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认识人民币
第1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
教材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人民币单名数之间的简单的兑换。
2.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初步了解简单的货币文化,并知道爱护人民币。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及单位之间的进率。
难点: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兑换。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玲玲有一个小猪存钱罐,平时她把散落在家里桌上的零钱都细心地收进存钱罐里。咱们来看看玲玲存钱罐里的钱吧!
多媒体呈现:
一元的硬币和纸币,5角的硬币和纸币,1角的硬币和纸币,5分、2分、1分的硬币。
揭示课题:小朋友们认识这些钱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引导探究,认识人民币
1.带领学生观察认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1)认识元和角
师:玲玲存钱罐里的钱哪些是你认识的,你能说出它们的面值分别是多少吗?你是怎么辨认出它们的?
带领学生认识1元、5角和1角。
(2)认识分
word/media/image1.jpeg
师:这些钱你们认识吗?
带领学生认识5分、2分和1分。
师:现在,分币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很少了,在老师小时候分币是常常使用的。老师小时候最爱吃的奶油棒冰是5分钱一根,话梅糖是2分钱一颗,还有一首歌叫《一分钱》。
师:玲玲存钱罐里的这些分币一定是妈妈留下来作纪念的,让玲玲和我们认识了现在已经不常见到的分币,谢谢玲玲的妈妈。
2.学生活动
师:请小朋友们从自己的学具袋里取出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看看是不是每一张都认识呢?有不认识的可以请教一下同桌的小朋友。
每个学生从已经准备好的学具袋里取出模拟人民币,要求学生同桌合作认一认学具袋里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3.简单分类
师:咱们把摆在课桌上的钱分分类吧。
学生用模拟人民币独立完成分类活动,再集中交流分类的方法。
认识纸币与硬币。
师:小朋友们在刚才认识人民币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确人民币有纸币和硬币之分,纸币与硬币虽然形状质地不同,但它们的面值是相等的,在购物使用时是一样的。
按人民币的单位分成三类,教师板书“元、角、分”,介绍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4.探究元、角、分的关系
师:课前小朋友们都完成了一项购物活动,谁来说一说你的购物过程?
指名学生说一说课前完成购物实践活动的过程。
师:×××同学在文具店里买了一本田字格,一本田字格6角钱,他付给店家1元,店家找给他4角钱,对吗?为什么?
联系生活经验,并借助图示使学生认识:
板书:1元=10角
同桌互相交流课前购物的过程,加深对元、角单位间进率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猜猜1角等于多少分呢?老师小时候爱吃的奶油棒冰是5分钱一根,用1角钱可以买两根,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了吗?
板书:1角=10分
三、趣味练习,巩固认知
1.练习活动一:比一比
word/media/image2.jpeg
比较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2.练习活动二:摆一摆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定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模拟人民币摆出比老师的面值多的钱。
师:还可以怎么摆?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一定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学生用学具袋中的模拟人民币摆出比老师的面值少的钱。
师:还可以怎么摆?
3.练习活动三:数一数
多媒体呈现教材P53“做一做”第1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4.练习活动四:换一换
要求学生先圈一圈,再换一换。
word/media/image3.jpeg
师:换成元是几元?为什么?
word/media/image4.jpeg
师:换成角是几角?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53“做一做”第2题,完成后再集体交流订正。
讨论:1元=( )分
多媒体呈现兑换过程
word/media/image5.jpeg
1元=10角=100分
5.练习活动5:选一选
从下列物品中选出最便宜的,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选。
word/media/image6.jpeg
师:小朋友们平时在买文具的时候是选便宜的还是选贵的呢?买零食的时候有没有了解过零食的价格呢?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利用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将有助于对人民币的学习。在学生的世界里有很多的素材和资源,恰当地利用好这些就可以让课堂更精彩。教师利用生活实例引出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怎样区分不同的人民币,能怎样付款。让学生在分类中自主认识。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认识面值在1元以内的各种人民币。教师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观察图案、汉字、数字、颜色等特征,初步知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并理解了1元=10角,为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和模拟购物活动奠定基础。
第2课时 认识人民币教学内容
教材第54页例3、例4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用的5元及5元以上面值的人民币,使学生认识到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了解各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元币,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体会数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进一步认识各种面值的元币,加深学生对每种面额人民币的认识。
难点:理解不同面值人民币间的兑换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
师:星期天,玲玲陪妈妈到菜市场买菜,妈妈要买好多菜,咱们和玲玲一块儿帮着妈妈付钱,好吗?
1.复习小面值人民币
师:妈妈买青菜花了1元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师:妈妈买萝卜花了1元5角钱,可以怎样付钱呢?
2.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师:妈妈买了1条鱼,付给店家这样两张钱,你知道这条鱼多少钱吗?
出示:
word/media/image7.jpeg
带领学生认识面值5元和1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结合课前实践活动说一说对5元和10元人民币的认识。
出示:猪肉20元 鸡肉50元 螃蟹100元
师:妈妈还买了猪肉、鸡肉和螃蟹。妈妈买菜花掉的钱小朋友们认识吗?说说怎么辨认这些钱?
图片呈现妈妈付钱的纸币
word/media/image8.jpeg
带领学生认识面值20元、50元、100元的人民币,让学生结合课前实践活动说一说对20元、50元、100元的认识。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人民币大家族里,面值较大的人民币。
板书课题:认识大面值人民币
二、教学互动,探究新知
(一)学生自主开展认识人民币活动。
师:请小朋友们从自己的学具袋里取出准备好的模拟人民币,看看是不是每一张都认识呢?有不认识的可以请教一下同桌的小朋友。还可以把你知道的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告诉给组里其他小朋友。
学生的学具袋里应准备好各种面值的模拟人民币,学生从中取出模拟人民币,小组合作再认一认,说一说学具袋里的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巡视指导。
(二)购物活动:逛书店。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认识了这么多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买好菜,妈妈回家做饭去了,我们和玲玲一块儿到书店去逛逛吧!
1.出示书店情境图
师:书店里有趣的故事书可真多呀!
课件出示各种图书的价格
2.分组活动:用模拟人民币摆出正好的钱数。
要求:2人为一组(同桌互助),一人先根据书价用学具袋里的模拟人民币摆出正好的钱数,同桌再帮他数一数,看看摆出来的钱数是否正确,如果正确就在他的表扬卡上画一颗五角星。然后再互换,依次摆出所有书价格的钱数。比一比,看看谁得到的五角星多。
分组活动结束后,再集体汇报不同的摆法。
3.比一比,什么书最贵?什么书最便宜?
师:你是怎么比的?
引导学生发现在比较价格时,可以先看元,再看角。
(三)兑换活动:去银行。
1.出示银行示意图
师:小朋友们去过银行吗?到银行除了可以存款和取款,还可以进行人民币的兑换。
2.简单兑换
师:老师做顾客,小朋友们做银行工作人员,请你们帮我换一换钱,好吗?你们现在正在银行工作,小心不要出错了,你们能行吗?
教师拿出一张5元的人民币,提问:我搭公交车需要把这5元钱换成1元的,谁能帮我呢?
word/media/image9.jpeg
学生在课桌上摆出5张1元的模拟人民币,教师巡视。
同桌开展人民币的兑换活动,先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再数一数,共同完成教材例4。要求一边换,一边填写结果。
出示教材例4
一张word/media/image9.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0.jpeg
一张word/media/image11.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0.jpeg
一张word/media/image12.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1.jpeg
一张word/media/image13.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1.jpeg
一张word/media/image14.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1.jpeg
一张word/media/image14.jpeg可以换 张 word/media/image13.jpeg
完成后集体交流: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换。
再出示教材P54“做一做”
可以先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数一数,再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换。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5题
要求:学生在课桌上摆出应付的钱,再同桌互相检查摆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完成后再集中交流。学生会有不同的摆法,教师让学生说明理由,只要摆放的钱数正确就给予表扬。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先带领让学生认清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再由学生独立算出给出的钱有多少,再判断能买到的是哪样物品。
2.拓展提高
(1)应找回多少钱
一盒巧克力8元,玲玲给了售货员阿姨一张word/media/image11.jpeg,售货员阿姨应找给玲玲多少钱?豆豆给了售货员阿姨一张word/media/image12.jpeg,售货员阿姨应找给他多少钱?
这把小剪刀word/media/image15.jpeg3元,毛毛给了售货员阿姨一张word/media/image9.jpeg,售货员阿姨应找给他多少钱?
一个棒棒糖5角钱,东东买了2个,他给售货员阿姨1元钱,售货员阿姨应找给他多少钱?
(2)有一些1元和5元的人民币,老师需要10元,可以有几种拿法?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在汇报讨论结果时,教师把结果有序的呈现出来。
第一种:2张5元
第二种:1张5元,5张1元
第三种:10张1元
3.教材P56“你知道吗?”向学生介绍生活中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知道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是多少,会读出这些价格。
教学反思
整节课设计了3部分,先是认识人民币的面额,再是换钱,最后是模拟购物。通过模拟购物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3课时 简单的计算教学内容
教材第57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换算和加、减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感受“元”是人民币单位中最常见的主要单位。
重点难点
重点:会进行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简单的加、减运算。
难点: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模拟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妈妈给了玲玲一元钱,玲玲来到文具店,看看可以买到什么?
先让学生选出1元钱可以买到的文具,再让学生说说可以怎么买。如果学生只买一种文具或一件文具,教师可以追问找回多少钱;学生也可能会组合买几种不同的文具,或同一种文具买几件,只要正确即可。
复习元和角的关系,板书:1元=10角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单位换算。
1.豆豆也来到文具店,他想买一把尺子,尺子1元2角,豆豆带的钱正好,猜猜豆豆的钱什么样的?
(1)学生分组活动,每人都用模拟人民币摆一摆,看看哪个小组摆出的情况多,想的全?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把学生汇报的结果有序地呈现出来。
(3)对比发现。
板书:
1元=10角 1元2角=10角+2角=12角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2元=( )角 5元6角=( )角
2.丁丁的存钱罐,数一数,23个1角,他想买2元的小剪刀够吗?为什么?
(1)想一想,圈一圈。
可以先让学生在图上圈一圈,再说说想法。
(2)用多媒体呈现每10个1角替换为1元的过程
word/media/image16.jpeg
(3)归纳方法。
板书:23角=20角+3角=2元3角
2元3角>2元
(4)即时练习。
说说你是怎么想,怎么算的。
14角=( )角+( )角=( )元( )角
37角=( )角+( )角=( )元( )角
58角=( )元( )角
46角=( )元( )角
(二)元和角的简单计算。
1.分组购物活动。
师:每个小朋友从下列文具中选2样你喜欢的文具,再算一算需要多少钱。
活动要求:
(1)先选出你想购买的2件文具。
(2)再用一个算式表示出购买文具共需要多少钱。
(3)把你的算式给同组小朋友看看,大家一起算一算,看看计算是不是正确,如果正确请同组的小朋友为你画一颗五角星做奖励。
word/media/image17.jpeg
2.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5角+8角=13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13角应表述为1元3角,补充:13角=1元3角
(2)2元+1元2角=3元2角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确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3.提出数学问题
(1)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用“便宜”“贵”来表述。
例如:尺子比橡皮贵多少钱?回形针比小夹子便宜多少钱?
(2)分组解决问题
活动要求:每人提一个“比多比少”的问题,其他3人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由提问题的同学负责评判对错,奖励给算对的同学一颗五角星。
(3)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并注意处理以下情况:
(1)2元-1元2角=8角
教师让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学生的计算过程可能不同,只要算法合理就给予肯定。
(2)5元6角-1元2角=4元4角
强调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4.即时练习:教材P57“做一做”第2题。
(1)(2)两小题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交流,交流中要求学生说明计算的过程。第(3)小题可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提问时教师注意让学生语言表述要完整,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三、练习巩固,强化认知
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2题。
(1)教师指导学生读懂表格,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计算出应付的钱数,填入表格。
(3)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单位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4)教师带领学生认清每张人民币的面值,并让学生口算出付的钱数。
(5)学生独立计算出应找的钱数,填入表格。
(6)学生交流计算过程时,教师强调计算时注意单位。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集中交流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4.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时关注不同的货币单位,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
5.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正确理解题意,再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的第二节课,是在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以及人民币间的换算的基础上,会进行一些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把知识穿成了串,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第4课时 解决问题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例7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关于人民币的简单问题时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初步学会有序思考。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解题策略。
难点: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周末,妈妈和玲玲一块儿来到邮政报刊门市部,妈妈用购书券买了一些书,玲玲看到了一些适合小朋友看的杂志,也想买。购书券只剩下13元了,妈妈说:“玲玲,你选两本杂志正好用完妈妈的购书券吧!”玲玲该怎么选呢?
理解题意
师: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怎样叫做“正好用完”呢?
出示:
word/media/image18.jpeg
师:你能根据妈妈的要求选出正好13元的两本杂志吗?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问题,寻找策略
(一)教学“尝试-调整”策略。
1.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选出了这两本杂志。可是玲玲是这样选的:
word/media/image19.jpeg
师:玲玲选的杂志符合妈妈的要求吗?
学生得出:这两本杂志共计11元,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师:那该怎么调整呢?
学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换成贵一些的,也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
师:玲玲接受大家的意见,她换了一本贵一些的杂志,小朋友们帮她看看,这回符合要求了吗?
word/media/image20.jpeg
学生得出:这两本杂志共计12元,还是比13元少了,不符合要求。
师:还可以怎么调整呢?
学生得出:可以把其中一本换成再贵一些的,也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
师:可以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吗?换成这两本杂志行吗?
word/media/image21.jpeg
学生得出:把两本都换成贵一些的总价就超过13元,变成14元了,不符合要求。只把《连环画》换成《卡通世界》就正好是13元。
word/media/image22.jpeg
2.小结解题策略
引导学生总结:有时候,我们不能一次就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调整成小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还可以再调整成大一些的,直到找出正确答案为止。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尝试-调整”。
板书:“尝试-调整”
(二)教学“有序罗列”策略。
1.提出问题
师:小朋友们还有什么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得出:还可以把所有的选择方法全部罗列出来,然后分别算出总价,看看哪种搭配正好是13元。
2.有序搭配
出示情境图:
word/media/image23.jpeg
(1)师:妈妈让玲玲从这些杂志中选出2本,玲玲可以怎样选呢?
指名学生回答。
(2)师:小朋友们想到了很多种不同的情况,从这4本杂志中选出2本来玲玲一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呢?怎样才能把所有的情况都列出来,而且不重复、不遗漏呢?
分组活动:怎样把所有的情况都找出来?
(3)汇报交流
先让学生说一说搭配的方法,教师把学生说出的方法用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word/media/image24.jpeg
word/media/image25.jpeg
(4)小结搭配方法
先选出一本,用这一本分别与其他三本有顺序地一一搭配起来;再选出一本,用这一本与剩余的两本有顺序地一一搭配起来;最后把剩余的两本搭配起来。
3.解决问题
再分别算一算:
第一种:《我是小学生》和《画报》 5+6=11(元)
第二种:《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 5+8=13(元)(√)
第三种:《我是小学生》和《连环画》 5+7=12(元)
第四种:《画报》和《卡通世界》 6+8=14(元)
第五种:《画报》和《连环画》 6+7=13(元)(√)
第六种:《卡通世界》和《连环画》 8+7=15(元)
学生得出:第二种:《我是小学生》和《卡通世界》和第五种:《画报》和《连环画》搭配正好13元,符合要求。
4.小结解题策略
引导学生总结:先把所有的搭配方法全部有序地罗列出来,然后分别算出总价,看看哪种搭配正好是符合要求的,符合要求的就是正确答案。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有序罗列”。
板书:“有序罗列”
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P58“做一做”
要求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由于这道题的计算比较简单,因此教师可以偏重于训练学生运用“有序罗列”的策略,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三第4题
用10元钱正好能买下面哪两种物品?
word/media/image26.jpeg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再汇报交流。
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第8题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同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付了多少钱”和“找回多少钱”的关系,板书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指导学生有序思考。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4.拓展练习
师:妈妈给了玲玲一张20元钱购物券,叫他到超市买3样零食,正好把这张购物券用完。玲玲走进超市,超市真大呀,零食多极了,该怎么选呢?
word/media/image27.jpeg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意。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3)汇报交流解题方法。
学生得出:运用“尝试-调整”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可以先随便选3件,然后算一算价格,再根据试算的结果和要求进行有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试算的结果大了,我们可以换成便宜一些的;如果试算的结果小了,我们还可以再调整成贵一些的,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为止。
(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回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条主线,努力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教案教学设计(共4课时,含教学反思)》相关文档:
《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第6课时)09-19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案10-26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2课时)优秀教案10-2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富起来到强起来》第2课时教案10-26
小学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富起来到强起来》第二课时教案10-26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案10-26
北师大版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一年级下册活动九 整理图书我能行教学教案设计含反思(2课时)10-28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一单元《我与地坛(节选)》教案4(第2课时)11-1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11-12
演讲与口才教案第一课时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