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培训的形式创新

时间:23-07-12 网友

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

一、课题研究的的背景

作为一次深刻全面的教育革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在这一过程中,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既是一次绝佳的锻炼升华的机会,又是一次极为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不仅要求他们要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掌握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更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个人的层面,已然成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此,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打造一支研究型、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了一个务必要完成了重要任务。

这支队伍从整体上看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工作热情较高,但是实际工作经验不足;二是能够较快地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在教学中往往华而不实;三是虽然这一群体大多是师范专科或者本科学历,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专业知识和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近年来,学校调入了一部分农村教师,其中的青年教师尽管能够扎实工作,但是受制于原有教育观念的落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鉴于此,尽管建设一支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就成为学校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专业培训,而校本培训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针对性、全员性、实践性受到了各学校的青睐。因为校本培训能够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师本人的自我反思,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教育教学专家的理论与实践引领,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基础教育新课程在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功能、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都需要教师全方位地转变教育理念来与之相适应,其中包括教学观念与行为、心智模式等。为了更好地应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必须重新塑造、定位自己: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传递者;第二,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强制者;第三,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而不是“教书匠”;第四,教师应该成为合作者,而不是单一型的某一学科的教师;第五,教师应该成为学习者,而不是旧观念与旧知识的守护者、释放者。而若要实现教师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教师培训尤其是校本培训的作用至关重要。基于校本的教师培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传输理论知识的做法,把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凸显出来了,使传统的唯书本知识转变为校本探究和体验。因此,本文从校本培训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对于进一步强化对青年教师培养的重要性和校本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对于进一步丰富校本培训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通过开展校本的培训,能够为教师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增强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打造教师学习型团队,进而逐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只有以校本实践为基础,才能够促进教师不断地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深化新课程改革理念,进而通过教学实践逐步地调整个人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这一角度而言,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而且也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一是对于校本培训在认识上不到位。

因为传统培训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头脑中,学校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校本培训的领导还不能全面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在理解和投入方面还比较欠缺,因而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对于本校的校本培训进行规划和组织;在一线教师方面,由于认识不足、理解不到位,往往只是被动地参与校本培训,其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更有甚者视培训为走形式、是一种负担,接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是校本培训所采取的形式仍然比较单调刻板。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来看,为了切实引导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以期全面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就必须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校本培训。但是,部分学校依旧主要采取讲授理论的方式进行培训,而与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此外,在培训中学校过于依赖制度的刚性要求,忽视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导致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模式化问题。

三是校本培训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功利性色彩,不注重培训后的反思及下一步的改进。

开展校本培训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持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但是,部分学校的校本培训没有做到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更没有做到从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切入开展培训,相反却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顺应所谓的新课改潮流、树立学校的外部形象,从而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不仅没有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反而在客观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还有一些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存在着短视行为,不能很好地组织规划本校的校本培训工作,而且在开展培训之后就没有了下文,不能组织引导教师利用培训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的跟踪问效,进而也就没有针对问题的反思和改进。实事求是地说,大部分学校对于本校的校本培训还是比较重视的,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办讲座,可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有些学校只是单纯地把教育科研课题作为打造学校品牌的一种手段,或者只是服务于教师评职称,这种现象很明显地违背了校本培训的原本目的,其最终的效也不会好。

四是没有构建起完善的校本培训保障机制和体系。

新课程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学校必须调动各种校内外的相关教育资源,并全面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这样的大环境,必须要有相关的政策和经费来支持校本培训的开展,否则即使有再完美的校本培训计划,也不可能有效地予以落实。同时,校本培训是依托于新课程而开展的,所以其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因此从制度层面上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培训组织,对于校本培训进行科学的组织和规划,并加强管理培训的过程。然而在具体的培训实践中,部分学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组织管理机构,即使有这样的组织,其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基于以上问题,通过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工作,推动教师队伍专业组织和能力的持续提高。

三、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和实践现状综述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教育理论学术界、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以及基层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始有意识地把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自我调适与监控,从而不断地对于教学行为进行改善与优化,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高。通过“中国期刊网”、“全国报刊索引”进行检索,至少可以得到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论文4000余篇和10多种专业论著。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包括教师在内的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都逐步地对学校这一场所的地位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它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且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有关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逐渐开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就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湖北是较早地开展校本培训的省份,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省通过几年的具体研究与实践,总结出了三种校本培训模式,即“学习—训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而且全国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比较广泛地采用或借鉴了上述校本培训模式。

本论文主要在前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理论和学校校本培训的实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引领,以有效解决目前学校校本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主旨,积极研究、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策略、新方式和新途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

    一、关注教师主动发展,以创新校本研修形式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高

  学校校本培训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加强教研组研修的实践和探索,构建“突出文化引领、倡导教研合作、彰显个性特长”的校本研修体系,完善管理的长效机制,立足课堂与以研促教相结合,增强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教师在校本研修中切实提高专业化水平。

 (一)立足校本,创建“教师发展学校”

  确立 “三三制”教师培训模式: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学校把教师发展学校作为教师研修的有效载体,大力挖掘、开发学校外部资源,通过开展全方位的培训、经验传授和专业引领,激活教师思维,重燃教师对事业的激情,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提高校本培训实效性,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课题研究,同伴互助,开展“课题驱动式培训”

学校开展了“课题驱动式”的教师校本培训,进一步完善“提高认识——回归实践——反思成长——提升内涵”的校本培训工作流程。积极设置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运用政策导向和措施激励,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我们把课题研究作为连接理论与教师教学实际的“切入点”,鼓励教师一边工作,一边研究,在研究行动中体验“做研究”的成功与快乐。 

(三)校长引领,多元培训,实施“全员轮训计划”

学校除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和学科辐射作用,努力挖掘优质的培训资源积极为教师争取外出培训机会,不惜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教师的各级培训和学习,力争使教师获得更多外部的资源,校内定期开展校长、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有效带动学校整体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极大地开阔了老师们的视野,不仅为教师具有丰厚的理论储备和前沿的学术意识提供了支架,更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内在潜能的发挥。

(四)搭建平台,分层推进,启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月”

     为锻炼青年教师的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拓展训练活动。在训练过程中,广大青年教师彼此沟通,同心协力,精诚合作,认识并挖掘了自身的潜能,增强了自信心,克服了心理惰性和畏难情绪,磨练了战胜困难的毅力,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让青年教师认识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作用,增进了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与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在拓展中得到的启示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达到1+1>2的效果。 

    二、关注教研文化建设,抓实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学校秉承“尊重差异、彼此欣赏、自由表达、共同分享”的教研主旨,努力创建一种“以说教为乐事、以研课为趣事、以论教为常事”的教研文化。

(一)加大力度,提高教研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质量

分期调研,查漏补缺

近年来,学校加大以“有效教学”为核心的教学过程管理的力度,多渠道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采用点课和抽查、面对面和集中反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期初、期中和期末全校性的级部调研活动。期初调研重在了解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教学准备;期中调研重在教师的常规教学和班级管理;期末调研重在教师复习课的实效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调研的过程中分管领导还深入各部,和老师们一起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现场诊断,共同寻优查劣,在对各部调研情况进行分析反馈的同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案,有力地指导了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调研工作做到了追求教学常规管理的不断优化,达到了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会诊,课例研修

学校建立健全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深度研修制度。开设了“教学会诊课”,采用了“鉴赏课例——评说课例——反思课例——实践课例”的螺旋上升的研修方式,使教师们经常将实践行为与理论联系起来思考,使教学行为赋予理念,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从而反过来指导实践,形成了教师自身的活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判断和教学实践智慧。

(二)回归本源,明晰教研组常规教学管理的内涵

从“独白”走向“对话”,开办栏目式集体备课

 学校教研活动在以往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教研负责人,由分管领导参与、引领的基础上,结合集体交流备课本的改革,尝试进行教研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 确定每周二下午为全校教师校本研修日,变“随意性的研究”为“栏目式的研究”,设立“教材探微”、“课题视点”、“案例分析”、“学法指导”、“我的疑问”五步式教研格局。组内教师分别承担各栏目的主持人,进行集体备课。栏目式集体备课改变了以往一人一言堂的做法,使教研活动从“独白”走向“对话”。

    从“常规”走向“特色”,实行多元化质检策略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评价内容、评价过程的多元化使教师评价方法更灵活了。

    从“书本”走向“实践”,开展有效度作业改革

   学校针对“作业设置的有效度”进行系列专题研究。通过师生调研,对作业设置、完成时间及批改等方面聆听了一线教师的声音。学校在作业、质检等方面进行的有效改良和规范举措,发挥了教学质量检测的激励性,使教学质量检测、作业布置、试卷印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传承特色,延伸教研组有效教学研究的思路

精彩五分钟”让“教研月论坛”重心下移

学校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设立了“精彩五分钟”板块,开展了组内教师的讲演活动,将话语权交给各位一线教师。通过此平台,教师们推荐自己的典型案例、教学心得、为师心语,拓展了集体教研内容的广度与宽度,增强了集体教研内容的实效性。

“精品课例认证”让“学校教研展示”层级上推

为充分展示学校教研成果,推动骨干教师成长步伐,推出学校“精品课例认证”活动。将每学年在各级教学研究中展示的公开教学课例,整理提升后上交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进行评选认定,进行隆重的点评及表彰。让骨干教师“先导小组”成为年级“研学做”共同体,在经历了个思、互研、共行的复杂体验之后,教师们行动研究的劲头更足了。

《校本培训的形式创新》相关文档:

班会活动形式4篇09-23

农业经营形式试题11-08

中学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与形式设计11-20

国旗下讲话创新形式3篇(最新篇)12-24

形式与政策2023心得体会5篇01-10

【房屋设计】房屋“联建”、“参建”形式的法律思考02-28

会议新闻报道的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03-12

建筑工程垫资形式有哪些03-18

合理确定合同形式05-03

员工离职的34种形式与补偿对照表05-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