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文化》
摘 要
茅台酒被称为国酒。好酒就两个字,茅台;番禺就一家店,专卖。礼茅台,品茅台,享茅台,这不仅仅是对茅台酒的称赞更是对茅台酒文化及精神的盛誉。最后“金陵重逢饮茅台,为有嘉宾冒雪来。翻开一部中国酒典,茅台酒的故事居多。从汉武帝“饮枸酱酒而甘美”到秦商聚茅台的胜景,从怒掷酒瓶振国威的悲壮到融化历史坚冰的豪迈,从捕捉泥土和空气情思的低斟浅吟到醉了中国也醉了五大洲的盛世之颂,使具象的茅台酒和抽象的茅台酒文化,成为精彩绝伦的史诗,将酒文化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自古而今,茅台酒文化始终不是一个只拘泥于饮者的特殊载体——文人骚客纷至沓来,为的是在茅台酒的诗情中寻找灵感,去生发更优美的诗篇;政治家们把酒临风,在豪迈痛饮中,彼此间不知不觉架起了诗一样的彩虹;外交家们以酒为媒,杯杯香浓,让人体会到的不仅是中华民族好客的心地,更是这个伟大民族诗性的另一面……而这本身,恰恰体现了茅台酒文化的生动侧面。
所谓茅台酒文化,是一个与文化酒互为表里的概念,正因为茅台酒文化的存在,茅台酒才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而文化酒概念的提出,则反过来极大丰富了茅台酒文化的内涵。
茅台酒在以醉人的芳香让世界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白酒、中国文化。茅台酒文化是对茅台酒企业文化的全面概括,可谓在一个更宽泛的层面上,构成了中国酒文化大树最为挺拔的树干和景观。
茅台酒文化的形成,从根本上讲,不是一个纯理论的建树过程,而是在岁月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茅台人创造性的实践、升华积淀的结果。茅台酒茅台不只是一款产品,更多的是一块蕴涵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瑰宝。
关键词:茅台酒文化,茅台酒制作、茅台精神
茅台酒的历史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余年前的汉代。汉武帝时期称为“甘美之”的枸酱酒,到清代中期,茅台酒的生产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年产量可达170吨,在中国古代酿酒史上是罕见的。
史载:枸酱酒之始也。早在 2000 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 甘美之 ” 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
茅台酒历史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
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
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
一九五一年,政府通过赎买、没收、接管的方式将成义(华茅)、荣和(王茅)、恒兴(赖茅)三家私营酿酒作坊合并,实施三茅合一政策——国营茅台酒厂成立。
茅台酒,被尊称为“国酒”。它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中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据传远古大禹时代,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酿酒。汉代,今茅台镇一带有了“枸酱酒”。《遵义府志》载:枸酱,酒之始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曾专程绕道取此酒归长安献与武帝饮而“甘美之”,成为茅台酒走出深山的开始。
唐宋以后,更逐渐成为历代王朝贡酒,通过南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到了清代,茅台镇酒业兴旺,“茅台春”、“茅台烧春”、“同沙茅台”等名酒声名鹊起。
二、茅台酒的制作茅台酒几百年来一直遵循着创始人流传下来的酿酒工艺,有很多是可谓的独门秘笈。生产茅台酒有很强的季节性,端午踩曲,重阳节前后投料,(蒸高粱,拌和曲,水等),一年只有一个生产周期,其他白酒在投料后只需几天,几十天就烤酒(蒸馏)。
而茅台酒需要九次蒸煮,八次加曲,七次取酒,堆积发酵再重复入窖,一月后再循环蒸酒,再进行下一道同样的工序,可以说蒸一次酒需要整整一年的漫长时间。
这与别的酒迅速发酵,大批量生产有所不同,正是这样严谨的工艺才得以保证了茅台酒的一贯优秀品质。茅台酒有这几个特点:高温制曲,高温入窖池,高温取酒,低糖化率,低水份入池,低出酒率,低酒精浓度等工艺特点,统称为三高四低。
这些特殊工艺要求酿造茅台酒需时长,粮食量消耗量大,轮次多,用曲量大,到最后一次蒸酒,曲与粮是对等的。
茅台酒第一次蒸酒就能出酒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要到第二次,第三次才产酒。第一次产的酒是非常重要的酒,可用来调和酒的味道。
第四次的出酒量最多,质量也最稳定,是用来做基酒的主要对象。第五到第七次的酒,味道比较淡,这时候的酒曲香味却更浓。
每年酒厂都会挖一些窖底的泥用来烤酒,这些经过长年累月粮食沉浸的泥块也饱含了酒香,用来调节酒的香气和口味是最适合的。
但这些窖底酒非常宝贵,只需用上一点点就够了,用多了则会带有泥土味,反而不美。值得一提的是茅台镇山上的紫沙土,此土是用来作窖底和封泥的最佳材料。
正是这些内在和外在的细节,符合了茅台酒的酿造条件。当地的特殊地理优势,水源,温度和湿度,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等等成就了茅台酒的酱香浓郁,细腻幽雅,留杯持久等特点。
1.茅台酒的制作方法
茅台酒的酿制技术被称作“千古一绝”。茅台酒有不同于其他酒的整个生产工艺,生产周期7个月。蒸出的酒入库贮存4年以上,再与贮存20年、10年、8年、5年、30年、40年的陈酿酒混合勾兑,最后经过化验、品尝,再装瓶出厂销售。
2.茅台酒是怎样酿造的?
高粱,小麦,水为原料。首先高粱需要蒸两次(每隔一个月左右蒸一次)之后开始取酒(就是再蒸)取七次(每次也是差不多一个月一次,在每次蒸完等冷却后(有温度标准)加入用小麦制成的曲药按一定量加入(九次都会加曲),所以称为“九蒸七烤”“纯良酿造”一年一个轮次。
三、茅台酒精神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并非一夜形成。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中,"茅台精神"伴茅台成长,内涵日渐丰厚,而其核心"爱我茅台,为国争光",已深深融入茅台人血脉。
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面对外国人的不屑,中国参展代表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掷于地下,顿时酒香四溢、惊倒四座,茅台酒摘得金奖,从此跻身世界三大名酒。
这是一个被无数资料提及,关于中国白酒如何走向世界的经典细节。
从2000多年前,汉武帝饮茅台酒的前身"枸酱酒"而"甘美之"的记载,到明清以后,因"秦商聚茅台,川盐走贵州"而渐兴的赤水河流域"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的酒业繁盛,茅台酒的发展至此,由狭小的茅台河谷一下跃入视野宏阔的全新天地,延续至今的"内销卅省千户饮,外运五洲万人尝"的百年辉煌因而奠定,并高潮迭起,足可以写下一部精彩的章回小说。
历史,总是在偶然与必然的相交相融中演进,偶然之中蕴涵必然,必然则相应由若干偶然链接而成。历史的事例一再昭显着这样的规律:精神的积淀、升华,有一个点点滴滴、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会在一夜之间形成,一种好的精神状态来之于实践、又需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金,对于坐拥得天独厚的酿酒资源及酿酒历史,同时已经在一定区域卓有声名的茅台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偶然呈现、但偶然之中有必然的节点。
怒掷酒瓶振国威。能够在旧中国饱受欺凌的年代,代表国家民族立于世界舞台亮相出彩,给予茅台酒酿造者的激励无疑难以估量。
今天蓦然回首,1915年的转折性节点,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不仅随即体现在茅台发展的物质、经济层面,更越来越体现在"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层面。这个节点,里程碑地宣告了"茅台精神"的诞生和作用的日显---作别几乎纯粹的自然发展状态,向"自觉"迈进,精神与物质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现代茅台时代起航了。
透过这个节点,深入岁月之河,可以看到,茅台的成长壮大由此愈加密不可分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1935年,茅台百姓用茅台酒为长征途经当地的红军战士疗伤解乏。1945年,国共和谈,毛泽东与蒋介石共饮茅台酒。1949年,茅台酒被选为新中国开国大典国宴用酒。1956年,日内瓦和谈,周恩来感叹,助他成功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茅台酒这"两台"……
此后,茅台酒在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及近年两岸会谈等共和国政治、外交、经济生活的重大时刻,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而赢得了"政治酒"、"外交酒"、中国"国酒"的美誉。
迄今,茅台酒仍是我国重大国事活动的国宴用酒、我国驻外使领馆的招待用酒。在外国人眼里,"moutai",甚至就是中国的代名词。
茅台的上述历史,构织了在中国所有企业和产品中无出其右的深厚文化背景,文人墨客关于茅台的赞美、记述数不胜数。茅台酒也超越一般意义的商品,被称为中华文化酒的杰出代表,其故事相继入编大学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况》及全国高中二年级《德育》实验教材。
年复一年,伴茅台事业的发展、茅台酒文化的累积,茅台人巨大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信心激发而出。为坚守这来之不易的荣誉,最终形成"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继承创新,争创一流"的精神追求。
可以说,茅台的历史和文化,既是"茅台精神"的源泉,本身又是"茅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征。
《《茅台酒文化》》相关文档:
茅台白酒代理商合同范文09-07
最新 茅台酒厂实习心得体会-精品10-22
文化茅台10-22
参观茅台制酒车间心得体会10-22
茅台本次学习的五个收获10-22
茅台文化10-22
《茅台酒文化》10-22
贵州茅台分析报告10-22
苏州茅台文化体验馆观后感10-22
茅台陈列馆心得体会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