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李民在首届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4-10-28 网友

校长李民在首届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新起点 新目标 再绘新蓝图 新思路 新举措 再创新佳绩

 ——在我校2008年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李 民

(2008年12月20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刚才,我们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对2008年全校学科建设先进单位和科研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在即将过去的2008年,我们对全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进行盘点,不仅是为了总结成绩、褒奖先进,更重要的是找差距、明思路、交任务、鼓干劲!为来年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再创佳绩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大会,我们荣幸的邀请到了省科技厅总工程师姜郁文厅长和省自科基金管理办公室刘琦主任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等一下省科技厅领导还要对我们的大会做重要指示。一直以来,省科技厅对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极为重视、尤为关心。这既是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更是给我们的强力鞭策!是我们树信心、求进取的目标,是我们不懈殆、不停步的动力。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对省科技厅领导长期给予我校的关心和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我校精心组织、隆重庆祝建校50周年的校庆年。我们在为学校50年来取得的骄人业绩倍感自豪的同时,也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艰苦奋斗、乘势而上。今天举行的全校2008年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目的是要吹响进军号,实施总动员,按照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的要求,冲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开拓学校科研工作新局面。大会的主题是:理清思路、明确重点,瞄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新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鼓足干劲、凝聚人心,找准切入点、再创新业绩。大会重申:学校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硕果为支撑,以优化管理、优质服务为保障,以强化本科教学、优化研究生教育为根本,一步一个脚印的扎实推进学校实现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

为此,今天的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学校要求各学院的院长、书记、科研副院长,各学科、各方向的带头人,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机关各单位一把手参会,目的就是要把这次大会所具有的重要性、紧迫性、关键性、普及性意义准确的传递给全体中层干部和学术领军人员,并通过你们传达给广大教职员工,把这次大会真正开成一个指方向、树信心的大会、开成一个抓重点、提要求的大会,开成一个鼓干劲、见行动的大会。

一、经验与成绩

我校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初具规模和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逐步提高。现有本科专业51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历史学等10大学科门类,19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喜人。

(一)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方向凝炼合理。学科方向是学科建设的灵魂,有特色的学科方向是该学科发展的生命。我校民族学的生态民族学方向从“生态脆弱环节”出发,对各民族区域本土性知识展开研究,探析人类生态灾变的根源,提出了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的人类生态安全的保障体系,出版了《生态民族学导论》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著作,凸现出了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国内外具有重大的学术影响力。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民族产业经济研究、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市场与民族贸易研究,从我校所处的湘鄂渝黔边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为实现区域协调,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三个研究方向以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应用为主线,内涵联系密切且各具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侧重从文化的视野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的审视,以促进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民间体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侧重民族民间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以促使民族民间体育朝着竞技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等方面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侧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开发与应用,强调民族民间体育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经济的紧密结合。

这里,仅仅提及三个学科方向凝炼的典型案例,学校的其他学科中,还有不少成功的实例。这些都是我们学科方向建设的榜样。

2、学科结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特色学科与传统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继2003年6个学科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学校按照发展特色,强化自身建设的思路,在学科中重点培育,于2005年又新增了13个硕士点,其中多个学科填补了省内空白,从而优化了学科结构,初步形成以文、理为基础,工、法、经、管、医、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格局和良好态势。今年,许多学院又在摩拳擦掌、精心筹划,准备在下一轮次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中再传捷报。

3、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不断增强。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师资队伍、教学与研究的基地。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到课程内容、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上,可以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水平。作为一所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地方性综合大学,学校的学科建设一定要强调成为专业建设的有效支撑,二者决不可以被分割。学科何以体现对专业的支撑?一是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改造了传统专业。如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等传统专业,就是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促进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先后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二是学科建设的新成果为开办新专业创造了条件。2001-2008年学校开办的31个新专业都是以学科建设的成果及其创生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依托而建设起来的。其中新闻学、工商管理、生物科学、物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5个专业在科研、教研、专业建设与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三是学科建设的新成果推进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内涵。如编写了《湖南少数民族史》、《完型综合开发模式探析》、《民族传统体育教程》、《土家语常用口语半月通》等一系列特色教材,开设了《中西部少数民族的生存方式》、《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讲座》等一批特色课程,为本科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四是学科建设的新成果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开设的“二次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与性能测试”等综合实验,让学生从电极材料的制备、到模拟电池的装备、再到电池化学性能的测定等环节中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基础生物实验中心通过教改立项和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逐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构建了由基础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分析与测试实验、现代生物技术与应用实验三个系列组成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时间原因,这里只提及部分典型事例,我们希望有更多更好的学科为支撑,把本科教学推上新水平。

4、学科队伍不断充实。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队伍建设,抓好学科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水平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学科带头人十分重要--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难以形成一流的学科队伍,也就无法建设一流的学科。我校许多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三个省级重点学科的带头人能恪尽职守、全心投入,为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除了要有强有力的学科带头人,学科要形成一支讲团结、有实力的整体学术队伍也非常重要。近年来,学校通过送培、进修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学术骨干,使许多学科成员的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其中有的佼佼者已经逐步成为了有创造力、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骨干和后备学科带头人,从而形成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科梯队,夯实了学科的人才基础。从最近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的一系列工作中可以看出,学科带头人的身先士卒、学科梯队的团结奉献,是做好申报工作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学科建设如此、学校各项工作亦如此。

(二)科研工作

2008年的科研工作,可以总体概括为:理顺了思路、明确了重点、完善了制度、激发了干劲,在业已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取得了更为优异的成绩。

1、科研立项。截至到2008年12月10日,学校今年共获得上级各类科研课题115项,经费共计448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1项(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青年项目4项,西部项目5项),立项数实现两位数的历史性突破;国家自科基金3项,也是数量上的新突破;教育部项目2项,国家体育总局项目2项;省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15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7项,省社科基金项目29项,省社科院项目5项,都有项目类别和数量上的历史性突破,省社科联项目9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5项,青年项目3项,开放基金项目2项,一般项目47项。

2、科研平台。2008年学校获得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首批);湖南省教育厅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首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首次突破)。省教育厅分配的申报指标,一个都没有少,全拿回来了。

3、科研成果。2008年学校获得省社科基金成果二等奖 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专著25部,获得专利3项,发表科研论文1082篇,其中SCI收录的有44篇。

特别可喜的是,今年我校经国家社科规划办批准,成为有资格申报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的单位,并在省科技厅奖励办支持下取得了科技成果奖的直接申报权。同时,我校今年历史性的冲击了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经过不懈努力,文学院王焕林教授的《秦简牍的综合整理与研究》课题初评顺利突围,最后入围终审答辩,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同在北京一决高下。尽管最终未能中标十分遗憾,但这种精神、这种气势、这种效果,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扩展了影响,为学校今后的拓展科研思路、提升研究水平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经验,虽负犹荣!

4、科研政策。2008年科技处结合我校科研工作实际,在充分调查走访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并出台了《吉首大学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吉首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及配套办法》,制定了《吉首大学校级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科研管理政策相继出台,今后学校将更严格按照新政策实行管理。此外,我校的社科管理经验被国家社科规划网及省社会科学规划网刊登宣传,反响很大。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大学,能在高档次、大领域宣传经验,可喜可贺!

5、服务地方。经共同协商,从2008年起,湘西州人民政府和吉首大学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于2008年7月签署了校地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在州科技局和我校科技处都成立了专门的校地合作办公室。目前,学校已有8位专家与湘西州8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多项科研课题研究。另外,还有15位专家直接带项目、资金、技术到自治州的企业、农村、医院等进行科研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里,有两个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一是州委州政府明显重视校地合作,但视野里绝不仅仅只有我们吉首大学;二是我们的专家已经意识到了要服务地方、抓横向科研,但是人数不多、多为工科、医科,特别是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阶段,没有团队,就没有实力;没有战斗力,就拿不到大项目。请同志们思考!

二、问题与不足

(一)学科建设工作

1、学科布局结构不合理、要调整。目前在建的重点学科基本上集中在文科类的哲学、法学和教育学学科门类,理工类学科偏少,特别是工科;基础学科建设滞后,学科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实现优化。

2、学科方向凝炼不集中、要理顺。学科规划执行力度不够,学科方向缺乏凝炼的现象较为严重;这其中,有学科带头人因制度原因,责权利不到位而出现控制力不强的现象,也有学科带头人精力投入不够,放任学科建设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学科管理未到位、不权威,使得学科方向设定不规范、建设无成效。有些学科在学科方向上的争执比较严重,各执己见、我行我素,因此学科方向分散、难成合力,如此状况,哪有成果群?又怎能支撑学科?更不会形成实力和特色?

3、学科整体水平不理想、要提高。目前多数学科的整体水平不高,其团队、成果、特色不强;人才培养功能需进一步加强,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更无良性互动;在学科建设方面表现出重申报、轻建设,重投入、轻产出,重配置、轻效益的现象。

4、学科队伍建设不过硬、要加强。缺乏在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尤其缺乏应用型高新技术学科带头人;吸引杰出学科带头人,稳定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机制不健全;学科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人数不足、分布不合理,并且部分人员积极性不高,贡献度不明显。

5、学科平台建设不匹配、要夯实。不少学科平台基础不牢、数量不足、水平不高,服务学科建设的指向性不明确,特别是存在闷头建设、唯我独用的现象,难以实现学科资源的共享,更谈不上催生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当然,是投入不足的原因,学校逐步到位,但是要到上面抢、外面争,就必须要靠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的积极性。

(二)科研工作

1、文理科发展不平衡,文科研究稳步发展,自科研究亟待加强。从科研立项数来看,人文社科远远超过自然科学,这固然与学校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历史积淀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依靠了人文社科教师申报课题的积极性。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薄弱表现为:国家级课题缺乏,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团队带头人缺乏,普遍存在学科力量分散、单兵作战等现象。这与当前我校的办学定位严重不符、令人担忧。其主要是原因部分学院、学科和相当数量教师的科研工作意识不强、行动不力。学校要冲击博士点,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基石。学校重视教学,就必须抓住龙头,提高水平。如果仅仅抱着科研是为了评职称、拿奖励这样的想法,学科建设就无希望,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2、科研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学科建设队伍有待加强。学校的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等,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必须要强化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做到科研工作有规划、有任务、有考核。科研团队是学科建设根本所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如果团队不整齐、队伍不团结,学科建设就没有后劲和生命力、科学研究就无法上水平。

3、科研人员重立项,轻结项。我校的科研立项数每年都在上升,但结项率却一直在低位徘徊。2008年在科技处做了大量工作后虽有所改善,但离结项率70%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这严重制约了后续课题的申报立项,制约了科研成果的生成,进而影响到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够,转化平台有待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上意识不强、动作不大,许多科研成果的价值未能实现效用最大化。部分教师或评职称、或为结题,有的止步于公开发表、有的满足于领取奖励,而成果所具有的更大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却往往被忽视了。这不仅直接影响了研究人员的既得利益,而且间接弱化了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这是学校的损失。因为当一所学校不能为社会、为政府做贡献的时候,也就是其自身存在价值被社会质疑、被政府忽略的时候。转化平台建设,学校有责任通过科研管理部门主动去牵线搭建,更要靠广大科研人员用成果、用效益来吸引、来建设。这才是最直接、最有效、最能打动投资方的法宝。

三、思路与举措

(一)学科建设工作

学科建设是一项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位点建设又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更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到2015年之前,学校将坚持以学位点建设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核心任务,学科建设要实现如下目标:门类较齐全,结构更合理,特色要鲜明,逐步淡化学科界线,促进各学科的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密切关联性和丰富科学内涵的学科群,大部分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部分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和较强的竞争力。力争使民族学等2-3个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首先建成博士点,从而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从根本上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继续巩固并发挥我校作为湖南西部乃至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主要基地的不被超越地位和不可替代作用。

1、提高认识,突出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地位。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学校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一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一直被视为高等学校建设与发展的“龙头”。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学术地位。只有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咬定学科建设不放松,才是抓住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

2、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监督和考核。学校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调配,并对依托于各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等;建设学科所依托的学院主要负责支持学科带头人制定好本学科的建设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资源配置;建设学科的从属学院也要支持并主动参与学科建设,从而逐步理顺校、院两级在学科建设上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主体的身份及职责。开展校级重点学科遴选和建设。

同时,学校将逐步完善校、院两极行政决策与学术决策相互分离、互相补充的管理体制。在校、院两级设立相关的学术决策组织,行使学术管理权力,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家教授在学科建设、学术决策中的主导作用,保障学科建设和学术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以学校发展为第一要务,必须要对学科设置、方向构成、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以目标责任制的要求进行果断的行政规范,本次大会出台的学科“联络图”,就是在充分征询学术意见后确定的学科建设“路线图”,各学科的依托学院和从属学院必须服从整体建设的需要!科研人员一定要学科归队,实现学科共建、成就共享的学科建设和谐局面。

3、加强学科资源整合,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要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引导和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要紧紧围绕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大湘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一批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要建立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引导、激励机制,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科研项目为载体,凝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融;要建立并完善跨学科信息沟通的网络信息平台和运行机制,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交叉学科发展;要努力克服多校区办学的不利影响,按照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规律,优化学科的布局和规划,为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发展空间。而要想真正实现学科创新,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思想创新的勇气和行动创新的决心。

4、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建设科学规范的学科群。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就要求对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研究方向是学科建设的支撑,而研究特色则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因此,要在充分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从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和客观实际出发,以科技发展、市场需求、特色打造为根本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鼓励建设学科群以形成学科拳头。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的特色,就必须要集中力量、下定决心,对学校既有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科学规划和勇敢整合,按照服务一级学科的要求,整合后的学科方向必须符合虚实结合、数量精简、方向稳定、研究超前、成果优势明显、团队整齐强势的总要求。那种各自为阵、固步自封、因人定向、不愿割舍的思想,可以理解但绝不能迁就!否则,影响的是学科的竞争力,牺牲的是学校的发展机遇。因此,对于学术相对滞后、师资力量较弱、研究方向分散的学科要进行坚决整合。学科的实力就是生命力,建设的成效就是生存的依据。

5、加强条件建设,构建高水平的学科平台。条件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因此首先要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强基固本之作用,绝不可小视。科学的建设好学科基地,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其次,要继续加大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力度,构建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要从有利于提高建设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出发,加强校园网、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满足学科建设对网络和文献信息的需求;要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论证和使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要优化配置、合理布局;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第三,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学科团队的建设。没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学科建设的一切。有凝聚力的学科团队,就是一只强有力的拳头,可以积蓄力量,做到所向披靡;而游兵散勇则不能称其为团队,其学科不仅没有实力,而且难以生存。本次大会后,学校将按照统一的学科规划和既定方向进行新一轮的学科和方向带头人的遴选,重组学科团队,学科建设实施带头人责任制,学术人员必须是在成果和行动上能够服从并贡献于学科及方向建设的学术骨干。

6、精心准备、背水一战,全力冲刺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学校举全校之力支持的博士学位3个建设学科、5个支撑学科已上报材料,材料准备过程中有许多情景令人感动。下周将赴长沙进行答辩,目前,学校积聚了各方力量,以高涨的热情、拼搏的心态,决心与另外两校一决高下,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成为湖南省2008-2015年博士学位授权建设单位。此次学校所申报的学科、凝炼的方向、组建的团队、汇聚的成果,上报的材料等,应该说都是学校目前的最优资源。因此我们希望,本次申报中所摸索和确定的各种思路、体会,要能够成为各学科建设的基准和标杆。即,组建一支知识、年龄及专业技术职务结构都较为合理、且能持续进行高质量教学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学术队伍,以开展立足科技前沿且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能做出较大贡献的科研工作为基础;以获得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以及大经费横向科研项目、能争取高档次科技成果奖励为导向;以质量过硬、高就业率和高考博率的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建设高水平、能满足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学科平台为保障,目的就是要围绕并造就在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努力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学科,唯此,学校的“博士点建设工程”才能够如期成为现实可能。

(二)科研工作

1、强化转变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全校一定要树立“没有科研就没有教学质量”、“不搞科研就没有教师水平”的意识,坚持倡导科研要服务于教学、贡献于学科建设的观念。正因为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平台,所以科研成果还应该也必须强调服从于学科方向。这要成为今后确定科研成果奖励的重要依据,因为,只有对学校、对学科、对教学有意义、有贡献的成果,才能称作是有质量的成果。

2、强化科研导向、实现三个转变。今后要在教职工职称评定、津贴发放、年度考核及评等定级等工作中,引入科研工作的质量要求,提升科研影响力。但是,强调科研,并不是忽视和矮化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只有以教学为主、科研支撑,注重教研和谐,才能使教师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此外,科研依旧要固化“三个转变”的导向:一是从习惯单干向团队合作转变,二是从擅长写论文向学会拿课题、争项目转变,三是从“纸上谈兵”向报专利、谋效益,注重成果转化,为社会做贡献转变。

3、强化成果考核,规范科研管理。要配合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在实施教学工作量考核的同时,推进科技工作量考核,注重成果质量、坚持按劳取酬。坚决执行科研工作的各项奖励办法,理顺各类立项渠道,加强项目的申报指导与结项管理工作。同时,科技处要加强外联工作,及时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兄弟院校进行沟通,争取各种支持。

4、强化队伍建设,发挥资源效益。科研工作同样要依靠学科带头人带队伍、出成果。如何建好队伍、如何用好资源?我提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文理失衡,社科强、自科弱的现状令人担忧,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人,在于人的积极性;二是关注内外有别,校内考核看实力,校外竞争重整合,尽管是个别现象,但这关系到学术风气问题,也是调动积极性的问题;三是关注资源使用效益。从配置资源、到管理资源、再到使用资源,都要树立资源效益观念。无论是整合、还是共享,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必须讲效益!这不仅是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管理者的共识,并付诸于讲效益的决策和行动。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的大会,我们讲现状、讲不足,落脚点在今后工作的设想和思路,而希望则是寄托在我们的带头人及团队、寄托在我们的职能部门管理者、学院的当家人身上,大家即是决策者,更是操作者。如何把责任当作压力、把不足化为动力?我认为只有勤于思考、强化责任,才能不断进取、有所作为。面临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形势,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出更多真知灼见,做出更扎实的工作,贡献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

50年风雨兼程,50年春华秋实,让我们把学校50华诞的庆祝礼炮作为新征程起跑的号角,为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校长李民在首届学科建设暨科研工作大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

2020年薄弱学科建设工作方案11-16

《薄弱学科建设方案》11-16

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汇报(共3篇)12-25

医院急诊科重点学科建设年度工作总结12-25

医院学科建设工作总结12-25

学科建设经验总结报告12-25

检验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01-15

如何加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的思考01-21

论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定位02-10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 高校学科建设目标定位与体系构建02-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