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2-10-06 网友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内容摘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班主任做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有必要更有可能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做为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新型班主任应该具有发现和观察学生心理动态的能力,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了解学生为基础,针对个别问题区别对待,同时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正文: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学生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的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控制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作好学生心理的导师。

教育部于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深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提到日程上来。班主任与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密切,对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方面的了解也十分的全面,责无旁贷的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

一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班主任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兴起,唤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他们渴望有更多的老师来关心他们的内心。在这种情况下,几个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无法满足一所学校全部学生的需求。由于广大班主任的参加,便能使学校心理健康走出这种人力匮乏的困境。另一方面,则是班主任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的变化以及现代教育要求的变化,不少班主任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迷茫。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恐学,逃学,说谎,恶作剧,斗殴等问题,沿用旧的说教式的教育方法已显得无能为力。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起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班主任逐渐意识到学生的上述问题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而可能是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要区别对待,以寻求最佳的解决途径。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卓有成效的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班级不仅是开展教学的集体,也是学校中的基本生活集体.班主任在班级中接触学生的机会,要比其他老师多,条件也更优越,班主任有可能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交友情况,家庭状况及其他问题。因此,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适宜也最能够把这一项工作开展好的角色,就是班主任。(1)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2)班主任进行的常规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班主任进行的班级管理工作,是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只要班主任能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和技巧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就能使每一项工作成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3)班主任与家长和任课教师的联系,为整和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班主任在学校,家庭之间起着一种桥梁作用,他不仅对学生及家长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在任课教师中也有较大的发言权。因此,在良好人际环境的创建及各种教育因素的协调方面,相对于其他任课教师和家长来说,班主任能起更大的作用。

二 当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心理承受能力差,忌妒心强。

父母娇宠,老师器重,多在顺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意识狭隘,爱钻牛角尖,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一旦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出现偏激行为。我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小W,成绩优秀,但在班中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原因是他很骄傲,又爱打小报告,喜欢说别人坏话。在一次评选“三好生”的民主选举中得票数很少,并且同学们当面列举了他平时的很多不遵守纪律的事情,比如:迟到,上课说话等。自觉很没面子,自尊心受到不小的打击。之后在班中更加远离同学,每天独来独往,对老师的要求也采取对抗的态度。我发现这个问题后与其进行了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首先,让其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其情绪平缓稳定后共同寻找原因,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即并非只有学习成绩能够衡量一个人,还包括与人交往,适应新环境,承受挫折等很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肯定他的优点的前提下,使其能够更大程度的悦纳自己,积极主动的改变自己,同时做全班同学的工作,倡导同学们伸出友情之手,接纳他,帮助他,为其改正自身的缺点创设良好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小W受不了周围人对他的指责,对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不是虚心的接受而是从狭隘的自尊感出发,对周围的人采取抵抗报复的行为,反映了越来越多的顺境中长大的孩子的心理特点。

2.青春期的情感萌动。

青春期是以性成熟为标志的一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突变阶段,世界卫生组织把青春期界定于10岁—20岁之间。在这一阶段,他们对外在美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到自身外貌,身高,体形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也都会对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如,对部分学生而言,由于开始认识到自身外貌不够漂亮或个子低矮,体形较胖等,他们往往会产生自卑,自怨,焦虑,抑郁等心理困扰,如没有给予及时的引导,则易产生爱慕虚荣,自傲,狂妄等不健康的心理现象。性意识的出现,是青春期的典型心理特征之一,它引起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等个性特征的一系列变化,十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萌发追求异性的需要,因此,青春期被人们称为“性危险期”。但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早恋现象在中学生中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在孩子青春期到来之时,学校或家庭教育不当,孩子遇到外界的冲击,刺激,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3. 家庭教育不当。

有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是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造成的。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家长对其行为要进行深入了解和有效引导,是促进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有这样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有一个14岁的女孩,有几次回家晚了,她妈妈很生气,骂她:“又到哪鬼混去了,是不是作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这么晚才回来?”这个女孩只是和几个朋友吃饭,玩的晚了些,但她妈妈骂了他几次之后,她竟然真的不回家了,和一个男孩在外面同居了,以致怀孕无颜回家而跳楼自杀。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位女孩的行为呢?她本可以向妈妈解释的,但是妈妈没给她解释的机会。

青少年心高气傲,自尊心强,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情,往往易激动,易愤怒,甚至拿自己当作报复的工具,作出一些偏激的行为。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第一,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学生除了在校学习外,还有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度过的。班主任有必要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和校外生活。家庭状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这些因素都对学生有潜在的影响。第二,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学生的个性特点是教师需要了解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内向型的学生,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活动,多与人交往;对自卑型的学生就要从一点一滴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偏激性和攻击型的学生则要以静制动,以理服人,培养他们的忍耐力和自制力;对耐错能力差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开展挫折教育与训练。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是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出发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己有特长的方面大展身手,对恢复自信,改变自卑心理有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安全度过“性危险期”

正确的生理卫生教育。在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前,班主任老师要把科学准确的生理知识向学生讲授,必要的时候可以把男女学生分开辅导,这就需要联合其他老师,男女老师分别辅导男女学生。给他们讲解第二性征的相关知识,教给男学生针对“遗精”,女学生针对“月经初潮”等问题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并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先打个“预防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后,有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可以主动找班主任咨询。

科学的性意识教育。青少年的青春发育提前,但他们很少能获得科学的有针对性的青春期知识,随着性意识的出现,他们会公开或隐蔽的进行自我认识和探求,引导不到位会产生很多问题,轻则困惑,重则产生性心理变态。而学生本身又难以启齿,这时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性审美教育等。在这一时期,男女学生既表现为互相疏远,而又渴望与异性彼此接近,如果青春期教育不当,极易发生单相思,早恋,同居,未婚先孕等不良现象。班主任可以通过举行主题班会等活动,列举一些相关的例子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的方法,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关于男女生之间交往的分寸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等。

3. 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应系统的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心理从混乱走向有序,需要一个正确的引导。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帮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春期这个人生转折的十字路口,在辅导他们学业的同时,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通过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完成出色的自我塑造。

参考文献:

新课改形势下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三月刊

关注生命 回归生命本体——心理健康教育新视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一月刊

《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档:

班主任工作实习报告总结(精选12篇)09-04

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大全5篇09-04

2022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5篇09-04

关于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感悟09-04

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优秀10篇09-04

班主任工作的心得体会(精选7篇)09-04

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感想5篇09-04

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启示【5篇】09-04

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感悟大全5篇学到文库_109-04

优秀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15篇)09-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