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主题:治国谏言
第一篇
自以为贤的齐闵王
【原文】:齐闵王①亡居卫,昼日②步走③,谓公玉丹曰;“我已亡矣,而不知其故?吾所以亡者,其何哉?”公玉丹对曰:“臣以王为已知之矣,王故尚未之知耶?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④,而恶⑤王之贤也,因相与合兵而攻王,此王之所以亡也。”闵王慨然太息曰:“贤固若是之苦邪?”丹又谓闵王曰:“古人有辞,天下无忧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见其实,王名称东帝⑥,实有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盈,颜色发扬⑦,无重国之意⑧。”王曰:“甚善。丹知寡人自去国而居卫也,带三益⑨矣。”遂以自贤,骄盈不逊⑩。闵王亡走卫,卫君避宫舍之,称臣而供具⑪,闵王不逊,卫人侵之,闵王去走邹、鲁⑫,有骄色,邹、鲁不纳,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闵王,淖齿⑬擢闵王之筋,而县⑭之庙梁,宿昔⑮而杀之,而与燕共分齐地。悲乎!闵王临大齐之国,地方数千里,然而兵败于诸侯,地夺于燕昭,宗庙丧亡,社稷不祀,宫室空虚,身亡逃窜,甚于徒隶⑯,尚不知所以亡,甚可痛也,犹自以为贤,岂不哀哉!
——选自《新序》
【注释】:①齐闵王:田氏,名地,战国时齐国的国君。②昼日:昼日:一日,一日之间。③步走:徒步逃走。④不肖:品行不好。⑤恶:厌恶。⑥东帝:东方之帝。⑦发扬:焕发。⑧无重国之意:不看重国家。⑨带三益:腰带放宽了三次,指越来越胖。⑩不逊:不谦虚,骄傲。⑪供具:供食。⑫闵王去走邹、鲁:齐闵王到鲁国、邹国时,他的臣子要求这两国以天子之礼对待闵王,遭到拒绝,于是出走莒国。⑬淖齿:楚国公族,杀闵王后被齐人王孙贾杀死。⑭县:通“悬”,悬挂。⑮宿昔:早晚之间。
⑯徒隶:指服役的罪犯。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
【答案】:王之所以亡者,以贤也,以天下之主皆不肖
【解析】:很显然,一般在句中不会有两个虚词紧紧连结在一起的,因而“也”与“以”、“者”与“以”中间要分开。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天下之主皆不肖 以其境过清
B.县之庙梁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甚于徒隶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臣闻其声 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A
【解析】:A项两个句子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指“他,他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中的第一个“于”为介词,译为“比”,第二个“于”为介词,译为“对”;D项中的第一个“其”为代词,译为“他们的”,第二个“其”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古人有辞( ) (2)去国居卫( )
(3)地方数千里( )(4)甚可痛也( )
【答案】:(1)言辞(2)离开(3)方圆(4)痛心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遂以自贤,骄盈不逊
译句:
(2)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闵王
译句:
【答案】:(1)(闵王)于是自以为贤明,越来越骄傲。(2)楚国派淖齿率领军队来援救齐国,做了闵王的相国。
【解析】:翻译这两个句子,要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以”的意义与用法多为介词、连词等虚词,而句(1)中的“以”是一个动词“认为”之意;句(2)中的“将”是动词“率领”,“相闵王”译为“做了闵王的相国”。
5.你认为齐闵王“身亡逃窜,甚于徒隶”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不知亡国之原因;不辨真伪,听信谗言,自以为是贤人。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然后找出答案:齐闵王逃亡国外,却不知亡国的原因;身处困境,却听信谗言,还分不清真伪;后来居然骄傲起来,认为自己是贤人。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齐闵王逃到卫国居住,整天徒步奔走,对公玉丹说:“我已经逃亡了,却不知道原因。我之所以落地逃亡的境地,是为什么呢?”公玉丹回答说:“我以为大王您已经知道原因了,你现在还不知道原因吗?大王之所以逃亡,是因为你的贤明。因为天下的君主都是品行不好的人,他们厌恶大王的贤明,所以合兵来攻打大王,这就是您逃亡的原因啊。”闵王忧愁地叹了口气,说:“贤明的君主就要这样苦命吗?”公玉丹又对闵王说:“古时有辞让天下而没有忧虑之色的人,我只是听说过,现在见到您才知道确有此事。大王您名号称作东帝,其实已经拥有了天下,您离开自己的国家居住在卫国,仪容丰盈,神采焕发,并不看重国家,不以离开国家为意。”闵王说:“很好。还是公玉丹知道寡人。我自离开齐国到卫国居住以来,腰带都增加了三次。”于是闵王自以为贤明,越来越骄傲。闵王逃到奔走的奥卫国,卫国国君让出自己的宫殿给闵王居住,并谦称臣子,给闵王提供酒食。闵王态度傲慢,卫人便侵袭了他。闵王被迫离开卫国,逃到邹国、鲁国,态度还是很傲慢,邹国、鲁国的人不接纳他,最后只好逃到了莒地。楚国派淖齿率领军队来援救齐国,做了闵王的相国。淖齿抽出闵王的筋,挂在大殿的横梁上,早晚之间就把闵王折磨死了,然后和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的土地。可悲呀!闵王统治者齐国这样的大国,国土方圆有几千里,却被其他诸侯打败,土地也被燕昭王夺去,祖宗基业丧失,土神谷神无人祭祀,宫里的珍宝被抢夺,自己到处逃亡流窜,连服役的罪人都不如,竟然还不知道逃亡的原因,实在是令人痛心。还以为自己贤明,岂不是太可悲了!
第二篇
君臣遇合
【原文】:昔者,唐虞①崇②举九贤,布③之于位,而海内大康,要荒来宾④,麟凤在郊。商汤用伊尹⑤,而文武用太公闳夭⑥,成王任周召⑦,而海内大治,越裳重译⑧,祥瑞并降,遂安千载。皆由⑨任贤之功也。无贤臣,虽五帝三王,不能以兴。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失管仲,而有危乱之辱。虞⑩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楚不用伍子胥而破,吴阖庐用之而霸。夫差非不用子胥也,又杀之,而国卒以亡。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⑪,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此父用之,子不用,其事可见也。故阖庐用子胥以兴,夫差杀之而以亡;昭王用乐毅以胜,惠王逐之而败,此的的然若白黑⑫。秦不用叔孙通,项王不用陈平、韩信而皆灭,汉用之而大兴,此未远⑬也。夫失贤者,其祸如此。人君莫不求贤以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所谓贤者不贤也。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贤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嫉智,是贤者之所以鬲蔽⑭也,所以千载不合⑮者也。 ——选自《新序》
【注释】:①唐虞:指唐尧、虞舜。②崇:尊崇,推崇。③布:安排、布置。④要荒来宾:都城以外及其遥远的要服和荒服之国都前来宾服。⑤伊尹:商汤之贤相,伊氏,名尹,又名挚。⑥太公闳夭:太公,姜太公;闳夭,文王十臣之一,为西土的臣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⑦周召:指周公、召公。⑧越裳重译:越裳国害怕和周朝没有使者的往来,将其语言进行多次翻译后,前来朝见。⑨由:由于,因为。⑩虞:春秋时期一个国家,虞国。⑪雠:同“仇”。⑫此的的然若白黑:这些事像黑白一样分明。的的然:分明的样子。⑬未远:年代不远。⑭鬲蔽:阻隔,蔽障。鬲,通“隔”,阻隔。⑮合:遇合,指臣子逢到善用其才的君主。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出两句
【答案】:人君莫不求贤以自辅,然而国以乱亡者,所谓贤者不贤也。
【解析】:作答此题时,我们应该扭住其中的几个关键虚词——然、者、也,“然”如果在句末,一般为“……的样子”的意思,用在句首一般为“然而”之意,根据句意可判断因为句首,所以在“然”字前应该断开;下面的“者”“也”一般为判断句式的标志,所以应在“者”后断开。重要的是,断开后一定要检验句意是否与文意相一致。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霸诸侯之荣 惩山北之塞
B.布之于位 受任于败军之际
C.而惠王废乐毅 秦缪公用之而霸
D.更代以骑劫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C
【解析】:C项中第一个句子中的“而”是转折连词,译为:可,但是;第二个句子中的“而”是顺接连词,可不译。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唐虞崇举九贤( )(2)祥瑞并降( )
(3)其事可见也( ) (4)是贤者之所以鬲蔽也( )
【答案】:(1)推举(2)都,一起(3)看见(4)……的原因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译句:
(2)是贤者之所以鬲蔽也,所以千载不合者也
译句:
【答案】:(1)让骑劫代替他的位置,燕国军队马上被攻破,以致丧失了已得的七十座城池。(2)这是贤能之人为什么被阻隔、蔽障的缘故,所以千年也难得君臣遇合。
【解析】:翻译句(1)是要注意如下问题:其一是两个特殊句式,“更代以骑劫”是“状语后置句”,“兵立破”是一个省略句、被动句;其二是两个关键词,“更”是“更换”之意,解答时可以联系“改弦更张、日月更迭”中“更”的含义,“亡”的含义可以联系“亡羊补牢”中“亡”的含义来解释。
5.阅读全文,你认为“君臣千年不能遇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从君主的角度讲,君主委派贤能之人做事,却跟不贤之人批评议论;让才智之人决策,却又和愚昧之人另行谋划。从臣子的角度讲,没有贤能的臣子嫉妒贤能之臣,愚昧的臣子嫉妒有才智之臣。
【解析】: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抓住文段后面的议论句:或使贤者为之,与不贤者议之,使智者图之,与愚者谋之。不肖嫉贤,愚者嫉智。这两个句子分别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君臣千年不合”的原因。
【参考译文】:从前,唐尧、虞舜举荐了很多贤能的人,分别安排在恰当的职位上,国家因此大治,都城以外及其遥远的要服、荒服之国都前来宾服,麒麟和凤凰这样祥瑞的神兽出现在郊野。商汤任用伊尹,周文王和周武王任用太公和闳夭,周成王任用周公旦、召公奭,国家太平,越裳国也远道来朝,其语言经过了多次翻译,很多吉祥的征兆也同时降临,于是国家久经千年都平安无事。这些都是因为任用贤人的功效。没有贤臣,即使是五帝三王,也不能使国家兴盛。齐桓公得到管仲便有雄霸诸侯的策略,失去管仲便遭受危乱的耻辱。虞国不任用百里奚而亡国,秦缪公任用百里奚而称霸诸侯。楚国不用伍子胥而被吴国攻破,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而称霸。夫差不但不用伍子胥,反而杀死了他,国家最后灭亡。燕昭王任用乐毅,率领弱小的燕国军队,打败了强大的齐国,攻占齐国七十座城池;而燕惠王却废弃乐毅不用,让骑劫代替他的位置,燕国军队马上被攻破,以致丧失了已得的七十座城池。这是父亲任用贤才,儿子却不用,事情的结果清晰可见啊。所以阖闾任用伍子胥而兴盛,夫差杀了他而亡国;昭王任用乐毅而克敌制胜,惠王驱逐乐毅便惨遭失败。这样的对比像黑白一样分明。秦国不任用叔孙通,项羽不任用陈平、韩信,结果都惨遭灭亡,汉王重用他们而大为兴盛。这是年代不远的事情。所以失去贤人,就有那样的祸患,重用贤人,又有这样的福祉。君主没有不寻求贤臣来辅助自己的,但是国家仍有变乱灭亡之祸,原因是他所谓的贤臣其实并不贤能。有的君主委派贤能之人做事,却跟不贤之人批评议论;让才智之人决策,却又和愚昧之人另行谋划。不贤之人嫉妒贤能之人,愚昧之人嫉妒才智之士,这是贤能之人为什么被阻隔、蔽障的缘故,所以千年也难得君臣遇合。
第三篇
楚昭王欲之荆台游
【原文】:楚昭王欲之①荆台②游,司马子綦(qí)③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④之水;南望猎山⑤,下临方淮⑥。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游焉。”王曰:“荆台乃吾地也,有地而游之,子何为绝我游乎?”怒而击之。于是令尹子西⑦,驾安车四马⑧,径于殿下曰:“今日荆台之游,不可不观也。”王登车而拊⑨其背曰:“荆台之游,与子共乐之矣。”步马⑩十里,引辔⑪而止曰:“臣不敢下车,愿得有道⑫,大王肯听之乎?”王曰:“第⑬言之。”令尹子西曰:“臣闻之,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为人臣而谀⑭其君者,刑罚不足以诛也。若司马子綦者忠君也,若臣者谀臣也;愿大王杀臣之躯,罚臣之家,而禄司马子綦。”王曰:“若我能止,听公子,独能禁我游耳,后世游之,无有极时,奈何?”令尹子西曰:“欲禁后世易耳,愿大王山陵崩阯(zhì)⑮,为陵于荆台;未尝有持钟鼓管弦之乐而游于父之墓上者也。”于是王还车,卒不游荆台,令罢先置⑯。
——选自《说苑》
【注释】:①之:去,到。②荆台:地名,今湖北监利县北。③司马子綦:司马,官名。子綦,春秋时期楚国人,名结,字子期,又称公子结。楚昭王之兄,有贤名。④彭蠡:即鄱阳湖。⑤猎山:山名,地址不详。⑥方淮:水名,地址不详。⑦令尹子西:令尹,官名。子西:公子申,楚平王庶长子,字子西。⑧安车四马:安车:古代一种与立乘有别的坐乘小车。四马,四匹马拉车。⑨拊:抚摸。⑩步马:使马慢行。⑪引辔:拉住马缰绳。⑫愿得有道:希望能说几句话。⑬第:只管。⑭谀:阿谀。⑮山陵崩阯:山陵,比喻帝王。崩阯,皇帝去世的隐语。⑯令罢先置:命令撤掉原先准备的一切。
1.用“;”与“,”将下面的句子断句(四处)
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
【答案】: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
【解析】:不难看出,“;”应该在“南望”前,因为前面的“左右”与后面的“南、下”是两个并列的内容;然后再根据并列关系分别在“右”“下”前断开,句中的“左、右、南、下”都是从不同方面来说明“荆台之游”的,所以应在“左”前断开。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为陵于荆台 受任于败军之际
B.怒而击之 何陋之有
C.荆台乃吾地也 乃不知有汉
D.怒而击之 温故而知新
【答案】:word/media/image1.pngA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在”。B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译为“他”,第二个“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不翻译。C项中的第一个“乃”是判断词,译为“是”,第二个“乃”是副词,译为“竟然”。D项中的第一个“而”是表修饰,可不译,第二个“而”表顺承关系,不译。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下临方淮( ) (2)若司马子綦者忠君也( )
(3)不可不观也( )(4)刑罚不足以诛也( )
【答案】:(1)到,靠近(2)如果(3)观赏(4)足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何为绝我游乎?
译句:
(2)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禄不足以赏也。
译句:
【答案】:(1)你为什么阻止我游览呢?(2)身为君王的臣子而效忠于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禄都不够赏赐给他。
【解析】:翻译句(1)要把“何为”变为“为何”来翻译,“绝”在此是“阻绝,阻止”之意。翻译句(2)时要注意“足”的含义——足够,足以。
5.通读全文,你认为作为一个君王应做到哪些?
【答案】:不要迷恋观赏游乐;要听取贤臣的谏议。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联系前面司马子綦进谏时说的话:“其乐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其国,愿大王勿往游焉。”以及后面的令尹子西的“若司马子綦者忠君也,若臣者谀臣也;愿大王杀臣之躯,罚臣之家,而禄司马子綦。”话语来作答。司马子綦的话暗含不要贪图、迷恋观赏、游乐;而令尹子西的话则告诫君王一定要听取忠臣之言。
【参考译文】:楚昭王想到荆台游玩,司马子綦对他劝诫道:“如果去荆台游玩,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南边可以望到猎山,台下靠近方淮。这种游玩的乐趣让人忽略年华老去并且忘记死亡,游玩的君王都因此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希望大王不要去那里游玩。”楚昭王说:“荆台是我的领地,拥有领地并且游览那里(很平常),你为什么阻止我游览呢?”生气地喝斥退了司马子綦。当时令尹子西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来到楚昭王面前说:“今日荆台之行,不能不去观赏啊!”楚昭王上车摸着他的背说:“此次荆台之行,我与先生共同赏乐。”马行走了十里路后,令尹子西拉住辔头使马车停下来说:“微臣不敢下车,有话想对您说,不知大王能不能听一听呢?”楚昭王说:“只管说吧。”令尹子西说:“微臣听说,身为君王的臣子而效忠于他的君王的人,高官厚禄都不够赏赐给他;身为君王的臣子却对君王阿谀奉承的人,再残酷的刑罚也不足以诛杀他。如果司马子綦这样的人是效忠于君王的,如果微臣这样的人是对大王阿谀奉承的,希望您杀死微臣,查抄微臣的家,用来赏赐司马子綦,”楚昭王说:“如果我能够停止这种游览的行为,听从你的话,也只不过能够禁止我游览罢了,后代游览荆台,没有停止的时候,怎么办呢?”令尹子西说:“想要禁止后代游览荆台很容易,到大王驾崩之时,将陵墓建在荆台,好像从来没有拿着助兴的乐器在先父之墓上游玩的子民吧。”于是楚昭王驾车还宫,再也不去荆台游玩了,命令停止先前建立的制度。
第四篇
屠余谏周威公
【原文】:周威公①见屠余②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其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不敢直言,示③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不当,曰:‘是何能然?’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多怨,曰:‘是何伤?’是不知所以存,所以亡。故臣曰:‘晋先亡。’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余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天生民,令有辨④,有辨,人之义也。所以异于禽兽麋鹿也,君臣上下所以立也。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切踦⑤,固无休息,淫昏康乐⑥,歌讴好悲⑦,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⑧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余而问曰:“孰次之。”屠余不对。威公固⑨请。屠余曰:“君次之。”威公惧,求国之长者⑩,得锜畴、田邑⑪而礼之,又得史理、赵巽⑫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⑬,以告屠余。屠余曰:“其尚⑭终君之身。” ——选自《说苑》
【注释】:①周威公:战国时期诸侯国西周的国君②屠余:晋幽公时太史。③示:暗示。④有辨:有别。⑤切踦:耳鬓厮磨,互相依偎。形容十分亲昵。⑥淫昏康乐:过度纵情享乐。⑦歌讴好悲:唱歌时喜欢悲声。⑧风:风俗。⑨固:态度坚决。⑩长者:德高望重的人。⑪锜畴、田邑:周威公时期的贤臣。⑫史理、赵巽:周威公时期的正直之臣。⑬物:件。⑭其尚:大概,或许。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天生民令有辨有辨人之义也
【答案】:天生民,令有辨,有辨,人之义也
【解析】:很明显,两个“有辨”之间需要断开,从“也”字看,后面是一个判断句,所以应在第二个“有辨”后断开;再根据句意,在“令”前断开。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之国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威公问其故 其真无马耶
C.示晋公以天妖 策之不以其道
D.威公又见屠余而问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第一个“之”是助词,译为“的”,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项中的第一个“其”是代词,译为“他”,第二个“其”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C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用”。D项中的第一个“而”表顺承,不译,第二个“而”表修饰,可不译。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其孰先亡( ) (2)威公问其故( )
(3)求国之长者( ) (4)屠余不对( )
【答案】:(1)谁(2)缘故(3)寻求(4)回答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不当
译句:
(2)居二年,中山果亡
译句:
【答案】:(1)拿天象不吉祥、日月星辰运行不正常来暗示晋公。(2)”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
【解析】:句(1)是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不当”放到谓语“示”的前面;句(2)中的“居”要译为“经,经过”之意,“果”是“果然”之意。
5.阅读本文,你认为文章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之策?
【答案】:示例:任人唯贤。去除严刑峻法,实施仁政。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抓住“威公惧,求国之长者,得锜畴、田邑而礼之,又得史理、赵巽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余”句,进行概括、总结。“得锜畴、田邑而礼之,又得史理、赵巽以为谏臣”是关于用人之策;“去苛令三十九物”是去除严酷的刑罚,实施仁政之意。
【参考译文】:周威王接见屠余他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一个会先灭亡?”屠余回答说:“我不敢直言,就拿天象不吉祥、日月星辰运行不正常来暗示晋公。晋公说:‘这能怎么样呢?’我又拿人事的处理多不合道义、百姓怨声载道的事情来启示他。晋公说:‘这能有什么妨害呢?’这就说明他不懂得国家存亡的规律呀。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召见屠余问他道:“下一个灭亡的是哪一个国家?”屠余回答说:“下一个是中山国。”威公问他原因。屠余回答说:“上天创造了人,使他们男女有别。男女有别,是人伦原则,是人区别于禽兽麋鹿的地方,是确立君臣上下关系的基础。中山国的风俗,把白天当做黑夜,夜以继日,男女耳鬓厮磨,互相依偎,连一点休止的时候也没有;过度纵情享乐,唱歌时喜欢悲声,国君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下一个是中山国。”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周威公又召见屠余问他道:“下一个灭亡的是哪一个国家?”屠余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屠余回答说:“下一个就是您。”威公害怕了,便访求国家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了锜畴、田邑,以礼相待,又得到了史理、赵巽,让他们两个做谏官,废除苛刻的条令三十九件。威公把此事告诉给屠余,屠余说:“这大概能保您一生平安。”
第五篇
哀公问孔子
哀公①问孔子曰:“寡人生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辟席曰:“吾君之问,乃圣君之问也,丘小人②也,何足以言之?”哀公曰:“否。吾子③就席,微吾子,无所闻之矣。”孔子就席曰:“君入庙门,升自阼阶④,仰见榱栋⑤,俯见几筵,其器⑥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安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⑦,平旦而听朝,一物⑧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安不至矣?君平旦而听朝日昃⑨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廷者,君以此思劳,则劳将安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鲁之四郊,亡国之墟,列必有数矣,君以此思惧,则惧将安不至矣?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安不至矣。夫执国之柄,履民之上,懔⑩乎如腐索御奔马。易曰:‘履虎尾⑾。’《诗》曰:‘如履薄冰⑿。’不亦危乎?”哀公再拜曰:“寡人虽不敏⒀,请事斯语矣。” ——选自《新序》
【注释】:①哀公:姬姓,名蒋,或作将,春秋时鲁国国君。②小人:这里是谦词,见闻短浅的人。③吾子:指孔子。④阼阶:大堂东面的台阶,主人登堂之阶。⑤榱栋:屋椽及栋梁。⑥器:器物。⑦昧爽而栉冠:黎明之时梳头带帽。昧爽:拂晓,黎明。栉冠:梳头带帽。⑧一物:任何一件事。⑨昃:太阳偏西。⑩懔:畏惧的样子。⑾履虎尾:比喻处境危险。⑿如履薄冰:比喻处境危险。⒀敏:聪明。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寡人未尝知哀也( )(2)微吾子,无所闻之矣( )
(3)则哀将安不至矣( )(4)升自阼阶( )
【答案】:(1)曾,曾经(2)无,没有(3)怎么(4)从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廷者
【答案】:君平旦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门廷者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大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断句。一般情况下,在并列的两部分中间需要断句,就此句而言,“平旦”与“日昃”为时间上的并列,因而需要在“听朝”后断开;另外,如果是短语做主语,一般在主语与谓语处断句,句子的“诸候之子孙”是“必有在君之门廷者”的主语,故而在“诸候之子孙”前后需断句。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以此思哀,则哀将安不至矣?
译句:_
(2)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句:_
【答案】:(1)君王您由此而思及悲哀,那悲哀之情又怎么会不来呢?(2)我听说,君主,如同船;百姓,如同水。水能载船,水亦能翻船。
【解析】:句(1)翻译时要注重两点:其一是句式,这是一个反问句,表达陈述句的意思;其二是重点词语“以(介词,凭借)”“安(怎么)”的翻译要精准。句(2)中的“之”是句尾语气词,不翻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比喻句,因而翻译时要增加比喻词。
4.你是如何理解文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句话的内涵的?
答:_
【答案】:这句话把君子比作船,把百姓比作水,说明了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主要因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治国理念。
【解析】:课内文言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课文都表达了民本思想这一主题。解答此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前后两个短句意思上的变化,联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民本思想作答即可。
5.请简要分析此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劝谏方式上的不同。
答:_
_
【答案】:邹忌是“讽谏”,委婉含蓄;孔子是“直谏”,语言直接,直截了当。
【解析】:《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由生活现象推想到国家的治理,以类比的方法劝说齐王,可以说是委婉含蓄。此文中,孔子直接提出的如何让哀公知“哀、忧、劳、惧、危”的方法,不蔓不枝,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参考译文】: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出生在深宫之中,在妇人的手中长大,我不曾知道什么是悲哀,不曾知道什么是忧愁,不曾知道什么是劳苦,不曾知道什么是恐惧,不曾知道什么是危险。”孔子离开座位说:“国君所问之事,是圣贤明君所问的。孔丘我是一个见闻浅薄的人,哪里配说这些呢?”哀公说:“不是。先生请入席。要是没有先生,我就没有地方知道这些了。”孔子入席就坐说:“好吧。国君您走进宗庙的大门,从东边的台阶登堂,抬头看见屋椽和栋梁,低头看见几席,那些器物都还在,但那时的人都已经不见了,您由此而思及悲哀,那悲哀之情又怎么会不来呢?您黎明之时就梳洗穿戴,天刚亮就上朝听政,任何一事有所不当,就会成为混乱的源头,您由此而思及忧愁,那么忧愁之情又怎么不来呢?你清晨就上朝听政,傍晚才退朝,诸侯们的子孙一定有在朝堂外等候侍奉您的,您由此而思及劳苦,那么劳苦之情又怎么不来呢?你走出鲁国国都四边的城门,远望鲁国四边的野外,那些亡国的废墟,一定有很多,您由此而思及恐惧,那么恐惧之情又怎么不来呢?而且我听说,君主,如同船;百姓,如同水。水能载船,水亦能翻船。您由此而思及危险,那么危险之情又怎么不来呢?掌握国家大权,身居万民之上,心头惴惴不安就像用一根腐朽的绳索来驾驭狂奔的马一样。《周易》说:‘踩到虎尾。’《诗经》说:‘像在薄冰上行走。’这不是很危险吗?”哀公再次拜谢孔子说:“我虽然不聪慧,也要从您说的这些话做起。”
《2021届中考语文冲刺高分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主题2—治国谏言》相关文档:
南辕北辙(文言文)09-01
过年给长辈拜年祝福语古诗文言文09-27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6篇10-23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11-28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11-28
2021届中考语文冲刺高分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主题2—治国谏言11-28
文言文谏逐客书阅读理解及答案11-28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项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