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串”走进数学课堂

时间:22-12-05 网友
让“问题串”走进数学课堂

作者:张吉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6期

浙江黄岩实验中学(318020) 张吉

所谓“问题串”,是指在教学中围绕具体知识目标,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或主题,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有些概念或公式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新课程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学习数学.把“问题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问题串”提供生活背景,不仅能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案例1]在余姚举行的省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一位教师在执教《分式》一课时,由学生熟悉的河姆渡遗址引入,带领学生边参观河姆渡遗址边学习身边的数学,创设了下列“问题串”:

问题1:今天我们从学校出发去参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距学校30千米,校车的速度为50千米/小时,那么经过多少小时后到达博物馆?

问题2: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门票价格为:成人每人25元,学生每人13元.我们共有以个老师,6个学生,买门票需付多少钱呢?平均每人要付多少钱呢?

问题3: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共有3个展厅,建筑面积共有k平方米,你知道平均每个展厅有多少平方米吗?

问题4:博物馆共有展柜m个,展出文物乡件.那么平均每个展柜展出了多少件文物?

让学生根据情景列出代数式.

word/media/image1.jpeg

word/media/image2.jpeg

二、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使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由浅入深地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问题串”的设计要体现过渡性,备课时要在精细上下工夫,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探索,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变.

word/media/image3.jpeg

对学生而言,这三个问题探究具有挑战性,同时还具有层次性,前一个问题探究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在思维得到深化的基础上,学生就可能会提出“要确定四边形ODPC的形状,四边形ABCD应满足什么条件”等问题,并进行探究.

三、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以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中发现数学规律.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能搭起学生学习的“脚手架”,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案例3]原题: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1,1),0为坐标原点(如图4),试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word/media/image4.jpeg

如果让学生直接来完成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不能考虑到所有的情况.因此,可以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组成“问题串”.

问题1:顶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多少?

问题2:底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多少?

问题3:有一个角为45°的等腰三角形,它的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多少?

问题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35°,求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

问题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度数,在什么情况下,能唯一确定其余两个内角的度数?什么情况下,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在前面问题的启发下,大部分学生可以归纳出: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钝角或60°时,能唯一确定其余两个角的度数;当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锐角(不包括60°),并且没有指出它是底角还是顶角时,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

问题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长和一个内角,能确定多少个等腰三角形?

问题7: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45°,则它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多少?

问题8: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35°,则它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以上8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将学生引入问题“深处”.

问题9:在一条直线上有一点0,线段OA长为「√2,它与这条直线的夹角为45。(如图5).试在这条直线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word/media/image5.jpeg

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学生普遍采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1)将45。角当成顶角,OA当做腰长,能找到一点(Pl),使△A1i0为等腰三角形;(2)将45°角当做底角,OA当做底边,能找到一点(P?),使△AP20为等腰三角形;(3)将45。角当做底角,OA当做腰长,能找到一点(P3),使△AP30为等腰三角形;(4)将45°角当做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OA当做腰长,能找到一点( P4),使△AP40为等腰三角形.这样,共有四个点符合条件(如图6).

word/media/image6.jpeg

问题10:呈现原题,由学生解决.

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关键要清楚坐标轴包括z轴和y轴,所以共有8个点符合条件.在问题9的基础上,学生大多可以完整地回答出来.

趁学生沉浸在喜悦中,教师又设计一连串具有拓展性和创新性的问题:

问题11:在问题10中,把OA绕原点0逆时针方向继续旋转,当OA与轴的夹角为60。时(如图7),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word/media/image7.jpeg

问题12:将OA继续绕原点0在第一象限内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8),但不与y轴重合,试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问题13:已知点A的坐标为(√3,1),0为坐标原点(如图9),试在坐标轴上找一点P,使△APO为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P共有多少个?

教师除了自己设计“问题串”外,还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一个完整的体验与思考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上,“问题串”设计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问题串”逐级呈现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求.

四、设计延展性“问题串”,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置延展性的“问题串”,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学生的自我质疑,层层深入地探究,进行知识与方法的内化和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4]在“相似三角形性质应用”的复习课上,教师先出示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题型.

问题1:-根竹竿长1米,影长2米,同时,一棵树的影长6米,请算树高.

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边成比例”这一性质,当即口算得出答案“3米”.

接着,教师出示第二道题.

问题2:如果树影一部分在地上,影长为4米,另一部分在教学楼的墙上,影高为1.5米,请算树的高度.

一名学生反应很快,反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把墙上的影子看做是高度为1.5米的物体,先求出它的影长,然后再加地面上的影长,可以吗?”(实际上是把墙上的影高转化成第一道题的基本题型.)

教师说:“很好,大家再探讨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不一会儿,教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大,学生得到了第二种、第三种不同的解题方法(用光线平移和地面平移而转化为基本题型)。

教学正按预设计划进行.这时,教师提了一个问题:“请大家想一想,你们虽然用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但思路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路呢?”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化繁为简,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两个简单的基本题型,再进行计算.

“非常好!”教师说道,同时给出第三题.

问题3:树影的一部分在地面上,影长为10米,另一部分在斜坡的坡面上,影长为4米,斜坡的倾斜角为30。,请计算这棵树的高度.

全班学生讨论越来越热烈,以至于有部分学生“争”了起来,有位学生迫不及待地走上讲台,一面在黑板上演示,一面解说:“我是用相似、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知识解这道题的……再根据题意,就可以求出树的高度为(7+√3)米.”

上述延展性“问题串”的设计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还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总之,设计有效的“问题串”并正确运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在数学课堂上,用“问题串”设计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更加关注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问题串”逐级呈现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求.这样,整堂课始终以“问题串”为线索,教学过程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让“问题串”真正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吧!

《让“问题串”走进数学课堂》相关文档:

违反课堂纪律检讨书(通用15篇)09-01

违反课堂纪律检讨书15篇09-01

化学化工学院-学精品课堂建设活动实施方案09-05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09-05

学生课堂心得体会怎么写09-08

夜课堂心得体会7篇09-08

课堂心得体会(精选7篇)09-08

个人课堂心得体会通用8篇09-08

高校教师课堂培训心得感悟五篇09-10

生物教学课堂心得总结范文5篇09-1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