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时间:23-09-23 网友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企业改革,我国中小企业迅速的崛起,己经成为我国经济实力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力量之一。经济的全球化及加入WTO后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了新形势,不仅为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其面临着挑战。中小企业要与众多的国内企业竞争,还要与众多的跨国公司较量。目前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因没有雄厚的资金或缺乏技术支持而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的内在实力、外在优势,使其可持续发展己经成为一个迫切寻求研究的课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创造一个有利发展的环境,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出构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并提出一个评价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而给出中小企业自我评价自身能力的方案,并选择可行的提升方案。使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并着重指出从三个方面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企业并购为突破口,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中小企业的一体多元化:以加盟聚集方式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对其不断加以提升,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企业从原先分散配置资源转向集中配置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应尽可能地将资源和优势集中到有限的关键环节.反对资源使用上的“平均主义”:一是从竞争优势培育角度出发,企业从原先的培育全面性竞争优势转向培育差异化优势.努力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做强,要在与大部分竞争对手所具备共同优势的不同方面上实现超越,才能有真正的持续性的竞争主动权。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并购;加盟集聚;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市场竞争是随着市场经济而存在的体制要求和体制现象,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竞争,它自始至终表现为竞争的过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的核心主体,竞争贯穿于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换言之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方式。因此,一个能够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1998年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2001年初,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科技部、财政部等部委参加.成立了“全国推动中小企业发展下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米第一次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会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米。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之 。目前,全国在册的中小企业是1000多万户.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0%多:我国中小企业的工业尊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的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此外,我国中小企业在分担改革成本、盘活国有资产、优化所有制结构等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逐渐地有地区性的、全国性的过渡到全球性的。我国中小企业不仅要与国内的主导企业竞争,而且要与国际上的跨国公司较量。但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外部和内部问题,却使其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有七成以上的中小企业成长滞能很弱,平均寿命只有2.9年.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已经成为经

济理论和实业界的一个迫切课题。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是必然的;但同时我国中小企业也应该审视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的薄弱环节,有效的配置自身的有限的资源和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提出构造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并提出一个评价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从而给出中小企业自我评价自身能力的方案,并选择可行的提升方案。使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十几年来,学术界和企业家一直试图通过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取得企业可续竞争优势。尽管大家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已趋于一致,但是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

c.K.Prahalad和Gary Hamel最早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他们在1989年《哈佛商业评论》第一期上发表了“与竞争者合作--然后胜利”一文。该文指出,在短期内,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竞争力;在长期内起决定作用的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在该杂志第三期,他们又发表了“战略意图"一文,指出,本田在发动机方面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无异于向竞争者发出警告,它将有可能进入表面上无关的行业,如汽车、割草机、水下引擎和发电机等行业。1990年,他们正式推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伴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农工商管理实践中不断得以应用,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战略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了诸多研究,并取得瞩目的成果。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包括:(1)技术观,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2)知识观,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3)组织观,认为企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和灵活性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因素;(4)文化观,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学术界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溯源于“分工论”,以吴建南、李怀祖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概念源于分工.第二种溯源于“战略发展论"。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到现阶段的表现。虽然他们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的划分未取得一致意见,取得一致意见的地方的表述也有差别,但多数人认为,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发展到了以资源(即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阶段。第三种溯源于“企业理论的新发展”论。王永长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理论的新发展".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各国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在我国,“核心竞争力"戏念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的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开发、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看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往往集中于一些成名的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该理论对广大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则相对较少。本论文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当代企业战略管理观念的诸多影响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就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打造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希望能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本文的观点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是一种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完美融合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其次是其带来的长期竞争优势;最后其外显是给企业带来的为顾客创造更高价值和其品牌价值.

1.2.2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核心竞争力理论对传统战略管理理论关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王慕安教授的论述。他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概念,标志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发展第三阶段的到来”,并“对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实践正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王秉安还具体把这种影响归纳为企业竞争焦点、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管理范围、企业价值链管理、多元化与专业化、实力与风险的关系、企业管理工作重点、最终竞争优势等八个方面。韩中和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企业成长过程中必须注重战略的整体协同问题,要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放在中心地位、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围绕着核心竞争力展开,才能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黄继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来来企业竞争的基础,是“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来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并指出,“多元化不都是分散风险、创造利润的光环,不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半是陷阱”。詹敏在其论述中指出,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其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适应竞争不断增强的市场现状。

1。2.3关于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途径的研究

帕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哈默尔(G HaInel)在经典著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指出,众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要重视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积累;其实质是说明企业核心竞争力要从企业内部培育,并特别指出企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和灵活性的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最力关键的要素.Romelt与Pavit等则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因此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提升企业的研究和发展能力.徐康宁指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有三种方法:外部购买,通过战略联盟联合发展,内部发展。周卉萍指出,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卓越的公司战略、卓越的组织设计与管理、卓越的市场营销与竞争策略。赵光忠指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五条基本途径:外部重组——重在知识联盟;苦炼内功-—重在要素整合;寻求特色——营造差别优势;能力管理——五个环节并重;抓住关键-—提高经营者素质.在维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中,刘勇指出,要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地位,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刘承元认为做好核心竞争力的维护和提升工作,企业要做到: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发展,对其持续不断地进行投入和创新;安排专职人员全面负责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一个企业是否成功,最终的评价标准是其是否能够获得持续的成长、持续的盈利,那么,支持这种持续发展壮大的基础到底是什么呢?有诸多的文献在分析中列举了企业成长中依赖的诸多能力,如企业领导力、组织沟通能力、技术能力、社会关系、创新能力等等。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单纯依靠单项的优势能力是难以实现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在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中,为什么有些企业能长盛不衰,发展壮大,而有些企业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在某个特定对期取得竞争优势并不是很难,难的是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经济全球化时代,由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日渐缩短,竞争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拥有不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殊竞争能力.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来源于优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培育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把企业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战略资源优化配置到有利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轨道上来,使企业长期保持甚至超过同行业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进而创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获得核心竞争力这个坚实基础的支撑,方能实现持续健康的成长。不具备核心竞争力,就会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中,学者和企业的决策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

本文在研究中,试图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寻找一个更加稳定的立脚点,即不变的部分。本章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以及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提出本文对核心竞争力的看法,并对其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作用和来源进行探讨,从而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理论支持。

2基础理论

中小企业是相对于同行业大企业而言的.他占我国企业数的99%以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小企业的概念又比较含糊,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必须明确中小企业的界定范畴。

2.1中小企业的界定

2.1.1中小企业概述

企业按其生产规模的人小,分成大中小三类。中小企业指的是生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它们在所持的行业中不居主导位置。在接国,不同的行政部门,由于考虑的因素不同,对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现行企业的规模划分,仍按《1992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执行,新的划分标准还在制定中。中小企业划分的标准将涉及到何种规模的企业可以享受到政府扶持优惠政策.所以,讨论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真正的意义不在下企业规模大小应该是多少,。而是确定什么样规模的中小企业需要得到政府的特殊扶持。

为了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不同规模的企业,政府都应该支持他们的发展.然而,不同规模的企业遇到的具体困难有明显的不同,扶持他们发展的具体办法也有较人的区别。界定中小企业的范围,就是要确定政府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涵盖面.因此,经济学所提到的中小企业,通常都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相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其生产规模较小,不具有市场土导地位。但是这一定义较为一般,过于笼统.影响到政府制定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冈此,在对中小企业的定义要有一个较为精确的界定。

为了明确中小企业的概念,许多国家通常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根据我国《产业政策手册》上的解释,“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社会经济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并获得盈利的基本经济单位。"根据生产规模企业可以划分为人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可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合资经营企业和少量个体企业.

中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集中程度较低的企业它的特点是投资少、见效快、建设所需的技术设备、技术力量都比较容易解决,可以在短时间内投入生产,满足国民经济的需要.

定性界定主要是从质上反映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营情况,体现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共同本质。中小企业性质上的界定,一般是从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以及他在本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作为衡量的标准。由于定性界定缺乏数量的限定,我们只能从一般意义上把握中小企业的内涵,对具体某一企业归属则很难把握.当涉及到某一企业是否能够享受中小企业政策的扶持时,就需要对中小企业必须有明确的范围界定。所以,在性质上定义中小企业之外,还需要明确的数量规定。处于管理的目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之所以采用定量没有采用定性来界定中小企业,但是,这并不能代表定性界定的不重要性。只有定量没有定性界定,人们就无法掌握中小企业的本质.因此。中小企业的规模界定是相对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规模界定是有所差别的。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界定中小企业,是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所采取的界定方法,两种界定方法不存在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反映不同的事物,区别只是所反映的

我国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过几次调整。1999年发布的最新划分标准,将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下,5000万元以上的为中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的为小型企业,参与划分的企业范围原则上包括所有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企业.按照国家科技部的规定,中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丁10%的企业。世界其他国家。尤其发达国家界定中小企业,除了按雇员人数、资产额、销售额等规模因素进行定量划分以外,还有一个重妻的定性分类角度,即企业的市场地位。现实中,各国政府在制定中小企业的政策时,对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是出于市场竞争的考虑,指的是由于规模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学者们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讨论中小企业,其立足点通常也是企业的资源有限和竞争劣势.

2.1.2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界定

1.1.2.1美国的界定标准

虽然世界上对中小企业环没有统一界定的标准,却有基本相似的认识,存在约定俗成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这就是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过人们的抽象归纳,其特点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美国在1953年颁布并修订的《中小企业条例》,认为中小企业是一个独立所有的和自主经营的,并在其经营的行业中,不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目前美国划分中小企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从业人员标准.一个是销售额标准.依据该标准,制造业和批发业中.12个月平均500人以下者为中小企业:零售业中,一般情况下过去三年平均销售额为350万美元以下者为中小企业,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服务业中,一般情况下过去三年平均营业额为350万美元以下者为中小企业,但是对会计审计业、技术服务也有特殊的规定.

2.1.2.2英国的界定标准

依据1971年“波尔顿委员会"的规定,制造业200人以下、建筑业矿业25人以下、公路运输业拥有汽车5辆以下者为中小企业。按1987年的调牦后价格计算,零售业和服务业销售额18.5万英镑以下,批发业73万英镑以下者为中小企业。

2.1 2.3日本的界定标准

根据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目前通行的标准主要依据两条:一是从业人员标准,另一是资本金标准.制造业、矿业、运输业、建筑业中。资本金1亿日元以下或经常雇佣的从业人员300人以下者为中小企业。批发业中,资本金为3000万日元以下或经常雇用人员100人以下者为中小企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中,资本金为1000万日元以下或经常雇用人员50人以下者为中小企业。

以上所提的“资本金”或“从业人员”是指二者具备其中之一者均为中小企业并不要求这两者同时具备。

2.1.3我国的界定标准

2.1.3.1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的历史性考察

我国关于中小企业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并且在划分标准上与国外也有所不同。我国有关部门于1988年先后发布过划分人中小型工业企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国家经贸委于1992年发布《大中小型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作为全国划分工业企业规模的统一标准。其特点是不论企业隶属干哪个部门,均按其所属行业执行统一的标准.

1999年,国家又支出台了新的工业企业标准滩,规定年销售额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以上者为大型企业;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者为中型企业:年销售额和资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即:

特大型企业: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0亿元及以上:

大型企业: 年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均在5亿元及以上:

中型企业: 年销售收入羊f喷产总额均在5000万元及以上;

其余则为小型企业。

按照这个标准,我国中小企业大致包括:乡镇企业、比营科技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等.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出台专门为中小企业政策服务的企业诡秘确认标准。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一般是指规模较小的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在社会认同和制定政策的实践中,各界人士对中小企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中小企业,一般是指除国家确认为大型企业之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狭义的中小企业则不包括微型企业.微型企业是指雇员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2.1.3.2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的评价

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界定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的界定、修改或补充标准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界定标准变动快。建国后到 1992年左右有过五次变动。第二,适用范围窄。一方面,几次规定的企业规模界定标准一般只适用于。]_=业,而不适用于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其他服务业:另一方面,小型企业也一般指国有和集体企业,而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企业规模档次越分越细。一方面,不仅增加了特大型企业,而且对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细分,分“大一"、“大二”和“中一"、“中二”;另一方面,对行业也逐渐细分。第四,界定标准取值不断提高。

1999年的划分标准与以前的划分标准相比有了质的进步。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用销售收入、资产总额等价值形态标准取代原来的生产能力等实物形态标准,符合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第二,包括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符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精神,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但是,参照国外中小企业界定,可以看出我国 1999年界定标准仍有不完善之处:第一,该标准没有定性界定标准,从而没能有效拓展政府实行政策的伸缩空间,这同时也折射出我国经济政治研究对这方面的忽视。第二,该标准没有雇员人数标准,脱离了国际常规界定标准,也与我国就业形势严峻,需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现状不符。、第三。该标准仍然没有包含非工业领域的企业,涵盖面过窄,因为客观上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产业内中小企业的比例更大。

2.2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2.2.1关干中小企业地位作用的认识历程

从19世纪末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仃J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出现I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第一种是,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形成的中小企业灭亡论:第二种是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中小企业天下论。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对中小企业有了较为合理的认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主导地位陆续被人企业所代替。中小企业地位日益下降,火企业的作用不断上升,手是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世界将成为大企业的天下,中小企业的失败不可避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二战以来,出现了下面的一系列事实:不论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国家还是在垄断程度较低的国家,不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均未出现只有大企业存在的事例。在日本、意大利、法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数量不仅从未减少反而不断增加。即使在集中度最高的美国和英国,其集中过程同分散过程也往往是交替发生或者同时进行,不存在单调的集中化过程。这些事实使得中小企业晟终会被大企业取代的观点日渐衰弱.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中小企业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逐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中小企业最终将

完全取代大企业。

这种观点是2O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的.最初,人们只是认为中小企业有中小企业的价值。但是当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比例出现明显的变化,而且大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逐步暴露出其缺陷后,认为大企业己经走向末路的看法随之高涨。特别是所谓的第三次浪潮的到来,使一些人进一步认为第二次产业革命时代已经结束第二次产业革命将开辟新的纪元,表现在企业规模上则是代表第三次浪潮的中小企业将取代代表第二次浪潮的大企业。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步意识到这种对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作用的认识和对大小企业结构变动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原因在于它把企业规模的迭代同产业革命的迭代混同了。迄今为止产业革命出现了三次。是否每次产业革命都要消灭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呢?完全不是。如同农业革命没有消灭游牧生产,工业革命没有消灭手工生产一样,新技术革命及其所引导的新产业也未必一定要消灭工业基础,从而消灭工业社会的主要存在形式——大企业.

况且所谓的产业革命在马克思看来只不过是一次次的社会分工,它本来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进行的,它可能改变的是当时的产业发展重点以及新老产业的比重,却不可能根本消灭老产业。因为老产业仍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有其社会需求.有其可利用的资源。既然老产业在新产业革命时期不可能消亡。那么适合于这种产业的企业组织形式也不可能消亡,所以说,工业化时期的主要微观组织形式—-大企业在第三次产业革命到来之时仍将存在下去。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高新技术革命到来后大企业在传统领域与新兴领域的地位作用.首先,在传统产业范围内,即便是现在,生产集中化、企业大型化的优势仍具有决定作用。在

传统产业部门.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应该承认有些企业的生产出现了分散化的倾向,然而另一些却更加集约化了。这说明大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并没有完全丧失。而且就主导趋势来看,企业大型化倾向仍在继续。原因是:第一,大企业在技术经济上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的优势仍旧存在:第二,大企业拥有雄厚的资金,可以跨行业。跨部门、跨产业甚至跨国经营,能够左右甚至垄断市场,具有较小的经营风险,这种状况至今未改变。

其次,即使在新兴产业,犬企业的实际主导作用仍然维持着。目前,航天生物工程、海洋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开发等可以说是新技术革命韵一些先导产业。在这些领域,是否仅靠中小企业就能够完成这次产业革命的任务呢?显然不行,在新兴产业部门,能够起主导和关键作用的仍是大企业。大企业在新兴产业中预测并规划重人项目的发展方向和实施步骤从企业承担重大项目中最关键和最难开发的研制环节;大企业把任务分解井落实到干百万个中小企业。并对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最终验收、最后总装;大企业把那些由中小企业发明但无力扩展的项目接过来,使之批量生产.

在经历了“唯大是好"和“唯小为美”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过程.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大中有小才是美”的观念。这是总结进行了一个世纪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孰优孰劣的争论之后得到的一个合理命题,也是关于企业规模结构的科学认识。事实上,不同规模的企业之间保持紧密的生产联系和台理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生产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研究企业规模结构的专家发现,现代企业规模有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是生产集中化。生产要素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另一方面是生产分散化,中小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导致生产集中化发展。由丁这种集中是

在专业化生产协作基础上的集中,大企业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为其协作配套,从而会同时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二是现代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包括大型化和微型化两个方面。三是大中小企业各有其技术经济上的优点。不仅不能相互替代,而且要求互相结合。

2.2.2中小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根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数据,截止2000年11月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己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工商注册登记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在全国工业产值和实现利税中分别占60%和40%左右。流通领域与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8年,在全国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有近50万家,占全部独立核算企业总数的98.5%;企业资产总计50202亿元,占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资产的50%:负债合计34181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2%:实现工业产值41315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0%:产品销售收入36200亿元,占产品销售总收入的57%:利润为509亿元,占利润总额的30%.乡镇企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主要在农村地区兴起的一种新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群体。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但数量众多.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已达2336万家,容纳从业人员13508万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659亿元,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26%,资产总额31585亿元,负债总额14462亿元。独立核算的三资工业企业多为中小企业,1998年达43412家,完成工业产值11963亿元,企业资产总计14953

亿元,负债总额为8979亿元。三资企业相对而言技术水平较高,管理水平较高.是带动提高整个中小企业素质的主要力量之一.1999年底,民营科技企业己超过80万家,从业人员400万人,技工贸收入突破3700亿元,其中年销售额超亿元

的企业有850多家。目前,在112个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中70%的企业是民营科技企业。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是量大面广,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在满足人民生活和整个国民经济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3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分布领域不断拓宽,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发挥了大企业所不能发挥的独特作用。

其一,中小企业是市场机制的造就者,是孕育和培养人企业的母体.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前提。当代相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采取了市场经济体制竞争和以竞争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在经济的运行中起基础性作川。如果没有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存在,没有一个合理的市场结构,市场经济所特有的活力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事实上,中小企业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形态下,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所形成的自动联结系统、运转形式和联结方式.”市场机制有三个基本要素: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其中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实现机制。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供给厂商之间、消费者之间所发生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竞争来进行的.竞争是联系市场诸要素的纽带,市场机制的运行过程无时无刻不存在竞争。如果没有竞争或者竞争不充分,市场经济的一切优势都将荡然无存。由此可见,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市场经济的繁荣是来自竞争的繁荣,市场是否具有竞争性是衡量市场机制健全与否的

首要标志。市场机制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的。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但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有利于市场机制的造就。只有那些大量存在、在市场上占有小份额、无法控制价格、无法支配消费者,受市场力量支配的企业才是竞争性市场的真正主体。

大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大企业往往拥有沉重的技术基础、稳定的产品以及繁琐的官僚化的管理程序,这些都使它倾向丁稳健持重.使它更乐于通过非竞争手段(如依靠政府的政策倾斜、垄断价格等)获得好处。因此,“人企业往往趋向于垄断”。而垄断是对竞争的限制,是对市场机制的否定。垄断必然增加整个经济的运转惰性,没有足够多的中小企业,不可能获得充满活力、有效运转的市场机制。所以单就市场机制而言,人企业是限制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

中小企业广泛存在,从市场缝隙产生,在市场上有微小份额,无法超越市场反而受市场力量支配.比起大企业和垄断行业来,中小企业更加强烈而迫切地要求市场竞争是公正的、透明的,因而它们是市场经济公开、公正、公平这一基本原则最积极的支持者。是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构成了对大企业的竞争和挑战,维护了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垄断及其可能产生的经济低效.停滞的趋势起到了遏制作用。是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为整个经济注入了活力,保证了市场机制的顺畅运行。因此,广大中小企业所营造的社会经济环境形成了市场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环境,中小企业造就了市场机制。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等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市场机制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通过它所实现的经济关系和市场绩效也是不同的.在竞争和垄断的关系中,市场集中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集中度是企业数目和企业规模分布的函数.集中度的变化靠企业数目的增减及企业的规模分布变化的单个因素同时作用而发生。”为了使市场机制能够正常旋挥作用。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产业中保持适当的企业数量,中小企业的不断新生和大量存在是维护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存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可能有发达国家的持续的经济繁荣.这正是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原因。由于从竞争到垄断具有某种必然的趋势,因而保护中小企业、维护市场机制就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原因。

市场经济的繁荣是来自竞争的繁荣,市场经济文化是崇尚竞争的文化。它鼓励创新、进取以及个性的充分展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胜利者往往不是善于同避风险者。而是敛下冒险、善于捕捉机会者。

大企业那副傲慢自负或无所谓的神气中透着一股惰性,大企业所同有的特殊危害性就在于它牺牲创新利自由而强调秩序。失去秩序人企业就如一盘散沙,连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都无法进行。因此人企业常常会冈强调秩序井然和步凋一致而失去机会.

中小企业自发产生,因地制宜,适应性强,兢兢业业.自强不息,善于冒险,敢于竞争,其经营者独立自主能力极强,具有强烈的“一国一城一主"意识(真正的企业就应该是无主管无上级的,企业所要做的仅仅是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如果不能做到“一国一城一主"它就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正是一些传统计划体制国家韵大企业所严重缺乏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把自己的一生都压在了他们所经营的事业上,他们也往往能够凭借其作为独立经营者的自豪和责任感的支持而生存下去。同样,中小企业所培养的择业、敬业风气和生产性(而不是消耗性、挥霍性)以及创造性是它们在激烈竞争中生存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的企业精神体现了市场经济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小企业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对整个社会、特别是对年轻的创业者的激励作用非同一般。像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苹果公司的乔布斯等人就被美国人当作善于冒险、敢于竞争的高新技术小企业的精神化身.他们的成功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个活生生的范本,鼓励更多的中小公司投人到高技术领域中去,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去开创自己的事业。“中小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的精髓。”

人们一谈到美国拥有的发达的信息产业,常常以为就是指:NETEL、微软、摩托罗拉等大公司,其实这些公司本身就是由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这些著名的大公司之所以能维持繁荣,靠的是其周用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的支持。在经济发展过科中,一些中小企业经过不懈努力发展壮大为大企业并进而成为国眦经济主导力量的案例屡见不鲜.翻开各国企业史不难发现,国际上许多巨型公司都是从小企业,甚至小作坊起家的,比如日本的丰田、索尼、马自达,德国的阿迪达斯,美国的迪尔公司.尽管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要么在竞争中倒闭或自行关闭,要么永远是中小企业。但是,因其巨大的基数,其中只要有万分之一成长为大企业,那就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说现代生产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企业,那么中小企业则是“构造”大企业的前沿。是它把企业孕育为企业并为大企业发展提供营养(包括人员、协作、积累、企业意识、企业家精神等),提供源源不断的雏形企业,是中小企业孕育培养了大企业。

其二,中小企业是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和生长点,是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众多的中小企业构成了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生产者和服务者,它们能及肘、灵活地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快速变动的需求,是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这里仅以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为例,由于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各工业化国家中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都占有很大比例。据统计,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占一国全部出口产品的比重意大利为36%,法国为20%,日本为5%——6%,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南韩为32%,台湾为65%,香港为80%。中小企业作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搞活了其自身也搞活了整个国民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各企业间严格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生生灭灭、不断发展与优化。其中,中小企业新旧更替频率最高,最为活跃.因此,也成为经济中重要的生跃点。在通常情况下,“新企业的诞生比旧企业的死亡要快”,企业的净增量构成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德国前些年,每年有30万新企业诞生,同时有27万个旧企业消逝,净增3万家。1978—1986年,法国每年有2l--27万个新企业诞生,同时有17~18万个企业消逝。净增4-9万家.1984—1988年,意人利新企业的诞生率为9一12%,IT企业的死亡率为5.8—7.8%,净增率为3.2—4.2%。除了维护经济繁荣和促进经济增长以外,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中小企业在创新方面拥有大企业所缺乏的优势,它规模小、转向容易因而能够对市场与环境的变化做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加之中小企业多采取个人决策方式,且相当数量的企业又都是由技术人员创办并领衔管理,因而富有创新精神,更愿意从事高风险的创新项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品生产周期的早期阶段。作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中小企业的特殊作用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重要的开创性发明方面。中小企业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以美国为例,战后对工业发展起重大推进作用的基本发明有61项,其中中小企业占73.8%;而在钢铁工业的7项主要发明中,中小企业占了全部.从发达国家来看,20世纪的许多创造性发明,如复印机、喷气发动机、空调机、链霉素、青霉素、胰岛素、电子管、圆珠笔、一次成像照相机、拉链、玻璃纸等也都是由中小型组织或独立发明人韧刨。二是在新兴工业的形成过程中,中小企业往往充当着“先驱者”的角色。以美国半导体工业为例,在美国工业领域中,半导体工业属发展较快、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但这一行业的商业性发展典型是从新技术型小企业开始的.1952年物理学家沙克利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取得了晶体管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而后他于1955年离开实验室在家乡硅谷建立起自己的晶体管公司。后来,该公司的技术人员又分别离职,另行创办了更多的半导体公司。这样,许多新技术型小公司的不断形成、分离、再建立.迅速推动了美国半导体工业的发展.

其三,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

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小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在美国,中小企业雇佣了近60%的劳动力。中小企业的这一作用对我国有着更实际的意义。随着人口自然增长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一千万以上,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每年将有大批下岗职工需要重新安排.中小企业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以来在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己达1.28亿人,消化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半左右.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000万个,其中75%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从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小企业仍将是我国增加就业机会最多、安置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场所和主要渠道。

其四,中小企业是活跃市场、促进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竞争是市场保持活力的关键,只有在存在众多市场主体的前提F.市场在运行中才能防止垄断、保证公平竞争的进行。数量庞大、占市场份额小的.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须

最失限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地调整经营策略,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以提高自身素质来参与市场竞争。市场由丁众多中小企业的存在,防止了垄断行为的发生,刺激了有效需求的增长,从而充满了活力。

同时,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具有大企业难以比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耗资较大的基础研究或重大科技项目上可发挥规模经济优势:高度灵活、适应性强的中小企业可以在应用型与发展型技术创新上大显身手。实证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创新成果不仅在数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而且水平和影响也不逊于大企业,它们创造了许多被认为现代最重要的工业创新成果.据统计,在1953至1973年20年中,美、英、法、德、日五国共开发352件重大创新项目。其中, 157件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占45.2%,其中美国的比

例为50%,法国的比例为57%. 因此,中小企业是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非仅起配角作用。

其五,中小企业是大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大企业是经济发展逐步的扩张和生产能力的扩大,代表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是社会资本和制度刨新积累的结果。随着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大企业应该借助于中小企业进行配套协作生产,而自己集中精力进行主要产品、技术的开发与生产。这样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分散风险,井且通过生产协作可以直接或间接控制一批中小企业。从而,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如果没有一批富有生机的中小企业做基础,大企业就会大而不强,成为“泥足巨人”。

其六,中小企业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灵活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产品和生活。按顾客需求进行定制或提供个性化服务能更好地满足人人们的需要,中小企业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七,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中小企业以其庞大的数量.广泛的分布,个性化的产品,精湛的地方工艺技术成为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主力军.提高了该国(地区)的竞争力。在我国“七五”和“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5%和 63.5%,1995年达到5395亿元。占当年全国出口总值的1/3,己成为我国发展地方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一支主力军。

其八,中小企业是各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由于企业经营的性质和运转方式,中小企业成为竞争秩序的坚决拥护者,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同时作为改革的先锋和试验田,中小企业为有效市场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参考。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并行存在和发展,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在 1997年开始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台湾和新加坡未受到较大影响,中小企业功不可没。而以大企业为主导的韩国经济受到重创。危机造成各国出口锐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滞销,中小企业则迅速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奔I经营方向.显示了人企业不具有的灵活性.此次危机后,中小企业必将成为各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对各国经济恢复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2l世纪,在经济全球化和商战日益激烈的市场上,中小企业的作用会更大,它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2.2.4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1。正是由干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扶植和发展。改革开放20年来,各级政府对以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各种类型经济给予了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植,使这些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同时其它类型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也迅速壮大.为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经贸委在1998年底还设立了专司中小企业行政管理职能的中小企业司,说明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中央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高度重视。

但是,长期以来,存在许多因素造成中小企业经营上的困难,阻止着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小企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与管理弱势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我国经济止处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经济管理法规止逐步完善。企业平等竞争的态势正在形成.以“低小散"起家的中小型企业生存“夹缝”已越来越小,中小企业的资金筹措、市场准入、信息获得等方面都处于不利的地位:三是国有大型企业正在转化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经济体制束缚的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凭借其

资金、设备和技术等优势.相对与中小企业而言.将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四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国际化,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国外企业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严峻挑战。当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的障碍包括体制、机制、融资、政策、法律、人才障碍等,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速度减缓、效益下降、亏损扩大、发展低迷等问题。

2.2.4.1由于政革不到位以及市场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

1.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不利的政策环境

中小企业面临的不利政策环境土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所有制方面的歧视。中小企业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属非国有经济.党的十五人报告中己经明确指出,集体所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一切符台“二个有利于”原则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论断具有重人的冈果意义与实践意义。但是在实践中,“国家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什,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的方针贯彻得不够彻底,“国有经济入上册,集体经济入另册,非公有经济不入册”的旧观念仍有相当大的影响.非国有经济在发展上受到忽视,在投资、融资、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受到更大的限制.

第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而造成的歧视。我国在建国初期就开始了赶超政策,扶持重工业和大型企业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比较忽视,这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要求.中小企业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些涉及中小企业的政策,但实践与政策还存在着一些时差与偏离。尤其是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后,一些人对“放小”进行了错误理解,以为“放小"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放弃。一些地方对组建当地的大型企业集团很感兴趣,并给予多方面、相当程度的扶持,而弃小企业的发展于不顾或者只对出售中小企业感兴起。

2.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体制建设滞后

建立健全相应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和支持,并通过法律法规来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世界各国支持和保护中小企业的通行做法。

最近虽然我国经贸委成立了中小企业司,但是其作用还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中小企业基本上仍分属各级政府和各个产业土管部门,这些部门对各自管辖的中小企业往往实行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政策,管理分散,口径不一.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没有制定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对企业长期按所有制进行划分,对中小企业的总体规模、产业结构、地区分布、财务状况都缺乏完善、统一的统计与研究,这对制定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不利,也影响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

3.公有制中小企业的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入和规范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公有制中小企业改革中,由于缺乏一些必要的规范和配套。在一些地方,中小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偏差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改革滞后,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中.存在比较广泛的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对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仍存在许多顾虑,认为产权交易就是“私有化”,是社会主义的倒退;二是一些中小企业产权不清,影响着产权交易的进行;三是一些地方和企业简单地理解和操作企业改制工作.将国有中小企业“一卖了之”,造成公有、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在现实工作中,有些地方不尊重群众的意愿,强制推行某种改制形式.有些企业不进行产权主体的科学确认.出现“企业自己卖自己"的现象。特别是一些亏损企业,将实体资产分光吃光,然后让“空壳”破产,直接损害的了国家、集体、银行债权人的利益。在产权交易的过程中,由于不经过必要的市批程序,不科学评估资产,产权转让的公平性、合法性、规范性大打折扣.对产权转让后资产收益的处里也很不规范。

4。市场环境的改变和市场秩序的混乱

我国中小企业在80年代后的蓬勃发展,一方面由于政策的相对宽松,另一方面得益于当时文革结束后的短缺经济。时至2l世纪初,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总量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下求的状况,而中小企业在产品结构、售后服务方面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导致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从中小企业面临的市场秩序来说:是比较混乱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各地中小企业之间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的问题。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压价;而企业为了低价位时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不得不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这种竞争不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其竞争的结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的优劣并存.甚至是优败劣胜. 《中华人民并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列述的五类不正当竞争行为,都在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中广泛使用。其次,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竞争中,一些大企业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其产品,排挤中小竞争

对手,使中小企业生存困难.

5.中小企业负担过重

由于我国财政改革不到位,税费征收不规范,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向企业征收不合理的税费,中小企业也未能幸免。一些政府部门常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削的对象,在地方财政收支难以平衡的情况下,靠增设名目繁多的费用作为解决妨政困难的重要渠道,这给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很火的困难.据江苏省乡镇企业局的调查,目前江苏省各市中向乡镇企业收费项目最多的泰州市达160多项,最少的南京市为25项。负担总计一般占到多镇企业销售收入的2.5 -3.5%,有的地方甚至高达5%左毛。1这里面除了税收以外,主要是各种规费利“三乱"收费。群众将这种现蒙描述为“一税(指国家和地方的税收)轻一一税(指备种规

费)重、三税(指乱集资、乱械派和乱收费等所谓“二乱")是个无底洞.收费单位多、项目多、就同一收费项目的再级政府重复收费现象突出,收费标准随意性大。

不按政策规定收费等是造成中小企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税费过重赢接造成中小企业成本高、积累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扩大再生产。

2.1.4.2由于中小企业规模限制所带来的问题

1.融资困难

在针对中小企业所进行的多项调查中可以发现,资金困难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紧迫问题。资金困难一方面来源于货款的拖欠,这主要是指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市场上不平等的地位,大量大企业拖欠相关中小企业货款的现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自己融资渠道不畅,融资困难。

第一,中小企业融资相对困难.取得的资金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总共有中小企业约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和利税分别为60%和40%;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反观中小企业所获得的银行信贷,到1998年第一季度末。国有商业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仅占其贷款余额的38%,即使加上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也仅占全部贷款的44%.

第二,融资渠道单一,依靠问接融资较多,直接融资较少。与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的负债结构中银行贷款的比例过高。

第三,内部集资占相当比重。由于中小企业从银行、证券市场融资受阻.只好求助于内部集资,使内部集资成为仅次丁银行贷款的第二选择。一项调查表明,上海中小企业进行内部集资的有8 7%。内部集资缺乏法律保障,风险较大,而且会使中小企业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

第四,借款以短期资金为主.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一部分是日常流动资金:另一部分则用于技术改造、开发研究等方面。但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又雅以通过直接融资获得长期资金,闲而广泛存在着短期瓷金长期使刚的问题,风险较大。

2.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

中小企业能否有效利用外部技术,妥善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力资源状况.在我国乡镇工业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人约只占职工总数的4%。这些技术人员中,大专水平的不到0。 4%,高中水平的占18%.初中水平的占45%。1995年,全国每个乡镇企业平均占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0 。5人,每百名职工中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5 2人。

3。管理水平较差

中小企业曾经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下、内部运作混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领导者的个人决策往往没有远见、缺乏灵活性:缺少管理技巧和适当的管理培训:缺少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分析体系等.例如说,中小企业的成败与财务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迅速成长的小企业在销售增长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销售成本、更大的债务和较少的边际利润。分析中小企业管理滞后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管理者素质不高。某些中小企业管理者自身存在很大的缺陷,有人通过问卷调查对130个因财务原因而不能继续经营韵小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在这些小企业主中,大专生和高中毕业后受过大专和技术培训的加在一起仅占56 %,60%以上的业主以前没有类似的管理经历。

第二,崇尚“家族式"管理。由于中小企业有着比较特殊的建立原因,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实行“家族式”管理.据调查,约有80%的民营企业实行“家旗式”管理。即使在一些国有中小企业中,也存在看“家族式"管理的弊端,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导致决镱主观、奖罚不明、唯亲是举.

第三,一些国有中小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管理者缺乏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动力.不具备种情况导致的中小企业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的劣势也是影响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原因。

第四,中小企业资源有限,规模较小,往往在创业伊始就形成了重生产、轻管理的方式,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虽然产生了提高管理水平的内在要求.但是一时仍难以转变观念.

4。技术落后

除了一些高新企业以外.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下的问题。以中小企业众多的游州市为例,大多数中小企业安装使用的设备都是70一80年代的产品或二手设备;企业基本上不具备技术开发能力;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的39.97万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仅占5.02%。

技术落后会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中小企业一般集中在竞争比较激烈的领域中.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做后盾。划难以跳山外延扩张的圈子,不但没办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会难以生存.

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许多中小企业都是靠走劳动密集型的道路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起点比较低。而在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还没有产业升级的意识,还没有把提高技术水平摆上议事日程:有些虽然有了产业升级的意识,却没有产业升级的能力。

第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的缺乏,无法进行耗资巨大的研究开发与设备更新,资金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许多问题的根源所在.

第三,中小企业技术人员的相对缺乏也是中小企业难以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全社会的技术转让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中小企业在内部难以开发技术的同时,在外部也难以获得技术。

5。信息缺乏

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新型通讯媒介的迅速普及和计算机通讯网络的形成,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中的重要资源,也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小企业从单纯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日渐迫切。相比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获得信息的能力较差,远远满足不了它们发展的需要。

中小企业获得信息不足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获得信息是需要付出根大的成本的,中小企业难以拿出相应的资金、人员以及精力在组织内部建立一整套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的体系。

第二,从外界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当前国家信息机构相当一部分信息网的管理体制仍是行政性质的,起不到积极服务的作用,也没有找到明确的对策来有效调节对环境的适应性,形成以企业用户为中心、为其需求服务的组织结构。

3核心竞争力理论

3.1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起源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竞争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一下企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企业竞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可这样来划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战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为重点、以企业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竞争理论阶段.

3.1。1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构成企业竞争理论主体的许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都是产生手这一时期,如著名的安索夫的产品市场矩阵、波士顿咨询公司的BEG矩阵、通用电气的GE九方图、SWOT分析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的综台分析来为企业制定其战略提供依据.这些理论构成战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框架.因此可以把它们统称为战略管理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3.1. 2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M·波特和他的几个重要理沦:(1)五种力量行业结构竞争模型(同业者、替代业者、潜在业者、购买者和供应者):(2)基本战略理论(成本优势战略、差异化优势战略和集中优势战略):(3)国家行业竞争力模型。该理论将竞争分析的注意力重点放在企业外部环境上,认为行业的吸引力是企业盈利水平的决定因素,市场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竞争战略的主要依据,因此这一阶段的竞争理论被称为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

3.1.3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阶段

近期来市场结构为中心的竞争理论受到挑战。支持者和非难者争辩的事实之一是:同行

业的不同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异程度往往比不同行业间的企业利润率水平的差异程度大得多。这种争论的合理性暂不讨论,值得注意的事实是,把竞争战赂制定的立足点过分地偏向外部分析,可能会导致决策的波动性和战略的不连贯性,因为环境变动只会愈来愈大。这就为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的出现创造了一个背景条件.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代表的企业竞争理论强测企业竞争力分析的注意力应集中到企业本身上来,以培育企业核心性的竞争能力为主方向,以创造企业可持续性的竞争力优势为战略目标,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素质,确保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盛不衰。

3.2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定义和特征

3.2,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管理学与经济学交义融台的理论成果.主要源丁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刨新理论对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与逻辑的探索.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相关文档: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09-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理论背景09-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报告评述及展望09-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整版)09-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开题报告09-23

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09-23

科技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02-14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10-18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2-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