制度艺术等文明只是民族的外在表现。

传统,是种族精神的综合反映。人类历来的两大关切,一是建立某种传统结构,以成文明;二是摧毁因变得破败不堪而失去必要性的传统,以求进步。“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坚固,它就不会再发生变化,于是就如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暴力革命也没多大的用处,因为由此造成的结果,或者是打破的锁链被重新接凑在一起,让整个过去一成不变地再现,或者是对被打破的事物撒手不管,衰败很快被无政府状态所替代”。这是勒庞在书中少有的几次对中国的叙述中最详细的一次,他写这本书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中国的传统枷锁确实坚固,但不知他会如何解释今日的中国。

时间,时间对群体意见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这点大家都懂,勒老师也只是提供一些名人名言式的说法。政治和社会制度,勒庞首先论证:通过变更制度来改变社会弊端是一种谬论。他有个观点,“一个民族并没有真正改变其各种制度的能力。以暴力革命为代价,换来的往往不是制度的改变,只是名称的简单变化,本质依然如故。

教育,勒庞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个颠覆人们普遍认知的观点:“教育既不会让人变得更道德,也不会让他更幸福;它既无法改变他的本能,也无法改变他天生的热情,而且有时——只需进行不良引导即可——坏处远大于益处”。用今天的话而言就是:教育没有错,错的是教育体制。著作中还提出教育与群体意见的关联:教育为今天在群众中酝酿、明天就可能付诸实施的各种念头和信仰提供了土壤。即群众怎样通过教育变成了“一直心怀不满的大军”,并且随时有可能被其他势力而利用。

二、群体意见和信念中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种: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群众意见易受形象的影响(这在研究群体的想象力时已经说得很清楚),而形象可以通过词语或套话来激活。这一段很是精彩,词语的威力同它们所唤醒的形象有关,同时又分离于它们的真实含义:比如像民主、社会主义、平

《社会学读书笔记》相关文档:

2021年1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09-16

农村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支配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10-27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10-27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10-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