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

时间:24-02-04 网友
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

(1)能正确、流利地诵读这则寓言。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小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呢,老师想跟大家一起玩个游戏,叫做“看图猜故事”。同学们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画来猜一猜这是什么故事。

课件展示故事图片

生依次猜出《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揠苗助长》、《刻舟求剑》。

2、复习寓言定义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不错!这四个我们学过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那大家还记得这四个故事共同的名称是什么吗?

生:寓言。

师:那什么叫寓言呢?

师指名生回答,并明确寓言的定义:“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形式。

3、引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知晓一个新的人生道理。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猜猜这个人在干什么?

师出示图片,生思考并回答。

师释题:掩:遮住、捂住;盗:偷。

师;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呢?他成功了吗?最后的结局如何?我们一起到课文里找找看吧!

二、 初读课文

1、 师出示自读要求,生自读课文。

2、 听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句话写了题目的意思?

师读课文,生听读并思考。

三、 深入分析

1、生思考:这个人为什么会去偷别人的铃铛呢?在文

章中找出来。

指名生回答: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铃铛,想把它偷走。

2思考:他知道偷铃铛的后果吗?从文中哪句话看出?请画出来 。

生回答: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 “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他明明知道什么?“发觉”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师明确:“明明知道”是很清楚明白的知道。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发觉”是指被人发现。

4、 思考:“丁零丁零”是什么词?

生:拟声词,表示铃铛响的声音

5、 思考:碰和响之间是什么关系?用这句话中的一个关联词说说。

生:条件关系 ,只要······就·······

6、用“只要······就······”说话。

7、思考: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会被发觉,可他为什么还要去盗铃,他是怎么想的?

生:可是他想: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8、思考: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想好了办法他是怎样做的呢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9、那他偷到了吗?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生用原文回答

10、师出示问题:1,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2,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3,明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生思考并回答:1,他掩住的是自己的耳朵,他自己听不见了但是别人还能听见。2,知道,“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自己。

师小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欺骗自己。

四、揭示道理

师: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用欺骗自己的方法去欺骗别人,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可自作聪明。切不可“自欺欺人”。

五、联系生活

师: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人和事呢?

生举例。

六、拓展训练

师:学了这么多寓言故事,同学们也了解了它们各自的寓意,那我们就试着来活学活用吧!

师出示题目,生回答

七、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两则》中的《掩耳盗铃》,明白了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我们都不能够自欺欺人,而是应该踏踏实实。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个道理铭记于心,做一个脚踏实地的高素质小学生。最后就让我们在同学们的朗读声中结束本课吧!

生齐读课文。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一):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介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我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我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道理(二): 掩耳盗铃的道理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春秋的时候有个人看上了一口大钟想偷走,但是他又担心砸钟的时候钟的响声会惊动人。想来想去这个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我的耳朵盖住在去砸不就听不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大家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掩耳盗铃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上做人做事都要光明正大,千万不能够做哪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这就是故事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利用掩耳盗铃造句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道理(三):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我欺骗自我,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之后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汉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相关谜语】聆 【成语来源】《吕氏春秋·自知》 【英文版】 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 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 "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 The foolish thief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did he 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总结范文]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一):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介

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我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捂住自我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道理(二):

掩耳盗铃的道理

成语故事

我国古代春秋的时候有个人看上了一口大钟想偷走,但是他又担心砸钟的时候钟的响声会惊动人。想来想去这个人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自我的耳朵盖住在去砸不就听不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大家明白掩耳盗铃的道理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掩耳盗铃的道理告诉我们生活在世上做人做事都要光明正大,千万不能够做哪些自欺欺人的事情。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这就是故事掩耳盗铃的道理。

掩耳盗铃的道理

利用掩耳盗铃造句

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必须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道理(三):

掩耳盗铃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我欺骗自我,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自知》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原文为盗钟,之后钟演变成为铃,掩耳盗钟反而不常用了。

【汉语释义】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开诚布公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

【相关谜语】聆

【成语】《吕氏春秋·自知》

【英文版】

Plugone’sEarswhileStealingaBell

onceuponatimetherewasaveryfoolishthief。Doyouknowwhathedidonedaywell,hewantedtostealthebellonhisneighbor’sdoor。Hewalkeduptothedoor,tookholdofthebellandpulledhard。Thebellmadeaveryloudnoise。Thethiefwasfrightenedandranhome。Thenhesatdowntothink。”Imustdosomethingaboutthenoise,”hesaid。Hethoughtandthought。Atlasthehadanidea。”Ah,I’llputsomecottoninmyears。ThenIwon’tbeabletohearthenoise。”Thenextdayhewenttothedoorofhisneighbor’shouseandtookholdofthebell。Thistimehepulledevenharder。Thebellrangloudlybutthethiefdidnothearanything。withanotherhardpullhegotthebellout。justthentheneighborcamerunningout。

”StealmybellI’llteachyoualesson,”theangrymanshouted,andhehitthethiefonthenose。

Thefoolishthiefdidnotknowhowtheneighborfoundouthewasstealingthebell。”whydidheeoutjustthen”hewondered。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铃、椎、铿”。

2.结合插图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重点、难点: 

1.联系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知道盗铃人可笑在哪里,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 

师:来到咱们城关三小,我十分荣幸也异常高兴。看到在座的各位个个精神抖擞、神采奕奕,老师已经有点儿迫不及待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了,好吗? 那你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 那该怎么称呼我呢? 学生自我介绍,学生分组。 

二、游戏导入 

1、游戏:你说我猜 

规则:由一名同学用语言描述照片内容,另一名同学猜中照片相对应的寓言故事即可过关。 

(亡羊补牢、刻舟求剑、狐假虎威、拔苗助长) 说说这些故事都有什么特点? 

(寓言: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2、出示铜钟的图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钟。 (师简要介绍  钟:古代的一种乐器) 

3.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与这口铜钟有关。 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铃”是什么意思? 掩:捂住。 盗:偷窃。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大钟。(生做动作加深理解)

  二、初读文章,读通课文 

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跟以往学过的语言不同,它们都是文言文,你知道什么是文言文吗?古代人说的话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称为文言文。 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首先,我们就要能把这则文言文读通。 

(多媒体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2、师带读,划分朗读节奏。 

生字:“铃、铿”是后鼻音;“椎”读chuí也可读zhuī,本文中作chuí。

  朗读节奏: 

 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 各种形式读通课文。 (个人读、男女比赛读、齐读)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分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 a、有得钟者, 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b、以椎毁之,钟铿然有声。 C、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 小组讨论交流

 3、汇报: 

(1) 除了注释中的字比较难理解,你们还有哪些字不理解它的意思? 

注释:铃:这里指钟。        钟:古代乐器。          负:背着。 

椎:敲打东西的器具。 

铿然:形容声音很响亮。  

遽:急忙。 

难理解的词:者:...的人。  欲:想要,将要。  以:用。毁:毁掉。 

(毁)之:钟。恐:害怕,担心。闻:听到。(闻)之:钟声。其:他,他的。 (2)这篇课文大概意思是?(学生自由说) 

  有一个人偷到了一口钟,想把这口钟背走,但是,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他就想用椎子敲碎了再带回家,但椎子一敲,钟就发出响亮的声音。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赶来抢夺这口钟,他就急忙掩住了自己的耳朵。 

3、 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四、揭示寓意,启发引导 

1、 这个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什么?(可以用原文回答

2、你知道他掩耳盗铃的结果会是怎样?想一想。 

3、你觉着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可笑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捂住别人的耳朵!) 

4、 盗铃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5、  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做事要老实,不能贪小便宜,耍小聪明,更不能自欺欺人,,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才能获得。 六、

总结拓展 

1、现在,你知道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了吗?(指明回答) (讽刺那些玩弄笨拙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现象?

 3、带上我们的收获,再一起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一遍。

 七、布置作业   

1. 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掩耳盗铃 

起因:有得钟者,钟大不可负

发展:以椎毁之 

高潮:遽掩其耳

 结果:? 

(自作聪明、自欺欺人)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 学生自学。  

3、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

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

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 

1 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吕氏春秋·自知寓言故事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5)

《掩耳盗铃》说课稿

杜 波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能力。

2、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爱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发展。

3、努力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4、利教利学,为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创新拓展的空间。鼓励教师适当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寓言《掩耳盗铃》主要描写这位偷盗者的心理活动及行动,他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铃响,别人也同他一样听不见,真是愚蠢。文中的主人公的言行令人啼笑皆非。预言就是在劝诫人们不要干那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教学中不必引导学生探究是否真有掩耳盗铃这样的人或事,也不必追究掩耳盗铃的人只有两只手,一只手去摘铃铛,另一只手怎么能同时捂住两只耳朵这样的问题。所以要根据指导思想要求,突出重难点,加强整体综合的感受,体现语文实践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心奇让他们对语文学习抱着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这对语文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利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最初的优势,并努力让他们继续保持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语文课既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期待又要注重学生最初语言文字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课堂规范的养成。在一二年级时打下了一定阅读理解基础上,还要鼓励多角度思维和发表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通过演示法、讲述法,使学生体会寓言故事的真正寓意。老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使学生更易领会这篇课文的意思。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示意图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三、课堂自学,深入理解

四、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二)教学具体过程

一、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1、播放动画,然后让学生讲出动画中的故事。

2、给动画起名。(掩耳盗铃)理解题意。

二、检查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

2、指名学生认读。

三、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四、课堂自学,小组交流,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提出自学要求,布置自学。

2、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五、理解课文,体会内容。

1、读了这则寓言,你知道了些什么?(为了让你的发言更精彩,再读课文。)

2、学生交流汇报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勾画明明知道这句话),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

(2)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明明、就、就、在文中的作用。

(3)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指导朗读。(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 我们来演一演这则寓言,怎么样?我扮演偷铃人,你们为我配音,行吗?要配好音,你们应该怎么样(认真读)。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六、整理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2、作业:把这则寓言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以及朋友听。

(三)板书设计

想偷铃铛—————掩住耳朵—————被人发觉 (自欺欺人)

五、学习效果评价

1、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借助文本,品读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加强训练阅读能力。同时在课堂上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关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能力的训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在寓言故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的情境。

六、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注重与前边所学寓言的紧密衔接,给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自然引入本课。

2、大胆结合教师指导,激发学生自学热情,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的寓言故事中去,捕捉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以读为本,再度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中去。通过教师指导要求、学生自学,最后教师再指导的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4、落实积累,通过表演和配音等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感悟。

5、课外延伸,扩展到更高层次,注重语文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

《掩耳盗铃》是一篇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个故事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首先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虽然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

掩耳盗铃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课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注释:

1.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2.亡,逃亡。

3.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4.则:但是.

5.负:用背驮东西。

6.锤:槌子或棒子。

7.况然:形容钟声。

8.遽:立刻。

9.悖:荒谬。

10.恶:害怕。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虽然吕不韦借门客之手撰写《吕氏春秋》,想靠借他人之光提高其形象,但在文化事业上确实是作了件大好事功不可没。

 

赏析: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想欺骗别人,结果受骗的还是自己。教育小朋友们做人要踏踏实实,学习更是如此。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8)

30. 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揭示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9)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讲学过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亡羊补牢》

 二、教师边作图边讲故事,学生猜故事结尾。

 三、这个人傻不傻,傻在哪里?

 (他傻在不该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四、给故事取个题目。

 板书课题:掩耳盗铃

 五、释题

 掩耳:捂住耳朵。盗:偷。

 掩耳盗铃:捂住自己的耳朵偷别人的铃铛。

 六、翻开课本读寓言故事。

 七、理解故事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板书“想偷铃铛”。

 2、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议仪。

 1)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只要用手一碰,那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

会被人发觉,那他是想出一个什幺办法去偷铃铛的?(结合插图板书“掩住耳

朵”)

 2)他的想法对吗?为什幺?

 3)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结果怎样了?(结合插图板书

“被人发觉”)

 3、小结:结果当然会被别人发现了: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铃铛还是

照样会响的,不过只是自己听不见,别人还是照样听得见的。哪个偷铃铛的

人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4、用一个成语说说偷铃人的行为。(自欺欺人)

 八、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

人,所以说是自欺欺人。

 九、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0)

《掩耳盗铃》读后感: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四班杨景伊

今天,我阅读了一篇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大门上挂着一个好看的铃铛,想把它偷走。可是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响,会被人发现。他想: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吗?于是,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结果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现了。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不要自作聪明,不要自以为是。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不是自己的东西,决不占有。我们可不能做一个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

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掩耳盗铃、铃铛、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朗读和背诵课文。抄写《守株待兔》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的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解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这则寓言。教师板书:掩耳盗铃。 4.通过预习,谁知道“掩耳盗铃”中的“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铃铛。) 二、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三、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l)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勾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勾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第二自然段。 (1)“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第(1)小题:掩住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学生在书上勾出写偷铃人怎么想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句话里用了一个关联词语,是哪个关联词语?“掩住”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如果把耳朵捂住,响声就听不见了。) ③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还这么做刚……就……课文中的插图所描绘的就是这个结果,指名说出图意。) (6)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熟记本课生字所组成的新词。 2.用“只要……就……”造句。 3,把“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给家长听。 4.背诵《掩耳盗铃》这则寓言。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

掩耳盗铃

作者:安成信;吕敬人;周建明;

作者机构:;;;

来源:小演奏家

ISSN:1008-4258

年:2023

卷:000

期:010

页码:P.52-52

页数:1

中图分类:H13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中国古代;吕氏春秋;成语;音乐;音响;故事;自知;刘知己;实际生活;史学家

摘要:在中国古代的成语里,有许多与音乐或者音响有关。"掩耳盗铃"就是从《吕氏春秋·自知》里"掩耳盗钟"的故事演变化来的。

《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相关文档:

2023年《掩耳盗铃》读书心得(合集9篇)10-26

《掩耳盗铃》教案13篇10-27

幼儿园大班优秀语言公开课教案《掩耳盗铃》11-05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11-14

2023寓言故事掩耳盗铃读书笔记12-26

2023年最新的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2篇02-04

掩耳盗铃的道理02-18

幼儿园大班教案《掩耳盗铃》含反思03-02

掩耳盗铃 幼儿园教案03-08

2023年掩耳盗铃成语故事11篇03-1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