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以来,徐志摩作品中被中学语文界所接受,恐怕只有《再别康桥》这首诗了。这首诗是在1993年在教材首次当选,新中国成立后又随即消失。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开展,这首诗又重新出现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实践证明,这首诗已成为众多白话文学中经典之作。全国上下有许多语文教师就是用《再别康桥》这首诗开公开课而名扬大江南北,每年关于这首诗解读之类文章也有多篇出版。“徐志摩热”推进与语文教材深入改革,使得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再别康桥》这首诗,使它成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新篇目之一。
一、《再别康桥》教学实践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再别康桥》教学只是一些简单介绍,围绕写作背景、艺术特点、思想内涵等方面来教授。在教学内容上,主要认为这篇诗作在思想内涵上传达出了作者离情别绪;在教学方法上,多是采用讲授法,注重对这篇诗作诵读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育界对于《再别康桥》教学处理呈现出了多样性、多角度视角。笔者选取了15篇典型名师教案,将《再别康桥》教学处理分成二个类型:一是一线名师教学实践;二是新生代教师教学实践。
(一)一线名师教学实践
1.以诵读为主线,剖析诗歌“三美”特色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师对《再别康桥》接受完全受人教版教师参考资料中接受视角影响,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来把握诗歌语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侧重剖析诗歌“三美”(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又侧重理解作者在这首诗里寄托情感,主要以对康桥离情别绪为主。比较早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是武汉文华中学王先海老师在《中学语文》上发表一篇文章。王老师对于这首诗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触摸作者内心世界,感知语言韵律感、品味文章意境美。史建筑老师在2019年发表《在诗王国里自由飞翔---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这篇文章里整个教学设计体现出来思想是:既有效地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同时又依据学生情况,积极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他们主动性来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讨诗歌内涵。著名语文教师程翔在执教《再别康桥》这一课时给笔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印象。他教学过程如下:(1)指导诵读,体会语文好玩。(2)用动作加以辅助,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内容理解。程翔老师在执教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通过一个带有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毛遂自荐。李镇西老师执教《再别康桥》这一课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内心接近文本、接近作者,使学生对于这首诗共鸣在朗读中产生。
2.对于《再别康桥》持“无显性目标”教学
郑逸农老师在执教《再别康桥》时立足于剖析“非指示性”教学,提出“六步”教学方法,即自读---定向---研读---讨论---交流---引导---反省。文勇老师在《再别康桥》课堂实录中也没有制定明确教学目标,主要向同学们补充作者及背景介绍,上课不受拘泥、不拘一格,主张与学生平等交流对话,活跃气氛打开学生思路。但是,他并不是完全将希望寄托在与学生对话上,他对《再别康桥》整首诗基调把握堪称准确,不受任何俗套影响,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很容易地感知到这首有别于中国传统离愁别绪诗歌:徐志摩告别很潇洒。
(二)新生代教师教学实践
2019新课程改革启动后,语文新课标着重提出了全面培养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基本要求。诗歌作为民族精神与文明传承重要载体,教师希望学生能通过诗歌阅读与鉴赏,提升自己语言运用与表达能力并以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广大语文教学实践者尤其侧重于对诗歌尤其是新诗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积极剖析。2019年以后涌现出许多优秀新生代教师。
1.在诗歌教学中采用音乐辅助法,提高学生对诗歌兴趣
正如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培养》中所言:“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最好媒介是诗歌,能欣赏诗人们不但能准确了解其他文学,而且也决不会认为自己人生是枯燥无味。”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也指出:“与智力相关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最关键问题是引发学生产生剖析诗歌浓厚兴趣。最早采用音乐辅助教学是2019年邬建芳老师(国内新生代语文教育领军人物之一),她在执教《再别康桥》这一课时,通过一个诗意灵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会文章诗意,并要求学生学会用诗意化语言表达出自己对这首诗感悟,鼓励学生即兴创作短诗并在宛转悠扬音乐中吟诵出来。黄小娟老师在唱中执教了《再别康桥》一课,根据《再别康桥》三美“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将课文内容完全与音乐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缓缓音乐声中品味诗歌优美意境,活跃了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悟、领会感知诗歌优美意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效果。
2.从诗歌意象方面解读《再别康桥》
语文特级教师陈日亮对于《再别康桥》这篇文章进行了自己独特剖析,侧重解读这首诗意象。比如在讲“金柳”时,认为“作者此次离开康桥时情感是有别于中国传统离别诗忧伤之情,作者心里是带有一种初次相逢甜蜜感。这种甜蜜感是可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来。但其实整首诗应侧重剖析三四句,诗主要意象是体现在‘波光里艳影’金柳,而不是单单金柳。”他同时也指出,整首诗一共有四个诗节,写到“水”,自然而然会让人们联想到“柔情似水”这四个字,所以诵读这篇文章要饱含深情温柔,用抒情浪漫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3.运用多媒体辅助诗歌教学,体现图文并茂特点
新课程改革后,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语文教学模式最大突破,这里多媒体包括网络教学、计算机教学等等。因此对于《再别康桥》执教,多媒体辅助教学被许多新生代老师积极采纳。严声明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借鉴了著名教师余映潮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美美地倾听诵读;美美地品味感悟;美美地仿写、解读这首诗。严老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能力,注意插入背景音乐与诗歌意境转移沟通,在掌握诗节奏与韵律基础上,进而领会诗歌淋漓尽致展现出来“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褚慧敏老师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再别康桥》可以尽现“康桥之美”。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康桥”外观以及作者融入情感,给人一种身其中感觉,从而拉近了康桥与学习主体――学生距离,引导学生清晰地解读感悟这首诗。 二、《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能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真正地体会诗歌之美,引导学生学会品美、悟美,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时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阅读规律。诗歌阅读围绕三个方面:情感、意象、意境。作为中国新诗史上里程碑---《再别康桥》这篇经典诗歌充分展示了以上魅力,在诗人心中,康桥不仅仅是那座桥了,而已成为一个理想人生境界化身,一个旧情感符号,自然风光成为其生命精神阵地。徐志摩“为艺术而艺术”进行创作,他创作注重“美学”,并将其摆在核心位置,这一举动对中国格律诗发展做出了贡献。《再别康桥》之所以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因为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浓厚思想情感,而不是完全取决于它独特“三美”艺术。然而,在大多数教科书中只有一个公认观点:“离开康桥依依不舍”,而对于其他情感则基本上忽略了。再者,《再别康桥》为中国新诗史提供了一种区别于其他离别诗新意象,比如“金柳”、“水”、“彩虹似梦”、“云彩”等等,对于诗歌意象剖析解读,陈日亮老师在这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比如“金柳”这个词主要意象体现在“波光里艳影”;“水”会让人联想到“柔情似水”;“彩虹似梦”其实是“天上虹”,虽然短暂但却美丽,能在“潭”中慢慢沉淀,“梦”这个意象代表着对美好过去种种回忆,在这种新意象中读者感受到不是离愁别绪之情而是潇洒飘逸新感情、新意象。最后,教好一首诗,最重要是把握她意境美,《再别康桥》这首诗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构思别致巧妙,堪称意境美典范。诗歌中“河边婀娜多姿金柳”、“清澈碧清泉水”、“夕阳下绚丽云彩”、“照射在波光里艳影”等构成了独特深邃意境。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诗歌意境,进而感受诗人笔下那座灵性、有生命康桥。秉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如果能对诗中独特意象、独特思想情感与深邃意境进行更深刻地思考,那么就可以更深层次地发掘诗歌人文价值。
(二)教给学生诗歌阅读方法。诗歌阅读首先要注重朗读,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朗读节奏、韵律、重音等方面技巧。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时以领会诗歌主题为主线,在课堂上注重对诗歌朗读技巧掌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并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掌握阅读、朗读方法,采用边诵读边深化感受方式,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掌握独特意象以及诗人独特情感,并在审美上获得愉悦。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用心灵之声创作诗歌可以很好地提高人民高尚品格、启发人们情操行为以及对人类高尚著作产生影响。”
(三)在诗歌教学中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方法。新世纪,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对文学阅读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文本,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地删选材料,提升学生精神世界,提高文化鉴赏品位。朱光潜先生就说过:“我们可以首先从阅读诗歌开始培养提高我们文学素养。只有通过学会阅读鉴赏诗歌,我们才能自然而然地鉴赏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诗歌有着区别于其他文学独特气质:纯粹严谨,细微精致。诗歌以它简短凝练语言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思想底蕴丰富,音乐节奏强,富有韵律美。诗歌饱含联想与想象,因此通过现代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及其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品味优秀语言魅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及提升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主体,将自己阅读体会与作者在文中展示思想内涵结合在一起,鉴赏《再别康桥》等现代新诗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
(四)教师作为教育者应当真正切入自身之生命,深入理解诗歌,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记》所言“善歌者可让人继其声,善教者又可让人继其志”讲就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新课程改革要求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主体,以诗论诗,才能让学生真正触摸到作者内心世界并体会其当时思想感情。
徐志摩《再别康桥》自出版后一直是现代文坛评论热点,人们对它剖析热潮一浪接着一浪。《再别康桥》编入中学教科书后,人们对它思想倾向、创作背景、艺术风格、文学史意义进行剖析研究,并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再别康桥》这首诗教学时能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阅读规律,教给学生诗歌朗读方法及鉴赏方法,并坚持“创意”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趣味盎然,生动丰富,那么学生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理解接受也会呈现多元化局面。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3、蔚蓝的天空虽然美丽,经常风云莫测的人却是起落无从。但他往往会成为风云人物,因为他经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精品文档3页》相关文档:
教学实践的心得10-26
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10-26
教学实践总结(精选7篇)10-26
大学生教学实践心得体会范文(3篇)10-26
《再别康桥》教学实践与反思精品文档3页12-12
教学实践的心得范文十篇01-01
2022年语文教学实践心得体会7篇01-03
教学实践基地挂牌仪式上的讲话01-29
大学生教学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五篇03-15
大学生教学实践心得体会范文五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