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度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度教学反思1《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之一。同时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本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发现教学法为主,充分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操作、思考、交流,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演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教学过程,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征,注重了对情景的设置。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环节清楚,层层递进
本节课教师目标明确,设计了4个层次的观察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认识直尺——认识厘米——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几厘米”几个环节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探索“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作好了铺垫,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作用。
2、巧设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有人说: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通过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并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当学生自主探索出了测量方法,并能测量出身边物体的长度之后,他们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课堂平实高效
本节课在设计上体现了“平”与“实”的课堂,该讲授的地方教师精心而准确地讲授,该探究的地方则放手让学生探究,课件辅助教学用得恰到好处,做到了真正的切实高效。
4、给学生继续学习的渴望
一堂课的结束,恰好是另一个知识学习的开端。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本课的结束设计,即呼应了前面引入阶段的测量课桌长度的问题,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用直尺去测量更长的物体或距离的局限性,学生产生了学习更多知识需要。
长度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确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本课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测一测、量一量、估一估等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及如何对一些较短的物体进行测量。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任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看来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对于这课中涉及的估算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算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看来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
长度教学反思3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花了近二周的时间结束了第一单元的新课和练习,并且进行了单元知识测验。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已掌握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知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做单位,学生能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1米到底有多长,1厘米到底有多长,并且知道1米=100厘米。在建立长度单位观念的基础上,绝大部分学生能够估量出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点有哪些,以及学生能够用刻度尺画线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落实的比较好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家中的物品,积累关于实际物品的长度概念,对于孩子建立长度单位的直观概念很有帮助。当然,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烦恼,比如说,个别孩子因发育差异,动手能力比较差,教学画线段时,手握不紧尺子,画出来的线段是歪的,在课堂上我一遍又一遍地提示,在教室里不断地巡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练习逐渐掌握了画线段的方法和技巧。
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力求教学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长度教学反思4《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水平来说,比较难。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及较短的物体的学习活动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要把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学生在亲身经历过程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许多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学生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要学会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 。在建立"米"的直观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很难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小组合作,用厘米作单位对黑板、教室的长度进行测量,测量时,2人测量,2人记录。当记录人员记录的数据超过100厘米后,学生自然感受到操作有了难度,学生就会想怎么办,用什么方法更合适,于是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这时教师就引出“米”这个单位,学生就自然明白要测量较长物体长度时,要用单位长度较大的工具进行测量。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长度教学反思5本周学习了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重点如下:
1、统一长度单位
在课堂内,我们通过组织孩子们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同一长度,引导孩子们提出疑问:明明是同样长的物体,为什么量得的数量不同呢?使孩子们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生活中充分感受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充,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在课堂内引导孩子们观察尺子上有些什么?有刻度线,数字,大格,每两个数字之间叫作一个大格,像这样的一样大格的长度定义为1厘米、在生活中去寻找1厘米,量一量孩子们的每一个小手指,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呢?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1厘米长度的物体很多很多,1厘米它比较短。
出示米尺,感受1米的长度、用手势来表示出1厘米,1米究竟有多长、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再拿尺子来准备测量。
3、学习测量的方法
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数字几、不过,有的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也可以适当地引入小数的介绍,但是不宜过多强调。
4、线段的认识
线段的认识重点抓住两个特征:1直;2有两个端点、在黑板上画上一条直线,问:"这是一条线段吗?"有的孩子说:"是的,因为它很直、"有的说:"不是的,它没有两个端点、""对,这是一条直线,它没有两个端点,它的左右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我们无法用尺子量出直线的长度、但是,点上两个端点,就像用剪刀剪下了其中的一段,这就是"线段",线段是可以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其实,线段的定义是由直线引出的,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但是,在低年级阶段,我们通过比较形象的语言,比较有趣的比方来引导孩子们理解什么叫作"线段"。
5、学会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
画法指导:画线段时,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尺子断了,没有了"0"刻度了,那又该怎么办呢?引导孩子去发现用任意的一个刻度线做为起点,都可以的、如:用刻度"1"为起点开始来起,画3厘米长的线段,那就1+3=4,画到刻度"4"的位置,画完后,记得点上两个端点,表示这是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如果没有点上两个端点,那你画出来的就是一条没有长度的"直线"。
6、本周的学习问题:
口算的准确率退步较大、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孩子"口算"退步很大,11-7不记得了,84-8写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奇怪,还有100—10等于几?有的孩子怎么样都想不出答案了、这两周需加强口算的训练。
长度教学反思6本单元是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继续进入长度单位分米、米和千米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实际测量活动,先通过两次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一分米和一毫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了使学生很好的学习分米、毫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小组活动“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的方法,使学生感受1分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比如:我事先准备一些长约10厘米的铅笔,让学生进行估测,再让学生实际测量,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感知10厘米有多长,然后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身边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分米,也可以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体会1分米不一定是从零开始。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知道,一本数学本大约一毫米、两分钱硬币厚大约1毫米,指甲厚大约一毫米,手指宽大约一厘米,一柞长大约一分米。
练习画线段的时通过直观演示找零刻度,规范学生画线段的操作。学生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时,鼓励引导他们使用筛选法,比如:一栋大楼高约25(),想想25毫米、25厘米、25分米、25米分别有多长,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这要求学生平时多测量、多观察,以积累更多的经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学生学习千米时有困难,我就帮助学生根据以有的知识,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同时,还让学生去公路两旁走一走估一估几个电线竿的距离,进一步感知一千米有多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进行估测从哪个连队到哪个连队的长大约是一千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如:学生说“我们的手臂伸开大约有一米,十个小朋友的手臂伸开接在一起长大约有十米,100个小朋友的手臂伸开大约长100米,那么1000个小朋友手臂伸开接在一起大约就有1000米,”尽管我花费了很多的精力,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可是学生对1千米的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错误百出,于是我就组织学生再进行一次测量,学生想象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起了1千米的观念。学生做练习时也感觉比较轻松了。回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了。
本单元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表面上学生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可是对有困难的学生忽视了对他们的帮助,导致了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在巩固练习时没能适当展开,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
今后,加强教学设计能力,提高预测能力,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长度教学反思(通用6篇)》相关文档:
长度教学反思(通用6篇)09-14
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反思09-14
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4.解决问题确定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通用9篇)05-16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2021年《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05-16
《长度单位》数学教学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