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时间:23-07-12 网友

“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

汪林潭

【摘 要】Student-oriented school-running concept i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epening of people-orien-ted idea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also is the important guiding ideolog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s should highlight student’ s body status, establish a new student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ke the student societies the second classroom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to achieve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and promot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落实与深化,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新型的学生管理观、让学生社团成为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第二课堂、通过学生社团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力的提升、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等。

【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8)004

【总页数】4页(P117-119,123)

【关键词】以生为本;学生社团;高校;就业力

【作 者】汪林潭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645.5

“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是传统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孔子认为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主张“因材施教”。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针对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特点提出了“崇尚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观点,暗含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学术研究中,董泽芳教授认为“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要探索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管理制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教学自由的校园氛围[1];何根海教授认为“以生为本”就是要树立新型的学生管理观,改变高校管理者的思维方式,注重保护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西方,1900年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针对传统学校的教育,认为学校的管理活动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学校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围绕儿童而不是教师;195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报告会上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系统地指明了高等教育应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可见无论中西方国家,在教育活动中都十分重视“以生为本”。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主要阵地,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对于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和高校办学理念承载的重要组成部分[3]。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高校学生社团该如何体现 “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社团该如何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学生发展的需要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生本化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补充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丰富的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够挖掘和开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还能拓展自身人脉、锻炼和加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从而为以后确定明确的努力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学生社团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实践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生本化有利于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学生社团的经历不仅是很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之一,而且对大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职业素养、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的提升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大学生获得就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升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4]。

(二)学校发展的需要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生本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直接体现高校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价值观念。通过内容丰富、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主流价值观渗透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走进每个师生员工的心里,促进校园文化向着高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学风校风、多层次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从而提升学校公共关系和学校形象。

推动高校学生社团生本化有利于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校学生社团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条纽带,这条纽带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生的发展水平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完成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从而为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社团活动主体呈多样化

很多学校对学生社团的认识还处于学生课外活动的阶段,未能认识到学生社团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简单地将学生社团归到学校管理体制之外,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宣传和监督功能,这既束缚了学生社团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又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随着高等院校外部公共关系的不断推进,高校与商业组织的合作不断加深,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已经从简单的学生活动转向具有商业性质的宣传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商业组织的参与能够给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一定赞助,但活动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已经从学生自由组织的形式向着由商业组织带领下的学生组织的转变,高校学生社团的学生主体受到挑战。

(二)活动随意性强,缺乏学校主流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通过举办不同的团体活动来展现学生的兴趣和专长,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学生青春气息、理想信念、道德光辉的直接体现,然而由于高校重视程度的不足,学生社团呈现自由散漫发展,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气息既有超前的非主流文化,也有摒弃的传统观念,既有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又有对西方的盲目崇拜,总之无法体现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

(三)高校学生社团形式化严重

缺乏引导机制的学生社团会导致学生社团活动质量的下降、活动数量减少、活动内容空洞无味,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随着不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频繁往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不少高校学生社团相互借鉴、相互模仿,由于缺乏对不同学生社团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充分了解,导致许多学生社团只是有名无实,是一种形式化的学生社团。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组织的最高形式,是大学生发挥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以自愿的方式组成的学生组织。“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社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调动学生开展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文化修养、志愿服务、科技探索、体育竞技等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应该为学生社团提供适当的建议与服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的热情,使学生在参加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充分享受社团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悟,发扬人人参与、人人都是主角的精神,使学生社团成为大学生活动的中心组织,让学生社团办出学生特色和校园特色,避免学生社团商业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树立新型的学生管理观

“以人为本”办学理念下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学生服从于学校组织内的权威、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模式转向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从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5]。高校应该发挥学生社团的监督和号召功能,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中来,把学生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具体操作上,一方面可以选举具有代表性的学校社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和监督活动;另一方面,高校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按照工作性质将管理职能下放到学生社团中,例如学生宿舍的卫生检查工作可以由学生成立自律会来承担,食堂餐饮服务管理工作由伙食监督管理委员会来承担,校园安全巡视工作由校园文明督导队来承担,校园清洁工作可以规定不同院系班级以义务劳动的形式来承担等。

学生社团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高校管理效率、减少由于管理层级而带来的沟通障碍,同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学校、了解学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社团参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坚持“以生为本”办学理念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

(三)使学生社团成为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第二课堂

高校要为学生社团的创立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原有学生社团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完善学生社团的种类和形式,从基础的学生社团如理论学习类、社会公益类、文艺类向学术科技类、体育类、语言文学类拓展,并鼓励不同类别的学生社团进行创新,在竞争中细化出丰富多样的小团体,使得学生社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繁荣学校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满足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补偿并发挥着课堂教学所不及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课堂教学在实践中的延伸和补充,是教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的第二课堂。

(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

学生社团具有社会实践功能,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对接、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知识与生产劳动的对接。学生社团这种双向沟通的对接能力,是校内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无法具有和替代的[6]。大学生的就业力高低是学生发展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评价高校育人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以生为本”办学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就业力。高校应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社会实践功能,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立与就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如模拟招聘会、模拟面试以及就业答辩会等,积极组织开展就业信息获取、面试经验交流、用人单位招聘动态等活动,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和适应社会,熟知当前就业动态,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力。

(五)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高校学生社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意志,不同的学生社团会体现出不同的理念和文化,这种理念和文化直接代表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如果缺乏引导容易无方向的发展,无法实现对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承载,因此,高校要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对高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承载功能[7],注重学生社团对高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承载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适时的引导使得学生社团的活动宗旨与学校办学方针和学校校园文化相统一,对于偏离学校发展和学校校园文化的学生社团要予以控制和纠正,使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齐头并进,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相关文献】

[1]董泽芳.“以生为本”是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2(6):30-31.

[2]何根海.高校“以生为本”“以师为本”问题的审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7-11.

[3]张勇.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社团文化建设[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4]张晶晶,朱宇峰,周丹,等. 学生干部经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的调查[J].无线互联科技,2015(8):74-75.

[5]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中国石化出版社:第五版,48-49.

[6]杨宝忠.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

[7]张景新.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5(7):84-85.

《“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下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对策》相关文档:

德育为先-育人为本10-25

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doc10-25

初中德育论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人才培养方案10-25

幼儿园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策略探索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体现10-25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10-2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