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及对策

时间:23-06-25 网友

摘 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近年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在对该项政策的理解与推行上凸显不少问题。根据有关问题及其成因,各地政府应科学认识布局调整政策,深入调研当地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布局调整进程及健全寄宿学校管理制度与后勤配套设施。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原因;对策

  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党和政府长期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且也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与综合国力的基础与前提。为此,党和政府先后采取了多项政策与配套措施推进农村中小学学校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其中,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就是一项旨在优化农村基础教育结构,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以进一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政策。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推行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尤其是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麻雀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近年来,随着“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再次受到高度关注。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同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也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列入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因此,自2001年起,各地政府纷纷制定本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第二次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各地政府也都大规模地加快了布局调整的步伐。2005年初,教育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部分地区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过程中凸现出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不能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执行调整政策,盲目地撤并和减缩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如一些地方政府在这次布局调整中明确提出“全省现有小学13372所,今年必须调整到9000所以内,需要撤除4300多所”,“到2005年,全市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1344所,学校数量要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及“我市坚决撤并‘规模小、生源少的学校’”等硬性要求与口号,大规模地撤减农村中小学校似乎成为了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的调整目标;同时,在大量撤并农村中小学时,有的地方还片面追求办学的集中和学校规模的扩大,纷纷提出如“每个乡镇建一所初中,每所初中服务人口为3—5万人”,“初中要达到18个班,校均900人的规模”,“各乡镇要努力集中建设一所市一级规范化初中和小学”等目标,不切实际地要求各村的初中、小学完全集中到乡镇中心学校,而缺乏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许多中心学校在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根本无法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的需求的事实。此外,部分地区在这次中小学布局调整中还出现了脱离当地实际,盲目、急速、加速撤减农村中小学校的突出问题。如,2001年江苏省提出,全省“十五”期间布局调整的目标是减少10000所小学和初中,并强调这一任务要集中在“十五”前三年完成;2003年,江西省宣称:一年内完成了全省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使“农村中小学校减少于近5000所,调减率为19%,超过了10%的调整任务,实现了‘三年任务,一年完成’的目标”。近年来,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大量撤减、盲目集中、加速调整等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一些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不少原本能就近入学的农村儿童及其家庭陷入求学困境,产生许多农村教育的新问题。

  三、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引发的严重问题

  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欲罢不忍、欲上不能的困境。最近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引发的问题是导致当前部分贫困农村、山区儿童辍学流失量增加,农村辍学率反弹的一个重要原因。据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历时两年的调查表明,初中学生的平均辍学率超过40%,研究者认为,随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推进,农民对教育付出的成本加大,如住宿费和交通费的增加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辍学率的上升。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由于部分地区脱离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快速撤减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打破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不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一些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就近上学成为奢望。2004年苏北3县15个乡镇的一份调查结果表明,当地1200名小学生中,每天往返路程超过5公里的约为40%,超过10公里的有近10%;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贵州、宁夏、甘肃等地的调研表明,有近1/3的学生每天单程超过3公里,近1/8的学生单程在5— 10公里;有的孩子才七八岁上小学二年级,每个星期日下午都要背着书包拎着够一个星期吃的米和菜,翻过几个山头,到十多里外的乡中心小学上学。即使是成人可能都难以承受这样日复一日的路途艰辛,何况这些身体稚弱的中小学生?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崇山峻岭中有时还有野兽出没,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尤其是让我们在农村调研时感动与担心的是,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每天少睡两个小时,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许多家长感叹“现在最苦的是学生,为读书真的是两头不见天!”。
  2.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为继。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太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许多学校都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大都每学期30元),但要为每个孩子都置办一套铺盖行头,加之伙食费等,这对于大多数并不富裕甚至刚刚进入“温饱”的农民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更让一些贫困家庭感到十分困难。不少家长反映,“让孩子寄宿,一个学期就要多出 100多块,加上车费等杂用,一个孩子一年就要多付近300块。如果一家有两三个孩子住校,就得备两三套铺盖,我们哪来这么多钱置办!”此外,上学路途遥远和住宿使得许多农村孩子不能再帮助家里照看年幼的弟妹,做割草、喂猪、烧饭等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孩子一旦寄宿,这些原本孩子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全部都得由家长承担。因此,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农村父母纷纷反映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有的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咬紧牙关、勉强维持,但一些家长不得不考虑让孩子退学回家,加剧了农村学生的辍学流失现象。
  3.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方面凸现许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后勤配套设施无法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难以满足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衍生出许多新问题。有的学校45平方米的宿舍住进了 65个学生,有的学校20多个学生挤在仅有10平米的小房间里,不少学校两三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学生挤在一张窄小的床上,并且过道狭窄还堆满了杂物;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备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由于没有食堂,学生只有在学校附近简陋的饮食摊上吃饭,或从家里把一周口粮都带上,在教室外蒸饭吃,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忍饥挨饿,而天天带饭的孩子有时夏天吃馊饭,冬天常常吃冷饭;一些宿舍附近没有厕所和洗澡间,学生住校期间无法洗澡,甚至连晚上上厕所都要跑百把米,致使有的学生为少上厕所干脆下午就不喝水,尽量吃水份少的食物。寄宿学生每周回家的交通安全也存在相当的隐患。有些学校虽有校车接送,但车辆并不规范,只是安全系数不高的农用三轮车或小四轮车,而且经常超载,有时一车载满20多个孩子;有的学校连三轮车也无法提供,只能将同路的学生编成队,让高年级学生带着低年级的,或者由教师护送或直接要求家长接送;有的地方即使能通车,但不少孩子为节省费用,还是选择步行回家。学生寄宿特别是低龄学生的寄宿管理问题突出。布局调整后,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寄宿,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压力。特别是低年级八九岁的寄宿学生,由于身体抵抗力弱,经常容易生病;生活自理能力差,一下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非常不适;过早失去亲情关怀使他们情感、心理上易出现多种问题。然而,目前多数中心学校的寄宿管理尤其是对低龄学生的生活管理与引导难以到位,甚至连相关教师都无法配备,寄宿管理困难突出,不少孩子因为恋家、恋父母,情绪情感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而厌学。
  4.中心学校校、班额陡增,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不仅没有因为合并而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无法跟上、财政经费状况没有改变、教师教学管理压力过大等问题负担沉重,学校建设和教育质量难以切实提高。目前,不少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都在7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百人,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又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情况,特别是在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布局调整指标下得多,教育经费又给得少,农村学校公用经费极为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等。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目前中心学校大多实行全封闭式的寄宿管理,而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又不充足,编制紧张之余还要抽出生活管理老师,许多学校实在无法承担,只有让教师们既对学生的学习负责,又承担起管理学生和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教师们普遍感到身心压力很大,从早到晚都无法放松。学生每周的往返路途遥远危险,有时只能让教师带队;学生低龄寄宿,洗衣、吃饭、生活都要教师操心,如果生病,教师更要贴身照顾;学生睡觉时,教师还必须轮流值夜班,如此下来,编制本来就不足的农村教师们只能疲于奔命。面对数量众多的孩子,教师们能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学习、健康和安全就已经相当不易,哪里还顾得上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难以保障。因此,一些中心学校的校长们纷纷呼吁,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考虑学校的实际承受能力,尽快给予配套的财政、后勤和师资等基本条件,使学校能够支持大规模的教育运转。
  5.一些地区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感情受到伤害,产生社会稳定隐患。目前,一些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农村学生求学困难与广大农民对子女教育的强烈愿望之间产生了矛盾,经济、生活负担的加重使得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让孩子花这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乡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多次发生农民群众因不满撤并当地学校而集体上访、静坐,甚至扛着锄头包围镇政府等事件。有的地方村民们为保留村小,甚至提出由村里集资承担教师工资和学校开支;有的地方农民群众还自发集资进一步建设本村学校,希望其办学热情和建校事实能够影响当地政府的布局调整,从而实现保留本村学校。仅在福建省惠安县,就先后有两个村子的村民通过集资建校来对抗当地政府撤减村小:一是惠安县后郭村的培文小学按要求要撤并到3公里以外的中心小学,为此200多村民先后两次到泉州市政府上访;为了不让教育部门有“借口”,全村60岁以下每人捐资200元,在100天之内建起了一座新的标准教学楼,并计划修建一座拥有电脑室、语音室的综合楼。村民们对撤并很不理解:培文小学是1936年由华侨捐资修建的,教育教学质量连续6年在全学区第一,这样好的学校为什么要撤并?二是惠安县美仁村村民为强烈要求保留村里的美仁小学,800多人扛着锄头,先后两次将镇政府包围起来;村老年协会还发动村里每人捐资100元,共集资20多万元,建起一座新教学楼。部分地区由于不合理撤并而导致的农民群众不满及干群关系的紧张,如果不加以妥善处理,很可能将成为当地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四、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失当的原因分析

  面对当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优化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政策本身及其出发点毋庸置疑是好的,但是为什么就是这样一个原本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在部分地区推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负面问题呢?!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在于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执行与落实的失当。
  1.一些地方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理解模糊、片面、简单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优化与整合。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然而,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地领会中央的调整精神,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布局调整政策的认识模糊甚至片面,将“调整”简单化地理解为就是“撤并”和“减缩”农村中小学,将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错误地等同于在一定年限内(甚至在短期内)撤减一大批农村中小学,因而导致布局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与“一刀切”。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调整视为“政绩工程”,一味追求撤并的数量与速度。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越多或合并后的学校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真正保障当地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的普及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有的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急速地大规模撤减农村中小学,以“提前”、“超额”、“提速”完成布局调整为口号和目标;另一方面又盲目地追求合并后中心学校的办学规模,以办“大校”、“花园式学校”等为办学方向,脱离农村实际。如江苏省2001年宣布当年“计划调减中小学 3657所,实际调减超过4000所,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2003年浙西南某县自我描述:“两年来,我县顺利撤并小学261所,初中15所,从而提前三年完成全县农村中小学调整的十五规划”。在这些某些地方政府引以为豪的“政绩”背后,隐含着的是许多贫困农村、山区学生及其家庭为接受教育而付出的艰辛代价和承受的沉重负担。
  3.一些地方政府在开展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时,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调研与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经济差异较大,特别是在我们广大的边远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许多村庄和人口散布在丘陵和崇山峻岭之中,因此,布局调整应始终坚持因地制宜与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复杂而长期的重要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农村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地方一味强调撤减,只在乡/镇或人口达数万(一般为2—5万)的地方开设中心学校,严重忽略了边远地区人口密度小、地势复杂等客观因素,致使许多偏远农村、山区学生上学路途遥远,极为不便。有的地方大力兴办寄宿学校,致力于使所有学生从小学阶段就统一寄宿学习,但却缺乏对乡镇财政力量、农民实际经济承受力及儿童低龄寄宿自理能力等的深入认识,从而导致“半拉子”寄宿学校的大量存在——只有学生宿舍,没有食堂、澡堂和厕所,也缺乏教师宿舍;农民子女教育费用高涨,许多家庭无力承受。这些都势必加重农村学生及其家庭的求学困难,加剧了学生辍学。

  五、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几点建议

  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十分必要的,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作。但是,从近年部分地区布局调整工作中凸现的问题及其严重影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布局调整工作的理解与实施存在着不少失当之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倒退,伤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与受教育权利放在第一位,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科学、合理、积极、稳妥地切实做好布局调整工作。为此,我们向各地方政府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决不等同于“撤并”或“收缩”,而是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科学合理地或“撤”、“并”,或“调”、“增”农村中小学。各地方政府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地领会政策背后深层次所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的根本利益,并真正认识到衡量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的结果都必须围绕着有利于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以保障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到优质的学校教育。
  第二,应深入调研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科学统筹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在统筹规划当地布局调整的过程中,要坚决遵循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组织专项调查小组,深入地调研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认真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地理等客观实际合理地规划调整工作,在一些条件适宜、成熟的地区可以适当合并,而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从有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和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等原则出发,研究制定科学、适宜的调整方案和办法,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比较与科学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第三,因地、因时制宜,逐步过渡、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区域内部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差异较大的特点,各地方政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谨慎推广的做法,充分考虑本地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分地区、分阶段逐步调整,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可在当地一两个乡搞试点,取得经验和群众信任后再逐步推广;或采取“成熟一个,合并一个”的办法,在具备合并条件,如交通安全问题已解决、中心学校师资编制充足、后勤配套比较完备、农民群众支持认可的地方率先进行调整,而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则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支持指导,尽可能使每个适龄入学儿童都能接受到最大程度的优质教育。
  第四,要积极推进中心寄宿学校各种后勤配套设施与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落实。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寄宿制中心学校后勤保障和配套设施条件的严重不足和管理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调整工作有效开展和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各地政府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建厕、建食堂和澡堂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最基本生活。同时,当地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核定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生管教师编制,以保证对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与心理的正常、有效的管理与引导。
  第五,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布局调整后凸现的交通安全问题。农村学生往返家校所遭遇的交通困难是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所共同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不仅不利于保障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人身安全,而且交通困难所带来的教育费用上扬还将加重农民群众的经济负担,更可能由此带来的上学困难和经费问题加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各地政府应高度重视集中办学后农村学生的交通问题。首先,应在制定布局调整规划前,充分考虑和深入调研当地的地理情况、受教育人口的分布状况和学校的服务半径,在一些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偏僻又无法解决校车接送问题的农村地区,应暂缓集中办学,适当保留一些村办中小学和分散办学点;其次,在有条件的地区,宜考虑由地方政府出资,在集中办学后为乡、镇中心学校配置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往返家校;第三,各地政府应充分组织、协调当地财政,交通、运输等部门,以加开客运班次、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乘车等多种办法和优惠政策帮助解决农村学生的交通困难问题,并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
  总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是一项有利于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如能科学实施,必将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多、分布广、不同地区情况复杂多样,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调整结果也将对千万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庭产生巨大影响,如不谨慎推进、科学落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这样一项好政策也有可能产生消极、负面的恶劣影响。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所凸现的问题及其消极后果已经为我们敲起了警钟,中央、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此给予高度警惕与重视,一方面要尽快采取措施,制止一些地方不合理的“撤并”行为,并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后果给予积极有效的调整;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尽快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稳步推进布局调整,以保证使之真正成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教育伟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2001.
  [2]国务院.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Z]. 2002.
  [3]财政部.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Z].2003.
  [4]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R].2005.
  [5]蔡英侠,孙为立.江苏省调整中小学布局[N].扬子晚报, 2003—07—03.
  [6]文芬.提高办学效益,汕头计划3年时间调整635所中小学[N].汕头日报,2003—10—06.
  [7]哈尔滨市农村税费改革办公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村税费改革资料汇集:哈尔滨市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意见[DB/OL].哈尔滨财政网,2004—05—31.
  [8]徐光明.江西一年完成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学校调减 19%,教师精简10.3%[N].中国教育报,2003—12—24.
  [9]李斌.农村教育盛世危言[N].中国青年报,2005—06— 25.
  [10]彭冰.一份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调查显示:农村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N].中国青年报,2004—06—14.
  [11]宋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痒[J].时代潮.2004—04—02.
  [12]余慧仙.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尴尬[N].衢州日报,2004—06—08.
  [13]李雅琴.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亟待规范[N].泉州晚报, 2004—06—01.
  [14]丁海军.聚焦农村小学布局调整[DB/OL].新华网焦点网谈,2003—03—13.
  [15]殷理田.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必须兼顾农民利益[Z].山西省晋城市政协提案,2003.
  [16]任胜,黄玲.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莫“贪快”[N].中国教师报,2004—01—12.
  [17]高建进.让“撤点并校”一路走好[N].光明日报,2004— 04—05.
  [18]胡彦杰,当前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0—19.
  [19]胡彦杰.农村中小学教师负担与培训困境[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10—20.
  [20]赵小雅,赵正元.布局调整意在均衡与优质[N].中国教育报,2004—05—24.
  [21]蒋夫尔.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能否更合理?[N].中国教育报,2004—08—1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及对策》相关文档:

小学体育冰雪活动进校园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05

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及对策09-06

浅谈商品房预售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09-20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5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建构对策 精品文档09-25

开展人口普查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10-09

农村人口普查难点及对策工作思考10-09

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10-09

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10-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