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 《教学相长》

时间:24-04-25 网友

“拓展实际应用问题,优化数学教与学关系”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隆昌县龙市镇中心学校数学教研组 负责人:洪绍芬

  一、课题的提出
  1、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练教师评”的被动教学局面;
  ②一些学生对于概念、公式以及应用题标准类型题的解答均轻车熟路,而稍微一变化或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这足以说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只停留在纸上谈兵,这是我们教师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学生数学的思维问题题,这值得我们探讨。
  ③缺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没能把学生置于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未能真正激发: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点:一是我们的教师教法单一机械,困于教材、教参,缺乏通过生动的实际应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是我们的教师教学资源开发不够,没有很好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教材,没能在教学中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对学生学习的数学空间的拓展不够。
  2、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①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给学生“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具体指:“通过处理问题以及运用物质材料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理解能力;应用数学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及从中小学课程的其他科种中提出的数学问题;对数学本身进行探索,引导学生投身于活动,在此过程中使用和应用数学”。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和开发教材,拓展教学和生话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是值得广大数学教师研究的。
  ②从学生认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来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应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应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过程,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探究每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经验及生活实际的联系,探索学生学习这节内容最佳的学习活动方式。
  ③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前,提出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应用问题,创设“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应用”问题的过程,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法,以此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综上所述,无论从新课标的要求,还是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本课题的提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研究价值的。
  二、课题的界定
  “拓展”是指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资源开发与利用。
  “实际应用问题”是指与数学知识相关联的,同时又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的问题。它不仅指教材上已有实际应用问题背景,还包括课外的、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实际应用问题。但共同的特点是要重情景、具有可探究性及生活的应用价值。它的提及与研究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数学书本知识同生活联系,同用实践联系,以认识到数学学科知识用于生活、用于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提升学生的数举学习目的与兴趣。
  “优化数学教与学的关系”是改善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练教师评”的教学现状,通过教师开发数学学习资源,有效利用教材上和教材外的实际应用问题背景,在课堂上精心设置一个个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创新意识。
  三、研究目标
  总体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及探求精神;改进课堂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具体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并猜想的探索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从而对数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严谨的思维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良好品格,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格。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从而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分析教材、应用教材并开发教材的能力,优化数学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根据实验班级学生的情况和数学教学要求,研究学生对实际应用问题的认知领域,从而制定详细的目标规划,建立初中数学课程应用问题的目标体系;
  2、根据中学数学教材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开发与教材相联系的数学实际应用问题背景,探索数学学习活动的方式,并进一步的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3、根据中学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与他人在交流中搜集整理生活、生产中其它学科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并积累形成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策略。
  具体的研究内容及措施:
  1、数学兴趣培养研究
  兴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强人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从学生生活中产生问题,从生活中搜集教学资源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数学的亲切感也自然产生,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践证明,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创设与学习新知有关的一些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③改进教法,吸引学生。课堂上,哪怕是一个故事,一场游戏,一个谜语,—场竞赛,甚至教师节奏明快、富有激励的语言都能创设出—种催人奋发向上的情境,在教学中可采用故事引入、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④改进评价标准,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对某门学科的认知内驱力或兴趣,决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获得成功,体验到满足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比较稳固的学习兴趣。
  2、教学引导学生有效思维研究
  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必须是依靠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发展运动。数学思维的教学应从学生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通过教学把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在新的现有水平基础上,又出现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并形成新的思维最近发展区,于是教学又从新的思维潜在水平开始……,这种循环往复、不断转化和思维发展区层次逐步推动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积累知识和推动数学思维向前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善于发现并及时捕捉到各个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教学最佳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及思维途径以针对性的有效的指导。
  3、数学课堂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研究
  在数学课堂中,都要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于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性,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决问题——应用拓展”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
  4、数学教学资源的拓展研究
  第一,钻研教材,分析处理教材上的实际应用问题,主动探求实际应用背景。新教材中大量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与和、差、平均有关的事件,以及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引入加、减、乘、除、负数等提供实际背景。教师要研究教材,并合理利用和开发教材,有助于学生休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示范。
  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搜集整理生活中的数学应用事例。数学推动了数学化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的纵深发展,无论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还是基因图谱的分析、工程设计、信息编码、质量监测等等,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课堂上不可能学习所有类型的案例,我们要开展数学课外活动,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切实休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激发,由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学生学习效果多元化评价研究
  ①建立学生对知识认知完成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评价时,应重点考察学生外合具体材料对所学内容实际意义的理解,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对概念、公式和法则的评价应当更多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
  ②建立学生对知识生活化的理解和运用评价方式: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强调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掌握一些概念和技能,而且必须经历探索、猜想、推理等过程,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评价时不可从单一对与错入手,如可设置一个生活情境、使用“渐进”式问题、在问题后面补充跟踪问题“为什么”、“怎么样”等多种方式进行。
  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既可以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教师参与评价,既可以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用课堂观察、课后言谈、作业分析、数学日记等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三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3年10月~2004年3月)调查摸底,确立课题,制订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4年4月~2006年5月)本阶段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2004年4月~2004年7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居多、演绎推理居多、计算证明居多”,这种脱离实际的教与学是制约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是研究的第一个步骤。
  第二步:2004年9月~2005年12月,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传统的教与学都是“重结果轻过程”,且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又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所以我们的数学课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新《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这些都强调了过程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要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和应用数学,这是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学生会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使人的理智和情感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第三步:2005年12月~2006年4月,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改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数学教师要能够探求现实世界里的数学和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要能够把握学生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个人数学知识和直接经验,要掌握一批在教学中用得实的情境问题,要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的经验。只有数学教师的素质得以提升,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向新型的模式转化,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过程的体验性,要强调教学的情感因素和强调给学生以体验机会的教学情景的创设。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年4月~2006年7月)汇集资料,全面总结,进行成果展示,请县级有关教研员评估鉴定。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研究者的主体是教师,研究对象是学生,且研究工作要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因此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教育行动研究法,同时根据需要,结合和运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等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主要阶段性成果:学生优生率、及格率、巩固率得到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2、总结性成果:教学体会、经验总结论文、学生的升学率。

《学记 《教学相长》-准编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学记 《教学相长》》相关文档:

《教学相长》知识总结10-09

《教学相长》导学案(教师版)10-22

教学相长说课稿11-03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11-07

初中语文 文言文 礼记《教学相长》原文及译文(通用)11-13

教学相长12-19

《教学相长》的阅读答案及原文意思翻译01-0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教学相长 教案01-06

师徒共进,教学相长01-17

教学相长 (3)01-19

下载文档

微信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