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重大项目研究
加强课程开设 优化课程管理 保障课程实施质量
----“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研究”评估验收总结材料
武汉市育才高级中学
课程设置是学校培养人才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更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力度的反映。作为“学校课程开设与管理研究”项目样本校,我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一、整体规划高中课程,确保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
湖北省进入新课程以来,我校十分重视高中三年课程整体规划,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任组长,分管校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开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经对学生调研和项目组专家一起研究,学校制订了育才高中三年课程规划,涵盖了八个学习领域,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选课指导制度。在课程开设方面,学校确定了三个重点:
一是开齐必修课程。重点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及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课程。
二是开设选修课程。学校多年来重视校本课程选修,根据不同学生个性要求,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每学期推出几十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确定高一、高二年级每周2节课时间上校本选修课,打破班级建制,施行走班制。学校每学期对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总结评比,评出实施校本课程先进个人,在全校大会上表扬和奖励,同时对校本课程课时津贴和师资上给予倾斜,在师资不够用时,还聘请了一批校外兼职教师,学校还经常选派教师到外省参观学习校本课程实施好的做法与经验。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在前期实践基础上,我校开设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生源和条件的改善,有的校本课程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学校根据新课改拓展了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渠道,丰富了选修Ⅱ课程。
二、开齐必修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新课程设置了八个学习领域,内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学校将“开齐必修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首要任务。
一是积极开设通用技术课。在市、区教育局的支持与帮助下,学校投入110余万元建设了五间通用技术实践室----技术设计与探究实践室、技术制作与实验实践室、汽车模拟驾驶室、简易机器人制作实践室、电子控制技术实践室,满足通用技术课程两个必修模块及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需求,并将三名物理骨干教师转岗为专职通用技术教师。为了满足当前该课程中技术与设计必修模块设计思想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需求,每周排两节连堂课。
二是认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也是我省“点上突破”的重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家长、社会积极配合,也需要学校内部各部门相互协调,考虑到这一点,校长牵头成立综合实践实施领导小组,推进活动的开展。下设工作组,选派一名学校中层干部负责,具体实施各类活动,并将一名优秀的政治青年教师和新进大学生转岗为综合实践专职教师。在实践中我校逐渐探索出一套比较切合学校实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办法,每个年级70%的教师被学生选聘为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并产生了一批“青少年的性取向”、“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现状”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优秀课题。我校按照“高一走进军营、走进社区——高二走进新农村、企业、科技馆——高三走进博物馆、成人门、高校”并结合丰富的学生团队活动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
三是按要求开设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并按教学的实际需要给足课时。
四是坚持文理分科后非高考学科的修习。十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文理分科后,理科继续开设政治、历史、地理,文科继续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进入新课程后,我校严格按照湖北省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开设课程,制订了《武汉市育才高中非高考学科模块教学要求》,明确各非高考学科应该完成的模块教学任务及学分(含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强调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理科生必须完成政治、历史、地理对应课程模块的学习,文科生必须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对应选模块的学习,直至获得相应学分。
为了保证以上课程的实施,我校严格控制传统高考科目的周课时数,对学生的课后作业量也进行了限制。我们希望通过必修课程的全面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好选修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的本质是个性化发展,高中新课程设置的选修系列,赋予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品质。
一是加强选课指导,建立选课导师制。学校选课指导中心精心规划,研究制定了我校的«高中新课程学习指导手册»,并印刷成书,其内容包括:高中课程结构及设置意义、高中三年课程设置、高中毕业所需基本学分、高中各科选课指导、校本课程(选修Ⅱ)选课指导、学生选课须知、高中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学校将该手册发放给学生,让其明确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的基本要求,同时给每位学生配备选课导师,帮助学生更好地制定好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学习计划,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课程。
二是深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我校自2003年来,根据不同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学校每学期推出了几十门丰富多彩校本课程,开设选修超市供学生自由选修,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几年来,从校本课程的学习中,一批批学生脱颖而出。并已形成了“插花的艺术”等30门校本课程教材。
在前期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所需求的校本课程,只需要10节课左右就能完成,没必要用一学期的时间;少数学生“身怀绝技”,而且很乐于与其他同学分享;部分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课程性质。于是本学期我校开始尝试开发微型校本课程,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和学生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教师开发了“魔术表演”、“饮食与健康”等微型校本课程;学生自主开发了“服装搭配的艺术”、“Ibook制作”等校本课程,由学生来上课;将“模拟法庭”、“话剧表演”、“音乐制作”等社团纳入校本课程。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深受欢迎,开发校本课程的学生也成为校园明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目前很多学生纷纷申请开发校本课程。《长江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媒体十分关注,进行了专题报道。
三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必修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手段。六年的实践,为必修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通用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为了开好通用技术课,给学生更多个性化发展的空间,我校将通用技术中汽车模拟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实践、电子控制设计与实践等三个选修内容纳入到校本课程中开设。从高一开始,体育课就实行必修+选修穿插进行,将每个年级10个班平均分成五组,同组的两个班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让4位体育教师根据学生选择的模块(如篮球、足球、乒乓球、形体舞蹈、跆拳道等)进行模块分组教学,满足学生按自己兴趣选择修习的需求。同时另外拿出固定的课时各年级交叉,让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学生自由组合,踢足球、打篮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跳校园交际舞、啦啦操……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痛痛快快地玩,做到张弛有度。正因为有这样的平台,我校学生先后荣获武汉市中学生啦啦操比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学生跆拳道锦标赛总决赛团体第一名。
四、严格学分认定管理,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
我校自2003年起实行学分管理,这为现在新课程背景下学分的管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分认定是高中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环节,学分认定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质量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水平。我校制订了严格的学分认定程序,并加强对学分认定的领导与监督。
一是成立学分认定管理机构。在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下设学分认定小组,专门负责学分认定的组织、审批与监督。不合要求的学分认定,坚决打回,重新认定,并追究有关教师的责任。
二是制订了严格的学分认定程序。学分认定从出勤、修习过程、模块结业考试成绩三个方面予以考核,结合不同领域的特点,制订了各领域学分认定量化表,注重修习过程的评价,要求各教师加强过程记载,做到学分认定有据可查;为了能充分反映学生的修习过程及修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的管理,将各项内容按该项总分一定的比例分成A、B、C、D四个等级,三项等级必须都在C以上(含C)才可获对应模块学分。出勤或修习过程为D不能认定学分,必须重修;模块结业考试为D,学生按规范的程序参加补考,补考合格后再认定学分,但等级只能是C。每个模块修习结束后,学生、家长将收到一份由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签发的学分报告单,报告单包含学生修习该模块的具体表现和成绩,都以等级的形式呈现。
三是充分利用湖北省学分认定网络平台开展学分认定。在省网开通前,我校模块学分认定的情况及时在学校课程管理网上予以公示,接受学生及家长的监督。现在我们直接利用湖北省学分认定管理系统进行学分认定,并留有纸质材料备查。
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也无论是高考学科,还是非高考学科,一律按以上程序进行学分认定。通过严格的学分管理制度,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五、深化教学研究,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既要开齐必修课程,又要开好选修课程,势必会减少“高考科目”的课时,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怎样让教学质量又能得到保证?这是我们最担心的问题。这就回到实施新课程的核心问题----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
实施新课程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好新教材与高考的关系?如何提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效率,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课堂才应该是新课程的课堂,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课堂,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课堂?纵观全国已实施新课程的省份(地区),我们发现,教材可以多样化,教材也在不断更新,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颁布10年以来一直没变。于是我校提出了“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高效课堂”的新课程实施策略,大力开展基于课程表标准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一是撰写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在每进入一个新的模块教学前,要求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核心撰写模块课程纲要,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元素,让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该模块的教学,并要求教师按照模块课程纲要组织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避免盲目加宽加深。
二是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观察。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按照新课程理念制订了“武汉市育才高中基于课程标准的‵313X′课堂观察量化表”,即三个维度(教学策划、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活动),13个视角,若干个观察点。间周一次,以备课组为单位分维度进行课堂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与研讨,并请专家全程参与观察与指导。通过观察与研讨,让老师明白新课程的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将新课程思想落实到每一节课。在学期末分批举行全校范围了内的课堂观察观摩活动,让全校教师都来观摩某一个组的课堂观察活动,并参与其中的探讨、评价环节。
三是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高效课堂。我们计划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堂观察活动后,初步形成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在实践中不断的调整、完善,构建基于课程标准的高效课堂。
与此同时,学校校投入100余万元,为每间教室配备了包括电子白板、液晶投影仪在内的网络终端教学设备,为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一台,实现了日常教学的“班班通”、“人人通”,提高了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投入30多万元了建设多功能地理专用教室、数字化实验室各1间,以适应以上学科实验教学、体验探究性学习需求。2012年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又投入100多万元建成了国内一流的云端教室,建立教师云空间,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同时为校本研修提高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支撑。
几年来,由于我校注意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年年攀升,一大批学生升入各级各类名校:2012年曲云瑶同学凭借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敲开了六所全球排名均在前60名的美国名校的大门;2013年陈楚宁同学因人文素养较高被香港大学录取,徐正阳同学因创新能力突出被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录取,并享受全额奖学金;今年高考,李少鹏同学以663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录取,《武汉晚报》报道“李少鹏放出今年高考的ˋ最大的卫星ˊ”;2011年高考,我校以市级示范的生源一个班有5名学生考出600分以上;2012年,我校首届省示范生源参加新高考,一本上线83人,上线率20.4%,二本上线204人,上线率49.6%,本科率83.9%;2013年高考,一本上线128人,上线率28.4%,二本上线249人,上线率55.2%,本科率85.8%。
“遵循教育规律,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做教育应该做的事。”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育高人将在各级领导的指导、帮助和各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继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认真实施新课程,努力实现学生的高水平差异化发展。
2013.10
《加强课程开设优化课程管理保障课程实施质量》相关文档:
劳动实践课程实施方案范文(通用5篇)09-02
大学生课程学习心得体会09-02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篇)09-05
网络课程培训心得体会(通用6篇)09-07
学校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7篇】09-08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09-11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篇09-11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优秀8篇09-11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5篇09-11
网络课程学习心得体会6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