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时间:23-09-23 网友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

孙敬水;杜金丹

【摘 要】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先进制造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与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名称】《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34)002

【总页数】8页(P3-10)

【关键词】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方法

【作 者】孙敬水;杜金丹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062.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和发达国家控制国际分工体系的战略制高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从先进制造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度方法等方面对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与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1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先进制造业应运而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潮流。然而迄今为止,学界与业界对什么是先进制造业尚没有公认的界定,存在多种定义与解读。

1.1 “单因素”论和“双因素”论

对于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国外很少加以界定,瑞士在《未来的瑞士制造业》研究报告中将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界定为先进制造业。美国商务部、美国国防大学等机构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拥有先进制造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行业,并将电子通信技术、计算机和办公设备技术、空间技术、医药制造等领域列为先进制造业 。[1]杨大庆等[2]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以先进的制造技术为生产手段的制造业。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只要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就可以称为先进制造业。林汉川和郭巍[3]也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以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为主要生产手段的制造业,其主要特点在于技术革新快,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先进制造业离不开先进技术,但仅从先进技术来界定其内涵,很难揭示先进制造业的本质。其实,传统制造业也是不断追求技术进步的。李放和林汉川[4]认为,随着先进制造技术在企业生产中贡献率的日益提高,将先进制造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来配合,因而先进制造业的内涵不仅包括先进制造技术,还包括先进制造管理。

1.2 “多因素”论

多数学者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先进制造业的概念进行界定。王志华等[5]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先进管理模式,具有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体现新型工业化方向的制造业。黄烨菁[6]指出,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在现有产业划分标准下新设一个行业类别或者按照新分类标准划分一个新行业群体,而是借助制造技术创新,以价值链组织方式的重塑为载体的新型要素筹供与配置方式,这个新型的生产组织方式体现了当代制造业在专业化分工深化以及新型创新方式进程中的发展方向。于波和李平华[7]认为,先进制造业本质上体现的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共生,贯穿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原磊和王加胜[8]认为,先进制造业不仅仅体现在制造技术的先进性上,更重要的是制造模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先进性。芮明杰、王子军[9]认为,先进制造业是指吸收高新制造技术成果,将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及先进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制造业,其典型特征是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服务功能全、资源消耗低等。

综上所述,就先进制造业的内涵而言,诸多学者对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学者们纷纷从不同视角来定义先进制造业,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结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对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边界认识不够清晰,目前学者们对先进制造业的探讨,似乎并没有突破传统制造业的角色定位,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引入,制造业已经发展为具有高知识性、高技术性的先进制造业。因此,如何吸收与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科学界定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核心竞争力(或核心能力)来源于Prahalad和Hamel[10]提出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它的形成需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Teece等[11]把核心能力定义为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支柱优势基础的一组相异的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规则。Barton[12]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Srivastava和 Shirish[13]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和配置,从而获取较高的经济利益,是企业一系列能力的集合。学者们还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拓展,将核心竞争力概念延伸至行业、区域和国家层面。

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科学界定。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属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范畴,现有文献对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鲁慧君[14]认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某地区产业所拥有的资源、知识、技能、信息和价值的集合体,是该地产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张坚和孙荀[15]指出,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在特定经营环境中所形成的具有整体竞争优势、对产业发展具有核心和支配地位、其他国家和地区产业难以模仿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为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要素和核心资源等形式。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构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其主要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2.1 外因论

外因是指产业外部的、对产业竞争力能够产生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基础因素(如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金状况等)与环境因素(如市场竞争环境、制度环境、政府作用等)。美国著名学者Porter[16]提出了“钻石模型”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的特定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需求状况、相关与辅助产业、企业策略、机会与政府行为等因素。Nelson[17]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七个主要高技术产业演进过程的研究,认为资源、制度、市场和技术等四个方面是影响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Ratliff[1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国家的创新系统决定了竞争力随技术变化而变化的产业竞争力水平。Anwar和Zheng[19]分析政府对研发的资助使机械装备、电力设备及运输装备制造业得到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的研发投资波动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Seyoum[20]研究结果表明,一国的要素条件(人力资源和技术)、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国内市场需求、国内竞争及汇率对一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绩效有显著影响。Sha等[21]构建了一个可运用于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认为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存量、流动性劳动力、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等方面影响产业竞争力。

2.2 内因论

内部因素是指产业内部的、对产业竞争力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素质、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等。金碚[22]认为竞争力的直接决定因素为产品的质量、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结构和产品的价格等;间接决定因素为企业规模、资本实力、技术、成本、经营管理等。Lipovatz等[23]运用多变量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劳动生产率、垂直整合度、技术创新和企业规模等是决定食品饮料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王晓静等[24]认为,我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动因是层级的,初级动因是比较优势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中级动因是核心能力和国际化成长,终级动因是产业结构升级。

2.3 内外因综合论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受内部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内部外部的综合影响。Cho等[25]提出九要素模型,该模型认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分为物质要素和人力要素两大类,前者包括资源禀赋、商业环境、相关和支持产业、国内需求,后者包括工人、政治家和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及机遇,这九大要素一同构成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的新范式。Kim和Marion[26]建立了美国食品制造业竞争力模型,主要考察了资本密集度、相关产业、产业集中度、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因素对美国食品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朱春奎[27]认为,产业竞争力既来源于成本、质量、价格、品牌、服务、差异化、产品结构等直接因素,也来源于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企业文化、制度体系、政府行为、机遇等间接因素,其最终来源于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杨大庆等[2]认为,先进制造业的主要推动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前者如企业生产要素配置、科技进步、市场需求、市场竞争、市场网络;后者如发展环境与政府政策。林忠等[28]将产业竞争力的成因归为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层次,既从基础因素和环境因素外部考虑,也从内部的核心因素考虑。张慧云[29]研究分析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及企业集聚等因素对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有不同的作用。

综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尚存在的或未解决的问题有:(1)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目前理论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产业竞争力角度或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探讨其内涵,较少从先进制造业视角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界定。(2)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多,而现有相关研究仅采用少数几个成因加以解释,不够全面。(3)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层面分析,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实证依据不足,比如,每个特定因素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及其贡献率到底有多大,目前还不是很清楚。(4)创新能力是先进制造业的核心能力,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

3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学者们的研究视角和侧重点不同,研究目的不一,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因而设计的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亦存在较大差别。

关于制造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主要有Buckley、Gustavsson和Hitomi等。Buckley等[30]从产业绩效子指标体系(下设利润、增长率、市场份额等指标,其中市场份额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竞争潜力子指标体系(下设生产率、要素成本、市场准入以及创新)、竞争过程子指标体系(下设管理水平方面的定性指标)等三大方面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Gustavsson等[31]从技术、资源、要素价格和规模经济等4个层面(具体包括专业化系数、知识资本存量、企业专用性知识存量、企业规模、累计产量、物质资本、熟练劳动力、能源、贸易开放度等),设计了较为全面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989—1991年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中的12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Hitomi[32]从收益率、效率指数、相对生产率等方面,构建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核心在于评价产业效率。

国内学者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徐静霞[33]从技术水平、产业组织结构、产品质量、科研产业化水平、服务水平及市场化程度等6个方面构建了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吴敏和李丹[34]从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生产能力、核心市场能力、产业政策环境、产业技术支持环境、产业孵化环境等6个方面的20个指标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杜琦等[35]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企业获利水平、公共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个方面构建了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龚唯平等[36]从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模式、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经济发展创造能力等4个方面设计了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括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子指标。郭巍等[37]从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管理、先进制造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5个方面构建了先进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选择了25个二级指标)。

综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现有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制造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过分强调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属性,而没有重视先进制造业的“先进”特性。现有的评价指标与一般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相似,没有突出“先进制造业”与“核心竞争力”。(2)在现有相关研究中,选取的评价指标,其主观性较强,随意性较大,代表性较弱,缺少理论依据,造成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不强。(3)现有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过分强调外部因素,而对产业内部能力——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特色、产业效率、产业核心要素竞争能力等重视不够。

4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

国外对产业竞争力的测度方法,主要基于不同视角而提出的单一指标测度方法或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测度方法。

对于制造业竞争力的衡量,国外有许多研究成果,较早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有:Karnani[38]采用均衡市场份额、Menzler-Hokkanen[39]用单位产出所消耗的所有劳动成本来研究一国的制造业竞争力。Artto[40]研究发现,单位劳动成本与制造业竞争力变动相关。Carlin等[41]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市场份额与单位劳动的成本相关。Kambhampati[42]认为,当市场领导者不变时,市场份额足以反映出产业的竞争力。Maddison[43]基于产出和生产率视角,提出了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通过地区相对价格水平、分部门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对地区间工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为了度量产业竞争力,Unido[44]提出了工业竞争力指数;Godfrey和Vincent[45]提出了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质量标准指数;Saiee等[46]提出了层次分析法;Andrikopoulos 等[47]、Hanham 和 Banasick[48]提出了偏离份额法。其他比较有影响力的相关研究包括:Waddock和 Graves[49]研究发现,产业竞争力与R&D投入相关,与资本投入无关。Arora和Singh[50]利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运用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变化分析了制造业生产率的绩效水平。

综观国内学者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4.1 主成分分析法

饶粤飞[51]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由投入、产出、技术水平和市场绩效等11个指标组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魏勇[52]从市场竞争力、产业盈利能力、产业增长能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等5个层面选取了22个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于超群[53]从市场运作能力、产业结构升级能力、产业组织效率等三个层面,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非线性加权法对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郭巍等[5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综合评价。郑四华和肖远新[55]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三个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4.2 因子分析法

明娟和王子成[56]构建了区域制造业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选取了投入、产出、技术水平、市场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等5大类15项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黄鲁成[57]通过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北京市发展制造业各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鲁慧君[14]从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本配置、市场开拓和发展环境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宁波、青岛、大连、杭州、苏州5个城市的产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识别和比较。

4.3 层次分析法

杜琦等[35]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7个副省级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王军等[58]从创新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和效益竞争力等6个方面,构建了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贾若祥等[59]在分析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基础上,运用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和区位商综合评价法,对东部沿海省市的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4.4 偏离份额分析法

姚芳等[60]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机械电子制造业内部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周彩红[61]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江苏、浙江和上海制造业行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产业互补性较强,结构水平具有明显梯度差异,内部垂直分工格局初步形成。张约翰和张平宇[62]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竞争力指数法,对7类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测评并对内部结构和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综观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理论界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尚未取得共识。学者们选取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即使采用同样的测度方法,得出的结果也可能大不相同。(2)理论界提出的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测度方法较多,对于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不同的测度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也可能各不相同。(3)在评价过程中涉及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间的权重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解决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是目前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

5 总体评述与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可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结论,丰富了我们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的认识,但总体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或尚未解决的问题。

5.1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体评述

总的来说,目前理论界有关先进制造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上,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缺少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就先进制造业的内涵而言,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解读,从不同视角来定义先进制造业,且在理论界还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定义。现有文献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研究,从产业竞争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研究较多,而从先进制造业视角探讨其核心竞争力较少;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多,而现有研究仅用少数几个成因加以诠释,不够全面;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缺少实证依据。在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中,现有相关研究与一般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雷同,没有突出“先进制造业”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观性较强,随意性较大,缺少相关的理论依据和选择标准。理论界关于先进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差异较大且测度方法较多;在评价过程中涉及指标的权重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方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了不利影响。总体而言,学术界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尚未形成。

5.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先进制造业及其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以往研究的侧重点在产业竞争力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某一方面,在未来研究中应该注重“先进制造业”与“核心竞争力”的有效结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的引入,制造业已经发展为具有高知识性、高技术性的先进制造业。本文认为,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并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服务管理全过程,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市场效益的制造业的总称。其典型特征是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率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产业效率、产业效益等五大方面。其典型特征是独特性、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第二,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较多,国内外学者观点各异,不是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因素能够解释的,而应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相关研究采用定性分析较多,缺少定量依据。本文认为,应该从产业结构、产业活力、产业组织、产业特色、产业集中度、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核心要素(核心技术、核心物质资本、核心人力资本等)、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等方面揭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为构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各主要因素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边际效应及其贡献率。

第三,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不是单一指标或少数几个指标,而应是一组相互联系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应该根据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衡量先进制造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构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面性和主导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原则,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产业创新能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市场拓展能力、产业效率、产业效益)、14个二级指标(技术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活力;产业集中度、市场占有率;劳动效率、资本效率、技术效率、管理效率、环境效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0个三级指标组成。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第四,关于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后,采用何种测度方法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理论界在度量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尚未取得共识,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评价方法有效解决众多指标之间的权重问题,这在未来研究中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各种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适用范围及优缺点,做到优势互补。本文认为,在构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综合评价法对一级指标群构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比较客观,人为影响因素较小,有助于对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纵向评价与横向比较。如何通过比较分析,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测度方法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殷醒民.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的战略选择:产品技术还是产业技术?[J].上海经济研究,2009(10):60-69.

[2] 杨大庆,谭风其,舒纪铭.世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经验及其借鉴[J].北方经济,2006(2):65 -66.

[3] 林汉川,郭巍.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界定研究与评述[C]//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2011.

[4] 李放,林汉川.基于模块化的先进制造业价值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0(4):49 -52.

[5] 王志华.南京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行业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5(8):87-89.

[6] 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学术月刊,2010,42(7):87 -93.

[7] 于波,李平华.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0(6):23-27.

[8] 原磊,王加胜.传统产业改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J].宏观经济研究,2012(9):18-24.

[9] 芮明杰,王子军.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25.

[10]Prahalad C 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79 -91.

[11]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7):509-533.

[12]Barton D L.Core Capabilities and Core Rigidities: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11 -125.

[13]Srivastava,Shirish C.Managing Core Competence of the Organization[J].Vikalpa:The Journal for Decision Makers,2005,30(4):49-63.

[14]鲁慧君.宁波市产业核心竞争力评价及建议[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4):78-83.

[15]张坚,孙荀.关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09-110.

[16]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90:55 -127.

[17]Nelson R.The Convolution of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s the Driver of Economic Growth in Frontier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es[M].Massachusetts: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1.

[18]Ratliff J M.The Persistence of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a Globalizing World:The Japanese Struggle for Competitiveness in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4,33(1):71 -88.

[19]Anwar S,Zheng M.Government Spending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Singapo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Management,2004(3):53 -65.

[20]Seyoum B.The Role of Factor Conditions in High-technology Export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High-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4,15(1):145 -162.

[21] Sha K X,Yang J,Song R Q.Competitiveness Assessment System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J].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2008,36(1):97 -109.

[2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20-30.

[23]Lipovatz D,Mandaraka M,Mourelatos A.Multivariate Analysis for the Assessment of Factors Affecting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The Case of Greek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ies[J].Applied Stochastic Models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2000,16(2):85-98.

[24]王晓静,万太平,顾涛.论我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动因[J].物流经济,2010(23):58 -60.

[25]Cho D,Choi J,Yi Y.International Advertising Strategies by NIC Multinationals:The Case of a Korean Fir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1994,13(1):77 -92.

[26]Kim D,Marion B.Domestic Market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Global Markets: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ood Manufacturing Industr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97,12(3):335 -354.

[27]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6):182-183.

[28]林忠,章爱民.全球价值链基础上的产业竞争力成因:“五角模型”分析框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8(6):3-6.

[29]张慧云.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9):29-30.

[30]Buckley P J,Christopher L,Prescott K.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ritical Survey[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88,4(2):175 -200.

[31]Gustavsson,Patrik,Hansson,et al.Technology,Resource Endowment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8):1501 -1530.

[32]Hitomi K.Historical Trends and the Present State of Chines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J].Technovation,2003(23):633-641.

[33]徐静霞.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J].商业研究,2006(10):138-139.

[34]吴敏,李丹.基于TOPSIS法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软科学,2008(8):105 -108.

[35]杜琦,姚波,解芳.副省级城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西安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0(11):65 -67.

[36]龚唯平,薛白,董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J].产经评论,2010(2):34-42.

[37]郭巍,林汉川,付子墨.我国先进制造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125 -129.

[38]Karnani A.Equilibrium Market Share-A Measure of Competitive Strength[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2(3):43 -51.

[39]Menzler-Hokkanen I.C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e Measured by the Relative Unit Labour Cost Approach?A Comment on Professor Artto[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89,29(1):72-77.

[40]Artto E W.Relative Total Costs:An Approach to Competitiveness Measurement of Industrie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87(2):47- 58.

[41] Carlin W,A Glyn,J Reenen.Export Market Performance of OECD Countries: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Cost Competitiveness[J].The Economic Journal,2001(111):128-162.

[42]Kambhampati U S.Industry Competitiveness:Leadership Identity and Market Shares[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00(7):569- 573.

[43] Maddison A.The World Economy:Historical Statistics[M].France:OECD,2003:165 -180.

[44] Unido.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port 2002-2003:Competing Through Innovation and Learning[M].United States: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2003:187 -239.

[45]Godfrey Y,Vincent M.The Impact of Implementing ISO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China[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5,40(2):139 -157.

[46]Saiee B,Sirikrai,John C S.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6,17(1):71 -83.

[47]Andrikopoulos A,Brox J,Carvalho E.Shift-share Analysis and the Potential for Predicting Regional Growth Patterns:Some Evidence from the Region of Quebec[J].Growth and Change,1990,21(1):1-10.

[48]Hanham R Q,Banasick S.Shift-share Analysis and Changes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J].Growth and Change,2000,31(1):108 -123.

[49]Waddock S A,Graves S B.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s a Function in R&D and Capital Goods[J].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Papers Proceedings,1989(1):344 -348.

[50]Arora V,Singh P.Economic Reforms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Indian Manufacturing Sector:An Interstate Analysis[J].The Icfai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2008(3):35 -47.

[51]饶粤飞.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广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25-26.

[52]魏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2008:29 -39.

[53]于超群.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37-61.

[54]郭巍,林汉川.北京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行业评析与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6):103-108.

[55]郑四华,肖远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对策——以南昌、景德镇、九江三市为例[J].企业经济,2012(3):114-116.

[56]明娟,王子成.珠三角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测度实证研究[J].珠江经济,2006(12):13-20.

[57]黄鲁成.北京制造业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3):54-58.

[58]王军,王瑞.山东省制造业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12):95 -99.

[59]贾若祥,刘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2):195 -201.

[60]姚芳,孙林岩,钱彦文.区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2):50 -54.

[61]周彩红.基于SS分析法的苏、浙、沪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技术经济,2008,27(9):67 -75.

[62]张约翰,张平宇.东北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28(4):467 -474.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相关文档:

核心竞争力研究者及观点09-23

核心竞争力09-23

酒店核心竞争力国内相关研究综述09-23

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综述09-23

核心竞争力09-2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竞争力研究01-03

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03-15

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优质科研品牌04-13

科技创新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06-2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