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班级为基本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目的主要是充分发挥广大班主任这一教育资源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健全学校———年级———班级校内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薄弱,实践操作不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奇缺、素质较差等问题而提出的,它的开展一方面有助于在我国迅速推广、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使之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班主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来实施班级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也使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水平得到提高。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指导班主任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也是处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它的确立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出发点,以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为依据,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旨归。
我们在确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之原则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必须突显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与其他各种教育相类似的特点,但我们也应看到它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它并不是以传授具体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这也同时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形式、结果评价、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应能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些特点,突显其个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育人工程。作为其经验与规律之总结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只有这样构建起来的原则才能有助于班主任从整体上把握,又有助于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素质教育方向性原则
素质教育方向性原则就是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潜能的开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有三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段话阐明了素质教育的根本内涵,也隐含着素质教育方向性原则的三个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指班主任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全体学生的共同心理需求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乃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就是要求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能够得到提高,达到某一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和要求。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在各自的心理成长之路上会遇到各自独特的心理困惑与问题,所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和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这一意义上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体性原则也就是个体差异性原则,而且后者更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所在。
贯彻全体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班主任应了解所有学生的共同心理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使得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独特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2、全面性原则
指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要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人的心理结构来看,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情、意、行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因素、个性因素、社会性因素交互影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也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同时在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力量,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效而持久地开展。这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而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
贯彻全面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班主任应从整体性、全面性的观点出发,树立学生“全人化”的发展观点,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全面和协调发展;其次,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弥补学生某些方面的发展缺陷,全面考察与分析这些缺陷形成的原因并制定对策。
3、主体性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能真正取得实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意义建构者,知识的获得乃至应用都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无论是通过知识传授还是通过活动体验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都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从这一意义上讲,主体性原则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地造成学生某种心理矛盾状态,使学生心理素质能主动积极地发展;其次,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不宜管得过多,要敢于放手,不能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二)智慧性教育原则
智慧性教育原则是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学生真实地知觉客观世界,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人们往往由于存在一些对现实不合理的认识和信念,从而导致各种情绪障碍和神经症,还有些人由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从而产生各种人际交往障碍。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真实地观察世界、正确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以此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1、真“识”性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能够如实地观照世界,对世界有一种客观的、合理的看法和信念。合理情绪疗法的创立者艾利斯认为:人兼有理性和非理性的思想,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使自己在快乐中成长,并最终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当人们用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逃避现实、缺乏忍耐,或苛求自己十全十美,或自怨自艾。如果个体陷入这种非理性的取向而不能自拔时,就会产生许多情绪、心理的困扰和适应不良。贝克的认知转变疗法也认为:缺乏自信和抑郁是由于对客观经验的一种过分的消极性歪曲的结果,在信念形成过程中,由于认知歪曲而导致自卑和抑郁性障碍。以上均说明真“识”性原则对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贯彻真“识”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不合理的观点和信念;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如非理性信念辨析、合理情绪想象疗法等来培养学生克服不合理认知的能力。
2、理解性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能力:一方面,用自己的愿望、追求、价值来把握他人;另一方面,以他人的期望、追求、价值来把握自己、规范自己。理解的过程是人们以其全部精神因素以期全面、完整地把握自我或他人的精神、意义与价值。当今世界许多心理训练模式,如社会认知模式、情感角色承担模式、角色扮演模式、活动练习模式等都体现了人对人的理解这一思想。美国学者弗希巴赫设计的“学会关心———移情训练模式”证明这种移情训练促进了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其主要机制在于:培养幼儿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并引导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与他人相一致的情感状态。这种引导是以理解为基础的,着重于儿童内心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贯彻理解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能够体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学会并实践该角色所要求的各种规范;其次,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移情”的能力。
(三)活动体验原则
活动体验原则是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内化体验,进而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活动性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素质在具体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人的心理机能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低级心理机能,包括感觉、知觉、情绪等;另一类是高级心理机能,包括观察(高级知觉)、情感、意志等。他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不像低级心理机能那样起源于种系发展,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起源于社会,是在活动特别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活动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可以观察到的活动;另一种是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活动,如人的思维、想象活动等。内部活动是人心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内化体验,否则,活动纵然设计得很精巧、组织得很严密也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贯彻活动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活动的开展和组织应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体现一定的时代性;其次,活动课程应强化过程、淡化结果;再次,要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从多个角度进行训练和练习。
2、成功性原则
指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各种活动、训练要使学生尽量多地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减少失败的不愉快体验。尽管失败和成功都可以增强后继学习的动机,但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大于失败体验,尤其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进一步的失败会导致学习动机的下降,而一次或多次成功会成为学习动机的“激活剂”。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辅导和咨询中,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感,不仅可以减弱乃至消除其心理困扰,而且有利于其恢复信心,形成良好习惯。
贯彻成功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应是恰当的,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抱负水平;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失败;再次,应用鼓励性评价,建立促进学生成功的评价机制。
(四)辩证施教原则
辩证施教原则是指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辩证的眼光对待学生的心理发展,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观点进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1、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主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需要给以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班主任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以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发展性、超前性,而不是补救性。它以发展为主导,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贯彻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着眼于全体学生,在发展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个别情况做到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其次,要早做准备,早作预防,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2、他助、互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
指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将他助、互助与自助结合起来,通过他助、互助,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助人、自助”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前者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外部动力,它只有通过后者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自我教育,便谈不上其他教育。
贯彻他助、互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要求班主任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应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自己定位于服务者、参谋者的角色上;其次,通过班主任指导或集体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6)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相关文档:
一年级班级工作计划10篇09-02
班级日常工作计划6篇09-02
班级工作计划(通用15篇)_609-02
班级建设工作计划(优秀6篇)09-02
幼儿园班级月工作计划(6篇)09-02
班级计划5篇最新范文09-02
幼儿园班级毕业典礼活动方案(精选5篇)09-03
小学班级工作计划(最新10篇)09-03
夸夸我的班级作文09-03
夸夸我们的班级作文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