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研究述评 ◇ 徐 慧 石 芳 沈周(1427-1509) ,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又别号白石翁,明代 苏州府长洲县相城(今江苏吴县)人。他博学多才, “凡经、传、子、 史、百家、山经、地志、医方、卜筮、稗官、传奇,下至浮屠老子,亦 皆涉其要”a? , 诗、文、书、画,样样俱佳,又兼善收藏、精鉴、篆刻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等多项艺事。不过,从明代至今,沈周最显赫的身份无疑是一代画师, 作为明代最大、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吴门画派的开创者和领袖,沈 周在绘画史领域当仁不让地享有着“明代第一”甚至是“古今一人”的 赞誉,位列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之首,如沈周的朋 友吴宽已将其列于浙派领袖戴进之上: “近时画家可以及此者,惟钱 塘戴文进一人。然文进之能止于画耳。若夫吮墨之余,缀以短句,随 物赋形,各极其趣,则翁当独步于今日也。b? ” 明代书画理论家王 登 《吴郡丹青志》列神品志一人,即为沈周,并称: “先生绘事为当代第 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 驱也。c? ”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我朝善画者甚多。若行家当以戴文 : 进为第一,……利家则以沈石田为第一。d? ”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 二十七: “二百年来画花卉吴中沈周称第一。e? ” 王世贞《 弇 州四部稿》 卷一百五十: “吴中如徐博士昌谷诗、祝京兆希哲书、沈山人启南画, 足称国朝三绝。f? ” 自明代中期以后,他在绘画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鏊《石田先生墓志铭》《震泽集》卷二十九, , 四库全书本。 a? 吴宽《跋沈石田画册》 《家藏集》卷五十二, 四库全书本。 b? 王穉登《吴郡丹青志》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上,四库全书本。 c? 何良俊《四有斋丛说》中华书局 1959 年版,第 267 页。 d? 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二十七, 四库全书本。 e? 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又《戴文进山水平远》评戴进和沈 f? 周: “钱唐戴文进生前作画不能买一饱,是小厄;后百年吴中声价渐不敌相城翁, 是大厄”《弇州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八, 。 四库全书本。另外还有焦竑、邢侗等评论 均以沈周为明代第一手。 其弟沈豳、沈召,朋友吴顾、史忠等皆师其法,他的嫡传弟子包括明四 家中的其他三家及陈焕、宗周、陈铎、杜冀龙、沈灏、沈硕等人。当代 美术史、绘画史、山水画史均将沈周定位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明代 画家。a? 与此同时,沈周生活的苏州地区在明中期(成化至嘉靖初)成为 江南文化的中心,亦是其地在历史上文化发展最兴盛的时期。众多书画 大家、处士名流聚集在苏州,以沈周为中心,或亲或疏、或远或近,以 雅洁的志趣、相似的爱好和对时代环境和历史境遇的相似感受和反应聚 合在一起,志道立德,依仁游艺。他们几乎个个才华横溢,博学兼善, 在诗、文、书、画、鉴赏、收藏等艺术形式上施展着各自的魅力,并怀 揣着打通艺术各领域的兴趣和能力,将多种才艺共资于艺术创作,同时 研 又在聚会中共同切磋品鉴,以一种精神聚合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相互交 织,以至于整个吴中地区叠错成一片文化网络,苏州文化风尚一时为之 一变。 此外,吴中派文人还呈现出相对的自治性,在北方复古主义风浪 的席卷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当然亦受到一定影响) 。这个 文化圈崇尚隐逸,并以区别于传统道隐、野隐的市隐、儒隐方式诠释出 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市隐的生存方式直接促成了沈周等人“乐而工” (与传统的“诗穷而后工”相对)的艺术创作形态,使生活与创作完美 地合二为一,向后人展示出一种艺术人生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自然审 美风尚,平白、主意的诗歌趣味与明初以来尊唐、前七子追求“高古” 、 “格调”的主流诗风迥然有别,在此地形成的吴中地区文学成为明代最 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学流派,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坛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题画诗、文人画(这种艺术形式体现了诗、书、画“三绝”的完美结 合,是这时期各领域贯通的最好证明)从题材和风格上都体现出自然、 雅致的特色,晚明性灵派学说和小品文在精神旨归上与此便一脉相承; 文人生活、创作的群体性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使得并无明确边界和理论 学说的吴中文人圈极大地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文化风尚和艺术思潮。反过 ? 究 综 述 ? ? 如王伯敏《中国绘画史》“沈周是我国十五世纪下半世在戴进之后最有影 : a? 响的画家。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460 页。又如陈传席《中国山水画 史》“在明代画家中,石田的成就确是最高的一位。……明代画坛,自沈周出,明 : 代面貌才显示出来。……明代中后期,沈周的影响最大。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 年 版,第 591 页。 来,在自由富庶的文化土壤上,又培养出了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由沈周 承元人衣钵开创,以杜琼、张灵、文徵明等众多文人画家共同促成的吴 门画派崛起画坛,使得文人画在明中期大放异彩,力压明初以来以戴进 为代表风靡一时的浙派院体画而居画坛主流,并开创了吴门画派这一历 史上影响最大的画派,沈、文的绘画成就在吴门画派史上也堪称巅峰。 又,沈周、徐有贞、李应祯、吴宽、王鏊等或朝或野,成为吴门书派最 直接的先导,吴门书派全盛时期的领袖祝允明、文徵明便是这些先导的 后辈或学生,他们的书艺均直传于祝、文,后者的成就将吴门书派的影 响扩至最大,取代明初松江书派“二沈” (沈度、沈粲)为代表的“台 阁体”而居主导,吴门书派作为书法史上一支巨流,亦于此时迎来其鼎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盛的局面,成为吴门书派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以至于王世贞慨叹此时 “天下书法归吾吴” 。与诗书画相关的其他审美文化如以收藏精鉴、蓄书 博古、篆刻出版、雅集酬唱以及对杂学、民间性知识的兴趣和搜集都全 面兴盛。作为吴中文人圈的领袖和核心人物,沈周开创了各个领域的流 派并引领了其发展,他不仅以较早、较长的存世时间和较高的声望开 启和见证着吴中文化的兴盛,且以突出的成就和兼善多艺的造诣践行其 中,成为吴中审美文化兴盛的灵魂。 沈周在绘画、诗学方面的成就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出现了 一些相关的论著和文章。为了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将学界目前对 沈周绘画、诗学及与之相关的如吴中派文学的研究,按照研究力度的轻 重,分为吴门画派、沈周诗学、沈周生平交游研究三个部分加以介绍和 评论。 一、吴门画派研究由于沈周突出的绘画成就及在吴门画派中的开创、领袖地位,关 于其画作的评论和研究自其卒后便纷至沓来,这也是目前关于沈周研究 着力最重、成果最丰富的领域,即在绘画史和艺术史(包括书法史)领 域,沈周的名字从明中期开始便反复出现。明清艺术类书画论集如《石 渠宝笈》《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六艺之一录》《六研斋 、 、 、 、 笔记》《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珊瑚网》《清河书画舫》《真迹日 、 、 、 、 录》《书画题跋记》《赵氏铁珊瑚网》《画史会要》《书史会要》《吴 、 、 、 、 、 郡丹青志》《明画录》《绘事微言》《无声诗史》等以及文徵明、何良 、 、 、 俊、王世贞等吴门后学论著中不仅著录有沈周及画派成员a? 小传、书 画作品名目内容、书画题跋、绘画理论、收藏流传情况,并对画家、作 品均加以说明、品第、评论。这些距离沈周相对较近的书画论集、论文 为后世提供了相当全面、珍贵的绘画史料,对于研究沈周绘画、思想及 明中期吴中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现当代的沈周研究首先来 自于一批中国绘画史、美术史论著,如王伯敏著《中国绘画史》 、郑午 昌著《中国画学全史》 、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 、何延喆著《中国绘 画史》 、郑为著《中国绘画史》等。b? 这类论著,一般关注吴门画派的 绘画源流、传承脉系、风格特色和价值影响,旨在给吴门画派和沈周 以绘画史上的定位。除此以外,自 20 世纪 90 年代,尤其是自本世纪初 以来,美术史、艺术史领域兴起了一股吴门画派和沈周研究热,书画专 研 家结合理论与实践,出版了不少沈周画传,如郑秉珊著《沈石田》 、阮 荣春著《沈周》 、吴敢著《沈周》 、单国强著《沈周》 、紫都主编《吴门 画派—沈周》 、段红伟著《沈周画传》 、张仁芝著《张仁芝说沈周》 、紫 都编著《沈周生平与作品鉴赏》等。c? 这类专著内容大多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略论沈周生平画艺,第二部分选评沈周代表性画作,部分著述 附录沈周绘画活动年表。全书一般以第二部分为重点,因此此类画传多 属于风格学、鉴赏学领域的研究,有名家名作艺术欣赏和大众美术普及 的性质。d? 这一时期更重要的是还有一批关于吴门画派和沈周绘画理论研究 的著作:如周积寅著《吴派绘画研究》 (1991) ,该著作对吴派(吴门画 ? 究 综 述 ? ? 虽然“吴门画派”的称谓至明末董其昌才开始提出,然此处提及沈周及友 a? 人时,为叙述方便,亦以画派成员统称。 王伯敏《中国绘画史》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年版;郑午昌《中国 b? 画学全史》 ,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 年版;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 ,江苏美术出 版社,1988 年版;何延喆《中国绘画史》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年版;郑为《中 国绘画史》 ,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古籍出版社,2005 年版。 郑秉珊《沈石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年版;阮荣春《沈周》 , c? 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年版;吴敢《沈周》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单国 强《沈周》 ,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年版;段红伟《沈周画传》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年版;张仁芝《张仁芝说沈周》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年版;紫都编著《沈 周生平与作品鉴赏》 ,远方出版社,2005 年版。 关于吴门画派,也有一些偏重于介绍、赏鉴性质的著作,如江洛一、钱玉 d? 成著《吴门画派》(2004),内容与画传相似,前两章为一般理论叙述,后几章为成 员小传和代表作赏析,末有年谱简编。 派和松江画派)的整个盛衰发展历程:吴派先驱,吴门画派大师沈、文 的生平、成就、阵营流派,董其昌松江画派的兴起、成就、南北宗理 论、传播,吴派的艺术特点,对清代画坛的影响和流弊等作了详尽的阐 述,其中涉及沈周的内容主要是生平、艺术成就和画派阵营的部分,周 先生重点强调了沈周在绘画艺术上的地位、师承、贡献,如认为沈周对 中国绘画作出重大贡献的,不在山水画而在花鸟画,并对沈周写意花鸟 画的表现手法作了说明。书后附有沈周汇传、沈周画目及部分作品图 目。故宫博物院编《吴门画派研究》 (1993)是博物院将其 1990 年召开 的“吴门绘画国际学术讨论会” (时值故宫博物院建院 65 周年,吴门画 家唐寅、文徵明诞辰 520 周年)所提交的论文结集出版之作,内容包括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吴门画派画家及传人的生平、画作、画艺、画论、风格、思想及流派的 整体研究,如流派名称、艺术特色、题材主题等。其中涉及沈周的有六 篇论文:一为从沈周早年发展看吴门画派的形成,一为对旧藏沈周画作 的鉴赏解读,其余四篇均是对其写意花鸟画的研究。吴刚毅著《沈周山 a? 水绘画的风格与题材之研究》 以大量的篇幅探讨了沈周绘画的艺术渊 源和风格形成,以及沈周山水画在题材类型和图式创造上对传统的突破 和创新。文首有对沈周著述的考辨,文末附录有沈周部分画作的考鉴, 材料翔实,条分缕析,是沈周山水画研究的一篇力作。汪涤著《吴门画 b? 派的诗画结合研究》 纵向梳理了自宋、元、明初以来的诗画关系,又 从苏州社会与诗画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明中叶早期该地(沈周列于此 时)的诗画关系,最后详述了“吴中四才子”及文徵明传派和晚明苏州 c? 的诗画关系。郑文著《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 主要就江 南世风的转变和这种转变对吴派绘画的影响作了探析。李维琨著《明代 d? 吴门画派研究》 从画派形成的历史条件、代表画家的介绍、画派的艺 术特色和历史贡献四个部分解析吴门画派。e? 综上,对吴门画派的研究可谓成果丰硕,各著作趣向各异、各有 中央美院明代绘画史专业 2002 年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a? 该文为作者 2005 年博士论文,2007 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题为《明 b? 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 。 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 ,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年版。 c? 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 ,东方出版中心,2008 年版。 d? 另还有一些硕士论文展开了与此相关的研究,如毛瑞珩著《沈周及其山水 e? 画艺术》(2003)、李栋著《试论“吴门画派” 》(2005)。 侧重,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吴门画派的研究。另外,学界亦有一些单篇 论文涉及沈周绘画的研究,如陈希玲《爱好溪山为写真,会将泼墨见 精神—沈周与吴门四家》 、孙琳《温厚清新、恬淡平和—试从〈京 江送别图〉漫谈沈周的艺术人生》 、曹志林《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 周》等。a? 然综观之,亦可总结出以下相似点: 第一,就著述作者来看,多为美术理论批评家或艺术史、美术史、 美术学专家、学者,多有书画实践功底,因此,著述均能图文并茂, “看图说话” ,尤其是对画作的技术性阐释尤为专业(这是其他专业学 者作艺术史或书画研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不过这一归纳更重要的意 义在于显现出由专业背景而来的、难免的视角选择及其趋同性。 第二,美术视角的特点体现在研究内容上,大致可概括为对流派 研 产生、特色、影响和代表画家画作的解析。诸著述都有不少对画家师 承源流、创作历程、创新发展、绘画题材、艺术风格、美学特色、地 位影响等绘画学范畴的介绍、分析,故一定程度上“述”多于“论” 。 第三,趋同性体现在材料的使用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作者多结 合较经典的画作、画谱、画论等画学史料进行分析,有意无意地忽略 了文人画家其他的丰富作品,更遑论同时代相关文人群体的参照性资 料。在研究方法上,则多以实证性b? 的题材解读、赏鉴性的风格学考 述、技术性的画艺分析为主。即便郑文强调从社会环境角度探讨画风 c? 成因, 汪文以诗画关系为中心论题,试图结合社会学方法和美术学 ? 究 综 述 ? ? 方法关注画家人生观、心态等问题,但在具体实施时,上述特点仍很 明显。 陈希玲《爱好溪山为写真,会将泼墨见精神 —沈周与吴门四家》《书 , a? 画》2007 年第 1 期;孙琳《温厚清新、恬淡平和—试从〈京江送别图〉漫谈沈 周的艺术人生》《美与时代》2007 年第 1 期;曹志林《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 , 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1 期。 , 如郑文《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称: “本文的主要愿望,是 b? 重新考察明代吴门画派这一艺术历史现象及其在明清文人画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实证为基础的叙述与分析方法,与这种‘复兴’(‘叙述史的复 兴’) 并无关系。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10 页。 如郑文在谈及研究缘起时提到: “我发现明代中叶的江南地区正经历着有 c? 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社会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竟如此深刻地在绘画作品中得以呈现。 这触发了我试图从社会环境角度着手进行画风成因的探讨兴趣。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6 页。 二、沈周诗学研究 沈周诗歌在明清时代便受到重视,在世时即几次刻印出版。顾起 伦《国雅品》 、俞弁《逸老堂诗话》 、都穆《南濠诗话》 、顾元庆《夷白 斋诗话》 、王世贞《艺苑卮言》 、徐 《笔精》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 、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等及李东阳、祝允明、吴宽、王鏊、都穆、文 徵明、何良俊、李日华等对其诗歌都有很高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提 要》亦评价甚高:(周)诗亦挥洒淋漓,自写天趣。盖不以字句取工, “ 徒以楼心邱壑,名利两忘,风月往还,烟云供养。其胸次本无尘累,故 所作亦不雕不琢,自然拔俗,寄兴于町畦之外,可以意会而不可加之以 绳削。其于诗也,亦可谓教外别传矣。a? ” 然由于“周以画名一代,诗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b? 非其所留意” 的身份定位,与绘画史对沈周的重视相伴而来的便是文 学史、批评史对其的轻视。翻检多种文学史、批评史著作,对沈周诗学 的论述几近寥寥。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著《中国文学 史》 、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 (元明清卷)、袁世硕著《中国文学史》 》 、章培恒与骆玉明著《中国文学 史(新著) 》完全不提沈周(也不提吴中文学) 。只有郑振铎著《插图本 中国文学史》将吴中诗人视为挺生于明代拟古运动这片沙漠中的绿洲, 认为吴中诗人“以唐寅为中心,祝允明、文徵明、张灵附和之,独往独 来,不复以世间的毁誉为意。在他们之前,有沈周,已独树一帜,不杂 群流” c? 。 另赵义山、李修生主编《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 》在论 及性灵说时联系到此前江南一批诗画兼长的才子,将沈周的名字一笔带 过。由于沈周著述中少理论文字,因此,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 学批评史》 ,张少康、刘三富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袁震宇、 刘明今著《明代文学批评史》均未提及沈周。只有将范围缩至明代诗歌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 四库全书本。 a?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七十: “吴宽序称其诗余发为图绘,妙逼古 b? 人。核实而论,周固以画之余事溢而为诗,非以诗之余事溢而为画,宽序其诗乃主 诗而宾画耳。 ”关于沈周到底是主诗宾画还是反之,历来亦有争议,如钱谦益记: “谓以诗余发为图绘,而画不能掩其诗者,李宾之、吴元博也;断以为文章大家, 而山水竹树,其余事者,杨君谦也。《列朝诗集小传》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年 版,第 290 页。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26 页。 c? 0 史、明代诗学批评上,沈周的位置才得以出现,如《明诗宗》选沈周诗 歌 21 首,陈田《明诗纪事》选沈周诗歌 36 首,而王夫之《明诗评选》 未选沈周诗歌。 明代文学批评和明代文学思想史涉及沈周的研究主要包含在吴中 派文学研究之中。吴中派研究的专著有黄卓越先生的《明中后期文学 思想研究》 (第三、第四章关于吴中派文学的研究) 、简锦松先生的《明 代文学批评研究》 (设有《苏州文苑》一章) 、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 集团研究》 、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 (后两种是博士论文) a? 。 这 些著述在论及吴中派文学时多从吴中文化传统的角度进入,如黄先生文 在章节绪论中就先论及吴中隐逸和博雅传统。简先生文论述了苏州文人 之观点及苏州文苑好古文辞、博学、尚趣等文化传统。邸文则将吴中文 研 化环境、文化传统如藏书、偏好杂学、重视家庭教育等作为吴中派文学 研究的前期铺垫。李文则从吴中士风、学风、文风等角度对吴中派文学 进行解析。由于沈周是吴中派文学的开创者和中心,一生隐逸,是受吴 中文化传统浸润深厚、本土化程度最高的吴中派文人。因此,在上述的 论述中,沈周是被征引次数最多的文人,他是最能诠释吴中文化传统的 典型代表。然而,此类研究中,沈周终究不是研究对象本身,而更多的 是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载体加以叙述,对其进行文学本位的研究相当有 限。目前所见关于沈周诗学研究最为贴切的成果之一就是黄卓越先生在 对吴中派文学诗歌统绪的梳理时对沈周诗歌统绪的考辨。黄先生认为在 明初以来诗歌尊唐的大背景中,沈周别于时流的尊宋,并在对同时及其 后吴中文人诗歌统绪的辨析中(其后文人在主要倾向上依然保持了对沈 周辈诗风的承续)得出,(吴中派)是以平白与主‘意’为主的一种诗 “ 歌趣味,从而与前七子的力追‘高古’与精深‘格调’的诗学理念分道 而行,也与明前期的宗唐风尚的然有别。相对于这两种前后更替的主流 诗歌话语来说,吴中派的宗尚更显现为一种地方性诗歌流脉的特征,在 当时的文学方局中,这虽不能说为吴中所独有,但也可说为吴中所特 有” b? 。 这一结论精辟、准确地给出了沈周在明中期吴中和全国诗歌发 ? 究 综 述 ? ?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简锦松 a? 《明代文学批评研究》 ,台湾学生书局 1989 年版;邸晓平《明中叶吴中文人集团研 究》 ,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博士论文;李双华《明中叶吴中派研究》 ,南京师范大 学 2004 年博士论文,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9 页。 b? 展史上的定位,即沈周虽无关于诗歌理论的只言片语传世,但以其诗歌 创作及其所反映出来的诗学观念影响了吴中派其他文人,从而使吴中派 诗歌以其独有的风格特色(吴中派第二代文士受复古主义影响发生部分 转换另当别论)立于明中期的诗坛之中。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关于沈周 研究的单篇论文。如徐楠《试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 、陈正宏 《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 a? 之一》 (解析沈周诗歌《夏太常荣枯双竹》 )等由对单篇(组)诗歌的 解读,进而对沈周诗歌的特色和价值给予了简要的概述。另有相关论文 如徐楠《生存困境中的自我调适—试论沈周恭顺、圆通的生活特征及 相关问题》 、李双华《论沈周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 、吴敢《沈周简 b? 论》 等虽也涉及沈周诗文创作,但从标题即可看出,主要还是以沈周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的性情、人格、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等为关注点,属于对诗人人生观的 研究。总的来说,关于沈周等文人的诗学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多囊括 在流派的引证及单篇(组)诗歌的解读及诗人的人生观方面的研究,独 立、整体的关注还不多见。 三、沈周生平、交游及吴门画派活动情况研究关于沈周的生平事迹,文徵明曾撰有“行状” 、王鏊撰有“墓志” 和钱谦益辑有“事略”等。现代关于沈周生平交游研究的力作首推陈正 宏先生于 1993 年出版的《沈周年谱》 c? 。 该谱对沈周的生平经历、主 要交游活动及著述情况均作了梳理,其间涉及了对部分诗文作品创作背 景、含义的解读,并提供论据出处和简要考辨过程,是此类研究中较 为扎实和基础的成果。由于沈周家族系诗文书画世家,故但凡论及苏 州吴门诗文书画的著作,均会涉及沈氏家族。以上提到的著作、论文均 有关于沈周家世、生平及著述的叙述文字,各著述末又均附有苏州吴门 徐楠《试论沈周、唐寅的〈落花〉组诗》《文艺研究》2007 年第 8 期; , a? 陈正宏《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 一》《新美术》2003 年第 3 期。 , 徐楠《生存困境中的自我调适—试论沈周恭顺、圆通的生活特征及相关 b? 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李双华《论沈周的人生 , 态度及其文化意义》《北方论丛》2006 年第 6 期;吴敢《沈周简论》《浙江社会 , , 科学》1999 年第 5 期。 陈正宏《沈周年谱》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c? 文人或画派大事年表,如汪涤著《吴门画派的诗画结合研究》书后附苏 州文人诗书画活动大事年表和苏州重要诗画合璧作品表;郑文著《江南 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文后附吴门绘画活动年表简编;李维琨 著《明代吴门画派研究》文末附吴派大事纪年表、明代绘画与吴派作品 统计对照表、画派谱系人名录;周积寅《吴派绘画研究》文末附吴派三 大家(沈、文、董)汇传、画目及吴派画家作品图目;黄朋著《明代中 期苏州地区书画鉴藏家群体研究》文末亦附有以鉴赏家身份为研究视角 的沈周活动年表。另在沈周交游方面,陈根民《沈周与宰执宦僚交游 a? 考》 探讨了沈周与名宦如吴宽、李东阳、谢迁、程敏政、杨一清、王 恕等交游的情况,并由此认为,沈周虽一生隐居不仕,但在日后却获 得“身居林下,名满天下”之赞誉,除天赋、勤奋等内在方面的因素之 研 外,也与他和名宦们的频繁交往以及后者对他的抬爱推介等外部条件密 不可分。王荣民《从〈石田稿〉看沈周的交游》选择了几位与沈周同郡 邑,在学术上又有同好,祖上有密切交往、接触时间又较长的至交(吴 宽、徐有贞、刘珏等)为例,通过钩稽《石田稿》 (疑据稿本)等诗文 作品史料,简述了沈周与他们的交往经过和诗酬唱和情况。作者据《石 田稿》粗略统计,在诗稿中出现的人物达百余人,由于本诗稿只是沈周 中年以前的作品,故其所交之友不止此百余人。沈周交游广泛,友人上 至朝廷重臣,下至布衣隐士,包括著名诗人、书画杂家、社会名流等 等,由其交游形成了遍及苏州地区的文人群体网络,成员之间互通来 往、赠答联句,对吴中文化的兴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交游还富 含了对生存压力、经济压力消解的诸多文化内涵,故对沈周交游的考辨 和梳理是对其文人群体的形成、活动过程和沈周心态、价值观等研究的 重要角度。 另外,还有大量从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对明中叶吴中、 江南地区生产生活状态、消费观念嬗变、社会风俗变迁、士商关系、商 品经济的繁荣、士风、世风、士人心态和思想新变等方面所做的关于吴 中社会文化环境研究,亦是沈周研究的外围成果。如陈江《明代中后期 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 、 ? 究 综 述 ? ? 陈根民《沈周与宰执宦僚交游考》《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a? 2002 年第 6 期。 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活的嬗变》等。a? 沈周虽然已被学术界所关注,出现了许多研究成果,其绘画成就 和明中期吴中文化的繁荣在学术界已基本成为常识性认识,但在笔者 看来,仍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大致来说,有以下 几点: 一、时处沈周创作活动高峰期和成熟期的成化至正德年间,北方 文化中心,以李、何为首的前七子派正引领着一股强势的复古风潮,覆 盖、渗透到全国的范围之中,然在此参照下,苏州地区的文化亦显赫一 方,且独具特色。举绘画为例,据统计,徐沁著《明画录》 ,著录全国 画家 800 人(除宗室外) ,苏州约占 150 人,松江约 50 人,常熟、太仓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约 30 余人。苏、松、常、太共有 230 余人。此外,江宁(南京)有 70 人,江苏其他各县约 70 人。江苏全省合计有 370 人之多。浙江全省约 200 人,江浙两省共计有 570 人之多。b? 据此,江南、苏州地区、苏州 的画家在相应范围内的比重显示出苏州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位置及吴 中绘画艺术在明代的繁盛情况,而由文人兼善多艺的情况亦可将此推及 文学、书法等其他艺术领域。概言之,沈周的艺术成就与吴中文化的繁 荣呈现互动和彼此构成的关系。作为吴中文化繁荣的一个突出代表,沈 周与文人圈、吴中文化三者的关系即可归纳为:以沈周为核心的文人圈 推动了明中期吴中审美文化的繁荣。 二、沈周作为文人集团的领袖和中心地位值得注意。这一点可分 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体现在沈周于诸艺术流派中的开创地位。在 吴中多项艺术领域之中,沈周均有开创之功。如就画派而言(这一领 域最为明显) ,董其昌在杜琼《南村别墅十景册》上所作题跋称: “沈恒 吉学画于杜东原,石田先生之画传于恒吉,东原已接陶南村,此吴门画 派之岷源也。 ”这是关于“吴门画派”称谓的最早提法,石田作为画派 之岷源也由此勘定。当代对吴门画派的研究也都以沈周作为该派的开 创者,如当代书画专家单国强认为: “明代中期在苏州地区形成的‘吴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博士论 a? 文;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博士论文, 见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库;孟彭兴《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生活的嬗变》《上 , 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1994 年第 2 期。 数据统计据郑秉珊《沈石田》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4 页。 b? 派’ ,是明代最重要的文人画流派,其开创者就是沈周。a? ” 又如《中国 山水画史》亦称: “沈周之后, ‘吴派’画兴起,压倒浙派,而独占画坛 鳌头。……他(周)又是‘吴门画派’以及明代最大画派‘吴派之开 启者’” 就书派而言, 。b? 《论吴门书派》的作者葛鸿桢将沈周与徐有贞、 李应祯等一同列为吴门书派的先导者;就文学流派而言,据黄卓越先生 《明中后期的吴中派文学:地域、传统与新变》 ,亦将吴中派文学以沈周 作为确凿端点而展开。另一方面则体现于沈周在文人集团中的中心地 位,包括在雅集聚会中有形的核心位置和在声望成就上的无形的宗主地 位。如黄卓越先生认为:(吴中派文学)第一代可以沈周为核心。c? “ ” 又如单国强评价沈周: “明代中期是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和审美意识发生 重大转换时期,前后思潮的迥然不同是以沈周为分水岭的,他堪称一位 里程碑式的人物。d? ” 无论在朝与野,当时的文人无不以得交沈周为荣, 他的生活方式、美学标准、艺术理想由此备受推崇,因此某种程度上沈 周引领了文人圈内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志趣追求,由他的核心力而聚集着 的文人圈又左右着吴中地区的文化风尚和时代趣味。于是,由文人圈的 扩展而形成的巨大文化网络最终推动着整个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这股 文化思潮又不断渗透到周边的土壤和空气中去。这种影响并非直接而立 竿见影地发生,一种文化的发展绝非某种单一因素的简单决定论,认为 沈周对一种地方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危险的,但是沈周确以 其绝对的名望引领、见证、贯穿着吴中审美文化的兴起和繁荣,没有任 何一位其他的吴中文人可以享此殊荣,因此,由沈周或由以沈周为中心 而形成的文人圈来串联吴中文化发展的诸多头绪和散落的点滴再合适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说其开创地位还得力于诞序靠前、存世较长 和生逢其时的客观因素的话,那么,其毋庸置疑的中心地位则是其艺术 实力和个人魅力的综合体现。 由此看来,无论是沈周的价值还是地位都是在群体流派中获得, 换句话说,吴中文人的群体性生存特征使得对其进行孤立性研究的做法 与单独抽离其身份一样,不符合事实本身,尤其像沈周这一文人圈中的 核心人物。因为无论是家学、私塾这种教育模式,还是充斥着交游、雅 单国强《沈周》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 页。 a?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91 页。 b? 黄卓越《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85 页。 c? 单国强《沈周》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 页。 d? 研 ? 究 综 述 ? ? 集活动的生活方式,以及诗酬唱和、联句赠答、题字写跋的诗文创作形 式,另外师承、联姻、友朋、同乡等关系而来的交往活动,无一不鲜明 地带上了群体的特征。因此,将沈周还原于其所属的文人圈之中,注重 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不仅在于复现这个“典型代表”的生存语境, 也将对其“典型化”的过程和根源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三、对沈周绘画成就的过多强调势必掩盖或忽略其作为画家、诗 人、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隐士等集于一体的多重性身份。沈周在 绘画史、艺术史领域可谓声名显赫,将其作为画家和艺术家身份的研究 在中国画史(尤其是山水画) 、画派(吴派)和画家个案的研究中从来 不曾被遗漏,可算是既有全面的整体研究,又有对于特点的深刻挖掘。 中 国 诗 歌 研 究 动 态 ( 第 六 辑 ) 作为开山鼻祖的沈周领衔吴门画派成为明中期画坛的翘楚,使得文人画 力压浙派院体画而占主流,以最有影响力的一支文人画派在流派众多的 明清画坛中独占鳌头。而当众多的研究都将目光聚集在文人画派艺术特 点的时候,对文人画家首先为文学家这一身份的关注却有意放逐了:对 吴派绘画的研究几乎没有对沈周作为文学家的身份进行过深入的剖析。 单对画作的艺术风格、题材类型、价值影响等进行画艺画技、美术美学 (更适合对院体画、画工画的研究)的分析,显然很难领会到文人画家 于画作中所欲表达、寄寓的精神、情感、思想和理想,而这又正好是文 人画区别于画工画的最大特点。这些追求神似的写意图作与文人其他大 量的文字作品、诗意行为、生存状态等,共同由一个极具魅力的心灵世 界所支配,无论是要透析其心灵世界下的水墨山水,抑或是要直达其心 灵世界,仅管窥其画作,终嫌孤立,略有盲人摸象之感。 再者,单就文学家身份而言,沈周便有诗文集《石田先生集》 (十 卷) 、子史杂著《石田杂记》 (一卷)《客座新闻》《千倾堂书目》录为 、 ( 二十二卷,实传世七卷) 、词作《江南春词》 (一卷)等传世(据文徵 明《沈周行状》 、王鏊《沈周墓志铭》 ,启南应还有《石田文抄》《石田 、 咏史补忘录》《续千金方》《沈氏交游录》等著作,惜已失传) 、 、 ,又编 著有《杜东原年谱》 ,且历来诗文评论对其文学价值褒奖颇高。更重要 的是,沈周以其“教外别传”式的诗歌在明初诗坛普遍尊唐的大背景 下,与明中期前七子复古的诗学理念分道而行,引领了一股清新的诗歌 流脉,成为吴中所独有的一道风景。因此,无论是沈周对于吴中派文学 的开创作用,还是在明中期诗坛上独树一帜的引领作用(其影响亦可从 其诗风的辐射力得到证明) ,抑或是晚明性灵派在精神旨归上对沈周一 脉的追寻,均可看出沈周的价值和影响。然而,与此不相符的是,在各 大文学史、批评史、思想史中都难觅其踪迹,这一“空白”似乎有些 “实”不副“名” 。 事实上,作为沈周而言,无论强调其画家还是文学家身份而失其 他,都难免顾此失彼。除了具有精湛的画艺和独特的诗艺之外,沈周的 身份同时还兼有收藏家、鉴赏家(已有博士论文专论此) 、篆刻家、书 法家等,在知识学领域,还涉及医学(有医学著作《续千金方》、地 ) 理、历史(有著作《石田咏史补忘录》、政治、占卜等,且在多个方面 ) 都很突出。因此,各个角度切入而致的专门研究已不断展开。不过,更 需关注的沈周的特点是诸多元素集于其一身而来的声望和影响力:优越 的家世和良好的师承;终身隐逸的出处选择和雅致的生活方式;广交四 研 海的能力和温良恭俭的人格魅力,尤其以在野的身份得到众多高官显宦 的尊崇和推介;在各个领域的开创性和中心作用等等。无论是否构成真 正的某种学术流派,以沈周为中心,始终存在着一个边界模糊、不断流 动又相对稳定、始终存在的文人圈,沈周综合的个人魅力或直接或间接 (有些成员只是神交沈周)地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影响和辐射到这个文人 群体。 文人的多重性身份本身亦是吴中文化的一大特色,它几乎普遍性 地存在于明中期吴中文人身上。多重性身份意味着其多项艺术活动之间 的牵连性,从而带来艺术品价值的多重性,如题画诗作这种体现作者诗 歌、书法、绘画“三绝”技艺和文人画这种寄寓文人主题意旨和精神思 想的艺术形式。如何解读这种多重身份和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 对象单一抽取性(一般由其各项艺事的成就大小而定,如画家沈周、书 法家祝允明等)的身份定位而来的研究(在个案研究的层面上来讲)很 难避免以偏概全,亦难深入到本质之中。 ? 究 综 述 ? ? (作者单位:徐慧,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石芳,吉首大学)
《沈周研究述评》相关文档:
首届全民阅读大会新闻述评演讲稿10-22
对餐饮行业的语言艺术述评11-27
《社会成本问题》主要观点述评02-20
沈周研究述评06-09
沈周研究述评06-09
美国MENOMONEE FALLS学区教师专业发展证书计划述评06-24
护士任职考核期间专业技术工作述评[1]10-20
米德符号互动理论述评11-02
萨科奇政府应对法国大罢工事件述评12-12
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文献述评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