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精品通用教辅文档】

时间:22-09-05 网友

1.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3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

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 “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新课

教学

( 28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

(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

(2)想象交流:

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

①指名读,师生评议。

A.读出农民的辛苦。

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

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

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板书:天真可爱)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出示课件12】小组交流: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欢上了劳动。

②孩子们的快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快乐。

③孩子们的可爱: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可爱。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自豪;读出孩子们的快乐;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板书:喜爱)

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练习有感情地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诗句的深层意思,体会诗句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诗人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4 )分钟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忙碌,就连孩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劳,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 ),对劳动人民的( ),以及对乡村生活的( )。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喜爱 赞美 热爱

2.学生自由阅读。【出示课件13】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补充《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句,鼓励学生自读自悟,激发学生收集和阅读田园诗的兴趣。

板书

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 ,村庄儿女各当家 。

,也傍 学种瓜 。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 ( )①在田里锄草 ②犁地

傍 ( )①靠近 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 童孙未解供耕织 桑阴 2.① 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欢乐。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新课

教学

( 30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5】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④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交流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诗句中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2 )分钟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

内容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

2.钲: 。

3.磬(qìng): 。

4.玻璃: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3 )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

教学

( 33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在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如诗中的“衔”字,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落日西沉,夹在两座山峦之间的美妙情景。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4)分钟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出示课件14】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对比阅读。【出示课件15】

所见

作者:袁枚 (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

内容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 ),山衔落日( )寒漪。

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 浸 归去 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熟读深思,层层深入

  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诗题及作者,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感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梳理诗中的重点词句,抓住诗中的字眼,理解整首诗的诗意。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最后又为学生补充了《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

二、抓住字眼,品味意境

  在教学《稚子弄冰》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细细品味,鼓励学生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以画激趣,读中感悟

在《村晚》这首诗的教学中,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从插图激趣、读中自悟、延伸阅读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画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个性化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钲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昼出耘田夜绩麻。(zhòu zòu)

2.彩丝穿取当银钲。(zēng zhēng)

3.草满池塘水满陂。(bēi pō)

二、按要求完成填空。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 )、( )、( )、( )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 )中的一个场景。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景。

3.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 )、似被山含住的红红( )以及放牛回家的( )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 )和( )之情。

三、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 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参考答案:

一、1.(zhòu) 2.(zhēng) 3.(bēi)

二、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这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本诗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2.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3.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村晚》。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四、例文:

改写《四时田园杂兴》

在炎热的夏天,农村到处是一番繁忙的景象。早晨,男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扛着锄头向农田走去。到了农田,男人们弯下腰,低垂着头汗流满面,卖力地干着农活。看着那些绿油油的禾苗,想着到了秋天的时候,这里将会变成一块金灿灿的田地,他们脸上不禁露出了灿烂的微笑,心里也甜滋滋的。

  到了夜晚,夜深人静,男人们都呼呼大睡了,可是,女人们可没有闲着,她们把椅子搬到院子里,在忽明忽暗的油灯下,搓着麻线,织着布……有时她们累了,就揉揉惺忪的眼睛,有时她们想睡了,就懒洋洋的伸个懒腰,有时头疼,就按按太阳穴……

  小孩子虽然不理解大人们从事的耕田、织布的农活,但是他们看见大人们一天到晚忙碌着,也在村口的桑树树阴下吵着要学种瓜呢!

  瞧,一大早,一群小孩带着水桶、肥料、锄头来到桑树底下,他们讨论了一会儿,开始分配工作。紧张的劳动开始了,妞妞松土,东东播种,红红施肥,牛牛洒水,苗苗埋土……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不一会儿功夫就结束了劳动。他们虽然有的一身泥巴,有的一身的汗水,有的头上挂着几片树叶,有的腰间夹着几根树枝,一个个大花脸,一个个狼狈相,但想到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到劳动的果实,心里乐开了花。

  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被范成大看见了,于是,他感叹农村繁忙季节的劳动场面,赞叹大人们的勤劳能干和孩子的天真可爱,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耘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高中生物《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七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及生理意义

②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③掌握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有氧呼吸的过程,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②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及与教师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利用课后的研究性课题适当扩展学生的认知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树立学以致用的观点。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氧呼吸的过程

教学难点

有氧呼吸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

取100克玉米种子平均分成两份装入两个相同的容器中:

word/media/image1_1.png

一段时间后,A容器中的温度无明显变化而B容器中有发热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提出课题:第七节 细胞呼吸

探究新课: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呼吸?它包括哪几种类型?请同学阅读教材72页找出答案。

教师订正并强调关键词:“细胞内”、“氧化分解”、“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能量”。

提出问题:有氧呼吸怎样进行?

投影展示:分步展示有氧呼吸全过程的三个阶段:

word/media/image2_1.png

然后安排学生自学教材72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讨论:(投影展示以下自学提纲)

①有氧呼吸的产物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几阶段?

②其中CO2中的C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 H2O中的O元素来自于哪种反应物?

③哪几个阶段有[H]产生?其去向如何?

④哪几个阶段有能量产生?最多的是第几阶段?

⑤有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自学完毕,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①CO2和H2O分别产生于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

②CO2中的C元素来自于反应物葡萄糖,H2O中的O元素来自于反应物O2

③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产生[H],用于第三阶段与氧结合形成H2O

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产生能量,其中第三阶段能量释放最多

⑤有氧呼吸中的物质变化是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能量由葡萄糖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处理发现的问题。如:在学生回答第⑤个问题时应适时地点拨导入新课时“B容器中种子为什么发热”的问题,前后作一下呼应。

接下来教师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拨:有氧呼吸各阶段的场所、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释放情况以及为什么在教材第二章中提到“线粒体是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工厂’”的原因等等,以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投影展示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表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物

释放能量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主要是葡萄糖

丙酮酸、[H]

少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

丙酮酸、H2O

CO2 、[H]

少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

[H] 、O2

H2O

大量

请三位水平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回答,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

分组讨论:总结有氧呼吸的概念和总反应式

教师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氧、酶、彻底的氧化分解、大量能量。

学生根据概念和过程进一步总结有氧呼吸总的反应式:

word/media/image3_1.png

提出问题:苹果、梨储存久了,会有什么气味散发出来?(回答:酒味。)

投影展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

教师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无氧、酶、不彻底的氧化分解、少量能量,并提醒学生与有氧呼吸概念中的关键词进行比较,以加深记忆。

无氧呼吸的过程:

word/media/image4_1.png

提出问题:阅读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图,思考以下问题:

①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过程有无相同之处?

答:有,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同时释放出[H]和少量的能量

②无氧呼吸有几种类型?产物各是什么?

答:有两种类型,产物分别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

③无氧呼吸中有几个阶段释放能量?与有氧呼吸相比较哪种呼吸释放的能量多?

答:只有第一阶段释放能量,比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少得多

学生经分组讨论根据概念和过程总结出两种类型的无氧呼吸的反应式如下:

word/media/image5_1.png

实例: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况下、酵母菌等

word/media/image6_1.png

实例:在缺氧的条件下高等动物和人的骨骼肌细胞、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乳酸菌等

小结: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无氧呼吸所放出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得多?

答:有机物没有彻底的氧化分解

②为什么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无氧呼吸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不同种类的生物中催化无氧呼吸的酶不同导致产物不同。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能量没有完全释放

③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何不同?

投影展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区别表

比较项目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呼吸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是否需氧

需分子氧参与

不需分子氧参与

分解产物

CO2和H2O

CO2、酒精或乳酸

释放能量

较多

较少

请三位水平中等甚至中等偏下的学生分别回答,从而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

提出问题:我们学完了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那么,细胞呼吸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自学:请同学阅读教材74页:细胞呼吸的意义

意义:1.细胞呼吸能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细胞呼吸能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例如中间产物丙酮酸

教师订正并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联系动植物和人体的其他代谢过程加深理解。

【教学小结】依据板书内容对整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板书设计】

第七节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一.有氧呼吸——主要形式

1.概念:

2.过程:①总反应式:

②三个阶段: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巩固练习】(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安排以下课后研究性课题:

【课后研究性课题】

农村有家庭酿制甜酒酿的技术:首先将糯米洗净后上锅蒸熟,然后准备一个带盖的大盆, 将糯米饭晾至温热不烫手时打散,用甜酒曲拌匀装入盆中压实,在盆内的米饭中间用手指挖一个小坑,在米饭表面上再洒一点酒曲,最后盖上盖就大功告成了。夏天3—5天就可出酒,如果是冬天可在盆外包上棉被放在温暖处,大约7天左右就可出酒。

请同学们组成合作小组根据“甜酒酿的酿制过程”亲自制作甜酒酿并能提出相关问题继续探究。如:

①加甜酒曲前为什么先要使米饭冷却?而后为什么还要保温?

②加的甜酒曲是什么?

③既然是酒为什么会甜?

④在盆内的米饭中间挖一个小坑的目的是什么?

⑤酿制甜酒酿时,总是先来“水”,后来“酒”,为什么?

⑥可用大豆制甜酒酿吗?

提示:甜酒曲是糖化菌及酵母制剂,其所含的微生物主要有根霉、毛霉及少量酵母菌。在甜酒酿制作过程中,甜酒曲是主要的发酵制剂。在发酵过程中糖化菌首先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接着酵母菌又将葡糖糖经糖酵解途径转化成酒精。这样就制成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甜酒酿。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②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等各种能力。③比较归纳法:通过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比较表和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两种呼吸类型的比较表,有效的完成了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是通过设疑、思考、分组讨论等手段来落实。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二者的区别,简明地抓住了要点,便于学生记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和能量变化”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得出有氧呼吸的概念和反应式,从而得以突破的。

纵观整节课,始终按照“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推理、判断——解决问题”这一探究模式来进行。首先通过探究引入,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活动,加强学生有意注意,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在推理、判断中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教师的点评与总结一方面统一了认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可供参考的观点,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课后的研究性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本节课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精品通用教辅文档】》相关文档:

古诗心得体会09-05

《山行》古诗鉴赏9篇09-05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教案-【精品通用教辅文档】09-05

古诗背诵主持词09-26

过年给长辈拜年祝福语古诗文言文09-27

小学生古诗朗诵比赛主持词(精选5篇)10-01

小学古诗《独坐敬亭山》优秀教学设计10-25

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案教学设计10-25

朗诵古诗主题班会教案三篇10-27

端午节赛龙舟的古诗诗句10-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