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时间:22-11-28 网友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公认的中国进入近代的标志,中国也正式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战乱期。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情况,我根据资料,依照时间顺序将把中国的城市发展划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1840—1894

(2)1895—1949

(3)1950—1957

(4)1958—1976

(5)1977—1991

(6)1992—现在

本文将按照以上划分浅谈中国近现代的城市发展。

一、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情况简述

下面将按照以上划分进行分析。

(一)1840—1894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逐渐洞开,列强纷纷开始进入中国,靠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借此使列强的商品和贸易进入中国,直接造成了一些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到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城市已有34个。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清政府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厂。同时洋务派也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这些工厂、企业的建立,也造成一批近代工业城市的出现。在这一时期同时成长起来的还有一些港口码头城市、矿业城市。

但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宣布破产,虽然如此,洋务运动仍然直接影响到了中国近代的城市发展。

(二)1895—1949年

从1895甲午战争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段时间内,中国一直处于战乱中,仅国统区的城市在此期间有一定的发展。

有相关资料表明从1840—1949 年的100 多年间,全国总人口从4.19 亿增至5.41 亿,共增加1.22 亿。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 年的2 070 万,至1949 年城市人口增至5 766万,城市化率达到10.6%。虽然这一时期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1949 年国城市化率为10.6% ,低于世界28.8%的平均水平。

(三)1950—195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1953到1957,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它借鉴了斯大林模式,旨在实现从遗留下来的混合经济向充分释放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家启动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吸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使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建立起来。

根据相关资料,从1949—1957 年,中国的城市数量由136 个增长到178 个,城市化率由10.6%提高到15.39%,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7.06%。这一阶段的发展应该说是比较快的,也是比较正常的。没有出现太突出的矛盾。但由于平均每年新增400万适龄劳动者,五年计划并不能完全吸纳他们。计划的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至少是没有以计划的速度完成。中国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但农业产量并没有以相应的速度增长,这导致了食物短缺的情况。

(四)1958—1976年

这期间的两个错误运动导致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严重受挫。

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党全民“大办”、“特办”的口号。

所以,在此期间出现了爆发性的工业化和超高速的城市化现象,这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到1960 年,城市化水平提高达到19.8%。但由于前期冒进的发展,矛盾开始逐渐显露。从1961 年开始,国家被迫采取大力压减城镇人口的数量,动员部分职工和家属回乡务农,把已经进入城市的人口疏散回农村,压缩了城市人口2 600 万,城市化水平由1960 年的19.8%下降到1964 年的14.6%,回落到1957 年以前的水平。

而从1966年开始,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逐渐发展成矛头指向党的领导层的政治运动。一场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

1968 年底《人民日报》转发毛主席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形成了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1969 年,66、67、68 三届毕业生下乡,当年下乡的人数达到260 万。整个“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1 400 万。“文革”十年,中国城镇人口增加缓慢,城市化水平仅仅提高0.06 个百分点,始终在17.5%的低水平徘徊。

(五)1977—1992年

文革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恢复期,通过相关政策的调整,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至1980年全国城镇人口增加到一亿九千一百四十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4%。到1984 年,城镇人口增加到三亿零一百九十一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3.01%。

1984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户籍管理政策,允许农民自己进城务工落户,民政部也放宽了城镇的标准,城镇数量激增。

(六)1992—现在

从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到20 世纪末,中国设市城市数量已增加到666 个,这期间平均每年增加31 个。其中超大、特大城市已达46 个。进入21 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近几年每年都保持了1.5~2.2 个百分点的增长。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达到了47.5%。

二、现今中国城市问题(评价)

中国城市众多,不能再次一一例举其中问题,所以我以我居住的湖北武汉市为例来例举中国城市中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拥堵

在武汉一年多了,对武汉最大的感想就是交通好差啊。天天堵车,道路上挤得要死,甚至连学校里都可能堵上。交通问题是中国很多大型城市的通病,像北京,我有个同学在那边读书,他说,明明走路都不要十五分钟的路,车硬是开了整整一个小时……

(二)环境脏乱

武汉的街道还算好,环卫工人太幸苦。这段时间为了建地铁啥的,武汉成了“满城挖”,不仅把街道变得很乱,而且空气也弄得很差。虽然这是城市建设中必要的,可我总感觉没有规划好。

武汉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就说下水道系统吧,今年那次大雨,几乎整个武汉都被淹了,听说华农是整个被淹了。

(三)流动人口问题

武汉地处交通要道,高校众多,这直接导致了武汉的流动人口数量剧增,而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大多数城市做的并不到位。武汉这方面我不是很清楚,所以不作赘述。

(四)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五)城市区划问题

很多人对武汉的区划存在疑问,很多人觉得武汉湖泊江河湿地多,城市区隔严重,不适合摊大饼似地城市交通建设,应该发展组团式结构,运用现代交通方式进行连接,这样既节约了交通建设成本,保护了环境,也可以避免很多城市病的发生。

(六)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大

武汉城乡分明,城市和乡村分界太明显了,城乡差异太大,未能很好统筹发展。

(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与拉美国家城市化超工业化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城市化的明显滞后于工化。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都是不理想的。中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在 21 个百分点左右。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通过对世界 100 个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分析,认为城市化水平是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城市化水平与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另一个指标人均 GDP有一定的成正比的对应关系。按照钱纳里发展模型,人均GDP 达到 800 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就应为 60.1%。2003 年,中 国人均 GDP 达到 1 000 美元时,城市化水平刚刚达到 40%。可见,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

(八)城市化水平存在地区性不平衡

中国城市化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状态,2006 年,东、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别为 54.6%、40.4%和 35.7%。中部与东部城市化水平相差 14 个百分点,而西部又与中部相差 5 个百分点,西部与东部直接比较相差19 个百分点。中国城市化水平在区域之间的差距明显。

总结:

中国近代至今的城市发展总体较好,但存在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仍需要日后花大量精力投入解决这些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相关文档:

论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11-27

中国近代以来城市发展11-28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6篇10-19

中国近代名人事迹12-03

中国近代名人励志故事5篇12-26

中国近代历史名人成功故事6篇02-10

中国近代杰出人物故事7篇03-04

中国近代名人故事范文7篇03-26

最新中国近代名人优秀事迹04-15

最新中国近代名人优秀事迹11-1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