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实践探索

时间:23-08-08 网友

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实践探索

作者:***

来源:《美与时代·上》2020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对登封杨家门禅心居的公共空间的分析,用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介入乡村空间,为艺术乡村实践提供新的可能性。进行此次公共艺术活动,不仅考虑到禅心居的环境现状,更重要的是关注禅心居的特定人文环境来进行设计,以期提升禅心居公共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及独特的在地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乡村振兴;杨家门村;禅心居

        一、公共艺术乡村实践背景

        从“美丽乡村”的提出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实施,国家层面一直重视城乡之间的关系变化,适时调整乡村建设的策略,并把乡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进行部署。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特别提到了要重塑乡村的文化生态、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作为国内各个艺术领域的专家们,纷纷以实际行动投入到乡村建设大潮中。

        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实践最早并不是在中国发生的,早在20世纪,在西欧、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艺术家们以艺术的形式介入乡村,挽救了许多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户外型国际艺术节”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就是一个连续举办多届以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艺术实践项目。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起步比较晚,但近几年公共艺术乡村实践在我国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艺术乡村实践,为世界公共艺术乡村实践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羊蹬艺术合作社”“石河子美术馆计划”以及“拓印嵩山公共艺术计划”等成百上千的各种艺术乡村实践,都是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大潮、受世界艺术潮流影响涌现出来的艺术乡村实践案例。

        笔者作为策展人在登封市杨家门村禅心居策划了一次“拓印嵩山公共艺术活动”。当时组织了20余位艺术家和30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为期27天,围绕禅心居进行创作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的艺术实践,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

        二、杨家门村禅心居现状

        和国内其他空心村一样,七年前杨家门村面临被废弃的命运。杨家门村位于中原名刹少林寺附近,周围充满了禅文化的气息。25年前,少林寺俗家弟子陆海龙怀着对人生感悟的追求,他踏寻了嵩山的角角落落,终于被一个破败至几乎废弃的杨家门村深深触动了他,并决定对它进行改造。2011年开始着手改造修复,淡雅古朴的小桥流水,错落有致的老砖泥墙,一片田园风光逐渐展现在人们的面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崇山书院、素食餐厅、民宿酒店逐步建立,专业的乡建团队也参与其中,一座古香古色,禅意十足的禅心居逐渐呈现。

        禅心居目前主要是书院的师生和商业人员的活动场所,还服务于外来观光游客,这就决定了杨家门村禅心居不同于其他传统村落。进行此次公共艺术活动,不仅考虑到禅心居的环境现状,更重要的是关注禅心居的特定人文环境来进行设计,以期提升禅心居公共空间的实用性、美观性及独特的在地性。

        三、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实践形态

        (一)拓印

        组织这次公共艺术活动时,我们把参与的艺术家和学生分成两组:一部分艺术家用传统的“拓印”形式进行创作;另一部分艺术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运用当地的材料进行立体的公共艺术创作。“拓印”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保存文献艺术的古老方式,有关起源说法不一,大多数人认为是在东汉年间。传承至今,经历了时间的冲刷、断代的危机,饱含历史的沧桑。拓印艺术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艺术家通过这种载体复刻了在禅心居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用“模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及对禅心居物化的一种记忆留存。当然,艺术家和学生进行拓印的时候并不局限于禅心居遗留下来的门、窗、石台等文化类老物件,也包括当地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山坡上的石头纹理。用这些自然的物品进行拓印,也恰恰说明艺术家对这次活动的深刻理解——我们不仅仅要传承当地的文化生态,更要重建当地的自然生态,至少作为艺术家要抛出此类问题,以引起相关的专家的关注。

        马刚老师的《山水系列》就是以嵩山特有的石头为拓印对象进行的创作。嵩山的石块是经过时间洗礼上亿年的存在,它见证了此地的沧海桑田,用这样的一种自然物件拓印,加上国画的处理方法,犹如一幅岁月静好的山水画。这种由自然转换成人文的形式,恰恰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对话,即老子提倡的“道法自然”的艺术体验。石二军老师的《岁月》拓印对象是一扇有些年代的木门,这类物件是最容易留下人文痕迹的东西,它见证了村庄的历史和兴衰。也许这扇门不久也将消失,艺术家用拓印的手段留存它的模样,并在创作的基础上进行着色重绘,这是对文化传统部分的传承,亦是对杨家门村禅心居的文化重塑。

        (二)地景艺术

        主张返回自然,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是地景艺术家的主张。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地景艺术,因其主张和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的农村艺术改造计划不谋而合,可以说是一种被艺术家沿用至今的艺术形式。

        本次活动有部分艺术家就选用了地景艺术形式。宋文超老师的《天地之中》以嵩山脚下特有的裂姜石为材料进行创作,在禅心居选择了一块较合适的场地,用收集起来的裂姜石平铺摆放一个直径6米的、中间空心圆l米的正圆形图案,摆放的位置用手机定点测出为东经112°58′28.98″,北緯34°30′24.14″。因为在中国人的早期宇宙观中,一直认为嵩山是宇宙的中心位置,所以此位置寓意“天地之中”。作品中南北朝向的一条带状的造型贯穿整个作品,从俯视的角度看,犹如铺在大地上的一个“中”字,表现了“天地之中”的主题。由笔者创作的地景艺术作品《莲语禅心》,是收集当地的碎石摆出一朵即将绽放的莲花造型。“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佛教中,莲是禅意的化身,用破碎的石块整合拼成一朵象征清净的抽象莲花,这种语言的对比更能体现禅心居“净”的含义。作品长约6米,在幽静的丛林中,放置一处如曲折小径的莲花地景作品,是否能让人止步于此,并静静地思考一下人生?

        (三)装置艺术

        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来表现杨家门禅心居的风土人情,是这次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活动的主要议题,也是艺术表现自然和人文的一次有趣碰撞。艺术家徐东华的《山·印》就是运用当地重建农屋剩下的青砖和青瓦创作的一件装置艺术作品。作品是在一处空地上,在空地的远处是延绵不断的嵩山,作者参照远处嵩山的剪影,用青瓦垒起一座座山的造型。从特定的角度观看,垒砌的“山”和远处的嵩山剪影是重合的,犹如用拓印的方式把嵩山拓下来一样。“以形写山,以山印形”,整体造型随着节奏的起伏而变化,构成一种韵律和禅意之美。

        相比较运用永固性的材料创作,临时性的材料运用是这次创作中一个新的尝试。艺术家孔文龙和连文莉创作的《黄衣》,是用一卷金黄色的布把一颗树进行了包裹,语言运用了包裹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的手法,只是包裹的对象从宏观转向了微观。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创作地的理解,通过艺术作品给“禅心居”自然一物“镀”金身,表达佛度世间万物,人们应“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如果说《黄衣》因为用材不够“生态”不能准确传达出自然與人文的碰撞的话,那么解少勃老师的作品《木鱼》运用的材料就是来之于土地,归之于土地。作品运用干树枝编织成一个鱼的造型,以木作鱼,取其木鱼之字音字义。意义在于其展示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可能很快化作肥料融在大自然当中,恰如作品所表达的诫昼夜思道,自然和人文的高度融合。

        四、公共艺术在乡村的实践现实意义

        通过对登封杨家门禅心居的公共空间的分析,用公共艺术的不同形式介入乡村空间,为艺术乡村实践提供新的可能性,是这次公共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

        在中国,无论是偏远的空心山村,还是具有典型传统文化特点的古村落,公共艺术的介入无疑打开了其公共空间和场域的封闭状态,激活了其原有的地域文化和乡野文化,使村民能感受到艺术的氛围,并找回失去的精神依托。这个作用不仅是精神上的,也吸引了观光客的关注,并带来经济上的效益。自杨家门村禅心居建成以来,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在这里消费观光,崇山书院也因此招收到更多的学员来这里学习。通过这次公共艺术活动提高了禅心居的知名度,近期禅心居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支持其积极申报国家传统村落。

《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实践探索》相关文档:

乡村道路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09-01

乡村道路施工方案09-01

乡村道路施工方案..09-01

赞美乡村教师的演讲稿5篇09-01

关于乡村的小河作文500字左右六篇09-02

乡村教师个人原因辞职报告模板4篇09-10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作文09-13

乡村党员轮训措施09-15

乡村党员轮训措施09-15

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总结汇报范文(通用3篇)09-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