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3-05-15 网友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1.11.11

∙【字 号】市政办发〔2021〕50号

∙【施行日期】2021.11.1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旅游综合规定

正文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1月11日

西安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5

  (一)发展成就······················································ 5

  (二)主要问题······················································ 6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7

  (一)发展机遇······················································ 8

  (二)主要挑战······················································ 9

  三、总体要求·······························································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10

  (三)发展路径···················································· 11

  (四)发展目标···················································· 12

  四、主要任务····························································· 13

  (一)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 13

  (二)坚持保护优先,夯实文化根基························ 15

  (三)提升文化能级,繁荣公共文化························ 18

  (四)彰显区域特色,优化发展格局························ 21

  (五)推进体系建设,做强文化产业························ 23

  (六)打造文化标识,激活创新动能························ 26

  (七)力促深度融合,做优文旅产业························ 27

  (八)深化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29

  (九)强化产品供给,塑造文化品牌························ 31

  (十)升级消费品质,激发市场活力························ 34

  (十一)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36

  (十二)拓展文化交流,深化区域合作····················· 38

  五、保障措施····························································· 40

  (一)优化体制机制·············································· 40

  (二)加大政策支持·············································· 42

  (三)强化人才支撑·············································· 43

  (四)完善绩效考核·············································· 44

  六、远景展望····························································· 44

  (一)2030年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44

  (二)2035年建成现代化的文化强市······················· 45

  一、发展基础与条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十三五”时期文化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稳步发展,各项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更加扩大,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从业人员队伍逐步壮大,行业人员素质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业对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发展成就

  1.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西安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出台,为全市文化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政统筹抓文化和旅游的环境逐步形成,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1.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882亿元。规模以上文化企业66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601亿元。5A级景区5家,4A级景区26家(含西咸新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座,图书馆14座,博物馆157座,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各级文保单位432处。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主导产业之一。

  3.文旅融合成效初显。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和旅游业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以曲江新区为代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势头良好。“博物馆之城”初步建成,“演艺之都”正在崛起,文艺强市实至名归,“网红之城”远近闻名,“西引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的集群效应逐步呈现。

  4.服务质量稳步提高。在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全面推行旅游标准化。积极推广应用“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成立了西北地区首家“文化和旅游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打造了“一站式”调解工作体系,搭建了多元化纠纷解决平台。制定出台了全市旅游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职责。大力推进旅游责任险统保。

  5.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与体育、科技、农业、工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坚持走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的路子,推动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产品“两轮驱动”。不断推出消夏避暑、登山采摘、骑行徒步、演艺美食、博物馆体验、“云”上旅游、夜间旅游等类型丰富的旅游产品。

  6.品牌影响持续增强。从“文化之都”“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到“时尚之都”“硬科技之都”,西安城市新名片愈发闪亮。通过全面盘点资源,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独树城市品牌,倾力打造“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化旅游IP,一系列文旅活动和产品使西安保持了持续的市场热度。

  (二)主要问题

  1.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调整创新。全市综合统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领导体制,以及各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仍需优化完善,行业管理、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与主管部门职能单一化的矛盾突出,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全形成。

  2.产品供给结构尚需转型升级。文旅新项目策划包装不够,产品相对单一,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知名旅游产品较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多而不强,自然生态休闲度假产品较少较弱。

  3.文旅产业竞争力不强。与杭州、成都、深圳等城市相比,我市文化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不长,旅游人均消费偏低。文旅市场主体不强,头部企业、上市企业数量较少,文旅重点项目投资强度、规模偏小数量偏少。

  4.文化旅游服务能级不高。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功能还不能充分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需要,旅游集散系统、旅游标识系统、智慧旅游建设尚未形成完善体系,文旅发展环境尚需继续优化。

  5.人才队伍亟需充实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物较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创意人才空缺巨大,人才资源的分布不合理,基层文化人员配备不足,待遇亟待提高,吸引优秀文化和旅游企业人才的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十四五”时期将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主题。西安在“十四五”时期,要抢抓机遇,主动谋划,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实现文化和旅游业的率先发展。

  (一)发展机遇

  1.市场发展机遇。国内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类需求增长迅猛,微旅游、微度假需求强劲;国际国内新技术、新产品加速迭代,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文化和旅游业带来发展新契机;国内的文旅发展呈现高需求、高科技、高融合、高质量的新趋势,西安文化和旅游业迎来变革新机遇。

  2.战略叠加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双驱动支撑双循环战略,国家对西安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将使西安的文化和旅游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十四五”时期,西安的文化和旅游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发展建设高潮。

  3.开发开放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文化和旅游业是西安加快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相互促进新格局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能够为西安建设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4.区域高质量发展机遇。区域发展利好政策集聚。建设“一带一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纳入国家视野,都将赋予西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挑战

  1.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如何不断扩大开放,处理好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倍增发展,将是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文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疫情蔓延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更新,西安在国内文化和旅游市场竞争以及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等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3.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传统的文化和旅游业存在产品结构欠佳、发展方式粗放、科技应用不足、产业结构失衡、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将成为西安文化和旅游业“十四五”时期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严重阻碍。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创新驱动,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繁荣文化事业,提升文旅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西安文化强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结合。以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推动文化和旅游产品创新,健全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为实现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2.坚持以文塑旅和以旅彰文相结合。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创新,加快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以优秀文化促进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全面推进吃住行游购娱等基础要素融合发展,通过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农业等深度融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坚持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相结合。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起,共同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4.坚持提质增效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深化文化旅游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加快智慧文化和旅游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品质。

  (三)发展路径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1123”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坚持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力实施“坚定文化自信、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共建共享”三大示范工程。

  1.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聚焦文旅产业数字化、在线化、智慧化发展趋势,提升文旅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性、完整性,创新文旅融合“业态、产品、营销、IP”四大体系,谋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以文旅产业升级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2.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充分发挥文旅产业的拉动作用和融合能力,既要发展“文旅+”,更要推进“+文旅”,以全域旅游理念,打破行业壁垒和行政界线,推动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教育、体育、科技等相关产业全面融合、深度融合,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衔接、有机整合,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3.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探索建立协同高效的省市及区域联动机制,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经济带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衔接,持续提升文旅供给水平。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文旅交流合作,组建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大力发展入境游,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4.全力实施三大示范工程。

  一是坚定文化自信示范。打造一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文化标识,推动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融合,打造中华文明根脉城市。

  二是文旅融合发展示范。以产业化思维和市场化手段,推动西安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建设高品质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有机更新的文化品质内涵,实现“产、城、人、文”四维融合。加快建设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高承载文旅融合聚集区、高标准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形成创建国家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和西安国际消费中心双轮驱动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进文化共享示范。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加快建设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探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更多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空间。

  (四)发展目标

  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效,产业要素齐备,融合效应集聚,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市文化品质大幅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不断深化,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推进丝路文化高地建设,打造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末,西安市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具体指标见表3—1。

  表3—1 “十四五”西安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指标

分类指标

  具体指标

  2025年目标值

  文化   发展指标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

  950家

  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1000亿元

  博物馆

  172座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2家

  旅游   发展指标

  旅游接待总人数

  4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

  5000亿元

  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6%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1-2家

  高A级旅游景区

  35—40家

  四、主要任务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狠抓改革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文化赋能、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奋力将西安建成全国文化强市。

  (一)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文明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文化强市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我市特色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和行为规范。

  1.抓住首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弘扬主旋律,壮大正能量。

  2.注重根本,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学习,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积极传承“西迁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一是推进道德建设。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全市公民道德建设。二是实施城市文明综合提升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单位主题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和内涵,不断增强全市人民文明实践自觉。三是健全西安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建设志愿服务之城。四是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西安”建设。五是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六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七是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专栏一:社会文明程度提升重点项目

  强化价值引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积极传承“西迁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以文明城市建设为支撑的市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施城市文明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坚持用文明风尚塑造人,广泛开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单位主题活动,全面提升文明城市的品质和内涵。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市、区(县)、街道(镇)三级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开展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社区等评选,打造“志愿服务之城”。   推进诚信建设: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西安市打造成为全国社会文明的首善之地。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坚持保护优先,夯实文化根基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保护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积极探索非遗利用新途径,不断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1.加快实施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坚持文物保护优先,守护好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遗存。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蓝田(猿人)、半坡、杨官寨等史前遗址及秦汉栎阳城遗址、太平遗址等重要遗址考古工作。不断推进周秦汉唐都城遗址和帝陵的考古调查和科学研究,实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加强周丰镐、秦阿房宫、秦东陵、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提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水平;创新实施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及环境提升工程,力争纳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开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提升及环境整治工作,加快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完善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建立西安世界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库,形成完备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监测体系。持续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加强革命文物资源调查与整体保护,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体系,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文化。夯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规范考古工作管理机制,优化土地出让考古前置工作,实现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推进文物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文化遗产社会教育工作,促进文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文物价值阐释与传播。协力推进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改造提升,加快建设秦文化博物院、隋唐长安城博物院等周秦汉唐主题博物馆,不断提升“博物馆之城”品质。加强科技支撑和跨界融合,创新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讲好西安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民族精神。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物和旅游深度融合。

  3.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非遗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制度。加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扶持力度,设立市、区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完善传承人培养奖励机制,建立非遗教育示范基地。加强非遗传承能力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

  4.创新非遗传承弘扬方式。支持非遗传承弘扬方式生活化,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推动非遗教育全民化。积极利用互联网、云计算、5G、VR等现代技术,实现网络化非遗传承,通过数字化采集助力非遗文化数据库建设,探索数字化传承新模式,使非遗技艺立体化、数字化、多样化。借助民间资本建设非遗博物馆、展示馆、传习所等新型传承场所。充分挖掘非遗文化的商业属性,加大传统工艺振兴力度,推动非遗产业与其他行业的深度融合,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非遗展示、表演、互动和交易。

  专栏二:文化保护重点项目

  实施中华文明标识保护工程:全力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秦东陵保护项目、杨官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碑林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项目、大唐东市历史文化片区(核心区)遗址保护与利用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华文明根脉城市和“天然历史博物馆”之城,守护千年古都风貌,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独特魅力。尽快制作西安市文物信息数字化地图,提升文物保护工作科学化水平。

推进文物价值阐释传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明交流互鉴,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推进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蕴含的精神价值、时代意义的挖掘阐释。挖掘和提炼秦岭、黄河、半坡遗址、兵马俑、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西安事变旧址群等遗产的价值,塑造中华文明、中国革命和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充分展示西安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地位,彰显西安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制度:加大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扶持力度,设立市、区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明确设立区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发放制度;建立非遗传承经费奖励制度;免费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政府兴建的传习场所;完善传承人培养奖励机制。加强非遗传承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市非遗展览中心建设,建立非遗教育示范基地,以传承人为核心搭建多方互动的研究平台,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开展非遗推广计划,开发面向大众的非遗文艺作品,在各类文化展会中增设非遗文化产品和项目展示,加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文旅融合推进非遗传承:加快推进易俗社文化街区有机更新,打造以易俗社为中心,融合秦腔艺术展演、中外戏剧交流、博物馆展示、戏曲教育传承、文化创意为一体的特色文化街区。探索在诗经里、长安唐村、茯茶镇、水陆庵、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文化景区设立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村落保护、文化旅游有机融合,在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形成良性互动。

  (三)提升文化能级,繁荣公共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旅游工作。围绕中国梦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把创作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精品作为中心环节,促进文化产品从“高原”向“高峰”提升。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模式,推进文化共享示范,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和覆盖面。加强网络化、标准化、数字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四个结合”,即“城乡结合、市区社区结合、中心外围结合、小众大众结合”,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障基本、促进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实施“大剧、大片、大戏、大作”工程,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围绕庆祝建党百年主题,支持《大浪淘沙》《功勋》《大唐帝陵》等重大主题创作,《鲁艺之光》《河谣》等舞台文艺精品创作,做大做强西安影视、西安演艺、仿唐乐舞、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支持国有文艺创作单位发挥创作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鼓励民营文艺创作团体发展,强化文艺队伍建设,实施西安百名优秀文艺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名家。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提档升级,完善城乡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以“长安书院”“长安云”“长安乐”建设为引领,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打造西安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推动“城市书房”、智慧图书馆、社区书屋等建设,打造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殿堂,加强城市主题音乐、流行音乐创作与传播,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3.加大“四城”建设力度。持续打造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演艺之城。支持复合型书店建设,办好“西安读书月”“唐诗里·长安”等活动,用书香涵养城市文化气质。鼓励发展“阅读+”新业态,开辟“书店+咖啡+文创”城市生活新空间。

  4.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创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文化活动与时俱进,推动内容和形式深度创新。举办市民文化节,开展百姓大舞台、民歌大会、大众合唱节、全民健身节、读书月、广场舞文化提升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西安市民文化活动品牌。

  5.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搭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加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体系,提升购买服务质量。鼓励通过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构建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灵活高效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专栏三:文化事业重点建设项目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以获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华大奖”等为目标,强化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机制,发挥全市影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文艺创作选题策划中心的作用,做好文艺创作数量、内容、重点、周期的总体设计,抓好选题策划和跟踪指导,实施“百年记忆”西安文学、出版、美术等重大主题创作工程,高标准办好中国秦腔艺术节。   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构建“科技支撑”“全网联动”“场景渗透”“智慧广电”全媒体传播矩阵。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构建西安“三馆一站一中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街道(镇)、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场馆(站)免费开放活动,建设市级文化设施23处28馆,建设区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及文化中心共63处。发放“文化惠民卡”,组织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打造“音乐之城”:以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等公共场馆为建设平台,打造以音乐艺术为主题,融合音乐演出、非遗传承人演出、街头艺术、音乐体验、节庆活动、生态休闲、人文旅游等城市综合消费的音乐文化聚集区。   打造“书香之城”:加快各类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建设,实现社区书屋、阅读吧、小书屋等公共阅读设施全覆盖,加快长安书院建设。引进优秀实体书店及经营模式,创新图书推广理念,在全市合理布点建设若干大型综合性、多业态书城。加大财政对建设实体书店的支持,打造全民阅读活动品牌和“书香精品”项目,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打造书香文化示范街区。   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全面提升市属重点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博物馆建设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有效发挥博物馆公众教育职能,树立标杆、创造经验。积极推进各门类博物馆建设,5年内新增博物馆15座,博物馆总量达172座。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扩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街道(镇)综合文化站、社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文体广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

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加快智慧图书馆建设,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加强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提供数字化生活培训指导服务和数字化内容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按照“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场馆全部达标,图书馆二级以上馆超过45%、文化馆二级以上馆超过60%的目标,加快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完善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引入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实施三秦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开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统筹各类数字资源,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支持各类公共服务机构广泛开展文化服务活动。建设长安书院,增强西安的文化古都风范。策划举办市民文化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理念,聚焦西安历史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转化,以及本土文化的提炼和展示,联动市-区县-社区,举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文化引领市民素养、文化引领品质生活,促进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向上、向善、向美力量持续凝聚,更好构筑人们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四)彰显区域特色,优化发展格局

  根据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家消费示范城市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承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和建设“三河一山”绿道等新契机、新载体,积极融入、植入文化和旅游元素、产品和项目,坚持“点、线、面”结合,构建“一核两廊八板块”的发展布局。

  1.强化西安中心城区“一核”建设。积极推进西安中心城区的城市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发展,结合城市更新,以小雁塔、顺城巷、幸福林带等各类休闲旅游景区、文化场馆、特色街区、公园广场等的更新改造为契机,提升都市旅游品质,充分发挥其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综合功能。

  2.加强绿色秦岭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建设。依托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地质奇观、温泉养生和历史文化等资源,以玉山、终南山、楼观台为支持节点,串联沿线名山、名寺、名峪、名泉、名镇、名村以及农业示范园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组团,打造环山路沿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

  3.加强蓝色渭河文化旅游体验廊道建设。依托“泾渭分明”“灞柳风雪”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着力进行点轴式开发建设,有机串联西咸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及高陵区等生态人文景观区域,打造集滨水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人文体验等于一体的渭河沿岸生态文化体验带。

  4.重点打造八个文化旅游体验板块。结合全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布局,突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精准凝练区域发展主题,彰显发展特色,打造八个文化旅游体验板块,形成一体化、网络化的文旅融合空间布局,构建西安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格局。

  专栏四:八个文化旅游体验板块打造项目

  古城慢享文化体验板块:积极推进城市更新和城旅一体化发展,以西安古城墙为旅游吸引核,结合城墙内各类景区景点、文化场馆、特色街区、公园广场等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丰富服务业态,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文化和旅游的极核效应和综合服务功能。   曲江文化旅游度假体验板块:充分发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品牌效应,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核心,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要求,建成集文旅产业为引领,商业休闲、文化创意、品质宜居为一体的西安文旅创意新地标、世界一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临潼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板块:整合现有秦汉唐文化景点,以文化、休闲、度假为功能主体,立足服务西安城市配套,实施城市更新,完善区域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共享服务功能,打造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良环境,建设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聚集区。   高新现代科技与商务休闲体验板块:深入推进高新区商圈融合发展,引领潮流消费,进一步打造“首善高新区,丝路创游城”的高新文旅品牌,创建智慧文旅大数据平台,建成国际硬科技之都策源地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新高地,建设水绿交融、生态哺育之城。   国际港务区—浐灞—灞桥生态文化与文体旅休闲度假板块:深度挖掘浐灞水文化、古灞桥文化、半坡文化、汉三陵文化、白鹿原文化等区域特有资源,依托少陵原-白鹿原文旅融合创新

  示范园区、奥体中心轴线灞河左岸上庄片区、西安国际会展中心、西安奥体中心、融创冰雪世界、绿地丝路全球文化中心以及长安乐、长安云等载体,办好十四运、欧亚经济论坛等主题赛会、展会,建设集商务会展、康体休闲、体育赛事、生态度假、文化体验、滨水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生态文化与文体商务休闲体验板块。西咸新区文化旅游体验板块:依托西咸新区乐华城、昆明池、沣东华侨城文旅融合示范区、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丝路欢乐世界、沣东·沣河生态景区、诗经里小镇、茯茶镇、交大创新港、汉唐帝陵等人文和生态资源优势,整合要素资源,形成以历史文化、滨水休闲、帝陵体验、现代商务、文化创意和主题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体验板块。山水生态休闲体验板块:依托秦岭沿山的长安、鄠邑、蓝田、周至等区域内的优质生态和文化资源,以片区化理念打造乡村文化旅游集聚区;创建汤峪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温泉康养休闲集聚区;依托翠华山、南五台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打造综合型科考旅游集聚区;依托渼陂湖旅游区、朱雀-太平景区、祖庵镇、草堂寺等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高端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整合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优势,建设周至楼观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高陵—阎良乡村休闲与航空体验板块:依托泾渭分明自然景观、高陵博物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高陵源田梦工场等特色景点,把高陵打造成为西安市乡村休闲旅游样板区、关中农耕文化教育基地;依托阎良航空产业链,挖掘以栎阳古城考古、古相枣种植等为代表的文化资源,培育航空博览园、航空主题餐饮、航空主题住宿等项目,打造以航空科技研学旅行为核心,以历史文化展示、农业休闲体验为补充的国际航空体验旅游城。

  (五)推进体系建设,做强文化产业

  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推进科技赋能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重点发展数字传媒、电子竞技、数字博物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产业,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体的新型文化业态,做大做强影视制作、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印刷包装等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建设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速推进数字文化产业腾飞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文化产业由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到“十四五”末,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达到3.5万个,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走在西部地区前列。

  1.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出版发行、电影、文化院团、印刷包装业等文化机构单位的现代治理体系创新,加快完善有利于激发文化创新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不断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深化文化金融合作,活跃文化资本市场。

  2.创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动漫、电竞、出版、传媒、影视、演艺、文创、艺术及文化装备等创新型文化企业,引进知名文化制造企业落户西安,促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文化出口基地等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3.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梳理文化产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与文化要素市场领域的西安特色,重点加强沣东自贸新天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茯茶镇景区和《长恨歌》《西安千古情》《驼铃传奇》等文化演艺、易俗社文化表演等优质示范文化产品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文化产业内涵式增长与外延式发展潜力。

  4.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在更深程度和更广范围集成与融合,大力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由消费互联向产业互联转变。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价值链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实现信息、资源、资金三方面优化整合,提高产业整合的垂直发展能力;实施西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数字化推广工程,推进文化产品数字化建设;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模式,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云”城市。

  5.推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坚持项目带动,全力推进少陵原—白鹿原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园区、曲江杜邑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奥体中心轴线灞河左岸上庄片区建设,建设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易俗社文化街区,塑造新场景、打造新地标。推动隋唐长安城历史文化、临潼秦风唐韵、西咸秦汉文化、高新区时尚休闲、沣东自贸新天地等文化片区的创新发展,加快新丝路数字出版传媒产业园、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高新软件园等国家版权示范园区建设。

  专栏五: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创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全力推进少陵原-白鹿原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园区、奥体中心轴线灞河左岸上庄片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融合项目、易俗社文化街区项目、华侨城·西咸沣东文化中心续建项目、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产业发展项目等建设。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沣东自贸新天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长恨歌》文化演艺、易俗社文化表演等优质文化产品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汉长安城汉文化传播展示中心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西安千古情》续建项目、《驼铃传奇》文化演艺、陕西考古博物馆续建项目(公众考古中心)等项目。   积极构建数字文化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文化西大—中国文化名片工程、民族动漫创意空间项目。依托文化创意和动漫产业聚集区,大力培育新兴业态成长,支持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的快速兴起;以创意空间的形式,为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实现服务业的聚集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服务业自主创新为主线,推动产业发展创新,助推西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创新文化演艺新业态:通过数字赋能文化演出业,创推演出新业态,开发演出新形式,实现演出从形式到内容的升级优化,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进街区、进社区、进乡村,有5家左右演艺企业进入全国头部企业,持续打造西安“中国演艺之都”。   创新文化遗产转化新业态:坚守文化遗产保护红线,扎实推进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遗产的扩展性新业态,包括交互体验、场景再现、故事再现等遗产沉浸体验产业,开辟遗产文化旅游新业态,遗产转化新业态进入全国前列。   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出版印刷业:充分利用西安出版印刷业的传统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加强校企合作、研企合作,推进西安文化出版印刷业走向世界。

  (六)打造文化标识,激活创新动能

  弘扬好历史文化、传承好丝路文化、继承好秦岭文化、发扬好红色文化,用好改革创新一招,通过文化赋能,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使资源的文化脉络更加清晰,文化基因绵延,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融合,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取得新成效。

  1.梳理西安优秀文化IP。以周秦汉唐文化为重点,依托兵马俑、大雁塔、城墙、碑林、大明宫、汉长安城等历史文化资源,梳理并打造有故事、有形象、有温度的世界级文化IP。

  2.筛选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IP。重点梳理西安历史文化人物类单体,筛选出符合西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IP,根据各IP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将其分为三个层级,优先开发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均较高的第一层级,积极开发人文价值或经济价值较高的第二层级,适度开发其余的第三层级。

  3.加大优秀IP故事挖掘和创作。优化完善政府购买形式,鼓励国内外文艺工作者对西安优秀IP进行故事挖掘和创作。把握好创作方向和内容创新,找准历史与现实结合点,聚焦时代发展大主题,引导文艺工作者创作更接近当代人审美需求和易被读者接受的作品,做好作品数量、内容、重点、周期的总体设计。

  4.加大优秀文化资源的转化。推动西安历史文化资源IP与旅游、影视、体育、玩具、服饰、食品、农业等领域全方位、深层次融合,加快西安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和证券化转化步伐,推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有效衔接、有机整合,催生新的产业增长点。

  专栏六:文化资源创新转化重点项目

  文化资源挖掘梳理工程:盘点西安的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大力加强古籍保护,完善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文化典籍整理编纂与出版工作,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藏革命文物普查建档制度,摸清文化资源的家底和禀赋,为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文化资源研究阐释工程:加大对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研究,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推出一批理论文章、系列丛书和讲座、讲堂,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加速提炼和释放秦岭、兵马俑、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等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和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的文化价值,充分展示西安在中华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彰显西安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担当西安在守护中华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的责任和使命。   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工程:弘扬好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等丰富文化内涵,加强历史题材文学、影视、动漫、舞台等艺术创作,宣传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   丝路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工程:传承好丝路文化,围绕丝绸之路主题,开展“丝路文明、西安文脉”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充分挖掘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班超平定西域、玄奘西行等历史文化故事,创作一批丝路主题文艺精品。   秦岭文化资源创新转化工程:守护好秦岭文化,推出一批反映西安大力推进秦岭保护和水系治理等生态文明工程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反映西安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风貌。   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工程:发扬好红色文化,深入挖掘红军长征过境西安遗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葛牌镇苏维埃政府旧址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群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一批红色题材影视剧和动漫作品,让革命传统和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七)力促深度融合,做优文旅产业

  发挥“秦创原”在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方面的作用,建设一批文化旅游创新基地、园区、企业。突出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建设,围绕头部企业,梳理、优化、拓展产业链条,持续“补链优链强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紧抓文旅产业数字化、在线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文旅+”“+文旅”双向发力,以基础性文化和旅游产业迭代升级、融合性文化和旅游产业集成优化、创新性文化和旅游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深化文化和旅游跨产业融合。重点挖掘西安体育、农业、工业、会展等领域的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与商务、体育、农业等多元融合,鼓励相关大型企业跨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多元化的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2.扶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支持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西安旅游集团等大中型文旅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文化和旅游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积极扶持小微型文旅企业发展,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的文旅企业。

  3.创新文化和旅游与科技融合。打造一批文旅与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和示范园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示范基地。落实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产品、在线化运营、大数据营销在文旅工作中的应用,优化文化和旅游的运营模式。依托西咸字节跳动西北创新中心、喜马拉雅陕西文创中心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的新型业态,做大做强创意设计、数字出版、传媒影视、电子竞技等重点产业。

  专栏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文旅融合示范工程:实施文旅品牌创建工程,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改造项目、范炳南美术馆场馆建设项目、白鹿仓二期扩建项目、《西安千古情》续建项目、西安恒大文旅城产业项目、华侨城·西咸沣东文化中心(北区)续建项目、秦汉文化博物院建设项目、蓝田博物馆建设项目、蓝田大剧院项目等项目建设。   动漫创意产业基地项目:以碑林区民族动漫创意空间项目为主体,紧抓西安传统工业转型、

  旧厂房改造的契机,打造集动漫创意制作、多媒体数字产品研发、艺术产品制作、企业孵化、服务外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与数字出版基地。以基地为依托,培育并配套法务、版权保护、财务、品牌推广等系列服务,打造西安动漫创意产业链。“文化西大”示范项目:依托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突出文化主题,建设彰显西安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设计文创、艺创、戏剧影视、数字博物馆等功能区,打造文化交流、西安形象展示、文化精品产出、文化产业孵化等特色平台,为我市“科教+文化”发展提供示范样板。乐华城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建设项目:打造集中展示丝路文化风情,融合美食体验、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乐华城国际欢乐度假区等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形成丝路主题文化旅游消费大型实体平台。冰雪运动体验场馆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港务区融创冰雪世界项目,加强室内冰雪体验场馆建设,打造城市冰雪室内体验旅游产品,健全冰雪体验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推动冰雪运动装备、冰雪运动旅游产业链的完善。温泉度假区打造项目:利用长安区、蓝田县等地热资源优势,通过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大型温泉度假综合体,配套高品质酒店,促进西安高端主题度假产业提质增效。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产业发展项目:持续完善唐村的文化创意、文化和旅游休闲功能,重点建设堡寨艺术村、柳青作家村、艺创学镇、唐诗故里等,全面提升农业公园的文旅产业发展质量。大唐西市丝路文化和旅游小镇续建项目:持续推进莲湖区大唐西市丝路文化和旅游小镇建设,完善小镇配套功能区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形成以丝路文旅小镇为核心的西市文化旅游业的新兴经济圈。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建设项目:发挥临潼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示范作用,支持碑林区、长安区、蓝田县三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其他县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八)深化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我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强化农旅融合发展,以乡村文化和旅游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助推乡村振兴。

  1.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大力实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以文化传承和活化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重点挖掘一批乡村文化符号,建设一批乡村民俗文化馆、乡村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推动乡村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活化与常态化演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深化“文旅+农业”创新发展。采用“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化和旅游合作社发展,激活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大发展。依托秦岭北麓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推动农旅融合,打造秦岭北麓现代农业旅游带。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立农业文化和旅游合作社;包装契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积极拓宽乡村投融资渠道,按照相关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建设。

  3.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引领”工程。以转型升级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以精品民宿和客栈建设为引领的“住宿革命”,深入挖掘乡村特色餐饮资源,建设共享农庄和新型乡居社区;以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为引领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文化和旅游业态,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空间;积极探索“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模式,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引领乡村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长安、鄠邑、周至、蓝田等区县按照片区化建设理念,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新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

  专栏八:农旅融合重点项目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重点挖掘一批乡村文化符号,围绕长安古乐、户县农民画、长安区秦腔、灞桥区白鹿原民俗、高陵洞箫、泾河新城茯茶、蓝田泥塑等非遗资源,建设一批乡村民俗博物馆、乡村博物馆、乡村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留住历史记忆。   乡村文创产品开发项目:整理挖掘西安乡村的瓷器、雕塑、邮票、古玩、奇石、吹糖人、小炉匠、捏面人等手工工艺和特色工艺品,利用白鹿仓、周至水街等乡村旅游展示平台,培育集加工作坊、体验作坊、展示销售等为一体的乡村传统工艺传承基地。

  乡村旅游片区化打造项目:整合区域文旅资源,持续推进“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产业发展项目,打造集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双创园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园区;推进祖庵文旅小镇项目建设;依托灞河资源,推进“桐花乡约”乡村公园项目建设;扩建提升白鹿仓民俗博物院、白鹿仓老年公寓、白鹿溪谷、秦达老年公寓等设施,提升社会和文化效益。   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打造项目:重点打造以关中民俗博物院为代表的关中民俗文化游、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乡村观光休闲游、以灞桥樱桃谷为代表的农业采摘体验游等知名乡村旅游品牌。在长安区王曲街道南堡寨村和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基础上,持续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3个。   精品民宿和客栈建设项目:对接市场需求,建设一批高标准的西安乡村精品民宿与客栈。打造关中环线精品民宿集群,形成一批休闲旅居型乡村新形态;深入挖掘关中地区乡村特色餐饮资源,塑造西安农家乐系列餐饮品牌。鼓励创新发展,建设共享农庄和新型乡居型社区,将农村闲置住房进行个性化改造,形成“一房一院一品”的乡土文化特色。

  (九)强化产品供给,塑造文化品牌

  深化文化和旅游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科技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推出系列活态化、体验式、创新性文化和旅游产品,提升文化和旅游产品品级,优化文化和旅游产品体系,打造经典文化和旅游品牌,不断丰富文化体验、休闲游憩、避暑避霾度假、康体健身等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推进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1.持续推进高品级景区(度假区)创建。突出文化赋能,开发“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提升景区文化附加值,促进景区从传统观光型向复合功能型转型升级。深挖“秦兵马俑”“西安城墙”“世界古都”“丝路起点”等世界级文化标识内涵,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建设一批文旅新区、文旅小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线路。

  2.持续推进高品质特色酒店建设。创新政策支持,突出绿色、低碳和智慧化理念,在西咸新区、曲江新区、高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等重点区域,建设一批兼具地域特色和国际风范的高品质酒店,引进和打造一批商务型、度假型和文化型酒店品牌。

  3.丰富数字文化和旅游产品。突出科技赋能,依托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体验项目,加强数字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供给。依托西安高新技术和科教优势,推出一批科创沉浸式文化和旅游产品,培育一批智慧文化和旅游企业。

  4.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文博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研发设计具有鲜明西安特色的文创系列产品。利用西安文创大赛等平台,提升文创产品的市场化水平。依托知名电商平台,打造“西安文创”线上销售网络。

  5.创新夜间文化和旅游产品。总结和推广大唐不夜城夜游经济发展经验,支持重点商圈、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延长夜间开放时间,建设一批24小时书店等全时文化和旅游产品,优化夜间地铁运营组织及公交线路安排,全面提升夜游经济配套服务。丰富“夜游、夜购、夜演、夜娱、夜餐、夜展”等夜间消费业态,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塑造西安夜游经济品牌。

  6.打造文化和旅游品牌。实施以文化游、山水游、红色旅游、休闲游、乡村游为主,以节庆文化旅游、赛会文化旅游、演艺文化旅游、时尚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等为支撑的品牌打造工程,依托节会活动和各类媒介,广泛宣传推广“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

  专栏九: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及产品

  高等级景区打造项目:支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宫、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碑林、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5A级景区产品持续创新,发挥示范效应。支持翠华山-南五台、朱雀-太平景区、秦岭野生动物园等景区提升改造及5A级景区创建,推动未央宫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三河一山”绿道、华夏文旅海洋公园、乐华城88℃温泉乐园、兴庆宫公园、石川河旅游风景区、秦岭国家植物园、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等创建国家4A级景区。   高品质旅游度假区创建项目:积极推进浐灞旅游度假区创建以文化娱乐体验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临潼旅游度假区创建以温泉康养为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汤峪旅游度假区、沙·沙河旅游度假区、渼陂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乐华城国际欢乐度假区等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   文旅综合体建设项目:推进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长安万众地产丝路壹号、高陵盛世丝路文化和旅游综合体等丝路系列文旅综合体建设;持续推进金花大酒店改扩建、清水湾度假区、乐华城国际欢乐度假区、茯茶镇景区、西安宋城等旅游综合体优化提升,西安城市文化客厅、灞水田园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   科技航空等系列展馆(影院)打造项目:做大做强“西安航展”品牌,推进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永久会址建设;推进西安阎良·中国航空文化博览园建设;推进白鹿原影视城系列数字主题文化科技IP项目建设。   “西安之旅”精品文旅线路开发:活化利用大雁塔、小雁塔等“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世界文化遗产,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城市,打造文化体验之旅;凸显“秦岭国家公园”品牌,串联秦岭、黄河等中华地理标识,借助关中平原城市群文化旅游合作联盟、中国天然氧吧等品牌优势,打造山水体验之旅;深挖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群、西安事变旧址群、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葛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群等红色资源,连接延安、照金、马栏、葛牌等革命旧址,打造红色之旅体验线路。   “夜长安”品牌升级打造项目:提升老城根、西安大都荟等“夜长安”商圈;建设西大街、粉巷、顺城巷、兴善寺西街、金康路、新乐汇、大唐通易坊等休闲特色街区;推出大明宫、曲江池、汉城湖等夜跑线路;建设大唐不夜城、北院门风情街、高新嘉会坊、小寨商圈等“夜长安”地标性聚集区和环城墙夜游观光廊。   经典文旅品牌打造项目:持续扩大“秦兵马俑”“西安城墙”“世界古都”“丝路起点”等世界级文化标识的影响力,持续推广“千年古都·常来长安”文旅品牌,实施红色文化旅游、山水文化旅游、乡村文化旅游、节庆文化旅游、赛会文化旅游、演艺文化旅游、时尚文化旅游、餐饮文化旅游等文旅品牌建设工程。

  精准国内外营销推广项目: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营销策划公司的合作,对品牌竞争、客源群体、消费倾向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实施点对点精准推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抓住我国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机遇,巩固提升日韩、东南亚、俄罗斯和欧美等旅游市场。做大国内旅游市场,面向成渝、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推介营销。

  (十)升级消费品质,激发市场活力

  落实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促进旅游消费八条措施》等指导意见,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提升传统消费,突出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以促进西安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目标,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以健全文化和旅游消费体制机制为着力点,用好消费券等激励手段,激发文化和旅游的市场活力,全面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1.改善文化和旅游的消费条件。推动区域文化中心、文化街区、文化广场、小剧场、文艺演出院线等文化和旅游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和旅游设施建设与运营。鼓励企业、机关、学校的文化设施通过合理方式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发新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创新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便利化水平。

  2.释放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鼓励各区县、开发区结合已有举办的各类节庆、展览等活动,形成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和旅游消费活动品牌。按照相关政策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购买、积分奖励等多种手段,激发群众文化和旅游消费意愿和能力。促进线上和线下文化和旅游营销紧密结合,鼓励网络文化和旅游优质产品开发,促进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

  3.建设城乡融合文化和旅游消费网络。不断提升大西安都市圈内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曲江等成熟文化和旅游业集聚区持续提档升级。丰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完善供应渠道,实施“旅游下乡”,升级“文化下乡”。

  4.构建“智能+旅游”消费生态体系。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景区”“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商旅文体协同互动。用好“遇见长安”等智慧平台,整合旅游产品信息,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推进医疗康养、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

  5.营造放心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环境。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守法诚信经营,保障文化商品和服务安全,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积极参与放心消费城市建设工作。

  专栏十:消费升级重点项目

  文化和旅游资源转化提升项目:支持《长恨歌》《梦长安》等创立国家旅游演艺标准,提升《大唐追梦》《西安千古情》《秦汉风云》等新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广“酒店+博物馆”“酒店+书店”等主题酒店体验新模式,打造长安唐村、周至水街、高陵源田梦工场等民宿聚集区。推进老字号品牌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落实陕菜品牌建设,推进西安“国际美食之都”建设,扩大西安“国际美食之都”影响力。   文化和旅游消费刺激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消费补贴等途径,引导和支持全市文化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探索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加快推动

  境外落地签和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的落地实施。   文化和旅游的业态整合创新项目:依托碑林区陕西腾旅项目,通过“旅游+互联网”对各区县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打通用户、酒店、景区、客栈、旅行社、旅游专列等各行各业服务。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和旅游消费网点,使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超过6%。推动重点国有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通过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等措施,拉动旅游消费。

  (十一)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以优化西安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为目标,着力建设优质的文化和旅游发展营商环境、便利的智慧平台、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服务效能,切实保障游客、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的切身利益,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1.优化文化和旅游营商环境。狠抓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生态环境等的治理。建立完善的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调研走访制度,落实土地、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相关文档:

有关西安市房屋买卖协议书8篇09-20

西安市个人购房协议范文(十篇)09-20

西安市二手房购房合同范本5篇09-20

西安市二手房买卖合同(6篇)09-20

西安市购房合同4篇09-20

西安市二手房租赁协议格式范本(3篇)10-09

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西安市民政局关于推进婚前孕前保健和婚姻登记与婚育健康教育“一站式”服务的通知10-26

2023年西安市二手房租赁协议电子版(四篇)10-31

陕西省暨西安市眼镜行业协会召开第一届二次理事会11-20

西安市租赁合同范本5篇11-22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