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课计划及教案

时间:23-05-30 网友

经典诵读活动计划

五年级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读书日时曾讲“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一、目的与意义: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指认式诵读中扩大学生识字量,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各科知识,激发阅读兴趣,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诵读、识记能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多读多背传统经典美文,并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民族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让学生在诵读中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营养之源。

二、兴趣小组成员:

五年级学生中选拔。

三、活动时间安排:

每周星期一下午第三节课

四、活动地点:

教室

五.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

《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论语》等,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诗文经典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等。

6、指导教师:

七、教学要求:

1.教师认真的准备好每一次活动,要求知识通俗易懂并有一定的兴趣性。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对国学经典爱好。

2.学生不得旷课,学生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3.学生积极和辅导教师进行配合,以便使经典诵读兴趣活动小组开展的具有生动性、活泼性。

八.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1、每天利用早读课进行10分钟的国学经典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背诵量目标。

2、语文课前两分钟诵读或背诵古诗词;

3、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九、具体工作措施:

1.上好经典诵读兴趣活动课,做到“四定”。即定内容、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色,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完成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学有所长,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国学经典的了解与热爱。

3.经常督促学生完成一些学习经典诵读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并在此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平时将定期不定期的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经典诵读内容,以此推进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热爱与兴趣。

4.对小组的课程做出规范,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为主要内容,不让学生放任自由。

5.培养学生的特长,并在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十、活动具体安排:

第一、二周(9.1—9.11)|《弟子规》

第三周(9.12—9.18)|《第子规》

第四周(9.19—9.25)|《弟子规》

第五周(9.26—10.2)|《石灰吟》

第六周(10.3—10.9)|《悯农》

第七周(10.10—10.16)|《出塞》

第八周(10.17—10.23)|《三行》

第九周(10.24—10.30)|《七律长征》

第十周(10.31—11.6)|《秋思》

第十一周(11.7—11.13)|《长相思》

第十二周(11.14—11.20)|《泊船瓜洲》

第十三周(11.21—11.27)|《七律长征》

第十四周(11.28—12.4)|《弟子规》

第十五周(12.5—12.11)|《三字经》

第十六周(12.12—12.18)|)《唐诗三百首》

第十七周(12.19—12.25)|经典诵读活动展示

十、检查评比

学校将不定期对各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对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形成特色和成效显着的个人进行表彰,以此推动整个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一周

《弟子规》1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2、教孩子孝敬父母的做人规范。

教学重点: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总序、入则孝

1、诵读《弟子规》总序

2、诵读《弟子规》入则孝

二、讲解总序、入则孝

三、吟诵重点语句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四、讲名人典故

《李密辞官》《陆绩怀橘》《杨震拒贿》《汉文帝亲尝汤药》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第二周

《弟子规》2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出则悌、谨。

2、教孩子关爱兄弟、尊敬长辈的做人规范。

教学重点: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出则悌、谨

1、诵读《弟子规》出则悌

2、诵读《弟子规》谨

二、讲解出则悌、谨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已即到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四、讲名人典故

《张良拜师》《郑人不更衣》《与狐谋皮》《小错成大恶》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第三周

《弟子规》3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信、泛爱众。

2、教孩子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规范。

教学重点:

凡出言信为先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信、泛爱众

1、诵读《弟子规》信

2、诵读《弟子规》泛爱众

二、讲解信、泛爱众

三、吟诵重点语句

凡出言信为先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四、讲名人典故

《七擒孟获》《孔子拜师》《唐太宗闻过则喜》《曹操割发代首》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第四周

《弟子规》4

德育目标:

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处世。

教学目标:

1、教孩子学习《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2、教孩子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等基本的生活规范。

教学重点: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教学过程:

一、诵读《弟子规》亲仁、余力学文

1、诵读《弟子规》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诵读《弟子规》余力学文

二、讲解亲仁、余力学文

三、吟诵重点语句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

四、讲名人典故

《杜甫自幼苦学》《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李白补书》

五、联系自我谈感受

第五周

《石灰吟》教案

德育目标(宋体,小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石灰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1.

2.

3.板书:题目,作者,诗文;释题:《石灰吟》,吟诵,赞美石灰的诗。作者简介:(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大理寺少卿、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小故事: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三.概括讲解: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必须经过山中千锤万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化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垒落刚正的英雄之气,具有很强的思想感染力。

四.大家都知道,读诗要会断句,断句得当,才能将诗读出感情和气势,谁能上来试着断一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断句的同学按照你的方法来读一下试试,然后按照这里的断句来一遍体会,然后大家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注意抓字眼、明诗意。

五.请一名同学来讲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基本意讲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烈火焚烧”,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六.想意境,悟诗情。

①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②“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

(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

③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④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⑤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

(慷慨激昂、豪情满怀)

⑥背诵诗歌。

七.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拓展: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表面写对岳飞的赞颂,实则写了对奸臣的痛恨,同时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的愿望)

第六周

《悯农》教案

德育目标

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皿字底);读写"锄禾"、"辛苦",会用"辛苦"写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

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单音节词和"锄禾"、"粒粒"的词义。

2.识记"餐"。

3.懂得"许"与"禾"之间的联系。

4.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指名背、齐背)

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

锄:金字旁,右边一个"助":"锄"就是锄头,一种农民劳动用的工具;

禾:是禾苗,庄稼的苗苗。

3.谁知道"锄禾"的意思看图说:锄禾就是给禾苗除草、松土。

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

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

盘:教学皿字底。

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比",下面是"白"。

辛:上下结构,立字头。

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

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

(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

(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日当午"的意思:"日"就是太阳,"当午"就是中午。

(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什么时候,太阳怎么样,农民伯伯怎么样"说说它的意思。

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

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

(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

(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

4.感情朗读第1句。

(1)指名读、范读比较。

(2)指名读。

(3)齐读。

(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

(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

(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

粒粒:一颗一颗。

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

(5)用"辛苦"说句子。

6.感情朗读第2句。

(1)指名读:

(2)齐读。

(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

1.跟师练读。

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

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

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第七周

《出塞》教案

德育目标

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

教学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着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

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

2.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3.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塞》这首诗的情境中。

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

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

3.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4.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

交流创作成果。

再读《出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

1.默写〈〈出塞〉〉

2.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第八周

《山行》教案

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2、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望去,一条小路地在上延伸。(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六、布置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课计划及教案》相关文档:

幼儿园司马光砸缸教案09-01

小学二年级语文《南辕北辙》原文、教案及说课稿新09-01

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下雨了》含反思09-01

小班语言下雨啦教案6篇09-01

2023小班下雨了教案10篇09-01

小班语言活动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下雨了》教案7篇09-01

幼儿园小班《下雨了》教案09-01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下雨的时候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