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时间:23-06-28 网友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关于发展计划的问题和建议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计划先行,精心谋划。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从现在到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制定制度框架和改革体系的基本构成。

然而,各地“三农”发展计划设计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延续性,导致力量分散、步调不一、行动盲目、落实难、效果差。其中,专业计划较多,整体计划不足;各地市县计划脱节,有机融合不够,没有形成有机整体;计划不具体,引领作用不强,笼而统之、大而化之,没有细化到乡(镇)、到村组、到产业、到项目、到措施,计划和实际“两张皮”;有的计划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朝令夕改,随意性大。

因此,建议由县级负责制定乡村计划,与城镇计划相衔接,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农村,并突出农业生产、农村居住、生态环境保护和农耕文明传承等功能。同时,推动公共服务资源覆盖农村,出台优惠政策,改善基层医疗、养老、教育条件,打造城乡联动的农村生活服务网络。

二、关于产业建设问题和建议

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获得了长足发展,有力增进了农民增收脱贫和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但无论是发掘本身丰富独特的自然资源潜力程度,还是与农村农业先进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在产业发展上都还存在许多短板。其中,传统农业产业底子薄、基础弱,耕地量少质差,基础设施残缺,食粮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无太多优势可言,传统农业产业效益低、没有竞争力;农业特点产业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资源丰富但深度开发利用水平低、基地有范围但生产效益低、产品质量好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提升农业特点产业开发质效已经是当务之急;农村新型产业起步较晚,范围小,特点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小、档次低,发展严重滞后;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刚刚起步,辐射带动不够;现代农村服务业尚处于萌芽阶段,1-2-3产业有机融合不够,农村新型产业远未构成主导产业,对农业农村经济支持力度不足。

因此,建议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同时,加强农村新型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推动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发展,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

乡村振兴需要机制创新。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着许多制度和机制上的瓶颈,如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因此,需要进行机制创新,打破束缚农村发展的各种壁垒。

建议在土地制度方面,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主体,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另外,建议加强政策协调和推动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协调,形成政策合力,推动乡村振兴。同时,还需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最后,还需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永久动力,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手段。虽然全国在农业农村发展机制创新上做了很多富有成效的探索,但与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瓶颈。其中,一些地方不敢闯、不敢试,开辟创新不够;一些同志则感到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能力恐慌,不善创。因此,需要加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的建设。

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已明确,政策已定,关键在于贯彻落实。机制创新要因地制宜,针对制约山区“三农”发展的机制体制,着力在三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首先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要以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为契机,积极探索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新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其次是建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联动机制,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后是构建可延续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要加快农村产业发展,建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培养新的收入增长点,增进农民增收模式由城市导向型向农村导向型转变。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需要历史耐心和坚定的决心。然而,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方面的种植命令过于单一,农产品种类落后,现代设备利用不足,优秀人才短缺,配套设施不足,产业链单一;工业方面的招商引资问题,选址不当,污染严重;服务业方面的电商发展动力不足,配套设施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提质,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以适度规模经营补齐产业短板。

人才短缺也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需要建立公道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人才更新速度,吸引高学历人才回乡,培养乡村人才综合素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文化方面,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农民教育支出压力大,文化活动单一,优秀农耕文化和浑厚民风已经遗失。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培养文化人才队伍,鼓励农民读书、浏览文化资料,加强优秀农耕文化和浑厚民风的保护和传承。

生态短板也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需要加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与绿色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防止高污染企业向乡村转移。

组织短板是乡村振兴的另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班子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基层基础保障,建立健全的党建制度体系,鼓励创新和实干精神,提高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乡村振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问题。乡村中的“3农”带头人亟待培养,村落人口老龄化程度深且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性别比失衡情况普遍。农村老龄化情势严峻,各地村落中59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比重均超过10%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其中尤以东北(29.8%)、华北(23.1%)地区农村老龄化程度最深。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样本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超过20%的分别是华东(23.6%)、华北(23.4%)、华南(23.3%)、东北(20.3%),最低的是西南地区(14.0%)。村内人口性别不平衡情况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为1.13:1,各区域农村男性人数均多于女性人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人材振兴:要优化环境,筑巢引才返乡,建立人材“飞地”,内外协力实现人材、智力回归;培养新型农民、培养乡村干部、吸纳乡贤。

2.文化振兴:要实现乡风建设文明化,掌控“城乡融会”的新要义;激起“自觉参与”的内生力,发挥乡贤的引领力;大力移风易俗,推动家风建设。

3.生态振兴:要实现生态建设宜居化,宣扬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完善监管体系,落实目标责任;展开环境整治;推行绿色农业;推行垃圾分类;展开厕所革命。

4.组织振兴:要实现乡村治理法治化,制定村规民约,深化村民自治;建想法治乡村;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贤治理。

此外,农村劳动力务农与非农选择显现区域分化,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1倍。样本村中,华北、西北、东北的务农劳动力数接近或超过非农劳动力数的1倍:华北村均务农劳动力639人,非农劳动力335人;华东、华南、西南的务农劳动力小幅超过非农劳动力,华东村均务农劳动力580人,非农劳动力507人;华中村均务农劳动力514人,少于村均非农劳动力600人。在非农劳动力中,村均外出打工人数华南、西南地区最多,平均在600人以上,华东、华中、华北、西北和东北分别为402人、489人、289人、330人和318人;村均外来人口数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较高,平均200人以上,华中、华北、西南分别为165人、65人和89人,东北地区最少,平均54人。

乡村“三农”带头人数量及能力不足。首先,村内党员人数较少,年轻党员占比低。样本村党员人数平均为60人,占村均总人口的3%左右。新发展党员数占党员总人数的17.11%。40-50岁年龄段的党员人数均为13人,各占21.7%,合计达43.4%。党员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平均人数为18人,占党员总人数的30%。30岁以下的党员平均为7人,占11.7%。其次,现任村干部受教育水平高于前任,但学历水平仍较低。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程度,占37.4%。高中程度的占24.8%,中专占16.14%,中专以上的占9.5%。高中中专及以上合计50.4%。与前任村支书相比高出18.9个百分点。现任村主任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且低于现任村支书的平均水平。第三,村“两委”干部有异地工作经历的比重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丰富,个人具有的资源有限。样本村中,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在本村之外的地方工作过的人数占比不到30%。但高于其前任的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有从军经历的村支书和村主任占比约15%,略低于其前任2.75个百分点。从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家庭经济条件来看,比一般村民好的村支书和主任占25%,比一般村民差的村支书和主任占13%左右。与普通村民家庭经济条件相同的占比约60%。当前乡村带头人各项素质有所提高,但在致富经验、能力、具有社会资源等方面仍然缺乏。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有改善,但仍存在短板,水平亟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较多欠账,距离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样本村中,贫困村占18.8%,缺水村占8.4%。有线电视信号户占89.3%,有94.3%的村能够上网。村落硬化道路占村内道路总长的比重为78.5%。48.7%的村落有公厕,其中水冲式厕所比重为46.2%,旱厕比重为39.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欠缺,特别是乡村道路建设面临较大困难。据调查发现,政府对乡村道路的投入不足,导致村集体成为乡村基础设施的主要供应者。村集体的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集资和负债的主要用途也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乡村道路、桥梁和水利设施等。样本村的平均集体支出为66.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最多,平均为41.9万元,占总支出的64%;其次是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平均为16.9万元,占26%;村干部年度工资及补贴平均为5.7万元,办公费支出平均为1.5万元。

从村集体集资情况来看,2012-2017年村集体集资数量下降,东北地区农村基本没有集资,华东地区集资水平最高,2017年平均集资达到151万元。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一半的集资用于修路和建桥。其次,修建排水沟和灌溉水利设施的集资占比也较高,2017年为9.1%,2016年为28.3%,饮用水也是村集体集资的主要用途之一,占比约为10%。

在乡村经济方面,私营企业是带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但特色产业仍需开发。私营企业是乡村产业最活跃的主体,不同地区乡村企业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企业是市场活动的重要载体,私营企业是农村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村办和乡办企业吸纳了更多的劳动力。样本村私营企业吸纳职工数平均为66人,乡办企业为6人,村办企业为6人,个体户为27人。从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水平看,村办企业最高,其吸纳本村劳动力就业比例为90%,其次是个体户83%,私营企业为45%,乡办企业为42%。

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范围有限,需要政策支持和产业计划。从样本村来看,村均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为784.1亩,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涉及户数也最多,分别为2031亩和173户。西北地区的特色产业以特色养殖为主,村均养殖畜生4179头只,远超其他地区,村均涉及户数42户。水面养殖以华北、华南、华中地区为主,村均户数较少。

在从事特色农产品生产的村中,具有品牌的比例只有18.6%。在询问目前村里特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28.9%的村落选择特色产业形成范围不大,25.2%的村落选择没有产业计划,18.8%的选择发展思路不清,14.7%的选择缺少政策支持。

村民代表大会运行良好,基层自治基础良好,民间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大众性文体活动缺少。调查数据显示,在262个被调查的村中,90.1%的村实行差额选举,村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平均为43人,其中党员人数有15人。在村务治理中,村民代表大会也在实际实行本身职能。但是,由村里举行的公益性、大众性文体活动有限。这方面活动的缺少与村落经济缺少可用资金和村落人气的缺少有关。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良好,但乡风文明内容仍需完善。样本村中,有80.2%的村规民约,其中每家每户发放的占比53.4%,有64.14%的村规民约定期修订。红白喜事从简、对分子钱作出明文规定等,这些有助于农村社会交往的风清气正,但还有37.5%的村落没有出台这样的规定,说明一些村落的村规民约中触及乡风文明的内容还需完善。

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产权改革任务艰巨。经营性收入和上级拨款是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样本村的集体经济总收入为101.3万元,其中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平均51万元,占50.3%,而集体经营性企业收入平均16万元;集体农林业收入平均6.8万元;集体承包收入平均10万元,其中企业承包收入4万元,承包地/果园收入4.5万元;村公益事业费平均5万元,其中集体集资平均1.1万元;上级拨款平均30.2万元,占30%;其他收入平均3.6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的区域差异大,华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高,平均245.9万元,东北地区集体经济总收入最少,仅为20万元。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集体经济组织收不抵支,产权改革任务艰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各项权能有待落实。据调查,只有9.1%的样本村进行了村集体资产的折股量化,这表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在进行改革的村落中,折股量化的对象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占比57.1%,而量化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占比为42.9%。在折股量化的村落中,股份能够继承的占65.5%,股份能够转让的占57.1%,转让对象限制为家庭内部成员的占52.6%,其余为在村集体成员内部转让,没有村允许对外转让股权。

政策建议方面,首先要重视乡村“人”的发展。要关注农村地区性别比失衡问题,并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动普及高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此外,要积极培养乡村“3农”带头人和职业农民,为其提供必要的项目、资金、人力培训等,提高“3农”带头人的致富经验和资源的取得及利用能力。同时,鼓励农村劳动力务农人数比重大的地区继续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偏向高的地区增进农地流转进行范围化经营和加快培养新型经营主体。

其次,要不断加强政府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下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担。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村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缺少的村落的公共投资,并在公共基础设施保护上给予奖补支持。对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要给予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支持政策和继续倾斜支持。

第三,因地制宜,以本村资源天赋为基础大力发展特点产业。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下,应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发展特点产业。产业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企业等市场主体,未来要进一步激发私营企业的积极性,支持农户个体和相应的企业从事乡村特点产业经营,并在产业计划、信息供给、范围做大、市场做强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其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

最后,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力量,进一步培养农村各项服务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农民生产生活。一方面可继续支持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议事工作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明确权利与义务,增强村委会工作的透明度,调动农民参与村落治理的积极性,使村民代表大会在农村公共事务决策和监督中发挥主导作用。另外一方面,要重视农村其他生产生活服务性公益性组织的培养和发展,为农村社会活动的举行和延续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除此以外,还要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与完善,宣扬良好乡风,不断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相关文档:

小学体育冰雪活动进校园开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09-05

小学生诗歌朗诵比赛活动方案及对策09-06

浅谈商品房预售存在的问题及防范对策09-20

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9-25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现状及建构对策 精品文档09-25

开展人口普查面临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10-09

农村人口普查难点及对策工作思考10-09

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10-09

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0-09

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及解决对策10-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