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教学设计
———---蔡甸区小集中学 周威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富有深切的人生况味和生动的诗情画意,底蕴丰厚的抒情散文。
“听雨"自然要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但作者不仅描写了听到的雨声,而且相关联想层出不穷,字里行间充溢着浓郁的人生况味……
从“听雨”这一题目来看,无非是描写自然界的风雨之声。本文不仅描写了所“听”到的雨之景,而且别出心裁,将人生境界、人生态度、人生追求化入文字,新意迭出,深切人理,隽永耐品。其文笔透着哲思与睿智.一是富含底蕴的文字描写.如“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二是多处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妙语如珠,俯拾即是;将听雨写得雅致之极,显示了文字的机智,丰富了文字底蕴,一举多得,值得学习。三是诗词的巧妙引用,使文章语言更加绚烂多彩。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等语句引用得舒卷自如,很好地衬托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因为诗词歌赋、民间俗语等,大多是语言浓缩的精华,极富表现力.巧妙地暗嵌在恰当的语境中,会使文章饱满、厚重,增添几分韵味。这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
明晰的条理结构。文章中有一些语句,或提示主旨,或提示主要内容,把这样的语句编放在文题前能吸引读者,引导阅读。开头与结尾简洁明了,照应严谨,昭示了主旨,可谓自然天成。要启发学生灵活把握文章结构。季羡林散文《听雨》的线索就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中“听雨"的情景和过程,只不过它不是很集中很完整,而是时断时续,常常为有关联想所切断.正是由于文章中的事件或情境不是很完整,其线索也就更多地表现为一些有象征意义的景或物,这些作为线索的东西是作者情思的寄托,教学中不可不格外注意.
对文章人生况味这一主旨的把握,教学过程中不可苛求.古人有“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说法,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追求的艺术风格就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因此,要善于通过关联性的牵引和阅读让学生自主体味出文字背后的底蕴.如同听雨,要有一份淡泊的心境,学习听雨,也应本色自然!
从文本的教育价值来看,文本所反映的生活感怀,对当代中学生的人文修养、人生态度的架构;对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的情感,以及求知不止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典诗、词,品味文字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民生的关注。
2、根据自己的体味,联系相关文本的表达技巧,走出文本,反映生活.
情感目标:
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关爱自然、关注民生、关爱社会.
[教学重点]
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教学难点]
走出文本,反映生活.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课前从《天籁之音·雨》导入.
师:“看着这幅画面,你也听到了什么声音?(雨声)对,是很美的雨的意境。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写过一首《春夜喜雨》,大家会背前四句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师:“这首《春夜喜雨》体现了作者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2、那么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共度45分钟,一起走进北大教授,著名学者、作为农民儿子的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听雨》) (幻灯课题“听雨”)
[设计理由]
雨,对于学生们来说,是熟悉的、写雨的诗句更是比比皆是。所以用音乐渲染,先引导学生回顾与文本有联系的诗句,不仅为下文教学作铺垫,也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快速地浏览课文,体会作者听雨时的心情。并要求能用笔从文中划出表达这种情感的词语.
重点体验: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由]
抓住情感线索,让学生从文本中找词语或句子,利于学生有效切入文本。
三、品味探究,走进文本。
1、学生回答前面的的问题
(如:“无量的喜悦"、“心花怒放”、“兴高采烈”、“怡悦有加”。等)(幻灯提示)
2、他是如何描写听雨的这份喜悦感受?又是如何描写听到的雨声呢?
(点学生朗读出文段“此时有声胜无声……”)
启:“让我们细心地品味一下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幻灯出示配乐文段)
赏:“请大家对照上面的文字,边默读边体会。”(学生品、议文段)
讨论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四字词语或成语,也有巧妙地将听觉形象化为视觉形象的短语。
结:“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排比、四字词语或成语化抽象为形象,将难以言表的雨声,通过具体的听觉和视觉形象表现得生动、细腻!”
朗读:“大家一起来把作者听雨的这段喜悦的心情再赏读一遍。”(配乐朗读)
3、延伸、引导:
师启:“那作者为什么今天兴高采烈地喜欢这场春雨呢?”“作者由听雨还联想到了哪些场景?”(幻灯)
议:请学生自由品读,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结:“在罕见的大旱之中、想到的主要是麦子、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等
联想:麦苗吮吸雨滴(变青了)、二月兰(因雨)开出了小花、荷花(因雨而醒)准备力量冲击(幻灯显示)
启赏:作者在这四段中运用了哪些手法?
(适当引导:散文注重联想和想象,这里是实写还是虚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结:(虚实结合、拟人、排比、)(幻灯提示)
师激:“这些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笔下的文字都鲜活起来,作者的思想在驰骋!
依据大家刚才的回答,让我们再品读一下这些句子!"
品读:(“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等)(幻灯文字)
4、主题探究
启:作者满怀喜悦,通过联想着力地刻画这些场景,你读了以后有那些感悟?你觉得作者在关注什么?
(幻灯出画面字幕)(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交流明确(“水是生命之源”,作者在关注民生,又可说在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注人生等)
(适当引导:你认为刚才同学们的解读中,哪种答案更切合文本的意图?)
师引:“你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
(“我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结:关注民生、关注人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幻灯提示)
5、作者在这里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俗人”,通过听雨表达了这样一份关注,那本文的四、五段为什么还要写古代“雅人”的听雨呢?(此环节教学时根据学情机动实施)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些雅人的听雨虽然也是在体味人生,但都仅限于个人悲喜。这对比(或反衬)出作者听雨的境界更高。
师点拨讨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样一个到了望九之年的老人对人生的态度,他有着怎样的胸怀?
[设计理由]:在读、品文本的基础上,在思考环节上趁热打铁,沿续对精神、情感的品味,自然而然而引出更深的主旨,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情欲诉。
四、体验生活,走出文本。
本文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作者不仅是听雨,而且是由听雨关注到了国计民生,也是听人生、思索人生。我们也应该学着去这样思索,前面大家学过课文《海思》,海思中有这么一段:
(投影)(点女生有感情地读一遍)
“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疲劳、怎样的烦恼,请来这海滩上吹一吹风、打一个滚吧,一下子就会返璞归真,获得新的天真、新的勇气。人们只有在这面深蓝色的明镜里才能发现自己。”
那我们可不可以依据刚才的思考来一段《雨思》呢?(变投影)
(学生思考讨论后表答)
“无论你是带着怎样的思绪、怎样的感怀,请来听一听这春雨吧,一下子就会豁然开朗,获得新的启迪、新的收获。人们只有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里才能多一份关爱。”(学生齐读)
[设计理由]
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从文本拓展到学习生活中的积累,又从生活进一步体验文本,这就是拓展延伸的要义所在。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延伸?本环节试着从已知文本和体验延伸到对人生况味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人文修养、端正人生态度,去积极思考人生。
五、反映生活,升华主题。
今天,我们欣赏了季羡林先生的《听雨》,体会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对社会的关爱",虽然作者已到了“望九之年”,但诚如作者所说:“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送给大家一句季羡林先生的名言:
(点男生大声读)
“我已经如此老了,但我道路的前方还有百合花的影子,人生要永远有希望有温暖才行。”——季羡林
师:“这就是学术大师的生活态度,耄耋老人的人生”
最后,让我们来套用这句话,也来创造一句名言.(学生自由表达)(说出关键词后大声齐读)
“我们是如此青春,但我们道路的前方还有困惑(或梦想),人生要永远有关爱有活力才行。"
—-——-—四初中同学
师结语:“同学们,读季羡林的散文如同照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则是他一生的心路历程和生命形态.愿大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都来做一滴春雨,关爱社会、感悟人生!"
[设计理由] 回归阅读本质,反映学生生活,指导学生生活,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形成崇高的生活品质!
《《听雨》教学设计》相关文档:
大班科学活动《光和影》教学设计09-04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效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优化策略09-05
幼儿园中班教案《排排队》教学设计09-12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我们的学校》09-13
西湖教学设计和反思09-14
《西湖》教学设计15篇09-14
2022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集锦7篇)09-15
单元教学设计模板(优秀4篇)09-15
《古对今》教学设计、教学反思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