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前言 2
一、前期:夫妻琴瑟合鸣,词风清新明丽 3
二、中期:夫妻失和,词风沉郁 6
三、后期:国破家亡,词风凄苦,亦有男儿豪情之作 8
(一)悼亡词,多表怀念之情 8
(二)国破家亡,爱国情思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
摘要: 作为宋朝乃至整个文学史上做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宛如一株无根的浮萍,随着宋王朝的风雨变迁而跌宕起伏,又如一场灿烂的花事,经历了新蕊初吐、含苞待放、灼灼其华、暗自飘零……她被称为婉约词派的宗主,但她的词风又不是一成不变,墨守陈规的,纵观李清照的词,由初期的婉约灵致,到中期的哀怨缠绵以及后期的细腻中不掩豪放,她的词,随着她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心境的改变有着阶段性的变化。
关键词: 词风;清新明丽;阴郁;闺阁闲愁;凄苦;男儿豪情
Analysis of Li Qing Zhao 's Ci phase change
Abstract: As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whol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o do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Li Qing Zhao 's life is like a rootless duckweed, as the Song Dynasty and changes and ups and downs, and as a brilliant flowers, experienced a new blossom spits, in early puberty, triggering the Hue, secretly wandering ... ...She is known as the graceful words to send home, but her word wind is not immutable and frozen, legalistic, in Li Qing Zhao’s words, from the early to mid to subtle spirit, sad touching and later the exquisite in does not cover, bold and unconstrained, her word, along with the changes in her different life circumstances and mood changes on the stage.
Key word: Word wind; fresh and beautiful; gloomy; boudoir sorrow; grief; men of pride
前言李清照,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生于南北宋之交。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在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作为女性文学光辉闪耀的代表,李清照的一生跌宕不安,而她的词又恰如其分的展现了她的生活,她词风的间断性变化展现了她的心境历程。她“少年生活优裕,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的学生,家中藏书甚富,这就注定了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朝,李清照却能够打下很好的文学基础[1]”。后嫁赵明诚,夫妻二人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整理,琴瑟和睦,这一段时期的生活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最幸福的回忆了。好景不长,其后由于政事,夫妻分离,宋朝南迁,丈夫病逝,易安再嫁,前面的幸福好像就是为了衬托后面的不幸,李清照的生活就像宋王朝的国运,剥去了繁华的最初,风雨飘零。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由最初的儿女情长的闺怨之词到后来的悲国之叹,纤弱女子之躯,却有着不输男儿的铮铮傲骨。对李清照的研究分析,可以分为三期:前期:从李清照出生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屏居青州府十年;中期:从赵明诚青州出仕到高宗建炎三年,也就是李清照二十五岁到四十六岁(丈夫去世前),共二十一年;后期: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即李清照丈夫去世到七十三岁李清照下世之年,共二十五六年。本文主要对这三个阶段的李清照词风的变化,进行简要的评析。
一、前期:夫妻琴瑟合鸣,词风清新明丽从李清照出生到李清照初嫁人妇的这段时期,对于词人而言,是相对幸福的,这时候的她如新生的花树,芳蕊吐露 ,枝头盛放,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十六岁时被父亲由原籍接到汴京,“待字汴京,词名轰动[2]” 。 李清照早期多是描绘无虑多姿的少女生活和歌颂美好大自然的欢乐之作。 李清照优裕的家庭生活以及她本身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之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而宽松开放的家庭氛围,也培养了她大方优雅的气质, 因此,早期的闺阁之作并非纤弱的少女之词,而展现于世人面前的则是一个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纯真女子。如《如梦令》中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描写了暮春后海棠花经过一夜风雨后的情景,词人酒后微醺,惦记雨后的海棠树,在“卷帘人”安慰海棠花安好时,心中思量,认为这不过是敷衍之词,外面应该是落花满地,春天已渐行渐远了。吴小如先生曾认为“卷帘人”应该是词人的丈夫赵明诚,吴著云:“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秾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允许第三人介入[3]”。由此看来,词人此时生活优裕,爱情甜美,但女子心思的纤细敏感,还是捕捉到了这落花之景,心中不免有淡淡的失落之感,词人想要留住春天,但却还是花红落去,绿叶青郁了。这首词词风清丽,有曲径通幽之美,其中“绿肥红瘦”颜色鲜明的对比,读之宛若画卷,使读者嗅到了雨后的清新和词人淡淡的忧伤。但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李清照又不似寻常的闺阁女子,她虽有女子的纤细敏感,更有不输男儿的豪情逸兴。“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于静谧中,更给人了一种飞动之感,这与她的幼年生活是分不开的,在十六岁被父亲接到汴京之前,李清照一直是在原籍生活的。壮阔的齐鲁山川,为词人提供了豪迈的胸怀,而李清照的投身大自然,钟情山水风物的童心童趣,在词中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李清照的少女时代基本上都是在原籍中度过的,但在十六岁之后,她的父亲在上元节的前夕专程把她接到汴京,她从此时起,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但她父亲的目的则是为了她的婚事。一首《如梦令》不仅名震朝野(据悉“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赞”),自然也引起了太学生赵明诚以及他的父亲赵挺之的注意,虽然当时的赵家门第高于李家,却因仰慕李清照的词名而成就了一对佳偶。婚后第一年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李赵二人情投意合,赵明诚喜欢金石碑录,李清照爱好诗词歌赋,夫妻二人是艳羡世人的。在这前后,词人作词多以好花,皎月自况,如“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与群花比”。正是词人当时富贵优雅生活的写照。其中有一首词在后来研究李清照中颇有争议,认为过于粗俗,不是词人之作。“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4]”。但我认为虽然这一首词写得浅显易懂,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女儿家的娇羞,应该写于李清照初嫁与赵明诚时。词人名动汴京,赵明诚幕名求娶,两人一见倾情,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了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缔结了一段令后人艳羡不已的美满姻缘,这时候的李清照婚姻美满,爱情得意,词中更多的是伉俪情深之意,言辞中娇嗔优雅,更不消说含有一丝不自觉的自命不凡。这时候的词人如高处枝头的繁花,昭示着自己的美满,而词人的性格又不同于闺阁中的淑女,词风张扬鲜丽,读来满溢幸福之感。
俗话说的好,好景不常在,幸福的生活总是愈发的短暂,李清照如此不知愁滋味的生活仅仅维持了一年的时间。在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当时北宋朝廷党派纷争,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被降为京东提刑,年仅十九岁的李清照与父亲不得不分离,但同年六月,赵挺之除尚书右丞,八月除尚书左丞。词人的翁舅俱是高官,炙手可热,她的父亲却成了罪臣,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等待她的命运究竟是什么呢?一对恩爱的夫妻变成了常年分离的牛郎织女,间隔重重。这时候的李清照不复少女时的明丽,开始有了少妇的哀怨离愁,生活的变故给予了她重大的打击,使她由不谙世事到饱尝人间冷暖。“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词人用自然界实实在在的天气变化。隐喻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巧妙的传达出了她的心声。其时李清照并非闺阁中不谙朝廷政事的无知妇女,她博学多才,对历史已有相当深邃的见解,对人情世故尤为敏感,对自己当时的处境也有着相当清醒的意识。于是,她离开了御赐宅邸汴京府司巷,与新人劳燕分飞,回到了故居。“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重阳节,是一个装满思念的日子。王维曾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也应该是一个亲人团聚的日子,此时的李清照却独居故地,与丈夫两地分离,相思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什么样的思念,是她如此迅速的消瘦,秋风中瑟瑟的黄花,已使人满腹怜惜,比黄花还要消瘦的词人,使人怎可怜惜两字形容。爱情本不就是只有甜蜜,更多的是苦涩与寂寞,夜凉如水,帘卷西风,那颗思念的心同样如浸在冷风之中,不知归处。《醉花阴》哀婉缠绵,字里行间流露出思妇的愁绪,使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不仅仅是相思,在这样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社会,特别是纳妾盛行的宋代,新婚的夫妇却两地分居,是牛郎织女的爱情,可是又真的能像牛郎织女那样坚贞不渝么?词人不再是那待字汴京的闺中少女,不谙世事,开始对现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对于她的爱情,也不再是如最初般只相信它的纯洁美好,开始对未来有了惶恐和不确定,枝头盛放的繁华,花期总是短暂的,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就这样拉开了帷幕,而女子天生的敏感又是她有了这样的预知,这个时期的李清照的词,多了一些离愁,诗风委婉细腻,“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有相聚,就有别离。词人在阁楼上远目,却再也抓不住曾经的春色。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她不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女子,对于清贫,他安之若素,本可以相守到老,却还是抵不过世事沧桑,劳燕分离,李清照这个时候的词风开始有了转变,“少了清新明快,多了一些幽怨离愁,取景较多为秋景,多有萧瑟之感,使后人读之不甚其寒[5]”。
世事无常,在赵家还犹如烈火烹油之盛时,转眼间却又是物是人非。随着蔡京的复相,“赵挺之被罢免了右仆射五日后卒。卒后三日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全部被捕入狱,四个月后由于缺乏事实获释[6]”,但整个家族确实呈现了衰败之势,赵明诚的官亦丢失,至此,他偕同李清照屏居青州,十年之久。在封建社会里,在男尊女卑的这样不平等的环境里,好像注定了男子的薄情寡义与女子的不离不弃。当李清照被迫归原籍时,赵明诚依旧居京做官,但赵家出了事后,李清照并没有置身事外,她不但情愿“夫唱妇随”,而后很长时间对此生活念念不忘。这十年虽然生活清苦,但婚姻美满,爱情甜美,李清照对这段时期的生活是极依依不舍的。十年过去,丈夫确实选择了再次出仕,清苦的生活对于只追求精神层面满足的李清照是足矣,但却是赵明诚所无法忍受的。这一次的分离与以往不同,在这之前因为党派纷争,李清照被迫由汴京回归原籍济南,她总是作为被送者,在离别时,最伤感的人往往是送行的那一个,这一次,她却是作为送行者出现的,在赵氏家族的故居地青州府,送别丈夫出仕。“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里面有一个典故: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年轻人善于吹箫 ,名为萧史。据说他能吹出鸾凤之鸣,而且风姿卓越,宛如天人一般。秦穆公有一个女儿也善于吹箫,叫做弄玉。她偶然间听到了萧史的箫声,大为倾慕,便央求父亲务必找到他。秦穆公拗不过女儿,派人找到了萧史,而且过后不久就把女儿许配于他。婚后,萧史教弄玉吹奏鸾凤之鸣,十多年过去了,他们夫妻二人合奏的箫声已经和真正的凤鸣一模一样,甚至有凤凰闻声而来,栖息在他们居住的屋顶之上。秦穆公于是为他们建筑了凤凰台,共两个人居住。夫妻二人居于凤凰台上,不吃不喝,一连几年都不下来。终于有一天,弄玉乘凤,萧史乘龙,二人相携升天而去,成就一对神仙眷侣。凤凰台上忆吹箫,那是一首美满的的夫妻合奏,那亦是一段不问世事的桃源生活。这次送别,从词中可以感知词人对丈夫远行前夕难以为别的心情,以及对别后的生活幽静清冷的拟想。想到萧史弄玉琴瑟相和的婚姻,心生艳羡,而“念武陵人远”,言词中充满了担忧和难言之隐,赵明诚会不会像汉明帝时期的刘晨、元肇入天台山后遇到了仙女,乐而忘返,忘记了家中苦苦守候的妻儿。词人一遍遍唱着阳关曲。希望感化丈夫,不要另图新欢,不要有天台之遇。这首词写得委曲动人,如泣如诉,把词人欲语还休的复杂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未来等待李清照的究竟是什么,她满怀忧绪和无奈等着它的到来。
时间是能抹杀一切的强大,在婚后一年后的被迫分离,在家庭剧变后翁舅的有意排斥,夫妻间的感情也开始产生的矛盾,不曾教丈夫追求功名利禄,却也挽回不了夫妻间的裂痕。赵明诚做了那“武陵人”,李清照唯有独守“秦氏楼”。
二、中期:夫妻失和,词风沉郁李清照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也许这之前的前兆也太过鲜明,赵明诚离青州去莱州赴任的时候,新旧党争早已平息。他无论去哪里做官都是可以携家眷前往的,但是却把李清照一个人留在了青州,她反复咏唱婉转凄切的《阳关曲》,还是没有留住他的心。在他落魄的时候,李清照不离不弃,同他隐居乡间,换来的却是丈夫的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就是女子不可以避免的悲哀吧。赵明诚赴任以后,果真做了那天台人,有了纳妾之举。这让李清照心神俱伤,近二十年的婚姻遭到了这样的背叛,李清照不是封建教条下三从四德的女子,即使这是一个一夫多妻的社会,即使丈夫纳妾如一日三餐般平常,却还是对李清照的打击甚大,她所向往的鸾凤和鸣的婚姻成了泡影,自始,李清照的词风开始了巨变,不复少女时的轻快,也不再是少妇时期甜蜜中的些许闺阁闲愁,词风开始变得沉郁凄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十四个叠字,精妙绝伦,仿佛是信口拈来,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但字字读来,又无一不是词人的心境写照。一般人通常认为这首词作于李清照晚期,但是陈祖美先生认为应该作于丈夫去世前,为挽回丈夫而作的。这时候李清照的词在也没有“惊起一滩鸥鹭”时的活泼潇洒,有了岁月沧桑后的哀怨忧愁。寻寻觅觅,却只寻到了满室的清冷和孤寂,偌大的屋子,自己也如窗外堆积的黄花,枯萎憔悴,在秋风中要随风而逝了。字字透着哀怨,远在莱州的丈夫啊,你像刘晨一样在天台乐不思蜀,你像卫庄公一样宠幸妾侍冷落夫人致使我没有子嗣,无依无靠。有研究认为这首词是词人为了挽回丈夫而作,但我觉得这更是词人对未来的忐忑,在李清照独居青州时,曾在姊妹的鼓励下孤身走上了寻夫之路。在青州时,虽然丈夫爱驰,但姊妹的鼓励和安慰也给了她很大的温暖。此番上路,没有了姊妹之情相伴,即使到了丈夫身边,也不知道丈夫会不会回心转意,孤馆闻雨,青灯独眠,何等凄苦!寻夫途中,李清照写下了《蝶恋花》,词中云“人道山长山又断”,青州到莱州又不是山路重重,路途艰难,词人却觉得步履维艰。“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这时候,词人只剩下了姐妹情,她万分珍重,姊妹们不会像那个作为“武陵人”的丈夫,置身蓬莱,不思其返,不再记得家中苦苦守候的老妻。假使她此去仍然备受冷遇,那么她唯一的慰藉和安慰也就是姐妹们的信函了。可见此时的李清照对爱情已经基本上不抱有希望了。身处于风雨骤变的宋朝,她觉得自己的爱情也如这昨日繁花,词中不免凄清之意,然而词人并不是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的弱女子,她外柔内刚,还是重振精神,揪住那些许可能,为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由此可以窥见,虽是花间词派的词祖,词人除了那七窍玲珑心,还有不输男儿的铮铮傲骨,遥远的莱州,能够鼓起勇气孤身上路,去争取自己应该有的,不似寻常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失去了自我。
莱州之行,并没有挽回丈夫愈行愈远的心,丈夫琵琶别抱,李清照仍然独守空闺,并没有比独居在青州时境况好些。好在李清照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并没有一味的自怨自艾,最终以旷达超脱、随缘自适的态度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婚后之路。其中有一段时期夫妻二人也曾冰释前嫌,重归于好。但接着社会却发生了异变,宋王朝终抵制不住,宋高宗即位后,从北方渡江而下,最终定都临安,历史上很多学者一般认为李清照的词风是在南渡以后发生剧变的,所以一般是以南渡为期,来分析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但事实上此时词人夫妻感情还算和睦,观这时期的词,词风并没有发生很明显的变化,更多的还是一些闺阁闲愁。“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7]”。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和赵明诚先后南渡,颠沛流离。这首词为词人南渡以后所作,描绘了一幅雪后忆梅景。词人在冬日的一场雪后,回忆起南渡前与梅花有关的一些往事,语意中颇多感慨,词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洗练的文字,不加渲染,没有烘托,质朴自然的勾勒出了鲜明的形象,层叠字“年年”、“萧萧”的运用使人读来能够感受到词人的绵长思念之情。国破家亡,虽和丈夫偏安一隅,但对故国的遥遥思念却是萦绕心头,读来不免幽怨之情。南渡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人蒙羞的事情。一天夜里,城内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奋力压制,反而用绳子偷偷“缒城而逃”。李清照以柔弱女子,却有不属于男儿的气节,丈夫的所作所为很是令她不耻。昔年丈夫琵琶别抱只是令她神伤,然后做出如此一件国耻之事,却让丈夫的形象在自己心中轰然倒塌了。赵明诚二人在撤职后沿长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词人咏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绝句,身后的丈夫听来如金石相击,面含愧色,谁说女子不如男!紧接着第二年,丈夫病逝,一连串的打击使词人心神俱伤,真真的如一株无根的浮萍,不知飘向何处了。
从这个时期开始,词人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再复少女时的妍丽,没有了“应是绿肥红瘦”应景之作,这个时期的词中也较少好花、皎月自况,李清照的词中由此由“婚后诸多的闺怨闲愁,到更多凄婉孤苦,国破家亡的感慨悲叹之情[8]”。
三、后期:国破家亡,词风凄苦,亦有男儿豪情之作后期,李清照的诗歌主要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赵明诚病逝以后,由埋怨丈夫的闺怨之音,转变为对丈夫的深深悼念之情。这是由于在封建社会,妇女都是把丈夫作为主要的精神支柱的,李清照虽饱读诗书,但也受到这方面的影响。另一个,词人才学绝代,内心世界不仅仅局限于儿女情长,宋王朝的覆灭,她一个弱女子孤身流落在外,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和异族的入侵感到深深的忧虑。但身为女子,她纵有满腔抱负,既不能驰骋疆场,保家卫国,也不能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妄议国事,只能将满腹情怀寄予诗词之中。
(一)悼亡词,多表怀念之情首先,从词人的感情生活来说。北宋灭亡以后,最开始还有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互有所依靠,但南渡两年之后,丈夫的骤然病逝令词人顿失所依,几十年的婚姻走到了尽头,李清照不由的心下悲苦,但丈夫临终所托,又不得不使她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坚强的活下去,继续丈夫未完的《金石录》的编纂。此时的词作,却是词人独处一室,忧思之作了。“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埋葬了夫君,压抑着心底的哀苦,白日里四处奔波,想尽办法把他们夫妇二人苦心搜集得来的十几车的金石文物带走。夜晚时却压抑不住满腔的酸楚与思念。“又催下、千行泪”,字里行间,凄苦之情再也压抑不住。流淌蔓延,是词人情绪的尽情宣泄。这首词读来字里行间流露着深深的思念之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悲切之词,读来却使人不由得心生酸楚之意。在丈夫离世之后,李清照虽不似寻常女子,无法将生活继续下去,但其中艰辛,亦不足为外人道也。“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这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所写的。看似平常,其中又蕴含了多少悲凉,读来却是惊心动魄。几十年的夫妻感情,最初羡煞整个汴京的天作之合,不问世事的十年桃源生活,即使夫君后来有了天台之遇,但爱之深,责之切,词中更多的也只是怨叹之意。但从丈夫病逝的那一刻起,她的所有却是已随丈夫而逝了。不再担心丈夫在天台流连忘返,却是再也抓不回曾有的幸福了。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满腹才情,却命运坎坷,这却是词人的写照了。“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保。烟光薄,栖鸦归後,暮天闻角”,“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是害怕寂寞的,她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君病逝,孑然一身,文物溃散,又遭到恶意中伤,伤痕累累的心再也支撑不住了,所以在病中张汝舟嘘寒问暖,她选择了再嫁,却不曾想却所嫁非人,张汝舟只是贪幕她的美色与才气,两人志向情趣大异。她“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匆匆改嫁了,更不曾想他原来还窥视自己手中的金石文物,婚后的生活如坠地狱,苦不堪言,李清照性格掘强,并不因此就认了命,她毅然揭发了张汝舟科举舞弊之事,哪怕自己也因此锒铛入狱,玉石俱焚的举动终于使她脱离了这场婚姻,但是词人那颗本就凄苦的心愈发雪上加霜了。“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表达了词人对秋色到来的无比反感和厌恶。夏日的热闹和温暖又逝去,不由的使词人想起了失去的亲人,远离的故乡,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这些都如逝去的夏日,如何怀念也追不回了,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这首词寥寥数语,却意境深远,使人能够感受到词人的艰辛与悲苦。
(二)国破家亡,爱国情思其次,词人在南渡之后,不仅仅只是对于自身的怨叹,国破家亡的遭遇使词人更多的是对于宋王朝的无限挂怀,身为女儿身不能为江山社稷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内心的忧愁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掩饰住,这在词人的很多南渡词里都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李清照虽未女儿身,但其拳拳爱国之情,其气节和风骨与当时的王公大臣,文人骚客相比,却是过犹之而无不及的。“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首词描绘了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有今天联想到昨天,又有昨天写到今天,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南渡以后,再也不见以前元宵节的胜景,词人独身一人,国亡了,金人的铁蹄在边境虎视眈眈,安逸的生活好像浮生一梦,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李清照在饱尝了爱情、婚变给她带来的辛酸苦辣之后,到了晚年,不再是对爱情的渴望,她更多的是把属于个人的情爱,扩大和转移到对江山社稷的关注上。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刘辰翁每每读到她所作的怀念京都洛阳旧事的这一首《永遇乐》词,就“为之涕下”,甚至“辄不自堪[9]”,可见这一首词产生了多么深挚的爱国效应。“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这首《菩萨蛮》同样是词人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这首词不同于以往的深秋初冬的景色,而是写了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的初春之景。冬去春风闲适恬静,情绪基调是欢欣的。冬日刚刚过去,阳光还不是那么热烈,但是风已经柔和了起来,南方的人们换上薄薄的春衫,整首词的上片让人读来是柔和的,没有了以往的凄清之感,带有春日的清新。但下片词风一转,“故乡何处是?”情调突变,借酒浇愁愁更愁,词人眺望着故乡,思念涌上心头,然而回乡却是遥遥无期的,不如忘却吧,没有一点希望,那干脆就不抱希望了,一心念着唯有痛苦,这种思想矛盾和精神痛苦,循环往复,不会完结。整首词不直接说愁,说思乡,而说酒,说熏香,词意含蓄隽永。在宋金对峙的这段时期,她主张抗战,切望收复失地,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即包含着对占领故乡的金国统治者的愤恨,对因循苟且、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的谴责,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首词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上片写早春之喜,下片写思乡之苦 ,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深切感人。
李清照的晚境词格调凄凉,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经使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海之中。作为一个弱女子,生逢乱世,她遭遇了一个封建时代一个女才子特立独行的空前的寂寞和孤独。她没有子嗣,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守着一个清冷的小院儿独自生活,但她对“儿辈”的关心并没有因此而稍减。对于她的本家侄孙,她一面讲道理,一面身体力行,寓教于乐,但是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发生了一件看来不大,却令人深省的事情。那时她已年逾古稀,但对于才学的追求仍孜孜不倦,自己即将离世,于是李清照打算将自己的一生所学传授给一位姓孙的少女,不料这位孙姓少女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才藻非女子事也”。在这样的社会里,她注定只能茕然独立,孑然一身了。然由不得不说,李清照的胸襟与见识不是足矣“压倒须眉”么!
结语纵观李清照词的阶段性变化,从少女时期的风格轻快,到少妇时期的雍容华丽和稍显矜持的闺怨之词,及至后来,国破家亡,夫妻阴阳相隔,所遇非人,词风凄苦,悲切动人。可以观到其悲剧性的一生以及其独有的人格魅力。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位置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恰是她一生的写照,她寻觅着爱情、家国以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却终究都失去,她有着非凡的才华和勤奋,可叹不为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所接纳。郑振择在《中国文学史》上曾如此评价李清照:“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的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10]”。所以,她的一生就如一场最灿烂的花事,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寂寥的绽放。
参考文献[1]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69页
[2]王仲文,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210页
[3]吴小如,诗词扎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第258页
[4]卫淇,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M]东北:哈尔滨出版社2010,第72页
[5]吴熊,唐宋词通论[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第293页
[6]杨忠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三——赵挺之行状[M]东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12页
[7]李清照,李清照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第63页
[8]方波,唐碧珍,从“闺阁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A]绥化学院学报[J]第29卷第3期,2009年6月
[9] 沈祖棻,宋词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35页
[10]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第5页
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
《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相关文档:
中小学学生学业阶段性检测考务工作方案——学校期末考试工作方案及相关考试制度(完整版)09-14
阶段性担保贷款协议书09-18
某政府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阶段性工作汇报材料10-15
在主题教育阶段性总结会议上的讲话11-21
汉语言文学浅析李清照词风的阶段性变化11-30
顶岗实习阶段性总结12-14
创城阶段性工作总结01-11
高三班主任阶段性管理工作计划模板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