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时间:22-09-14 网友
二上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 上册 怎样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1、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新学期刚开学,二年级数学就碰到了难题—长度单位。

虽然他们在去年一年的学习中有触及到关于“米”或“厘米”这类的词语,但是他们真正的意思还是不知道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正式的学习长度单位。

这对于他们是新知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是老经验了。

所以这样的课我希望能做到以下几点:

1、在原来知识经验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框架,发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和我们很近。

2、纠正老经验的错误认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两者建立联系,能用新知识去测量生活中的物体。

能用老经验检验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于是根据以上的认知我将这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确定为: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同一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先观察我用不同的标准测量长度相等的彩带,通过发现得出的结论不同从而引发“为什么同样长的彩带,结果会不一样

让学生感知“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同桌合作去验证我们共同得出的结论。

2、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我分三步走:先让学生认识尺子,明确尺子上0到1是1厘米。

再让学生再在尺子上找一找其他的1厘米。

比如1到2、2到3.最后寻找身边的1厘米,比如手指甲、图钉等。

借助具体的食物构建好1厘米的长度单位观念。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两物体的长度。

因为没有实物投影仪,没有请学生上来演示测量的方法,厘米太小了,在黑板上画是看不到的。

所以我只好采取了自己正确示范、学生模仿和自己错误示范、学生纠正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雪深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力估量的教学,在测量之前我都要求学生先估量。

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估量的方法和准确度。

5、是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

我主要选用同桌互相合作的方式。

一个画好之后,要求同桌再帮他测量一下,以保证对方画线段的正确。

几点思考:

1、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学生经历有多样标准测量物体的经历不足。

所以反应在作业中,个别学生在数一个物体有几个正方体的时候就出现了错误。

对同一测量标准的必要要体会不是很深刻。

2、厘米和米的混淆。

一种是在语言上的混淆,一种是在长度观念上的混淆。

3、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我希望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小学二年级数学 1米有多上 教学反思 博客

1、《长度单位》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的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会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解决困难很大程度上在我们教学中要取材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在生活操作和实践中去感知、体会,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

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为大量知识来源于孩子们的亲生体验,来源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生活。

2、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它让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

所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估测有助于对长度的把握。

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体验长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我觉得一节好的课堂,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

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引出用1厘米的小正方形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形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

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怎样上好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践活动中体验1千米有多长,知道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后认识“千米”的,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1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体验,才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的数学,运用好我们的数学,特别是像“千米”这种抽象又难理解的长度。

备课时,我想通过实践活动完成本课教学活动。

我计划让学生在“手拉手”活动中体验1米、10米、100米分别有多长,从而推理1000米有多长;再实际走一走,感受实际长度。

因此,我将本课分成了3大部分。

一、复习导入。

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已学过的长度的单位的空间观念。

接着提问如果要表示从你的老家到晋江的距离需要选用什么单位呢

学生思考着好像选用这些长度单位都不行,于是引入新课。

二、体验感知。

(1)手拉手活动:让学生思考并到操场上手拉手体验,从小到大、循序渐进,让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一步步靠近我们需要的大数。

1、一个同学把手张开大约1米长,那需要几个人才能手拉手站成大约10米长的一排呢

2、全班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够不够100米长

3、多少名同学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够100米长

4、沿着100米长的路线走10圈就是1000米,还可以表示成1千米。

即1千米=1000米,用字母表示是1km=1000m。

(2)走一走:学生通过走一走体验到千米真的很长。

1、让学生沿着1米的米尺走一走,需要几步

2、10米需要走几步

100米呢

1000米呢

3、下课时间可以去操场上来回走10圈看用了多少时间。

这里学生通过体验,在原有知识概念的基础之上充分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实践经验,使学生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才会灵活。

三、生活中的运用与单位互换。

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是学生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但部分学生学完后还不能够理解千米的实际意义导致生活中运用错误、单位呼唤错误,因此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度量意义。

因此在教室里可以利用张开的手大约长1米这种学生容易直观的现象入手,一步步延伸到千米。

有些数学知识必须让学生感受、体验,不能嫌麻烦,学生没有理解的知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在做题就不能灵活运用好知识。

从这里,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让学生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才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二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先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课桌有多长,出现不同的答案,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接下来认识尺子,进而认识1厘米,体会1厘米有多长,接下来认识2厘米、5厘米.然后用尺子测量小棒的长度.认识尺子之后,是练习巩固.小熊测量同一支铅笔却出现不同答案时,由学生讨论找出原因:怎么会这样?起点位置对吗?无论讨论是否能立刻给学生一个结果,起码每个学生都动脑筋思考了这个问题,达到了讨论的目的—参与、思考.这也就是让他们先自己探索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此时,我再以一句简练、切中要害的话总结和提示,顺利地达到让每个学生理解和牢记的效果,比起教师限制学生活动,先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完成,要来得生动得多,积极得多.接着让学生估一估数学书上的线,再量一量,再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测量不规则物体的方法,并用量一量你的小手掌有多长加以巩固.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到生活中去,最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我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课桌有多长教学反思

《课桌有多长》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两次关于长度单位的直接经验,即一年级上册的“比长短”和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自选单位测量。

在这样的测量活动经验积累中,学生已经对长度概念有了一些直观认识。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阶段,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如下:

学习目标: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学习重难点: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做的好的地方:

1、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在这一重要环节,我安排了5次活动:“看一看”—找一找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建立初步表象;“拿一拿”—用手比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用手比出1厘米;“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

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突出教学重点。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己测量,结果大家的答案不统一,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测量的方法,交流评价后,老师再总结测量方法。

这样做到了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老师的主导作用相得益彰、和谐统一。

三、不足之处:

在估测方法方面强调得不够

在测量纸条长度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估计,但忘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估计的了,少了估计方法的交流。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交流方法,使学生意识到估测并不是凭空瞎猜,而是有方法的。

然后再动手测量。

四、我的收获:

1、博众家之长,虚心求教

讲一节课需要多向其他老师学习,博众家之长。

之前我听了三位有经验的教师讲的这节课,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借鉴了几位老师好的做法。

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帮助,尤其感谢主任和组长郭老师的指导。

从研课到上课,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对自己的教学也更有方向感。

在这么一个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分享的大教研团队里我会更努力地使自己成长起来,将缺点变为优点,优点化为特点。

2、预设是最好的生成

在准备教学设计的时候要细致,把可能发生的事都想一遍,然后想好应对的策略。

只有把情况都想好了,遇到突发情况教师才能应对自如。

在课的开始,当问学生“你准备选什么统一的工具测量

时,有学生说尺子,有的说书、本。

由于我提前准备好了这种情况的应对策略,当听到这样的答案时就让学生直接操作了。

让后才引出了“尺子”。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1千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一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基础上学习的,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太大了,学生很难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复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并用手势表示。

我在备课的时候感觉到对于“1千米究竟有多长

这个题目,大人们也不好估计,何况是小孩子呢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走一百米,看看有多少步,要多少时间。

再让学生以此估计走一千米大概要多少步,要多少时间。

为了进一步体验1千米有多长。

接着让两个学生把手伸平,让学生说说有多长

“两米多。

然后逐个加人,一直到9个人时,请一个学生来量量大约有几米

“大约10米。

从而进行推算,20米要几人,30米呢

40米呢

我们班的同学都把手伸平连起来大约40米,那五个班就是大约200米,那1000米要几个班呢

“要25个班的同学手伸平连起来”然后问学生:“1000米给你什么感觉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探索事物之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生从数学推理的角度感受1千米有多长之前,我创造了这多个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现实中的10米,100米,从而将课本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再介绍人一小时大约能走三千米,以此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当天的家庭作业,我就让孩子们依照自己估计的1000米所用的步数去走一走感觉一下,然后记录下来到底有多远,用了多长时间,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多1千米的认识。

虽然本课活动比较多,但是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掌握的不够好,今后还要加强巩固练习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测量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以及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课题是《铅笔有多长》,本节课所用的学具是我自制的“吸管”,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

这是因为在备课时。

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

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1分米”的长度,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习了新知识,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之一,也体现了生命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让我的课堂更好的为孩子服务。

由于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空间观念的建立,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在认识“1分米大约有多长”的活动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空间观念。

第一步,我先让学生估测吸管大约有多长,再用工具准确测量,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初步感知1分米。

第二步借助尺子、吸管用手势反复比出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长度的观念。

第三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加深对1分米长度的认识。

接着又通过指一指米尺上的1分米、2分米、5分米从哪儿到哪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长度单位分米。

在找的活动中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从0—10是1分米,从30—40厘米是1分米,从15到25厘米也是1分米,不仅是数感的培养,更为学生创造了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方式,这同样也是生命课堂的体现。

在认识毫米时,学生铅笔的长度是不同的,在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不一定是整数时,在内心能产生一种思索,需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来表示,于是就自然引出长度单位毫米。

另外,学生有了“1分米”的知识作为基础,在认识毫米时,可以适当的缩短时间,使课堂节奏有松有驰。

数学来自生活,自然最终也要回到生活中去。

在孩子们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估计和测量,将数学知识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这样有利于孩子们进一步培养长度观念,而且也让孩子们对数学更加有兴趣,让孩子们乐于学数学,在动手中学数学,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数学。

本节课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虽然孩子们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多,但是总的来说课堂依然稍显单调,所以如何更好地去综合课堂中的各个活动,需要我不断的去探索。

教学反思:小学数学《一米有多长》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

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

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

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

(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

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

(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

(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

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2014新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铅笔有多长》教学反思

《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想一想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认识分米、毫米,体验并建构“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它们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

在体验长度单位的意义活动中,学生的回答极其精彩。

“分米可以用来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毫米太小了”,“可以量很短小的物体的长”。

在体验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讨论出“10厘米就是1分米,10分米就是1米”…。

这样教学,激活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化相关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好的掌握数学有效的学习途径,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愉悦。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

学生是数学活动的主体,体验性学习为每个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因而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时,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客观世界,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个极富个性的过程。

在《铅笔有多长》教学时,认识1分米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身边的1分米吗

通过身边的物品来感知1分米的长度,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欣赏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上,学生随时会闪现与众不同的想法,耐心听取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从中解读他们的体验和思维,这样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上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相关文档:

数学培优工作计划5篇09-0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10篇)09-09

2023年数学研修心得体会范文(通用5篇)09-09

2023年数学考试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9

数学培训信息简报范文(精选17篇)09-13

初三数学2023教学工作计划(通用13篇)09-14

二上数学认识厘米教学反思09-14

数学考试检讨书(精选9篇)09-16

数学检讨书400字(精选13篇)09-16

数学检讨书200字(精选14篇)09-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