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九个单元 共19页)
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负数的初步认识(1)》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数学来源于生活,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因此在课的开始,我为学生提供一些熟悉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身边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解决如何记录、区分两种具有相反意义量的现实问题。学生在记录及交流记录方式的过程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正、负数解释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精心设计数学问题,突破教与学的难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数学问题,如:先提出如何能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引发学生思考,寻求区分两种量的方法。并在交流记录方式的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启动问题:哪种记录方式更加简练呢?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觉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我在课堂上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层层推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教学重点。因此在对0的归属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很自然地借助温度计、海平面、地上地下等具体情境来说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负数的初步认识(2)》教学反思:
负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有的学生虽然对负数有一点儿了解,但印象是模糊的。虽然生活中有很多有关负数的生活实例,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很好的观察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被忽略了。 最普遍的、最直接的接触是天气预报节目中经常看到的用负数表示的零下温度。因此,课一开始,我出示了学生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挂图,熟悉的情境容易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如何记录?我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讲解,学生有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让学生体会+ 3和- 3是两个不同的数,在“3”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认为0是正数,我采用引导学生紧密结合情境观察的教学策略。“我们从温度计上观察,以0℃为分界点,0℃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同样以海平面为基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用正数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用负数表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在此问题基础上,提出更明确的问题:“0是正数吗?0是负数吗?”继而得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0与正负数之间的关系。
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感受“转化”的思想,进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一、 注重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让学生做好了学习新知的准备。在教学前,我先让学生预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习时,每位学生都准备好了学具(平行四边形卡纸、剪刀)。二、 注重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新知的主人。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来求面积?”然后组织学生独立操作(剪、拼),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拼好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在这些活动中,学生都认认真真地动手剪拼,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每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再组织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由来也就理解的相当透彻。教学效果很好。三、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施的应用,让学生在各种新奇的环境下主动学习。在课前,我编辑了切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纷纷主动地在课件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回忆对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了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再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三角形,借助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很有兴趣的开动自己的小脑袋,想出了好办法。学生初步感到三角形的面积和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一定的联系。为下面的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埋下伏笔。 创设实践操作情境,营造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课堂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我力求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对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探索和交流。小组讨论交流后,我请各小组代表到黑板前进行汇报并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达到一个目的──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
《三角形的面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求绿地面积,求红领巾面积,求安全警示牌面积,最后又回到求公园绿地面积,每个环节都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学习不但互动有趣,而且富有生活气息。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应该多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本节课的基本数学思想应该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就是把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学生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思考,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教学形式上看,我基本已经作到了,但是,要知道教学目的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会受三角形面积推导方法的影响,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学习起来还是没有难度的,本节通过预习让学生分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的,汇报讲解,再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推导方法,然后自主练习。值得继续坚持的是教学设计和练习题的设计,但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1.专项训练的铺垫设计练习不全面,梯形的认识方面的知识应该涉及一些,这源于对学情了解不透彻;2.错误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非常的好,也是孩子的易错点,要让孩子真正明白错误的根源,建构知识的联系。这一点处理的太仓促,没有达到此题的出题意图;3.学生出现了不同的推导方法时处理不到位,需要再强化,为孩子们发散思维做导向;4.练习题的运用要加强,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是什么,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练习题的设计要多一些变式,注意类型的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5.激励性语言太缺乏,讲课的语言没有节奏,重音不分,这也是我最欠缺的,也是最薄弱的一项,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在这一点的缺陷,但是却一直没有提高,做为一名教师,语言的感染力是最强的,特别是激励性的语言,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激励孩子们兴趣,引发孩子们的挑战欲望……语言的快慢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语言真的是一门大艺术。一定要在这方面下工夫,让多年来的欠缺能够弥补。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是不容忽视的,也是需要我注意和改进的,有很多时候细节决定成败。展示——学习——总结——反思——改变,学习我会一直在路上。
《认识公顷 》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认知“公顷”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只是起着设疑、激趣、点拨、解惑的作用,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认识到1公顷”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但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学习中意识到1公顷有多大。我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操场、学校、教室等场所的占地面积出发,让学生把们的面积与1公顷比一比大小。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大约要200个自己的教室、或者4个我们学校的操场合起来才有1公顷,学校虽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积还不到1公顷。这样学生就在自己的计算与比较中体会到1公顷确实是很大的,公顷是用来计量大面积的面积单位。通过学生主动地去想象、尝试、发现、思考和归结,比较深刻地体会了1公顷的实际大小,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认识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本课学习是在认识公顷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个土地面积单位。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尝试小研究的设计,到在小组内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课上我并没有急于求成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因此课上小组展示的时候不乏精彩的回答,如在叙述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时,就有学生发表在自己的意见,“1000米大约就是7000个同学手拉手的距离!”“我们学校的操场是300多米,相当于把操场的3圈拉直的长度。”当谈到“1平方千米=100公顷”时,又有学生发出惊叹,“如果我们学校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5公顷,那么1平方千米大约有40个学校的大小了!”这样的描述,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衔接,也还原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但学生的生活经历还不够多,只回拿学校、操场比较。练习中,学生对是选择公顷还是平方千米拿不定主意。同时对于换算中,因为进率比较大,所以学生在具体的计算中问题也比较多。所以需要通过多媒体等让学生感知,多操练来强化练习。
《梯形面积的计算练习 》教学反思: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开课伊始,我让学生在微卡上写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同桌交换检查,为下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打下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的学习节省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我分三个层次,首先创设为新房铺地板的情境引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认识组合图形并了解组合图形与基本图形的关系,再单元组合作探究完成中卡,最后全班交流,掌握租合同性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了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了解了用分割法或添补法转化成基本图形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明白了无论分割与添补,图形越简单越好,越简单越便于计算,同时还要考虑到分割或填补的图形与所给的条件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目的。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胆尝试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给足学生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如:个别学生在单元组活动中不主动,单元组中关注关照不够,容易导致边缘生的出现。学生在汇报和回答问题的时候没有做好面向大多数同学,表达呈现尚不够熟练。
《组合图形面积练习课》教学反思: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并阐述理由。学生通过比较,选择了比较简单的分割方法计算了,我顺势引导,为什么你们选择了这些方法计算(简单分割成2个基本图形的),而不选择哪些方法呢(分割复杂的方法)?学生总结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对于分割的方法,分割图形越简洁,其解题方法也将越简单。我再次加以强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转化的越简单,越好。让学生意识到要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经过前面的探究知道了利用分割法和添补法可以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学过的基本图形,来计算面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我设计了通过割补和平移的方法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这节课上,学生不但学会了用转化的思想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在数学思想和方法上有收获。学会了如何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比如教师语言的精练度,学生操作的方式,以及汇报的形式等等,这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完善。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上节课刚刚学习完组合图形的面积,孩子们奇思妙想,你一言我一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组合图形拆分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或加或减解决一个个难题,获取新知。而这节课的学习更有挑战——不规则图形,如:一片树叶。不规则图形要怎么算面积呀?它无法测量出边长或是高,它根本就不是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有学生提出“转化!”“怎么转化?”给他们片刻思考的空间后,看着原本犹豫的手自信地举着,再点一名同学起来分享:“可以将它看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比如说平行四边形。”“真会想办法!”我忍不住给她加分的同时有人不服气了:“她是照数学书上学的!”“提前看书预习,把书上的方法学会,变成自己的方法可不可以”“可以!”学生们听出了我的肯定,有人也想翻书了。“翻开书本100页,在书上的格子图上想想办法估计出这片叶子的面积,如果有问题可以求助书下面的方法,也可以求助同桌和老师……”在这样有趣而又真实的“争辩”中,学生们低头思考、想办法。越来越多的手在教室里举起,但是时间有限,我只能给他们三个机会,请大家想好自己该如何简单清晰地表达!虽然多数同学没有机会表达,但别人表达的同时,对别人的观点给予评价甚至是不同的意见和建议,更妙!学习机会永远都是自己争取来的,时时处处都是这样!我也喜于部分同学的表达越来越有条理,越来越有范,而听众看似越来越挑剔,但也变得会肯定别人了,更会在听的同时学会思考了。虽然还不是全部,但“一部分人好起来”,整个班级都会慢慢好起来。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
这次研究课的课型是复习课,对于复习课我们应该怎样上呢,可以参考的课例很少,依照教学以来形成的方法,我认为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先归纳整理、后总结、再通过练习巩固,这样一个过程。怎么能组织学生形成一个新的复习的方式,我在本次研究课中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在小组内进行总结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虽然学生还不能很完整的进行归纳,但给学生渗透一定的教学思想才是我设计的关键。在进行练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效果很好。练习中我还注意关注全班学生,比较简单的题目就请学困生来回答,给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在练习设计上还设计了一些提高题,让优等生也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思维。在讲完课后,和老师们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备课过程中、课件设计中还存在一些考虑不够周到的地方。例如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应该让学生讲一讲换算方法,而不应该只填单位。在讲解比较难的题时,如果设计课件进行演示学生就更容易懂了。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习题时考察的内容应该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应当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基本认识。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校园绿地面积》教学反思:
《校园绿化面积》一课是第二单元的一节活动课,旨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通过割、补将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通过将不规则图形和规则图形进行相互转化,我为了上好这一课设计了三个活动:1.探究活动一:我先展示一个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个图形,我原以为学生可能有两种解法:①割、②补。但实际情况证明学生对第二种解法不是很了解,对第一种解法却有许多奇思妙想,在给学生总结了第一个不规则图形的解法以后,我再让学生根据“割”、“补”这两种方法练习了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学生反应较灵活,解法也较多。2.探究活动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了两个规则的平面图形,根据学生自己测量的数据再计算面积,这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且让学生明白了要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3.探究活动三,我让学生扮演设计师为学校设计花坛,我向学生明确了要求,要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去组合成复杂的不规则图形,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学生基本上都能自己独立完成。本堂课我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堂讨论有些混乱,2在总结方法的时候,没有完全讲透没注意引导。
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教学反思: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习,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结合生活中的元角分的数字让学生来读写,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在此基础上,直接把本课时的重点也放在了从“元、角、分”中来得出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多数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没有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经历具体分析一位小数的意义的过程,为后面理解二位、三位小数的意义作铺垫,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对小数的整体意义的概括,降低了教学难度。小数的意义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抽象知识的教学最好的方法是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进行教学,越形象具体学生越容易理解。我让全体学生都从一位小数学起,积累一定的认知经验,再学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时就比较容易,也更能借助分数来理解的小数的意义。学生能过对正方体学具的操作,一步一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认识。从上完的这节课的效果来看,我总感觉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练习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我感觉可能问题出在“分数”上,学生对分数也只是有初步的认识,有关“分数”的更多更具体的知识根本没有学习,如今要借助分数来理解小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困难也在情理之中。 究竟如何突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教学反思:
以旧带新式的提问,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整数35的各个数位,分析这个数的组成,以此不仅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自然地揭示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在教学例3的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先在正方形中图出0.6和0.06,明确0.1和0.01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再通过观察比较得知计数单位间的大小关系,进率以及各个计数单位所处的位置。教学例4主要是让学生读题,写小数,再引导学生分析此数的组成。例四的教学使学生有能力去填写数位顺序表。但不足的是若是在教学中能给小数部分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取名字,给枯燥的规定性知识以尽可能多的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更牢固的记忆,同时提供给学生一个想象、创新、主动探索的机会。进率(主要表现在计数单位之间)的补充式重点教学,为学生减少解题的困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系统化知识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我非常刻意地从整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引出本堂课的核心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多次比较,如进率的沟通——1个百里有( 10)个十。一直说到一个0.001里面有(10)个0.0001,原来我们学习过的计数单位1最小了,现在我们知道把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可以得到比1更小的计数单位……。新授结束,也正好把黑板上的空白数位顺序表填写完整。一切的做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系统化的原则。
《小数的性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做到“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探讨的不引,学生能发现的不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引导,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真正还课堂于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使用课本中的例题,而是运用《西游记》故事引出数学问题:0.1米、0.10米、0.100米相等,为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前面学习过的小数意义的知识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其中的道理。由于学生在汇报时说的都非常明白,所以我认为老师没必要再去做重复的工作,所以就只做了相应板书。为了让学生把小数的性质用文字概括出来,我引导学生从左到右观察三个小数的变化,概括出小数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规律,接着再从右向左观察,概括出小数性质的后半部分:小数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老师并做相应板书。
为了让学生能把自己根据出来的规律记住,我让学生读一遍,然后不看黑板试着说一遍,加强孩子的记忆。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性质,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数的这条性质中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通过这个问题,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小数末尾的含义,为一会学习例2小数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同时我又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举一个例子,目的也是让学生彻底理解小数性质的含义。我在小数性质的含义理解上费了很多时间,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在例2与例3的教学中,我用课件出示习题,只让学生做以简单解释“化简”的含义,便让学生独立解答,从解答过程来看学生学的效果非常好。
《小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小数大小比较》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前面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有内在联系。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预习的基础上,对小数的大小比较进行尝试,激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可有以下几种方法思考:转化成分数来想大小;画成图比面积大小;添单位想实际大小;数轴图上看大小。这几种方法学生有一定得知识基础。但书上例题创设情景,从比较冷饮的价格来得出两个小数的大小的,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只会从钱币大小的角度来比较,就想不到其他方法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到“比较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探索中,开展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位数多的小数一定比位数少的小数大”这句话对吗?我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不足:1. 评价性语言太单一,不能及时的给与学生以鼓励,也就是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2. 有的地方讲的太多,还不够放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外,在设计小数时,由于只注重了情境,所以小数都带着单位名称,小数的范围不够广泛。学生在语言叙述小数怎样比较大小的方法时,说的不够好,还要继续培养。
《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把大数目改写成整万或整亿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布置了学生进行了预习,并完成了“试一试”和“练一练”,使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理解书本上的知识点,并形成初步的改写的方法。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把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的方法,会把一个大数目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难点是当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1.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铺垫。课的一开始,我充分利用预习单中的整万、整亿数的改写,组织学生回忆改写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2.以思考、合作掌握新知的改写方法。在学生对预习作业进行较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抓住本课重点,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氛围下,合作交流,对新知的改写方法进行讨论,并要求提出改写过程中的注意点。学生在较充分的时间内进行了交流,对方法的掌握在预习的起点上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3.以学生的错例加深对知识的领悟。在组织练习这一环节中,我认真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特别是第3题。在巡视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对“3769000000”如何改写成用“万人”作单位的数,显得茫然,我知道这是新旧知识产生了冲突,学生脑中暂时有些“短路”。我于是把学生的错例写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此题进行了讨论,既纠正了部分学生的错误,又理清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4.在课堂作业的练习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改写后的小数末尾的“0”没有化简;有些学生改写的格式不规范等,应利用时间进行讲解。
《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我是尽量让学生自己说出这些语句的,小结后还让学生熟读,再闭上眼背诵。第二,让学生自主探索“保留整数”的含义。在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本以后,我让学生试着把豆豆的身高保留二位小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整数,这样逐步过渡,让学生找出规律。第三,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也是我比较看重的,要区别“填鸭式”教学,这个环节最有说服力。足之处也很明显:虽然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但是,这样的课堂进程对我这样的课堂驾驭能力差的老师是个负担,使练习量大打折扣,所以作业情况有点两极分化,还好,作业完成得不太好的孩子都是日常生活中听说反应比较缓慢的,约占全班人数的十分之一。他们出现较多的问题是不能准确写成符合要求的小数:比如4.985要求保留两位小数,错写成一位小数。还有,学生对小数不同数位的对应位置还不够熟练,可能因为前几节课刚讲授完“统一单位”,没有给他们好好进行小复习。小数这个单元内容比较多,更需要及时复习。通过教参,我还发觉了遗漏了一个环节:“保留不同位数的小数求得的近似数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哪个近似数会更精确一些?”
《整理与练习》教学反思:
复习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它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揭示解题规律,总结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较熟练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题的设计应该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才能兴趣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帮助学生回忆了与小数相关的知识,我把基本练习穿插在知识的回忆之中,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本节课练习的最大难点是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并能较正确的说出一个近似数的取值范围,为此我设计了较多的练习,如先让学生练习“0.989保留两位小数、一位小数、整数分别是多少?”引导学生回答“保留一位小数1.0,这里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近似数1和近似数1.0的取值范围不一样,因此精确程度也不同。”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练习“如果是一个两位精确到十分位是1.0,这个两位小数最大是几?最小呢?”“ 如果是一个三位精确到十分位是1.0,这个三位小数最大是几?最小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相信对学生还是有一定帮助的。但在本节课的教学后,我也发现了因为自己在在备课时考虑不周,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不合理,在整理与回忆这一环节学生用时较长,导致复习过程中相应的练习较少。此外,我也深深地感到留给学生自主空间太少了,自己表现得主观意识较强,很少关注学生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教师不是沿着学生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把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中,忽略了复习课不只是对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查漏补缺。我会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以达到复习的最佳效果。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与整数的一致,都是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教学中,不仅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加以归纳,从而去较好地掌握知识。1.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去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课前让学生亲身经历购物,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一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才可能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做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历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掌握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索新知。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索、去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对 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 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开展深入的讨论和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 小数加减法 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练习内容回归生活, 商场购物小票 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发展,也是对计算器认识的提高。恰当引入用计算器计算,一方面拓展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一些本来无法进入学生探索领域的问题,成为锻炼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数学爱好的极好素材。另一方面,把用计算器与笔算、口算、估算结合起来,能让不同计算方式互相支持,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结果正确性的把握能力,增强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计算方式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是的,计算器对于学生既是老朋友,又是新情况。在生活中大多学生已经认识了计算器,而且也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器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认识、了解计算器,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或检验,老师不讲学生也能进行操作。教学中如何利用计算器操作一些学生无法探究的问题,感受计算器给数学研究带来方便呢?今天我利用课本55页的第9题,与生共同进行了操作,在操作中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收获很大。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计算教学是学生最感到枯燥无味的知识,但教材安排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教学。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两位小数乘一位整数的计算教学。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知道在实际的学情中,有大部分学生都会算小数乘法,知道当成整数计算,然后点上小数点,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算,竖式应该如何写还很模糊。就这一现象,我想如果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这样的问题没有挑战性,学生不会感兴趣,于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问题要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教学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当学生能以课堂主人的身份主演舞台时,用他们的理性主动诠释课堂,阐明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为课堂增色时,我们就应该放手了,可以尽情欣赏他们的表演。2.突出小数的位数的变化: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为这个把教学内容提前到例2之前进行,并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探索积的小数的位数与因数中小数位数的关系,二是判断小数的位数。 在判断小数的位数后选择了两题让学生计算,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的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3.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8×3时,学生不再感到困难,最后引导小结:笔算小数乘整数应该做到末尾数字对齐。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的思考,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能正确判断积里面的小数位数。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材选择学生熟悉的跑步情境,这样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归纳时,说的比较完整。在练习中,学生的计算正确率还有些不理想,有待加强。在计算中,学生由于计算的失误,在竖式计算中为将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引起结果的偏离。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复习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把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迁移类推到小数除以整数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种法则的异同,体会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课堂氛围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一个数除以10、100、100……的计算规律》教学反思:
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它的小数点向右(或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是从大量的具体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数学结论。这个结论一方面概括了众多实例共有的、本质的数学内容,另一方面为求一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的积(或商)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教学这一步有两点未处理好:一是总结规律的主体是学生,不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结论。二是学生总结规律需要经过从不完整到完整、从不严密到严密的过程,使用数学语言的水平要逐步提高。教学的任务在于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完善,帮助他们说出规律而且越说越好。通过说,进一步把握规律的本质内涵,学会使用数学语言。
《小数乘小数》教学反思:
笔算小数乘小数,这部分知识教材是这样归纳的,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在教学时,我分三个部分进行:一、知识的学习过程。通过复习小数乘整数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出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了积的变化规律,如2.05×4的计算方法,把它们看成整数的乘法计算,然后看2.05有两位小数,积就要点上两位小数。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议一议、说一说在小组交流中大多数会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推导,把3.8×3.2的因数3.8和3.2分别扩大10倍算出积是1216,要使积不变,积就要缩小到它1/100,所以0.2×0.3=12.16。在这个环节,学生初步感知了积的小数数位和因数的小数数位的关系,因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要从右到左点上几位小数。 二、知识的归纳过程。我们知道,当一个知识点刚刚有一点点燃学生兴奋的苗头的时候,教师如果顺着这个苗头直接就说出结果,那效果可能不明显,因为这个时候学生还没有把概念真正形成,他们只是得出一个较为浅显的表象,因此还要利用这种方法自己去计算,从而在这些例子当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积的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进而学生很自然的就归纳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看因数一共有同位小数,再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位数不够时,要添“0”补足。三、知识的巩固过程。教学时突出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在计算时简要的说出计算的算理,如计算0.29×0.07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按书写格式书写,而且要求学生说出 0.29×0.07,先变成29×7,再计算29×7的积,再看因数一共有四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点上四位小数,位数不够的添“0”补足。
《积的近似值 》教学反思:
注重创设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新的亮点,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我觉得能把看似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有趣,情境的作用尤为重要,在“积的近似值”的教学中,我始终注重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1.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本课教学我从个人买香蕉的例子开始,我告诉学生昨天我买了一点香蕉中,大家猜一猜我付了多少钱?我还告诉学生香蕉4.25元/千克,我一共买了2.5千克,你知道我付了多少钱吗?通过学生计算总价,结合实际经验叙述总价的具体含义,使学生充分感受求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引领学生主动关注自然和社会。 2.始终关注思考的主体学生。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我做到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在计算积的近似值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思考,先尝试自己解决,巧妙设计故意犯错用“=”、答题不用上“大约”,并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强调看清题目要求积应保留几位小数,强调取近似值中应注意用“≈”,答题中应注意用“大约”)。 3.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教学中我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一个数除以小数(1)》教学反思: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生较容易掌握。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却是个难点。而商不变性质正是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也是新知的最佳生长点。在教学中,复习旧知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表格的数据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这是学习层面的一个飞跃,但却是有根据、有基础的飞跃。学生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来说理,就证明了这个飞跃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只要紧紧抓住商不变性质这根线索,这部分内容就能轻松获得突破。
《一个数除以小数(2)》教学反思:
抓住本质, 化繁为简, 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第一、教学时我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将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化成小数除以整数)进行学习,注重“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要根据商不变性质先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 再反推出原式的商。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最根本的是要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算出商,教学中让学生在计算前多说一说除数和被除数要同时扩大到原数的多少倍,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几位。使学生习惯于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第二、课堂上注意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列出算式7.65÷0.85后,问学生“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你会算吗?自己先试试”。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思考出现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说算式7.65÷0.85的算理这个地方一定要使学生说清楚算理。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乘除法后进行教学的,使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扩展到了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迁移能力,观察、分析、判断以及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了更好地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在课前我让学生回顾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熟读法则歌:“混合运算要计算,明确顺序是关键。同级运算最好办,从左到右依次算,两级运算都出现,先算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怎么办,小括号里算在先,中括号里接着算,次序千万不能乱。”课伊始我先出示了4道整数的混合运算试题,让学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并进行计算,目的是让学生在切实的计算中重新感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为知识的迁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后面的探究学生明白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就掌握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就突破了。
《班级联欢会》教学反思: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运算符号和关系符号的重要作用。选用的符号不同,排列顺序不同,有括号与无括号,或虽都有括号,但位置不同,都决定了最后的结果不同,让学生认识到在做计算时,审运算符号和关系符号都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自己编题,并写在黑板上,学生就会感到特别可信,在编题的过程中就是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
第六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二)》
《复式统计表》教学反思:
《复式统计表》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统计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统计表,帮助学生继续学习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据分析观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对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这节课主要是教学认识和填写复式统计表,并对复式统计表做简单的分析。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认识复式统计表,使学生学会看表、填表。所以在新课的导入活动中我先出示了3张青云小学五年级兴趣小组人数的单式统计表,让学生先尝试将3张单式统计表合并,在合并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感受复式统计表的形成。在复式统计表形成之后让学生找找这张统计表的整体结构和单式有什么区别,使学生加强表头的学习。横栏表示什么?竖栏表示什么?表中的每格数据分别表示什么,并让学生自己详细的说说合计和总计是如何得来的,怎样避免计算出错,如何验算。接着让学生在已形成的复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兴趣小组,如何增加?增加后数据有何变化?最后让学生将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复式统计表表示数据的优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不足之处:练习我主要完成了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2道小题。在练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主要出现以下问题:1.对于数据统计的方法基本都能掌握,但是对于合计和总计的结果,学生较差的计算能力又一次暴露了,虽然在新授课时,学生自己强调了总计是可以验算的,但是在实际练习中,学生都贪快,没有进行验算,导致结果出错。2.学生对于收据的收集和整理很不擅长,在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时,发现部分学生只会填写表格,几乎不会收集数据,经过引导后,学生才说出了几种方法。3.对于在统计班级学生想学习的乐器情况时,班级纪律有些凌乱,有些学生在其中捣乱,有些学生没有参与,导致最后的数据出错。
《复式条形统计图(1) 》教学反思:
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习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单式、复式的观察、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也感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更能清晰地比较,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个教学重点,重视制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进行巩固与扩充。因此,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完成了统计数据、制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并放手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列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这几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因此本节课我开门见山,先是回忆了这几种策略,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策略的好处,从而引出了课题。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1.课前没有去开好电脑投影等设备,导致没能准时上课,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实物投影呈现学生结果时,投影不会使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只能让学生口头表达想法,没能直观的有序和无序这两种列举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比较空洞。2.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够积极。在语言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不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比较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导致在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就像一潭死水。几位老师也给出了意见,在学生讨论不热烈的时候,可以下去加入他们的讨论,让他们知道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有几个组讨论起来了,可能就会带动一个全班讨论的氛围。3.上课比较随意,尤其是站姿,没有气势。在上完课后,几位老师模仿了我的站姿后,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颓废的感觉,在之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改进。4.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读题后就要求找出一种围法,这里可能放的过早,应该要让他们正确审题,明确要围得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和宽都是整米数。由于我的急于求成,想让学生先得到如何判断所围长方形是否符合条件即“长+宽=11米”,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5.学生的读题不够整齐响亮,回答问题不够完整。以后要在课堂上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6.讲的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对于一些问题引导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容易偏离问题。7.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从回答人数来看只有接近50%,没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还有在学生练习时,我走下去检查时,通常就是站着看一眼,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没有亲近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线段图第一次正式出现在教学中,让学生的认识由直观具体的“图”向较为抽闲的“线段”过渡,在设计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让学根据以往的知识,理清数量关系,讨论得出线段图的画法,明确一条线段表示一个数量,两条线段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个联系可以从信息里得到。在单页“问号该标在哪儿”的讨论中,明确了问题不同,问号所在的位置就会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本节课无论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教学问题,还是解决问题,甚至是找不到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我都是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探究完成。而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起探究的欲望,不断地提升着学习的能力。其次我对例题的出现进行了调整。教材是直接出现线段图,而我是将线段图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发现线段图的奇妙作用,从而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线段图,并产生要学会画线段图的迫切愿望。最后,我在练习的设计上也侧重在同类问题的对比上。通过对相差关系线段图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不同的线段图,有不同的图意。并能正确的看懂线段图,明白线段图所提供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学生可以学会分析线段图,尝试解决问题。
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数(1)》教学反思:
要让学生较快较好的学好用字母表示数,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感到,我们学习的就是我们身边的数学。使学生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我认为,从实物的个数抽象出自然数是学生思维的一次巨大的飞跃,这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从数再到字母,又是学生思维的一次巨大的提升。所不同的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弱,刚开始学习时对数的理解很模糊,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接受起来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较为容易一些。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公式练习》教学反思: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见的数量关系、周长与面积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让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彼岸是简单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第1道例题通过摆三角形,逐步抽象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摆三角形所用的小棒的根数,使学生初步理解字母可以表示任何自然数。第2道例题通过实际问题,逐步抽象出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第3道例题学习用字母表示公式,并介绍了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中,具体的数和字母相乘,1和字母相乘,以及相同字母相乘等的简便写法。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却不怎么好。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省略乘号写出各式子问题较大。如b×1应该简写成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1b,没想到1乘任何数还得原数;x×x应该简写成x2,可学生却往往习惯于只省略乘号写成xx或是否2X,这个原因可能是我自己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和孩子讲解好2X和X2表示什么,下次要是再教学,这里一定要多强调一下。还有如(a+b)×2应该简写为2(a+b),而学生却常常会写成(a+b)2,忘记将数字放在字母的前面。2.作业格式错误。部分学生求图形周长和面积时列式结果均正确,但却不喜欢将已知数据代入计算公式求值的格式。但是这个格式利用一点时间一定要改过来的,要不对于后面的解决问题就没有办法再教了,所以这里真的不行我觉得通过放慢步子一点点把基础打扎实了还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并不是重视学生会不会算,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学生的格式是否正确。作业中还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作业中给出了它相邻两边A和B还有一个高H,学生对于这样三个信息不会取舍,这也说明在我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一些无效信息的练习太少了或者是在学生三年级时对于周长这一概念没有理解的很到位。
《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理解,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及简洁性。教材选择的例题提供了一个用小棒摆简单平面图形的活动情境,直接提供了用字母表示的已知信息,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已知信息,列出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摆a个三角形与a个正方形一共用的小棒根数,这样安排,一是便于学生主动沟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根据数量关系表示数量的能力;二是在引导学生累出两个不同的表示共用小棒根数的式子后,便于学生根据具体的题目理解“3a+4a=7a”,有利于启发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的指示分析列出的“3a+4a”和“7a”之间的关系,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3a与4a的和就等于7a。“试一试”继续利用例题的情境,提出求两积之差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在例题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理解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方法。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了例题和试一试之间的联系,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根据例题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练习设计中,考虑到由易至难的练习原则,从简单的计算开始,再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练习,最后还安排了一组提高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如“3a+4a-a”这类题,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吃得饱、吃得好”。
《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上册p108-109探索规律“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探索并发现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围成的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字母式子表示关系。使学生经历探索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面积与相关钉子数间的关系的过程,体会规律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体会归纳思维,体会用字母表示关系的简洁性,发展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规律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重点:探索钉子板上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综合、归纳多边形的面积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课上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比一比、议一议、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讨等方式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导多边形内钉子数是1枚、2枚、3枚……的情况,最后得出一般结论。整节课不是老师讲授知识,而是学生探索规律,学生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全过程,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中利用现代科技技术辅助教学,真实地展现了学生研究的全过程,适时给予点拨。学生体会到在研究的过程中,从简单情形入手,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活动,发现了规律。学会从各种不同情况的多边形中研究,善于发现不同多边形中的共同点,比如形状、大小不同的多边形中都有几个钉;发现的不同关系式中的共同规律。在探索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一定要注意认真观察、反复比较,举例验证。表示规律时一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它具有简洁、明了、易记的特点。
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
《整理与复习(1)》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包含小数乘除法、位置、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以及植树问题。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遵循《标准(2011)》规定的内容领域和教学顺序,把分散的学习内容适当归并,整体呈现,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成功之处:1.注重知识的整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小数乘除法的复习中,既要把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进行比较,又要把整数乘法和整数除法进行比较,从而沟通新旧之间的联系,既有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纵向之间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整。另外还要连带复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数位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学生特别容易出错,因此在复习中要予以重视。2.突出重点、难点和弱点,查缺补漏。在总复习中,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容易出错的问题、理解混淆的问题。如小数乘除法的计算中要着重复习小数乘小数中积的小数不足需要补0的问题、小数除法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及商中间有0的除法;复习简易方程时主要复杂方程的解法以及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特殊方程的解法等;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注重计算公式的理解记忆,特别是逆向思考的求三角形的底或高,梯形的上底、下底或高的方法等。不足之处:由于时间紧,课时不足,导致复习不全面,出现变式问题部分学生不知如何解决。再教设计:针对每学期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每单元考试所占用的时间放到周末,让学生在家完成,节约出时间以备弥补期末复习时间的不足,复习仓促,导致学生考试成绩的情况。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是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图形面积计算的整理与复习,在教学设计上首先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归纳和总结,通过回顾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哪些第四、第五单元的数学问题,关注学生是否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采取多种形式整理知识简洁易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回顾过程中使学生有所进步。其次,在练习的设计中,把习题分为三部分,注重单元知识综合运用,既有形成技能的题目,也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同时,注重学生解题过程,每做题之前先对题目进行观察,了解题目要求及所需解题策略。最后,再次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对照前面整理的大纲进行知识建构,让学生谈感受及梳理知识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在汇报及交流中让学生自动自发站好位,在分享学生们的知识成果的同时,课堂的生成更为精彩,他让我了解到不一样的角度、高度看待问题结果的不同,只有学生积极认真的思考整理,才有这么多个性的知识结构。本节课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的方,如在练习的处理上可以以点带面,而不是道道都用精讲;学生汇报时的语言需要加强训练。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相关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周长的认识》说课稿09-01
圆的周长说课稿(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9-01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优秀6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30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通用22篇)09-06
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作文12篇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