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总结

时间:23-12-02 网友

第九章 农村卫生

第一节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农村卫生

(一)、 农村卫生的含义 是指农村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创造符合生理、心理要求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二)、农村的卫生状况 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被三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期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在中国的城乡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霍乱、鼠疫(黑死病 )等

旧中国农村卫生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落后、贫困、饥饿困扰。 二是卫生资源资源匮乏,农村缺少医院,农民难以求医。三是农民缺乏科学卫生常识,往往轻视疾病。四是农民积累久远的卫生旧习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患了病听天由命。

(三)、农村卫生组织中国首创的农村卫生组织是1928年夏由上海吴淞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市卫生局合办的吴淞镇卫生公所。

1929年河北定县实验区设立卫生教育部办理农村卫生事业。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组建了一批农村卫生组织。

二、农村卫生教育的实验

(一) 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其突出的业绩有三个 第一,疾病的预防。-种痘(天花病)第二,注重妇婴卫生,提倡节制生育。第三,保健制度的创建。三级保健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

(二)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1934年9月下旬,梁漱溟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齐鲁医学院合作,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医院”,实行“诊疗与卫生并重”方针。

建立三级卫生网络、培养接生员

三、新中国的卫生革命

(一)传染病的防治

其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鼠疫、天花、回归热

其二,建立传染病防治机构。 1954年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普及预防注射。

其三,传染病防治的成就。消灭和控制几十种传染病。

世界银行:“中国在控制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所获得的成功,大大超过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成就”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制度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合作社。

1950年,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决定有步骤地发展和健全全国基层卫生组织,要求农村的每个乡都要有医疗卫生组织。

1959年开完全国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后,合作医疗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城市中的医院领导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一是,有计划的抽调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二是,帮助农村培养赤脚医生。

1976年,全国90%以上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


第二节 农村健康问题

一、影响健康的因素1.环境2.生活方式及个人行为 3.卫生医疗条件

4.早期儿童营养状况 5.遗传因素

二、农村的主要健康问题

(一)威胁农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血吸虫、SARS、禽流感、艾滋病

三、儿童健康

(一)计划免疫

1.计划免疫就是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的规律,按不同的年龄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传染病流行的目的。

50年代开始普及、 70年代《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

(二)营养和体重

营养不良是中国经济落后地区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

(三)婴幼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是儿童营养不良的表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儿童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

第三节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一、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与意义

中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是指农村卫生机构、卫生队伍和县、乡(镇)、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有机构成。

二、当前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是农民受重大传染病、地方传染病危害严重,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拉大。

二是农村卫生资源严重短缺。

三是中西部农村卫生机构落后。

四是农民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五是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卫生服务水平低下。

六是农村合作医疗名存实亡。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用于农村卫生的投资和事业费比例偏低。

二是体制改革滞后、运行机制不活。

三是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四是对农村公共卫生安全缺乏公益性的科学认识,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问题。

三、农村卫生服务的重大举措:卫生下乡

(一)卫生下乡的含义

含义:卫生下乡是指遵照中宣部等十部委的精神,职能部门组织城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下农村,为农民的健康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活动,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一种形式。

(二)卫生下乡的活动的内容 活动包括:1)医务人员下乡,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2)减免农村贫困患者医疗费用;3)在农村社区、学校、家庭等开展健康教育;(4)扶持乡村卫生组织,为农村培训、培养医务卫生人员;(5)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

(三)卫生下乡的阶段性成绩

1.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

2.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等传染高发地区的支持力度

3.加强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的建设

4.积极推进农民健康促进活动,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四节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含义

含义: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是指社会成员因受到疾病威胁或需要进行预防时,由社会提供供各种形式的卫生服务,保障农村居民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一种综合性制度。

农村合作医疗是整个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体与核心部分。


合作医疗的组成及其体系

在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分配,补偿中,涉及到合作医疗管理方、卫生服务提供方和合作医疗参加方。这三方面的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合作医疗组成体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进展和目标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基本覆盖农村居民 ”。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每年按人均10元安排合作医疗补助资金,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补助每年不低于人均10元”,“农民为参加合作医疗、抵御疾病风险而履行缴费义务不能视为增加农民负担”。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仍存在不足★社会满意度低 ★保障水平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不到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程序过于繁琐

(二)统筹医疗制度 三)医疗保险制度 (四)儿童计划免疫保障制 五)妇幼保健保偿责任制

第十三章 农村社会分层

第一节 农村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层概述

概念: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区分指标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实质:是社会资源(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

包括: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是如何划分?

卡尔·马克思(1818-1883):阶级结构学说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标准

阶级结构学说:用阶级来表示社会分层。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为阶级划分的根本标准。

具体讲①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

②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③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标准

多元分层理论:“社会不是一元分层体系”

划分社会层次的三个标准:

财富(经济)、地位(社会)、权利(政治)

理由:任何社会这三种都是稀缺的,因此人们总是追逐这些。

这三个标准都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

每一个都可以单独作为社会分层的标准

阶级理论与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的不同点

多元社会分层理论:将社会成员的社会差别解释为个人特征方面的差别。职业地位、收人等。

阶级理论: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根源于以财产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

阶级地位——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阶级不平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三)目前社会分层的主要标准

阶级结构学说:它无法明确的把阶级社会中许多并不占有生产资料而其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又明显高于一般人的群体划归到某一阶级。

多元社会分层:农民的职业地位、收入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之间无相关性。

以职业为标准,同时联系收入等标准。

职业、收入、权力、教育程度等。

阶级和阶层

阶级: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阶层:根据人们不同的社会特征进行多角度划分而形成的社会地位阶梯。

区别:

①阶级是关系的概念,即对抗关系。而阶层是更多注重社会不平等的外在表现。

②阶级是经济关系,而阶层是多元关系(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

三、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历史变迁

(一)解放前农村的阶级与阶层

1.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观点

1923年7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

①地主、②自耕农(含富农)、③半无产阶级、④农业无产阶级(佃农)

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①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 革命的敌人

②中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③小资产阶级; 亲密程度不同的朋友

④半无产阶级;

⑤无产阶级。 革命的主体

目的:说明革命的动因、对象、力量,动员群众推翻旧社会。

(二)土地改革时期的农村阶级、阶层分析

1、1950年进行土地改革,为了给土地改革和成分划分提供依据,当时的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农村划分阶级成分的决定》。

农村人口被划分为13个阶级、阶层:

根据这个文件,农村人口被划分为
13个阶级、阶层:

(1)地主、恶霸、军阀、官僚、劣绅、破产地主、管公堂; (2)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 (3)开明绅士;(4)富农、反动富农; (5)中农、富裕中农; (6)知识分子; (7)自由职业者;(8)宗教职业者; (9)小手工业者; (10)小商小贩;(11)贫农;(12)工人、手工工人; (13)贫民、游民。

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分化:

一小部分农户 生活陷人因难;

另一部分农户 很快富裕

中央认为 “与社会主义目标不相符舍”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

(三)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阶层

政治身份等级成为划分农村社会阶级与阶层的主要标准。

形成以“身份制”“单位制”“行政制”为特征的制度结构体系。

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市户口、农村户口

第二节 当前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与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分化的条件

农民分化的原因:

①联产承包家庭经营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农民分化的基本前提;

②非农业与城镇、市场的发展,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载体与生存空间;

③城市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和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为中国农民分化提供了契机。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分层

2O世纪80年代的农村社会阶层

①农业劳动者阶层。

②农民工阶层。

③雇佣工人阶层。

④农村知识分子阶层。

⑤个体工商业户与个体劳动者阶层。

⑥私营企业主阶层。

⑦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

⑧农村社会管理者阶层。

三、农村社会分层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及个体经营者、知识分子

2、农村社会阶层发育中的不均匀

农村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增长缓慢;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3、农村工问题正在发生深刻转换

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趋势:1.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2.农民阶层结构趋于简单化 3.农业劳动者及农业工人将成为最主要的阶层,且在比例较小 4.农民真正成为一个职业

第三节 农民工阶层

一、农民工阶层的概念及其特征

农民工阶层:一般统称那些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阶层。

农民外出就业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也称“本地就业”;如乡镇企业

二是“离土又离乡”,也称“异地就业”。

农民工阶层的主要特征1.以初中文化的青壮年为主。16-30岁占61%2.以自发性外出为主。自发方式88%,组织外出12%3.以来自中西部地区为主。四川、河南4.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就业为主。5.以到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为主。6.以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为主,“候鸟式”流动为主

城市中的农民工

农民工未能被城市接纳,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所谓“外来妹”与“打土仔”。

农民工无法获得真实的城市市民身份,使我国在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基础上又生出了三元结构。北京的“浙江村”、“新疆村”。

二、农民工阶层的内部分化

1.业主层2.个体劳动者层3.雇工层4.不正当职业者层

三、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心态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地位

无论是从组织资源还是从经济资源或是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看,农民工阶层处于整个社会分层体系的底层。

很难摆脱边缘身份的制约。

农民工阶层的社会心态

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排斥与偏见,对农民工的社会心态造成了深刻影响。

农民工的社会心态问题与其生存生态状况相比,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从整体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农民工将是中国社会长期和持久的建设者,是城市的生命力的表征,是联系乡村与城市的桥梁。

《农村社会学总结》相关文档:

2021年1月国开电大本科《农村社会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09-16

农村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支配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读后感(多篇)10-27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概论读书笔记10-27

社会学主要思潮读书笔记10-27

吉登斯《社会学》读后感10-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