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城研讨会上的讲话

时间:22-10-05 网友

在全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城研讨会上的讲话

刘胜君

(2011年10月26日)

同志们:

    这次全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城研讨会,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和市人代会精神,推动“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顺利起步、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客观评估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下步发展的思路,为细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措施奠定基础。
    综合大家的意见和近期的调研思考,就如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深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名城,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在大转型、大提速的背景下,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正当其时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早产生于二十世纪初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我国比较权威的是2003年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界定:文化产业狭义上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呢,一般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创意列为优先发展的九大文化产业之首,可以说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就我们白山的现实来说,我们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更多侧重的不在创意而在文化,是文化加创意,基本涵盖文化产业所有领域,是个大概念。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大提速、产业大转型、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强调文化产业大发展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
    其一,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基于客观需要的考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央确定的“十二五”发展“主线”。要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白山市而言,有着特有的压力。因为,作为综合资源型后发展城市,我市以煤炭矿产粗加工为主的“围钢经济”占工业经济的70%以上,经济结构较为单一,接续替代产业未形成规模、产业层次低。面对环境资源硬性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需要低能耗、高潜力、不污染的新型产业业态来注入,而文化产业恰恰具有这样的属性。还有一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欲加强烈,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制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二,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基于发展潜力的考虑。文化产业有巨大发展潜力,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是发展的重点,有的已成为支柱性产业。从我国来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占世界文化市场比重不足4%,占GDP比重仅为2.5%,但无论如何都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0%、个别国家30%以上的水平。我国最高的五个省份超过了5%,吉林省大体是全国平均水平,我市目前是2.3%。如果按国家和我省“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提法,至少要达到5%,那么到“十二五”期末至少应达到60亿元,这无疑会为我们的大提速、大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再举一个具体例子,长春市作为我省文化产业龙头,2009年文化产业产值127亿元,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上映两个月票房收入就达到20亿美元,超过整个长春市一年文化产业的产值。可见,文化产业的潜力是无法估量的。尤其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大调整大洗牌,必然为文化产业发展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市文化产业总量不足、规模不大、质量不高,文化产品简单模仿及同质化同构化现象较突出,缺乏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与经济活动的关联度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空白点,还没有相关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扶持政策。因此,从现状看也确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其三,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是基于有利环境的考虑。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来发展。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温总理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我省情况看,近两年来,省委、省政府积极适应全国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新形势,将文化产业提升到“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立足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推进。孙政才书记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努力把一些具有吉林特色的“现象”和“亮点”培育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产业。中央和省这些战略部署,无疑为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环境。
    二、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形象,白山有条件、有基础打造成文化名城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形象,不仅本身是重要增长点,而且关乎人气,关乎环境,关乎洼地效应的形成。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我市位于祖国东北部边陲,历史上由于交通不便,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有限。满清时期,对长白山地区实行封禁200多年。加上白山市立市较晚等原因,长期以来给人以历史不够悠久、文化积淀不够丰厚的印象,坊间一直有“白山无文”的说法,所以也就有人认为,建设文化名城似乎和我们这样的城市不沾边。而实际上,通过从一个时期的考察调研和今天大家的研讨看,我们的文化底蕴并不差,现代文化资源也不少,我们建设文化名城的条件可以概括为“四大优势”、“两大基础”。
    四大优势:一是旅游休闲文化的优势。我市地处中华十大名山之一的长白山腹心地带,长白山是我市最主要的旅游资源。在漫漫五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中,长白山一直就以它独特的魅力带给人以无限遐想与向往。早在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就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的标注,认为是神仙居住之地。其后几千年间,长白山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神山、圣山。到了清代,更是册封山神,列为五岳山神之首。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墨客,以长白山为主题的诗文不胜枚举。长白山不仅带给我们富饶的自然资源遗产,更留给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借助天赋的宝贵资源,我市被列为全国首家国家级全幅员森林旅游区,已开通生态观光、边贸跨国、冰雪探险、科考度假、康体健身、民俗风情、狩猎漂流等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旅游格局,以环长白山旅游资源带、松花江旅游资源带和鸭绿江旅游资源带为代表,形成了山地、森林、水域、冰雪、泉、瀑、石、洞等类别齐全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体系。这些以天赋神韵为依托的文化资源,绝对是很多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
    二是民族民俗文化的优势。白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二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的足迹,而且这里是满清发祥地、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还是朝鲜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长白山区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长白山文化,既有农耕、渔猎、采参、生活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肃慎、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历史文化,闯关东、开发林业矿业资源等近现代文化。到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3处;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拥有国宝级(国家三级以上)文物125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2件。长白山满族风情、长白朝鲜族风情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长白朝鲜族民俗节等载体和平台为民族民俗文化弘扬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是红色文化的优势。我市是“沿松花江、鸭绿江流域和长白山区”为重点的“东北红色旅游区”的主要分布区域,被列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有杨靖宇将军殉国地、陈云旧居、四保临江纪念馆、七道江会议旧址等红色旅游景区(点),其中一部分已被确定为国家、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点烈士纪念地、重点文物保护基地。近几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标准,已形成较成熟的红色旅游线路,参加了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吉林和北京五省一市红色旅游联盟。红色文化的宝贵资源,为我市的文化底蕴增添了一份积极向上的色彩,为文化名城的打造增添了较重的砝码。
    四是特色文化产品的优势。文化名城离不开特色文化产品。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松花石、松花砚就是我市特色文化产品的代表。我市还有长白玉、黑陶等特色文化产品,以及被注入文化元素的关东饮食、人参和矿泉水等产品。依托这些特色资源,我市连续多年举办“国际矿泉节”、“长白山人参节”、“长白山花卉旅游节”、“松花石文化节”等融招商引资、项目推广、文化娱乐、文化服务与产品开发为一体的会展活动,有些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着重要影响。以松花石、长白玉、黑陶等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2010年10月,我市被国家授予“中国松花砚文化产业基地”。2011年2月,江源松花石(砚)被国家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两大基础:一是产业基础日益完善。我市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综合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等战略机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充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松花石产业已初具规模,从业人员上万人,年产值过亿元,黑陶、长白玉等产业也有了迅猛发展,长白山满族歌舞团、长白县民族歌舞团、抚松山里红歌舞团等文艺演出队伍进一步扩大,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工作基础更加牢固。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市积极推动国家、省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的落实,坚持对域内文化创意产品参与国家级文化产业博览会给予资金补贴,积极鼓励各类型文化服务企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意义及重点项目,各类型文化产品与服务机构发展势头良好。过来开会时可以看到,出浑江到江源区的公路两旁,中小型松花石馆林立,展示出广大群众参与文化产业的热情及产业发展的前景。
    综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城,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既有良好的发展条件,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既有各级领导的重视,更有全社会共同的强烈发展意识,所以它不仅可行,而且可以大有可为。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名城的打造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道路,切实选准突破口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提出了,打造文化名城的目标确定了,剩下最关键的就是路径选择问题。总的说,我们必须结合白山实际,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道路。特色化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集群化是组织推动的模式,品牌化是大发展的关键支撑。文化产业也好,文化名城也罢,没有特色就失去存在的理由,没有集群就无法搏击市场,没有品牌就会最终流于平庸。所以“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协调推进,统筹把握。具体说要在以下六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在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上寻求突破。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科技和动漫等九大产业。从我市实际看,不可能、也不应该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是突出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产业,大力扶持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要着重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全国旅游大格局中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旅游服务,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要下决心把松花石、长白玉、黑陶等产业做大,还要依托人参、矿泉水和林特产品等特产资源,开发多种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演艺业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舞台精品艺术,推动演出与旅游更好融合;文化会展要充分利用矿泉节、人参节、旅游节、松花石文化节等平台,不断丰富展示和营销形式,扩大影响,引导文化消费,吸引文化投资。
    (二)在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上寻求突破。我市文化产业的特色已初步确立,但缺少龙头带动,缺少重大项目支撑,成不了真正的支柱。下一步,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市本级及各县(市)区都要针对本地实际抓紧谋划对本地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并在运作过程中给予重点支持,进而催生关联产业的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培育一批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低成本扩张,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上寻求突破。园区和基地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依托。“十二五”期间,各地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园区和基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使用、税收政策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通过园区和基地建设,集聚人气、集聚力量,发挥规模与品牌优势集聚效应,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在扩大文化消费上寻求突破。没有文化消费的有力支撑就不会有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而囿于历史的、区域的各种因素影响,文化消费恰恰是我市的短腿。前一段时间,永林市长曾给大家推荐了一部叫《扶桑花女孩》的电影,说的就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文化产业发展的事,它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文化习惯需要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城乡居民消费习惯,提高文化消费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真正让进影院、看演出、消费收藏文化产品等习惯在城乡群众中扎根。要拓宽视野、打造平台,努力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培训、健身、旅游、休闲等服务性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五)在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上实现突破。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重点建设松花石等文化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发展文艺演出院线、电影放映院线。支持国有文化单位积极进入经营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领域。
    (六)在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寻求突破。要敢想、敢干、敢突破。文化产业的一些新兴领域,不都是要求大都市环境和大投入的,我们完全可以积极尝试。支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等增值业务。积极参与和推动三网融合,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鼓励域外文化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和舞台技术,在我市尤其是旅游区域建设新型三维、四维电影院。
    四、打造文化名城是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改革促动、多方联动,切实加大组织推动力度
    打造文化名城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不能自然生成,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改革促动、多方联动来上下协力共同推动。具体说要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三点要求”。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打造文化名城既要政府引导推动,又要社会资源和资金广泛参与。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原则,政府出政策,出启动资金,让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有信心、敢投入、得实惠。政府要做好宣传,形成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浓厚的舆论氛围。同时,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联合投资、股份经营等形式广泛吸收外资民资,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在这方面,江源区做得很好,他们牢牢抓住了松花石产业不放,成立了专门推进机构,又成功启动了民间和域外资本,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扛了旗。二是要坚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全力做好各级电影公司、电影院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工作。要精心设计方案,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遗留问题,不留隐患。要做到突破难点、深挖潜力,盘活一块资产、化解一块矛盾、培植一块文化产业。三是要坚持专业推动和各方合作的有机结合。建立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名城目标的重要保证。市政府和区县各级政府都要成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安排专人组织推动,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还要调动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群众积极参与,共同为打造文化名城做贡献、添光彩。
    把握“三点要求”:一是突出紧迫性。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目前,我们周边很多城市都在通过打文化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谁抢先一步,就可能率先抢滩登陆,谁落后半分,就可能淘汰出局。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做项目、抓牌子、树旗帜,打好宣传战。二是立足长期性。打造文化名城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必须坚持做长远谋划,做长期努力,抓好我们特色文化产业培植,打好持久战。三是注重关联性。打造文化名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教育、科技、广电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发展,所以要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打好配合战。
    同志们,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名城,事关白山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事关白山“十二五”产业布局,事关白山未来发展的定位。希望大家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打造具有长白山特色的文化名城,为实现白山又快又好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全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名城研讨会上的讲话》相关文档:

大学毕业典礼创意方案范文(通用9篇)09-01

幼儿园元宵节猜灯谜创意活动方案09-02

幼儿园春节主题创意活动方案5篇09-04

有创意的年会策划方案(7篇)09-05

创意校庆活动策划方案两篇09-06

双十二活动创意方案09-12

有创意的端午节活动方案范本7篇09-14

端午节创意亲子策划(优秀15篇)09-15

有创意的社区活动方案范文(通用8篇)09-16

社团活动创意策划书方案6篇09-1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