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分米 毫米的认识 我学会了吗 教学反思以一分硬币的测量为设疑,引入毫米的认识,创设问题情境发现以前知识不能解决遇到的问题,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求,在测量中感知1毫米有多长,认识毫米和厘米之间关系以及用字母表示毫米。
通过小马虎日记来渗透用数学的意识,同时本题的出现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并有效的延伸了下节课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并通过读日记来检验用字母表示单位的知识点,综合检验长度单位的认识效果。
一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反思《米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动机导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采用多种途径理解和区分单位:厘米和米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课后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函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怎么写“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
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
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
教学完后,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精心备课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一:教材课时安排过紧有关。
初二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参函数第一节 第二节二节课,第三节一次函数节,课时太少,本节要加一个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2)当k时,y随x的增大而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 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
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满意之笔
一次函数有以下令自己较满意的地方:
一.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恰当的过渡,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采用班级里的真人真事(运用校运动会的具体事例)“在此跑步过程中涉及到哪些量
“假定每位选手各自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路程是时间的一次函数吗
等过渡性的问句既复习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引出作了铺垫。
二.大胆对教材作大幅度调整、修改
对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作了补充。
(附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知识要点:一次函数几何形状: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教材对“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阐释得不太完整、详尽。
学习函数的图象需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次函数图象又是所有函数图象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的基础,所以整体全面地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提供思路样本、节省学习时间。
虽然在课后的习题与作业本中都有涉及到: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如何画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但在教材中似乎没有涉及到此类问题,对于B班的学生需要教师对此类问题做相关示范解决。
(1)求 y1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画出上述函数的图像。
图像还是一条直线吗
此题为拓展知识点: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射线或线段而特地设计的。
至于如何快速地画出射线或线段呢,让学生讨论后给出总结:对于射线,取起点与另一个异于起点的任一点画出射线;对于线段,取线段的两个端点然后连接即可。
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握不准。
由于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宽了知识点的面,拓展了知识点的深度,个别环节还需要小组活动或学生个别上台动手操作,而我又想将这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似乎太高估了自己和学生的能力。
所以我想这么多内容可以更宜分开两节课来上。
二、部分内容上处理出现失误:初探索一次函数y=x的画法时,我直接自己硬性规定先取这样五个点:(-2,-2),(-1,-1),(0,0),(1,1),(2,2),而没有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取的,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五个点(理由应是:这五个点分布均匀,它们的坐标较简单,有代表性)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厉,以能更好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大班数学《桌子有多长》活动反思1、课时的重新划分。
课堂上我和学生的互动较好,也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充分观察、发现、尝试、操作的基础上,我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厘米、感受估测的策略、掌握测量的方法。
但是课堂上只是把教学任务完成了,没有再进行知识的巩固和练习,没能处理一些书上的练习。
所以我在想,本课是否可以作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只讲到认识尺子、认识1厘米。
第二课时再感受几厘米、测量方法、估计有趣物体长度、感受估测的测量。
2、更多的活动帮助牢固建立1厘米的表象。
在建立1厘米表象的时候,我只是让学生找身边的物体,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是否可以增加让学生用手在纸上画1厘米的线段,是否可以增加剪出1厘米的纸条等。
甚至利用自己剪的厘米小段,让学生合作在白纸条上作出自己的“小尺子”,画刻度,标数字。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铅笔有多长》这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并为学习千米作准备。
同时这部分知识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说也是个难点,不容易建立直观概念。
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使我深深认识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小组的合作学习非常重要。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努力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情境,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做中学。
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为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同时拓宽应用数学知识的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铅笔有多长》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年级学习过的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让他们说一说米和厘米分别用什么英文字母表示,并用手势表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再说一说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然后创设了估计、测量铅笔长度的情境,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及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
我课前已经准备了4根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他们在小组内先估计铅笔的长度,再进行实际测量,小组汇报,这也是本节课的第一个合作点。
当学生说出测量的结果是10厘米时,我就直接告诉他们,10厘米就是1分米,让他们看一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再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用铅笔画一画1分米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分米”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1米=100厘米,推出1米=10分米。
这一课的第二个合作点是认识1毫米有多长这个知识点。
我也是让学生在小组内先估计,再进行测量橡皮有多长。
当学生测量出橡皮有6厘米多一点时,我说:“多一点,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具体数字来表示呢
“能
学生们抢着回答,此时,我乘机引导学生观察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7396232格,当学生说是10小格时,我给学生介绍每个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可以得出1厘米=10毫米。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认识了毫米,掌握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分米、1毫米的认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实际测量生活中自己喜欢物体的长、宽、高等,有的同学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高;有的测量自己文具盒的长、宽、高,有的测量硬币的厚度等,他们不仅能准确进行测量,并且能恰当地使用长度单位,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使长度单位应用得更加灵活。
通过这节课,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地感受数学,体验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小数《能通过吗》的教学反思课题 能通过吗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人民币的单位及温度的单位。
2.能对长度单位等作初步估计。
3.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长度单位等作估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
2、让学生量一量黑板的长度。
3、老师拿出一把米尺,学生量,学生发现认识到量黑板等长的物体的长度时,用长的尺子比较方便。
直接说出:我们把这把尺子的长度叫做米尺。
4、让学生小组观察认识认识米尺。
观察米尺上有什么
总结:米尺上也有刻度线、米尺上也有数字、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的、还是和学生尺子一样把零刻度线作为起点。
揭示:我们把这统一把尺子的长度叫做一米,长度是一米的尺子叫做米尺。
5、教学生认识温度计。
二、一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 学 过 程
说说两手间相距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说说1米大约有几枝铅笔长、有几本数学书的长。
(3)用米尺比身高,1米到自己身体的什么地方。
(4)用米尺量量课桌长的一边,看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说明:课桌长的一边接近1米。
你还能说出大约长1米的物体吗
学生讨论生活中大约是一米的长度的物体。
三、出示教册图示,提问卡车能不能通过呢
1、说说3.25米和3.5米有多高呢
2、指名字举例,让学生感受长度。
3、教师指导完成讨论。
3、拓展、活动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除了可以用米尺量,还可用软尺和卷尺等。
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四、巩固练习。
五、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利用课余时间量一量篮球场的长和宽吗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实践一下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如下:
学习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做的好的地方:
1、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重要环节,我安排了5次活动:“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一拿”—用手比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用手比出1厘米;“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测量,结果大家的答案不统一,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
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不足之处:
在估测方法方面强调得不够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估计,但忘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了,少了估计方法的交流。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
然后再动手测量。
四、我的收获:
1、博众家之长,虚心求教
讲一节课需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博众家之长。
之前我听了三位有经验的教师讲的这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借鉴了几位老师好的做法。
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感谢主任和组长郭老师的指导。
从研课到上课,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也更有方向感。
在这么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大教研团队里我会更努力地使自己成长起来,将缺点变为优点,优点化为特点。
2、预设是最好的生成
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细致,把可能发生的事都想一遍,然后想好应对的策略。
只有把情况都想好了,遇到突发情况教师才能应对自如。
在课的开始,当问学生“你准备选什么统一的工具测量
时,有学生说尺子,有的说书、本。
由于我提前准备好了这种情况的应对策略,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就让学生直接操作了。
让后才引出了“尺子”。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学会了吗反思错误的性质是严重的.我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并且影响了其他的同学,其结果损害了多方利益,在学校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行为,即使是并没有影响课堂纪律,仍然是不对的,此举本身就是违背了做学生的原则.我只是顾着自己的一时高兴,和一时的想法,完全不理会老师的感受.这也是不对的,人是社会的人,大家不应该只是想着自己,我这么做,害的那个是那些和我一起讲话的同学,我这样做,看似和他很好,实际上是在害他.而且,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所以,老师把让我写检讨,也是为了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点.
其次,我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的行为也是一种对老师的工作不尊敬的表现.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尊师重道,这是一种传统的美德,过去我一直忽视了它.抛开着一层面,不单单是老师,无论对任何人,我们都应该尊重他,尊重他的劳动,他的劳动成果.我这样做,直接造成了不尊重老师,不尊重他人,不尊重他人劳动的恶劣影响.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一名正在接受教育的人来说,这种表现显然不符合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再次,我这种行为还在学校同学间造成了及其坏的影响,破坏了学校的形象.同学之间本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纪律良好,而我这种表现,给同学们带了一个坏头,不利于学校的学风建设.同时,也对学校形象造成了一定损害,“第八中学”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学术严谨的学校,我们应该去维护这个形象而不是去破坏它!虽然我在考试的时候写答案给别的同学,这是作弊行为,我和那个同学关系很好,他找我讲话,当时我的也想讲话和认为老师不会发现的侥幸心理之下酿成了现在的后果.虽然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理应具备的品质.但是现在我才深刻的意识到这不是与人为善.我在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还传染其他同学一起,这并不是真的和别人好,而是在害自己和同学们,晚自习是让学生复习一天的学习的课,不论是什么原因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都是很不对的,违背了做学生的原则.当然,我不能说我是为了和别的同学讨论什么问题才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这是不能成为我作弊的理由.鲁迅先生说过:不友善的帮助就是恶意的伤害.我只有认真反思,寻找错误后面的深刻根源,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给集体和自己一个交待,从而得以进步.做为一名学生我没有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应该在上课的时候决不讲闲话,而我却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了,辜负了老师平时对我的教育之恩,老师含辛茹苦的把知识教会我们,是想让我们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我却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欺骗把知识无私的教给我们的老师,我现在已经彻底认识到我的行为不仅没有起到帮助同学的目的,反而是害了他,也对老师是一种欺骗行为.自从接受了老师对我的批评教育,我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老师教育我说明 老师是非常的关心我,爱护我,所以我今后要听老师的话,充分领会理解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并保证不会在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在上课的时候别的同学找我讲话,我不再参与,而是在主动的去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就可以帮助老师分忧了,帮助老师给班里营造良好的学习的气氛.望老师给我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是希望我们成为社会的栋梁,所以我在今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仅把老师教我们的知识学好,更要学好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使老师心慰的好学生,老师如同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无私的,所以我 也要把老师对我们的无私精神去发扬,通过这件事情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我们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所犯的错误的性质是严重的.我在上课的时候讲闲话实际上就是在班上和系里面造成极坏的影响.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即使老师允许,此举本身就是违背了学生的道德和专心治学的精神、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原则.这样一种极其错误的行为就是典型的锦标主义.尤其是发生在我这样的二十一世纪的一代少年身上.弘扬第八中学的拼搏精神,走顽强拼搏进取之路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然而,我的行为却背道而驰.一个优秀上进的学生当然要努力争取好的成绩,但不能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去达到目的,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成人,如何成才的一
《教室有多长》教学反思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
本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以及为学习厘米和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
如何上好活动课,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课堂的掌控,学生的突发奇想,都是难以预见的。
经过反复思考,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为以下几点:一、以提问的方式开场,用测量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这个问题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思考: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经过了解,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不知道该如何测量,所以先让学生预习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再去测量。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发散思维,想出多种测量方法—用直尺、书本、卷尺等。
并且根据自己预习的知识说一说测量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
三、动手测量。
在测量时,学生都比较迅速有序,比我预留的时间提前了很多,因此在汇报交流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些比较深入的问题。
引申测量记录显示的数学信息。
为下节课学习统一的长度单位做铺垫。
四、课堂练习巩固,第一个练习,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这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观察了一下教材上的情境图,没有实际操作摆一摆,学生可能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这个习题的处理,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好,没有挖掘出摆一摆后面跟深层次的数学知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2个同学上台摆一摆,其他同学当裁判,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让学生明白易拉罐同样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第二个练习,说一说哪根木条长?这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认识更深刻,我先出示情境图,淘气:我量的木条的长度是3个回形针的总长,笑笑:我量的木条的长度也是3个回形针的总长。
请学生说说两根木条怎样?几乎都觉得同样长,有个别学生认为不一定,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明白两根木条虽然都是3个回形针那么长,但由于长短不同,木条的长度也不同,所以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长,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相信下次他们思考问题时会更全面…
实践活动课一直以来都是我最害怕上的,因为学生不易把控,经常一节课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反思本节课,学生在活动时还是比较有秩序的,孩子们基本上养成了有序的习惯,这些都是生态课堂中预习习惯的养成和约定的使用带来的有益之处。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再观察、再思考、再实践,践行生态课堂的四个方面,让课堂活动不仅仅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