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
孙叶蓉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是由于我国社会发展转型形成的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些未成年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留守,缺乏家庭照顾、亲情关爱,出现各种负面情绪和不正常行为,对其人格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家庭管理的缺失引起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由于长时间分离而产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
【年(卷),期】2016(000)007
【总页数】3页(P30-3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化
【作 者】孙叶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正文语种】中 文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就业,这种流动打破了传统农村稳定的家庭结构,子女和父母长期分离,由在家的单亲照顾,或者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邻居等其他人代为照料,甚至自己照顾自己,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抚养、教育和关爱,这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8岁之间的儿童。
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人,而且仍在不断增长。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凸显。2015的数据显示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是6100万,34%的留守儿童有自杀倾向,9%实施过自杀行为。2000多万的孩子达到了心理上的一个极端情况。2015年发生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地 4 名留守儿童被发现在家中喝农药中毒,结果经抢救无效死亡。毕节四个留守儿童喝农药集体自杀事件不得不再次引起我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
留守儿童长时间与父母分离,其饮食起居等生活各方面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来照顾,许多农村祖辈老年人文化教育水平偏低,显然在孩子的教育以及心理沟通方面难当重任,这种“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有些甚至是“自我监护”对目前正处于身心发展和正在进行初级社会化的留守儿童无疑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情感功能的弱化使得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断裂,使其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一)情感孤寂。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发展形成初级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除了要满足衣食住等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还需满足人际交往、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儿童有归属和爱的需求,在此期间,他们需要情感关爱和教育引导,尤其是来自于家庭成员。有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于父母都有特殊的依赖倾向,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长期外出不能陪在孩子身边,同时,农村社会支持体系也不够完整,无法充分给予他们及时的情感需求,以及儿童健康成长所必需的良好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角色的缺失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孤寂,双亲关爱缺位使留守儿童倍感孤独。
(二)安全感缺失。家庭的社会化对于儿童的本体安全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吉登斯的观点,这种本体安全感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埃里克森所说的“基本信任”。这种“基本信任”,对于个体来说,是一种“原始的关联”,其中包含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及其客观世界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方向。而这种“基本信任”也就是布洛赫所说的特定“希望”的核心,或者蒂里希所说的“存在的勇气”。吉登斯认为,这种“基本信任”恰恰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在一定的情感认知意义上,对自己以及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之间的信任,是在儿童早期实际经验中获得的,这种在儿童早期的经验中所建立起来的这种与看护者之间的“基本信任”能够对个人以后的发展和生存具有这样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种“基本信任”的建立是在儿童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分化的时期。因此,儿童对看护者的关系往往不是简单的亲子关系,抑或说,此时在儿童的意识中,与父母等看护者的关系只是与普通人的关系,是一种广泛的社会关系。从这个方面拉力说,家庭的社会化对于个人的发展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制度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造成了急剧的社会分层,以及城乡二元分化的社会结构是形成“留守儿童”群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根据韦伯社会分层标准,流动人口属于低社会阶层,由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不少农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但在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却与城市居民享受着截然不同的待遇,根据务工性质以及务工收入差别,农民工的家庭被迫分为两种,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后者迫于经济压力、较低的社会地位、城乡二元教育制度的阻碍,以及其他家庭一些因素,一些农民外出务工时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居住地,便产生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不断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随着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对“留守儿童”自杀等恶性事件曝光后,“留守儿童”群体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学校因素。由于在外务工父母无法带孩子进城,留守儿童只能在当地农村上学。学校社会化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有着较大的影响。首先,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等,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与城市相差甚远,不仅硬件技术设施不足,农村师资力量、教学理念也比较落后。一直以来,我国总有一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紧张和师资质量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农村的现实条件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相对滞后性,我国部分贫困农村办学条件简陋,农村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对于城市孩子来说习以为常的网络化、现代化教学方式。同时,农村学校的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在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关注严重不足,在农村的学校几乎没有配备心理辅导老师。
(三)家庭因素。由于长期的家庭角色的缺失,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而其他的监护人又无法替代父母所能提供的亲情温暖和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监护,一些祖辈们教育观念、管教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或溺爱或疏忽管教和引导,这些行为模式都对儿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化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变迁,祖孙意识观念和行为模式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当留守儿童遇到一些情绪障碍或一些突发状况,缺乏能够正确引导情绪发泄的途径,久而久之,部分留守儿童在心理以及性格上容易造成偏差甚至出轨。
(一)合理配置资源,深化二元体制改革。从宏观方面来说,要解决农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国家进行全面、系统的制度改革和社会政策体系改革,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如果公民不存在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自由流动的限制,对于减少城乡对立,促进城乡同步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积极影响,尽可能减缓留守儿童的增长速度甚至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同时,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二元户籍制度本身,而且要开放户籍制度所附加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市民化。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通过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改革帮助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人力资本,使他们能够融入当地的教育系统,享受父母务工地的教育资源。此外,国家还可以出台政策增加农民渠道,除了流动到城市的以外,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新农村建设项目,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使农民可以不用背井离乡,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管理子女的学习生活,减少长期分离带来的孤独感。
(二)增强父母责任意识,强化家庭功能。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完整的家庭结构是对留守儿童人格及心理各方面健康发展极其重要的一个社会化因素。作为父母即使经常外出,也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父母有责任给予自己的子女营造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氛围。同时,留守儿童父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并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如今社会通信技术十分发达,父母应积极主动与子女以及子女的学校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情感需求,让其感受到父母就在自己身边,尽可能的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三)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特别关注。在家庭角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老师的教育作用以及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老师除了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以外,也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与留守儿童通过多种渠道的沟通解决其心理上的苦闷,帮助其身心健康发展。
(四)加强社区保护和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社区这样一个熟人社会中,农村社区文化及社区成员的监督和引导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化行为表现有重要的影响。农村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活动来增进留守儿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多一些关爱,充分发挥熟人社会的社会化作用。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发挥自己余热,积极支持并参与到类似“上学路上”之类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公益活动中来,帮助留守儿童群体健康成长。
对于留守儿童,无论是家庭、政府还是社会不应该仅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我们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精神上的贫困才是主因。父母的离家给孩子们带来了情感上的孤独与空虚,亲情上的疏离乃至是绝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有待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协调来解决,才能使留守儿童群体成长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相关文献】
[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182~184.
[2]刘霞,武岳,申继亮,邢淑芬: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04).
[3]胡朝晖,王红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4]王圆圆:家庭功能的弱化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9.
[5]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49-55.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相关文档:
2021年1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09-16
农村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支配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10-27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10-27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