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

时间:23-04-12 网友

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

随着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振奋人心的生机和活力。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以校园网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设一种新的情境,学生通过与教师及同学进行协作、对话与交流,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正因为如此,多媒体网络正以空前的速度和深度在教育领域中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的角色也从根本上发生了重大转变。

一、身体力行,成为网络资源的建设者。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但这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它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但是它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能把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缺乏主动的思考、探索能力,其自主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随着Internet网络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它是围绕如何帮助学生的“学”而展开。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处于中心的位置,教师应围着学生转。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即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大脑各区交替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活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合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学习,促进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网络资源课单元与传统的课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信息技术由作为教师讲解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作为教学中介的媒体的作用发生改变,从教的角度向学的角度的转变。网络资源是必须按新课改的要求,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网络资源课单元从某种意义上说最终就是营造一种环境,这个环境是学生直接面对的,用来进行自我探究,发现问题、巩固知识、养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力与品质的地方。

营造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环境,其精髓就是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比传统的课本有诸多的优势,它可以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通过超文本技术、交互技术、智能技术等开发出比课本更精彩、更便于学生学习的网络课程。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熟练掌握flash、Authorware、Firework、Dreamweaver等多媒体制作工具,深层次挖掘教材,全方位搜集素材,立足学生实际,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一流的网络课程,使教师本人不仅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网络资源的开发者。

二、率先垂范,成为学生知识的领航者。如前所述,大众传媒的多样化,教师作为信息源的垄断地位不复存在,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应尽快适应这种变化。网络能够传递知识,传播信息,但网络还不能针对学生的需要,对知识、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无法把智慧和能力教给学生。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需要通过学生学习,需要学生主动的加工过程。这就有赖于教师教给学生以一种批判、创新精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教会学生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去整合各种知识;教会学生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自我再创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完成知识的内化。

为了利用网络提供的的共享资源,教师可以事先指定信息查找的范围,让学生在课前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自己去搜集有关的信息,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公布,实现师生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学习的主体作用,而且学习目标也从学会知识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一文,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广泛搜集与这篇课文有关的信息资料。搜集的过程也是自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很快就能了解到这篇课文的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白人要购买印第安人的领地,酋长西雅图写了一封回信,后来根据信的内容整理成一篇有史以来最为著名的关于环境问题的演说。文中西雅图首先饱含深情地叙说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神圣的,然后强烈要求白人要善待河水、善待空气、善待动物。最后强调其实这片土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这片土地,使整个演说得到进一步升华。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搜集还了解到印第安人崇尚自然的民族传统,了解到西雅图这座城市的地理位置及终年积雪等特点。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各抒已见、口若悬河,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可见,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处理、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创新。

三、共同协作,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协助者。未来社会里,学会与他人合作,就意味着成功。网络时代,不仅要求人有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是不能传授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才能发展起来。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多实践、多体验,这不是网络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组织和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协助下,才能完成学生的探索、实践活动。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怎么教,更注重怎么学,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交互式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获取信息已不仅仅依靠教师,它可通过网络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量,为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身潜能,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把“智能”转化为“智慧”。教师已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师更需要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能力,真正体现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的更好的现代教学思想。一是教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些人机交互型的课件,对编入的动画加以解释,分段的做好录音教材,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如FLASH)生成一个可执行的程序。学生课堂就可以在课件的引导下自学了。如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小鹿的玫瑰花》一课,教师可以用FLASH制作一个配有分角色课文朗读录音动画片,同时建构“教材分析”、“学习探究”、“知识拓展”、“日积月累”等模块,让学生在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学习,课堂效果较好。二是网络教育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小组讨论”的合作方式,出现了“作业互助式”、“任务分工式”、“切块拼接式”等多种合作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合作,自制幻灯片、投影片、多媒体小课件等,制作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控制,自己制定研究方案,自行探索和研讨,切实处于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中。作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件进行评比或者学生自评,好的要表扬,差的要指出缺点。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立足实际,成为学生学会生存、适应社会的引导者。教育培养的应是社会的人,网络是虚拟社会,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与社会沟通,可以从许多方面打破学校与社会相脱离的状况,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的社会交往。为更好的完成学生的社会化,仍需要学生自己走进社会现实中去。一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指导学生学会以真、善、美和自由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新生活的创造者。这种帮助、引导是即时的、现场的,是网络无法实现的,惟有依赖教师的亲身经验总结和智慧才能够得以实施。比如目前倡导的和谐教育,它是网络无法实现的。这就要继续教师时刻注意自身建设,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建设好教师的精神家园。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繁荣知识、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加强以“求是、求博、求精、求新”为主要内容的业务教育,搞好新课程实施的通识培训,以过硬的水平塑造良好的教育工作者形象。同时还要求学生要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欢迎。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书本上有关诚信的内容外,还应该把社会当作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大课堂,教育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上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做人要诚实、讲信用的观念。
二是网络教育并不能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只是起辅助作用。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现实,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网络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从高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中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五、去伪存真,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呵护者。Interrnet是一座信息资源的宝库,但由于Internet的浩瀚与开放,不良的信息也掺杂其间,甚至泛滥成灾。学生的鉴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对虚拟网络世界十分感兴趣。特别对网上聊天、网上游戏有一种痴迷。若学校和教师不有效的对信息源加以净化,将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危害,对未来的社会造成极坏的影响。由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学生心理上的迷惘、问题越来越多。由此,一是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控制、净化信息资源。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网络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媒体观,加强学生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及其它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有责任的使用网络。学校还要在校园网中建设自己的信息资源网,对学生浏览的Internet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和整理,保持信息的有益、有用和获取信息的高效率。二是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网络教育,代替了教师许多传授知识的任务,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这是网络所不能的。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些有益的网站和信息,还可以和他们一起上网、聊天,一起做网页,有意识的引导他们选择健康、适宜网上内容,对网上垃圾进行有效的批判。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帮助中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对善恶是非的心理判断能力。

总之,网络教育时代的来临,对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在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中,指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环境管理)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相关文档:

(环境管理)网络环境中的中小学教师角色转变04-12

2023年物业公司环境管理工作总结3篇07-31

物业环境管理部职责(3篇)07-31

2023年环境管理工作计划09-16

环境管理工作计划09-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