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时间:22-11-28 网友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

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
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除了关注东南沿海城市的发展,还考虑国家整体战略的需要,新建了一些工业城市,另外,还从备战的角度出发,从一些大城市搬迁了许多工厂和人员,新造了一些三线城市。这些新增的城市在客观上为中国的城市布局,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一些积极的因素。

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
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的省会城市基本上也是该地区工业生产最发达的城市。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城市仍然是行政的中心。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习惯,在这一阶段里,各个
省会城市基本上都是该省最大的城市。以次类推,各级地方政府所在地也基本上都是该地区最大的城镇。不仅如此,政府的办公地往往还占有该城市的中心地段、黄金市口。这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略有改变。

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界限分明。在这30年的时间内,城市的市区与郊区的人
们在户籍管理上泾渭分明,按计划供应的商品也有相当的区别,而且在建筑物景观、交通、商业、电讯设施等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某种程度上也妨碍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且市区人口、工厂、建筑物高度密集,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增加了很大的麻烦。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允许农民进城”。再加上我国开始逐步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被当作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方针得以全面的重视和实施。。因此,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 一些发达的国家,其城市化程度均80%以上。而且在当代社会中,城市化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在市场经济丰富的商品生产的支持下,由城市居民所创造的一种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它能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中国城市以往的主要功能是政治行政中心,生产中心,也许这些功能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还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但在今天,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当然各个城市的消费功能所处的地位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令人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开始清醒地意识到城市的消费性功能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推进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加强城市消费性功能的建设。

城乡一体化战略得以实施。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曾经实施过在世界上少见的严格户籍制度,这个户籍制度也许在当时因为某些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但客观上却限制了人与人、人与资源之间的流动关系,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特别是造成了城郊或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20世纪80年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社会屏蔽功能大大削弱了。进入21世纪,有的省、市宣布取消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别,也许这不仅仅是对人权的尊重,同时也意味着长期以来反城市化政策的终结,中国开始了从人口的城乡逆向流动转变为城市化的正向流动。

这一流动的直接结果,使得城市开始了在规模上的扩张,一些大中型城市开始重视卫星城镇的建设。在现代化立体交通的基础上,一些特大型的城市开始出现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的第二阶段“分散化”的特征。城乡之间一体化的战略得以实施,城乡之间可以共享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逐步形成。前30年间,人们对大型城市的发展一直持批评的态度。但是,在当今世界上,一些国际性大都市,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飞跃,却呈现出许多令人不可忽视的优越性。

大型城市往往是经济贸易活动的中心城市,它的集聚效应带来了经济上的高度繁荣。而人口的密集与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创造出无数的就业机会,它的发散效应还形成了连片的城市群、广阔的区域经济增长地带,其结果还往往带动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大都市圈、其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最有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这一地区的城市将以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为平台,共同努力打造上海大都市圈。

这些以大型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崛起与以往分散、独立、规模不大的城市相比较,它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完善交通的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控制环境的污染,提升人口的质量。而且从全球范围来看更具备可比较的现代意义
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的逐步形成和不断地完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发展收获的成果,坚定地加速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增强协调发展,因为城市化与祖国的现代化紧密相联,城市和大都市圈代表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

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七大挑战

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很多人都有此感受,几年不见,一座城市就会变化很大,差点认不出来。以至于去过纽约、东京等世界发达城市的人,会发现上海不比这些城市差什么。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长远看来,城市化进程的继续推进与发展,存在七大挑战。

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些问题与挑战。

 第一,逐渐被拆光的老建筑,没有特色的城市发展。

  前些年,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高楼大厦。因此,到中国的任何城市感觉都差不多,都是高楼大厦。最近两年,因为学界的呼吁,开始注重城市特色的经营,但仍然停留在表面,仅追求地方城市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而没有深入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去真正把脉城市内在机理,挖掘和塑造出城市独有的特色和风范来。君不见,当下中国,“拆”字当道。到哪里,都是“拆”、“拆”、“拆”。

  其实,不同年代的老建筑才是城市真正的“名片”。他们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浓缩和代表了城市应有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它们夹杂在摩天大楼里,并不会起到不协调之感,相反,反而会让人对城市的历史与发展有更深的了解和理解。另外,从实际效果讲,老建筑存在是必要的,保证不同年代建筑的混合存在有其实际功能意义,可以为某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初期发展提供低房租场所。

 第二,居高不下的房价,蒸发了人在城市中生活的希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城市的生活主题是人。城市活力关键要有人。而当下直线走高的房价,远远背离了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让他们在望“房价”而兴叹之余,对城市生活产生怀疑和背离之感。日趋高企的房价,在和民众的收入水平赛跑的跑道上,已经远远把之抛在后面。这样的城市,怎么能吸引到对城市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年轻人才呢?

  房价问题源头不在房市之内,采取综合统筹措施保证房价在一合理范围内浮动之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保障房等制度也要齐头并进。多种政策结合起来,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多种选择,增加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动力,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三,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漫步在中国的大中城市街道,汽车的尾气、化工厂排放的气体等等,弥漫在空气中,行人掩鼻而走。

  还有,现在各地正在大力推进的城市拆迁运动,政府很少或全然不考虑老建筑或新建筑对环境的协调或破环作用。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城市的环境问题。

  城市的环境问题是一步一步侵害市民生活质量的。就像温水里的青蛙,也许生活其中的我们一时感觉不到,但如果不注意的话,等到发现不能适应的时候,已经是城市病很重程度了,而且我们那时恐怕也已经深受其害、不能逃脱了。

第四,社会服务的缺位与变异。

  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既在于独具特色的建筑和标志物,更在于便民、便利的公用服务,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提供更好更优质的社会服务。

  随着改革的推进和深入,中国的城市民众逐渐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也即个人生活一切都放到社会中来,一切都由社会来“补位”。但遗憾的是,社会没有及时“补”上来,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完成由“管理”向“服务”角色的转变。

  当下的中国城市,公用设施如医院、图书馆、剧院等,有是有的,但是分布密度不够,内容提供有限,离民众需求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政府应该合理规划和布局;同时放开空间让社会也参与进来,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公民社会建设作用,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建市民社会的格局。

第五,沦丧的社区精神,社会人际交往中缺乏信任。

  当下中国城市居民的社区,楼建的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任却越来越少。社区缺乏基本的活动,社区精神就更谈不上。社区居民至多在遭遇到切身利益问题时才会联合在一起,平时很少来往。社区精神的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尤为不利,没有玩伴,没有游玩的氛围,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有长辈的“教化”,没有同辈的 “同化”。

  社会学研究认为,信任是社会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前两年媒体曝光的南京彭宇案,一位因为扶跌倒老太太站起来的市民,竟然被老太太和家人告上法院。这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也严重影响之后更多市民在遇到此类事情时的处理态度。等等事例,折射出社会中人际交往信任的缺乏。作为生活在都市里的市民,本身就是陌生人的聚合,大家在城市生活和交往,共同促进城市的创新发展,是需要发生一定程度的交往和联系的。而在交往中只遵守规范,没有一定的信任度的话,会严重影响彼此合作的顺利程度和合作成功效果的。

第六,对城市贫民区非理性、野蛮改造。

  眼下轰轰烈烈开展的对“城中村”的拆除和改造,媒体报道基本上正面为主,显示了城市改造的成功。恰恰相反,《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书中对二三十年代美国一些大城市强行迁走和重建当地贫民区的行为,评价为其实质只不过是把贫民区迁移到其它地方,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贫民区。而且,其行为大大增加了城市低收入群体生活成本,也减少和影响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当下中国城市“城中村”的拆除和改造,也是同样道理。本意是好的,但是政府没有想过,“城中村”改造过后,本来居住其中只需付很少房租就可以住在市中心的人,如何再以同样低的成本留住市中心呢?人留不住,贫民区也没有消除,只不过把人从这个地方迁到那个地方。这是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理性思考的地方。

  去过台北的人,有时会惊讶台北的街道并没有上海漂亮和整齐,有的地方弯弯曲曲,有的地方破烂不堪,貌似与台北大都市形象严重不符。实不知。这恰恰是台北的都市魅力之所在,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能有尊严、自由的活着,这本身就是城市生活的目的。

第七,如何将城市外来人口的落户城市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城市的发展靠人。在当下中国城市,源源不断的各种类型的外来人口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力军。

  外来农民工的落户城市将是一个日益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大问题。他们的第一代是出生在农村,工作在城市,将来还是要回到农村。而第二代则是出生在农村,长大在城市,工作在城市,其内心中也有落户城市的想法。第一他们很少接触农活,回去也没有意义;第二,内心也不想回去。

  在中国目前现行户籍制度下,落户城市并不是那么简单,涉及到户口、社保、养老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这也是户籍制度改革迟迟未放开的原因。

  但是,随着第二代农民工逐渐成长起来,这个问题日益变得棘手和紧迫,需要政府和社会重视起来,研究对策加以解决。

  在世博会即将来临之际,反思和审视这些问题,我想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如何让城市更美好”一直是城市主政者喊出的口号,也是生活在城市的民众希望能真正做到的。以上七个问题,都是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或近或远将面对的重要挑战。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将大大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觉“生活更美好”;处理的不好,将延缓甚至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向前发展,也会使城市化发展失去原有之义。希望今天的政府和城市规划者,认真学习和更新城市发展理念,站在城市生活者角度来进行决策和规划,在推进城市发展中解决这些问题,让城市生活真正美好起来!

市政组织与市民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关文档:

我爱你中国歌词09-01

《我爱你中国》歌词09-01

《我爱你中国》歌词详解最新09-01

《我爱你中国》歌词及创作背景09-01

《我爱你中国》歌词及创作背景09-01

夜空中最亮的星、我爱你中国、洋葱歌词09-01

中国名著读后感600字范文5篇09-01

中国一年节日纪念日汇总09-01

中国十月份全部节日09-01

中国茶文化为主题中学研学团为讲解对象创作导游词1000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