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时间:22-09-14 网友
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一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上册 怎样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函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怎么写

“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

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

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教学完后,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精心备课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一:教材课时安排过紧有关。

初二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参函数第一节 第二节二节课,第三节一次函数节,课时太少,本节要加一个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2)当k时,y随x的增大而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 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满意之笔

一次函数有以下令自己较满意的地方:

一.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恰当的过渡,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采用班级里的真人真事(运用校运动会的具体事例)“在此跑步过程中涉及到哪些量

“假定每位选手各自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路程是时间的一次函数吗

等过渡性的问句既复习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引出作了铺垫。

二.大胆对教材作大幅度调整、修改

对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作了补充。

(附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知识要点:一次函数几何形状: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教材对“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阐释得不太完整、详尽。

学习函数的图象需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次函数图象又是所有函数图象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的基础,所以整体全面地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提供思路样本、节省学习时间。

虽然在课后的习题与作业本中都有涉及到: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如何画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但在教材中似乎没有涉及到此类问题,对于B班的学生需要教师对此类问题做相关示范解决。

(1)求 y1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画出上述函数的图像。

图像还是一条直线吗

此题为拓展知识点: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射线或线段而特地设计的。

至于如何快速地画出射线或线段呢,让学生讨论后给出总结:对于射线,取起点与另一个异于起点的任一点画出射线;对于线段,取线段的两个端点然后连接即可。

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握不准。

由于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宽了知识点的面,拓展了知识点的深度,个别环节还需要小组活动或学生个别上台动手操作,而我又想将这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似乎太高估了自己和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想这么多内容可以更宜分开两节课来上。

二、部分内容上处理出现失误:初探索一次函数y=x的画法时,我直接自己硬性规定先取这样五个点:(-2,-2),(-1,-1),(0,0),(1,1),(2,2),而没有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取的,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五个点(理由应是:这五个点分布均匀,它们的坐标较简单,有代表性)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厉,以能更好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5年级数学苏教版《圆的认识》课件word

圆 的 认 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例1、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使学生认识画圆的工具,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技能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理解圆的特征;解决生活中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规、三角板、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圆规、绳线一根、图钉、铅笔、硬币、圆形纸片

设计理念:

遵循“以生为本,终生发展”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建构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设疑激趣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动物王国里的小动物们邀请我们去看骑自行车比赛,高兴吗

请看(媒体显示画面):小狗、小白兔、小花猫各自准备了一辆自行车,[车轮分别是(1)椭圆形的、(2)圆形的但车轴不在中心(3)圆形且车轴在中心],现在比赛还没开始呢,我们先来猜猜看;最后谁能得第一

XX同学的猜测对吗

等学了“圆的认识”这一课,我们就能有根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板书课题)学生回答。

此时学生 能说出谁得第一,但说不清楚其中的道理,教者不急于下结论。

二、动手实践

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找身边的圆

2、从实物中抽象出圆

3、动手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4、比较:突出圆是曲线图形 师:以前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圆了,说一说,在我们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课件出示一些圆形物体。

如:奥运五环、建筑物、圆形标志…

师:那到底什么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圆呢

请看(出示课件)这是一个外表呈圆形的物体—钟,如果沿着它的外沿把它画下来,就成了一个圆。

圆是一个很美的几何图形,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圆

听清要求:根据桌上的钉子、线、铅笔、硬币、尺等材料,小组合作,在纸上画一个圆。

比一比,哪个小组想的办法多

生动手操作,师行间巡视。

画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你觉得圆和以前所学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而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学生举例

学生动手画圆。

交流画圆的方法,如果教材中所列的四种方法中有学生未想到的,可以根据情况作适当介绍;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学生说详细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例2

1、介绍圆规

2、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3、组织交流

4、让学生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5、自学课本,初知圆的各部分名称

6、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1)折一折,找圆心

(2)理解半径

(3)认识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4)理解直径

(三)教学例3

1、合作探究圆的特征

2、汇报交流

3、验证结论

师:前面我们用不同的方法画出了圆,数学上还有一样专门画圆的工具—圆规,用它可以又方便又准确地画出圆来。

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其作用。

师:你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一般分哪几个步骤?画后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圆规画圆的基本方法: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并适时板书:

定点、定距、旋转。

根据你刚才画圆的体会,你认为画圆时需要注意什么

能给大家一些友情提醒吗

(投影出示题目)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厘米。

(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1。

5厘米

投影展示学生画的情况

师:刚才画圆时这个固定的点和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数学家们还分别把它们规定为不同的名称,并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呢

想知道吗

请自学课本94页。

自学后交流:圆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圆心O 半径r 直径d

师:拿出你们事先剪好的圆形纸片我们一起来折一折:先把它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这样多折几次。

可以想象这样折下去能折出多少条折痕

仔细观察:从中你能找到圆心吗

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并标上圆心O。

强调:圆中心的一点就是圆心。

它就是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师:你能从这些折痕中找到半径吗

任意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表示。

观察并讨论:什么叫半径

半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交流。

同时出示课件,闪烁两个端点,使学生明确:半径是一条线段;它的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上;它的长度就是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

判断:(出示课件)0

右图中哪条线段是半径

拿出你们前面画的两个圆,先说出这两个圆的半径分别是多少

再看看这两个圆的位置和这两个圆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师:再拿出折过的圆纸片,仔细观察:直径是怎样的一条折痕

在圆纸片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讨论:什么叫直径

直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交流,同时出示课件:

(1)显示圆内的一条直径。

(2)闪烁圆心和圆上的两个端点。

使学生明确直径的特点:(1)通过圆心。

(2)两端都在圆上

判断:(出示课件)圆内的两条线段是直径吗

为什么

完成书后“练一练”第1题。

师: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了。

下面我们先按要求动手操作,再在小组里讨论,看圆里究竟藏有怎样的秘密

拿出圆形纸片,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议一议: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

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

它有几条对称轴

通过画、量、比、折,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别忘了,把你们组的结论,哪怕是细小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并填写好“我的发现”,准备交流。

看哪个组发现得多。

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你是怎样发现的

第(1)个问题可让学生结合前面的“折一折”,即已折过的圆纸片来说明;也可以采取在组内比赛的形式,画一画,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得条数多

可以想象:照这样画下去能画多少条

第(2)、(3)个问题可通过测量或推理来说明。

可追问:为什么取名叫“半径”

第(4)个问题可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说明。

根据汇报交流,教者适时进行板书:

无数条 长度都相等 d=2r r=d\/2

师:以上结论对吗

我们来验证一下,

出示课件:对上述结论进行验证。

师拿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追问:这个小圆的直径会是大圆的半径的两倍吗

那上述前三个问题的结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立

强调:在同一个圆(或等圆)中(板书)

提问:看到d=2r r=d\/2这个关系式,你能想到什么

让学生知道:(1)“半径”这个“半”字的含义,直径和半径的关系非常密切。

(2)已知半径可以求直径,已知直径也可以求半径。

(3)半径和直径都能决定圆的大小。

追问: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完成书后“练一练”第2题。

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

交流各自画圆的情况并从出现的问题中反思画圆的注意点。

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

并在小组内比一比谁画得好。

学生先自学课本,然后交流。

学生动手折

生可能发现:每条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这一点就是圆心。

学生画半径

观察、讨论、交流、判断

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画、量、比、折,并将研究成果记录下来。

师巡视。

学生操作后交流

学生归纳说明。

三、辨析比较

强化理解 判断:(1)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5厘米的圆大。

()

(3)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

(4)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半径的长度。

()

(5)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学生口答

四、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1、完成书后练习十七第1题

2、完成书后练习十七第2题

3、下图中,你看到什么条件

还能想到什么

半径4米 10分米

4、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1)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较大的圆

(2)在古代的一次军事作战中,部队营房秘密围成一个圆,为了便于司令部同每一个营房直接联系,请问:司令部最好设在哪里

(出示课件)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跟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关呢

(如:街头有人卖艺时,观看的人会不知不觉地围成一个圆形…)

5、讨论导入新课的题目:

现在谁能有根有据地说一说三个小动物谁能得第一

(师拿出一枚圆形奖章)这枚圆形奖章谁有可能得到

为什么

让学生明白: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这样跑起来就又快又稳。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交流

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总结并质疑

教后反思

分米 毫米的认识 我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

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通过小马虎日记来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本题的出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并有效的延伸了下节课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并通过读日记来检验用字母表示单位的知识点,综合检验长度单位的认识效果。

一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

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

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

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

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

“能

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7396232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分米、1毫米的认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通过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大班数学《桌子有多长》活动反思

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

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

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

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幼儿园中班20以内的点数教案怎么写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复习手口一致的一一点数。

2、指导幼儿对点数后的结果进行计数并记出总数和书写数字。

3、学习对20以内的计数,同时学习数字的书写。

活动准备

1、西红柿、西瓜、花朵、小鸭子的磁贴若干,数字磁贴若干。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在黑板上画图表,将实物磁贴放在表格中,请幼儿选择对应的数字磁贴放在后面的表格中。

2、教师可以请一名幼儿到前面来,按照幼儿自己的意愿,选择和摆放一种实物磁贴的数量,再请另一名幼儿到黑板前对这种磁贴进行点数和摆放数字,请其他幼儿进行判断。

3、对同一种实物磁贴,教师可以请不同的幼儿到前面来进行数量选择和摆放,可以生成更多的新题目,同时也可以给更多的幼儿机会。

4、幼儿用书。

引导幼儿一一点数方框内的草莓、饼干、花朵和糖果,请幼儿说一说“一共是几只草莓

(或几块饼干、几朵花、几块糖果)。

引导幼儿把每一种物品的数量用数字写在后面的方格里。

5、教师评价。

教学反思:

从孩子当堂反馈情况来看,20以内的计数和书写孩子都会,但存在不太规范情况。

主要问题出在:16书写时有6个孩子把6写反了:云娜、宁宁、钰萧、小凡、承宇和子萱。

另外子萱还把16写成61、17写成71等,孩子在左右问题上还存在模糊,请以上家长在家引导孩子强化练习6的书写。

400米障碍教案

通过400米障碍(教案)作业提要课目:通过400米障碍目的:通过训练使同志们了解400米障碍场的设置与障碍物的规格,掌握通过障碍物的动作要领,学会组织与训练的方法,内容:1.障碍场的设置与规格2.通过单个障碍物3.通过全程障碍方法:讲解示范,组织练习,研究创新,小结讲评。

时间:小时要求:1.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2.要认真体会动作要领,开动脑筋研究训练方法地点:障碍场保障:发令枪、发令弹、口哨、秒表、橡皮筋、作业进程作业准备…×分钟1.清点人数、检查携带的教学用具2.组织活动身体3.宣布作业提要4.提示课目理论作业实施…×分钟【理论提示】400米障碍是我军传统军事体育训练项目,通过训练能够发展军人在军事行动中的奔跑、跳跃、攀越、支撑、平衡、钻爬等基本技能。

提高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培养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为战时通过各种人工和天然障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障碍场的设置与规格400米障碍场的设置:用起点、终点及全程共有七组障碍,14个障碍物。

首先是100米平地跑,转过标志杆、跨越三步桩、跨越壕沟、跳跃矮墙、通过高板跳台通过独木桥、攀越高墙、匍匐通过低桩网、转过标志杆返回、跨越低桩网、攀越高墙、绕行桥柱、蹬越跳台高板、钻越洞孔、跳下攀上壕沟、跨越五步桩、转过标志杆、100米平地跑至终点。

二、通过单个障碍物第一个障碍物:跨桩(一)介绍跨桩的规格跨桩是400米障碍中的第一组障碍物。

规格:由5个直径30厘米,高出地面10厘米的跨桩组成。

右边三个跨桩的中点相距2.30米,距离跑道中线30厘米,第一跨桩中点距端线5米。

左边两个跨桩的中点相距2.30米,距离跑道中线60厘米,第一跨桩中点距离端线6.15米。

(二)跨越三步桩的动作【讲解示范】1.示范动作2.讲解要领:跑到起跨线前缘,一脚蹬地,另一腿向前跨出一大步,用前脚掌踏在第一根桩面上。

随即蹬地腿迅速向前跨出一大步,用前脚掌踏在第二根桩面上。

后脚再踏在第三根桩面上,随后另一腿蹬离桩面向前迈出一步,在端线前着地。

跨进时,上体略前倾,两臂稍外张,并配合腿部动作做前后有力摆动。

讲解要点:蹬、跨、摆蹬:跑至起跨线前缘,一脚蹬地;跨:另一腿向前跨出;摆:跨进时,两臂稍外张并配合腿部动作做前后有力摆动。

3.组织练习(1)个人体会归纳小结:讲解存在问题,纠正方法。

存在问题:跨越时身体重心没有前移,造成跨越困难。

纠正方法:跨越时强调上体前移用前脚掌踏桩。

(2)分组辅助练习(3)分组练习归纳小结:讲解存在问题,纠正方法。

存在问题:身体腾空过高,造成动作失误。

纠正方法:强调跨越时膝前提,脚前迈。

(4)集体练习4.小结讲评(三)跨越五步桩的动作1.示范动作2.讲解要领:跑至起跨线前缘,右腿蹬地,左腿向前跨出一步,前脚掌踏在第一桩面上,并向侧后蹬桩面。

同时,右腿向右前侧跨出一步,前脚掌踏在第二桩面上,并向侧后蹬桩面,两腿依次跨越第三、四、五桩。

跨进时,上体及两臂与两腿协调配合。

当右脚蹬离第四桩面后,向前跨步着地,左脚蹬离第五桩面后向前迈步,继续跑进。

要点:蹬、跨、踏蹬:跑至起跨线前缘,右腿蹬地;跨:左腿向前跨出一步;踏:前脚掌踏在第一桩面上。

3.组织练习(1)个人体会(2)分组练习归纳小结:讲解存在问题,纠正方法。

存在问题:跨越时身体移动过大,造成动作缓慢。

纠正方法:强调跨越时身体重心在两腿间。

(3)集体练习4.小结讲评(略)第二个障碍物:壕沟(一)介绍壕沟的规格壕沟是400米障碍中的第二组障碍物。

其规格:长、宽、深各位2米。

沟壁应是垂直面。

(二)跨越壕沟动作1.示范动作2.讲解要领:跑至壕沟前缘约30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身体向前上方跃起,另一腿向前摆出并跨过壕沟着地。

跨越时,身体稍前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讲解要点:蹬跳、跨越蹬跳:跑至壕沟前缘约30厘米处,一腿蹬地起跳;跨越:另一腿向前摆出并跨过壕沟着地。

3.组织练习(1)个人体会(2)分组辅助练习归纳小结:讲解存在问题,纠正方法。

存在问题:身体腾空过高,两臂没能前后自然摆动。

纠正方法:强调两臂前后自然摆动,脚蹬地后身体自然前移。

(3)分组练习(4)集体练习4.小结讲评(略)(三)跳下攀上壕沟的动作1.示范动作2.讲解要领:跑至壕沟前缘约50厘米处,屈膝弯腰,一手撑地身体下降,并跳下壕沟,随即向前迈出一小步,两腿同时着地,并迅速用力蹬地起跳向上跃起,两手攀壕沟上缘,使身体挂于壕壁上缘。

随着一腿屈膝上抬,脚踏或膝跪于壕壁上缘,后腿上提,向前迈步跑进。

讲解要点:挂、跪、提挂:两手攀壕沟上缘,使身体挂于壕沟上缘;跪:膝跪于壕沟上缘;提:后腿上提。

3.组织练习(1)个人体会归纳小结:讲解存在问题,纠正方法。

存在问题:挂臂后没有压臂滚肘,造成攀上困难纠正方法:强调压臂滚肘及提臀跪膝。

(2)分组辅助练习(3)集体练习4.小结讲评(略)第三个障碍物:矮墙(一)

《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相关文档:

苏教版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9-14

高中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3)苏教版 必修112-19

苏教版第四册《识字7》教学设计03-2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制定旅游计划苏教版 (10)07-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制定旅游计划苏教版 (5)07-21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兵车行》教学设计08-15

苏教版初一上册《秋天的怀念》说课稿(3篇)09-16

小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线上教学总结(通用19篇)10-25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采访》备课日志11-09

苏教版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5篇)12-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