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时间:23-11-22 网友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

             

 一、研究背景

在家长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来,近观,嘴有点歪,眼有点斜,这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班的贾超同学。一位随班就读的残疾智障儿童 。我的工作除了要让贾超被正常学生接受外,还要让他们之间互动,形成一种友爱的氛围,同时培养正常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校考虑到我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将贾超同学放到我班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学习,给残障儿童贾超提供了一个正常的教育环境,同时我在班中为贾超同学提供了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合为一体,从而使残障儿童具有更多的康复和行为校正机会。

二、案例描述

(一)个案简介

姓名:贾超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1年1月25日

个人状况:贾超同学属于一级脑瘫,是早产儿,双胞胎,妹妹出生一个星期后缺氧死去,先天性小脑发育不良,眼睛斜视、散光、弱视。膝关节过深,两腿弯曲,不能伸直,右侧较重,不能自己走路,需要大人帮助才能艰难行走。右手不灵活,经过康复训练后,能握笔写字了,左手力量大。性格孤僻,喜欢上学,但课堂上胆小,不爱发言,学习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意识没有,需要老师给予不断的鼓励,提示。

家庭状况:有一个完整的家,父母疼爱她,母亲为了照顾贾超,对其实施康复训练,没有出外参加工作。父亲一人工作养活全家。

(二)问题行为表现

性格胆小。在学校从来不主动与老师同学说话玩耍。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老师提问,也不吭一声。即使学习用具丢失也不敢给老师或同学提出获得帮助。

(三)行为原因剖析

因为贾超爸爸妈妈获得贾超时年龄较大,又因为贾超是独生子女,天生残疾,贾超得到了家里所有人的宠爱。在家里,爸爸妈妈出于补偿的心理,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她所有的要求。在饮食起居方面,爸爸妈妈都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小贾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全家人对她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而在学习方面,爸爸是高中毕业,妈妈是初中毕业,都有文化,希望贾超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在贾超学习生活各方面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贾超身体方面的特殊性,家庭的教养态度使贾超形成了独特的性格和行为。 这里具体分析为两个“过”:

1、过分的照顾。

认为孩子小,又身有残疾,生活上的吃饭、穿脱衣裤、穿脱鞋袜、如厕、盥洗等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剥夺了孩子练习自理的机会,结果养成孩子自理能力差、处处依赖家长、吃不得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不良习惯。

2、过分的疼爱。

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点",大人处处围着孩子转,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上、学习上都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当孩子提出无理要求时也多数采取迁就的态度,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 

三、教育过程及措施

1、关心爱护,尽快使贾超步入正常的学校生活。

记得贾超第一天来我班上课时,我将她介绍给了同学们,希望同学们能够包容她,不欺负她。不曾想,第一节数学课下课后,我班学生刘琦翔就跑上前去,将贾超推到在地,其他同学围观嘲笑。有几个同学跑到办公室,告诉了我这件事,我立即来到了教室,将贾超扶起,让她坐到座位上,进行了安抚。第二节是语文课,我改上成品德课。在课上,我对刘琦翔同学并没有批评,就这件事让同学们进行了讨论,这种行为是对还是错。经过讨论,大家的认识得到了统一,认为:贾超同学已经是我们班的一名成员,作为同学,就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不能嘲笑。从此以后,要求同学们完成的作业她必须完成,要求同学们明白的内容,她必须全都掌握。不能让她觉得自己是残疾人就有一点点特殊。在这样的要求下,她开始有点抵触,后来慢慢适应了学校生活,很快,同学们接纳了她,她也很快融入到了集体的生活中了。

2、帮助家长调整心态,转变家长的教养态度

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然而,对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纵,关爱更不等于溺爱,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权衡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残疾儿童的产生是家庭的一大不幸,这会使家长产生与健全孩子家长的不同心态。我班贾超妈妈的心态就是这样。她一方面希望贾超残而不废,能象正常人一样地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又心疼孩子,怕孩子受委屈,在生活上包办得较多,对她的集体生活又充满顾虑,担心孩子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高度重视,受到委屈。例如有一次贾超同学的尺子丢了,贾超妈妈很激动的来向我反映这一情况,并坚持她孩子的尺子是同桌同学拿的。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她先平息自己的内心波动,告诉她孩子之间的事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先解决,当问题解决不了时,老师或家长再出面干涉,这样有利于孩子和孩子之间互相的了解和信赖,互相增进友谊。最终,她很不情愿的采纳了我的建议。结果,我的建议是正确的,她很高兴我能推心置腹的和她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把孩子送到学校她感到很放心。在了解了贾超父母的顾虑后,我更留心观察贾超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并把她的良好表现反馈给她的父母。让贾超父母知道虽然贾超少了行动不方便,但在集体活动中她跟其他小朋友一样表现得很棒,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打消家长的顾虑

3、与家长一起帮助贾超形成乐观、独立、坚强的性格

在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后,在家校双方的协同教育下,教育孩子时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后,我们在生活上有意识地加强自理能力的培养,鼓励贾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同伴或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在学习上大胆放手让贾超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对她提出严格的要求,教会她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她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但绝不包办代替。在日常生活中,多带她与陌生的小朋友相处,适度地让她遭受一些小挫折,培养她独立、坚强的性格。引导贾超正确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勇敢地承认自己因为身体的特殊而与同伴产生的差距,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用正确的方法使自己不断进步,缩短与同伴的差距。

四、指导成果

(一)家长的变化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实施,家长对孩子的特点有了充分的认识,对孩子独立、顺利参与集体活动充满了信心。了解了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重要性、必要性,教育观念、态度、行为、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健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如今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家校协同教育对自身、对孩子带来的变化,因此,他们对孩子的变化更加关注。家长欣喜地告诉老师,贾超在家自己的事情会自己做,有时还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的变化是贾超自身努力的结果,但是,这变化和父母积极配合学校协同教育,放心、放手让孩子在挫折中慢慢锻炼成长是分不开的。

(二)学生的变化

贾超在家长和老师的协同教育下,各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独立性、自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都提高了很多。已经能坦然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加康复锻炼、唱歌、手工制作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但她都会较乐观地去对待,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她会主动向同伴或老师求助,最终使问题得以圆满解决。现在的她觉得自己很棒,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同学能做到的事情,她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最大的变化是她爱笑了,上课从不发言到大声的发言,回家后还能扯着嗓子唱在学校学的歌。见到老师虽然很羞涩,但也能主动问老师好。

(三)教师的变化

通过对贾超的一系列教育实施,我对残疾儿童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分析了残疾儿童自身及其家人的矛盾、复杂的心态后,对健康、生命更为珍惜。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的实践经验,掌握了与残疾儿童家长沟通的技巧,为今后更好地为残疾儿童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与反思

通过对一个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个案追踪与观察,通过与家长的不断沟通取得的协同教育,我觉得不管是对孩子、对家长、对教育者本身都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一)敢于面对残疾的事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独立性。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客观地面对自己身体的残缺、学会独立地生活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共同努力。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独立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孩子的长远利益来看,家长应该早点放手让孩子去锻炼。既然身体的残缺已成事实,无法改变,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生理发展、知觉发展、动作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残疾的个体及时施以恰当的教育,为个体生理机能的重新组合、身体各种功能的代偿、损伤器官的矫正和康复创造条件,促进其身心的最大限度发展。

(二)加强挫折教育,引导孩子乐观地面对挫折,增强自信。

残疾儿童由于身体的残缺,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要比身体健全的人更多,因此,增强残疾儿童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

 

《浅谈对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个性发展的培养》相关文档:

浅谈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9-05

浅谈非公企业团建的必要性09-05

成功路上的思考与反思——浅谈我的工作总结和经历09-14

浅谈政府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的关系09-15

[浅谈电子政务] 关于电子政务的生活例子09-15

浅谈房产中介公司应对“跳单”的法律风险防范09-17

浅谈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09-18

浅谈商品房预售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09-20

浅谈班级的人性化管理09-22

浅谈班级人性化管理09-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