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以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和谐兴镇”战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业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引资卓有成效,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了工业民营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狠抓经济建设,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工农业总产值不断攀升,一年一个大飞跃,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得到了健康有序发展。至2010年底,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9亿元,同比增长37.8%,是2005年的1.37倍;实现财政收入2350.2万元,同比增长11.25%,同口径是2005年的5.3倍;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1亿元,同比增长33.8%,是2005年的13.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3元,是2005年的1.34倍。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为政府履行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农业产业稳步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种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完善农业服务体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及标准化农田建设,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农业中心的引导下,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发展。无公害蔬菜、三元猪养殖、水面立体种养、沿江经济林、旅游观光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着全镇农业生产向规模化大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崭露头角,以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的农家乐园不断增多。农家乐园不断提档升级,在原有垂钓、餐饮等服务基础上,新增了瓜果采摘、棋牌、住宿、土特产推介等新型休闲内容,使附近城市的居民慕名而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3、工业规模不断扩张。“十一五”期间,我镇大力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和“模具产业园”产业发展战略,按照“依托资源,做强优势”的原则,加快项目和资金的引进,逐步在全镇形成了模具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物流码头等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全面提高。“十一五”期间,我镇的招商引资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跨越,由过去每年引进几个数百万元到现在的每年十几个过千万元甚至过亿元项目。这些项目的引进为杨叶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杨叶镇企业已初具规模,全镇规模以上企业由原来的14家猛增至现在的23家,工业总产值由原来的9亿元上升到现在的13亿元,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原来的87%上升到现在的97%。为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十一五期间,我镇一部分支柱企业大手笔投入,进行了扩建和改造。“长江容器”三期扩改,新征土地70余亩,总投资达1.1亿元;“鑫利达”钢构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公司办公环境和生产车间;“浩翔钢构”新征地20多亩,建起2栋标准钢构厂房;“川冶科技”新建一座科研大楼,该公司集科研、培训、检测、新产品开发于一体,是杨叶地区模具材料行业的佼佼者。全镇企业技扩改累计投资2亿多元。
4、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我镇从水、电、路、邮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好民生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实现了自来水全覆盖;实施了第二次电改,完成了110kw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增容改造台区39个,新增工农专线5条;全面完成了农村路网建设,建成农村硬化水泥路58条56公里,使全镇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与黄石市对接的杨叶大道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正在抓紧施工;老鄂燕黄公路改造工程申报国家补贴政策得到落实,新鄂燕黄路改造工程正在进行;新、老杨叶大道连接线也在规划建设之中;实现了有线电视数字化信号,宽带互联网深入千家万户。继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9万元,兴修机耕路,兴建泵站,更新灌溉渠道,改良土壤,为农田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先后建成了省级示范中心村——三峡中心村,建设了12个全镇新农村建设样板村,全面推进了村庄整治工作,规划并实施了3个农村新社区和1个城市新社区建设,实现了与花湖开发区发展及城市建设的规划对接,进一步拓展了杨叶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加快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五年来,全镇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
5、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农业科技知识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对工农业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教育条件不断改善,师资力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也获得较大的发展,争取上级资金100多万元完成了杨叶中学寄宿制工程的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的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卫生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农村疾病预防和控制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空前繁荣,被评为“书法之乡”。坚持“三为主”,狠抓“三结合”,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由控制管理向提供优质服务的转变,五年中一年一个新台阶。
6、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及民政救济、救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落实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了94.3%,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药价大幅下降,就诊病人平均费用下降40%。“十一五”期末,全镇五保老人达到88人,其中集中供养60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特困救助和城镇人口低保工作得到发展,全镇共有391户730人享受农村特困救助,23户57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五年来,民政部门申请农民救灾资金252.34万元,为68户困难农民拨付了建房补贴。
7、社会持续安定稳定。进一步加大社会矛盾调处力度,建立了突发社会事件应急预案,开展了综治“四大行动”,完善了“大调解”“大信访”机制,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三措并举,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矛盾的激化,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安全生产齐抓共管。通过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行重点企业领导挂钩、蹲点联系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强化教育培训,并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全面提升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形成安全生产“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消除了安全隐患,杜绝安生责任事故的发生。
回顾“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我们有两个方面的深切体会:一是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我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与全镇上下弘扬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发展观念分不开。正是这种强烈的发展观,成为我镇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二是要牢固树立优质高效的服务观念,为全镇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不得不正视当前我们依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不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工业支撑力不强,引进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不多,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太明显;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筹集配套资金难;财政收支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所有这些,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认真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发展布局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经济发展不动摇,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招商引资不动摇,坚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进民生民计不动摇,坚持投入社会事业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不动摇。依托鄂城区“两城一带”建设平台,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农业富镇、和谐兴镇”发展战略,着力推动模具产业特色镇、长江码头物流经济、城市房地产经济、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建设,切实推进改善民生,提高居民收入和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将杨叶建成“两城一带”战略的先行镇,花湖工贸新城的新城区。
(二)基本原则
1、科学发展原则。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具有杨叶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杨叶的综合实力。
2、转型发展原则。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处理好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的关系、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改造提升结构单一、偏重的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实现由第二产业带动向多产业带动发展的转变,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3、统筹发展原则。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产业集聚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4、和谐发展原则。坚持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中各方面各环节的关系,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相融发展原则。注重与周边城市和发达地区实行交通对接,实现经济互融,达到互惠互利。主动承接黄石市经济发展辐射,融入花湖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主要奋斗目标
到2015年底,确保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5亿元,年均递增 17%;实现财政收入8000万元,年均递增25%,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实现工商各税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96%以上,其中国税达到4160万元,地税达到35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145元,年均递增13.1%;全镇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85.86亿元,年均增长达到22%。
农业产业化目标:着眼绿色农业建设,大力推广有机蔬菜种植,引导组建成立农机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猪——沼——菜”种植模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供、销”一条龙、“基地+农户”、农产品深加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经济模式,打出农业产业品牌,不断提升农业产品质量。
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引进投资过亿元企业10家,过5000万元企业20家;实现税收过1000万元企业2家,过500万元企业5家,过100万元企业10家。构建模具材料、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物流码头为主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收入大幅度增长。
人口和计划生育发展目标: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阶段,逐步实现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制度文明、生育管理文明、生育服务文明、生育科技文明的局面。到“十二五”期末,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0%,出生人口性别比年均值控制在100:108以内。
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目标:融入区政府“两城一带”城市建设构想,完成杨叶大道主体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新鄂燕黄公路与黄石大道无缝对接。进一步拓展城镇发展空间,完成老鄂燕黄路改造和新老杨叶大道的连接线,初步建设杨叶新城镇区,新城镇区建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万人。发展农村新能源工程建设,构建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合理调整布局教育资源,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学前教育和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治,进一步落实城乡医疗保险,改造卫生院硬件环境,推进乡镇卫生院达标建设,建设新社区卫生室两座;进一步扩大农村“五保”和社会救济保障覆盖面,落实无地农民生活保障,让更多人享受农村低保和困难补助。扩建改造杨叶镇福利院,实施“阳光家园”计划,对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实行居家托养和机构托养。
(四)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我镇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为“三沿三园三区一城”。
三沿:沿杨叶大道发展物流、酒店、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沿老鄂燕黄路发展工业;沿江大力发展港口、码头经济。
三园:以杨叶工业园为基础发展模具材料产业园;以老鄂燕黄路集镇至横堤段发展电子、轻工、机械加工产业园;以古塘、平石现有的钢结构产业发展钢构、机械加工产业园。
三区:一是三峡社区;二是古塘新社区;三是城镇新社区。
一城:在花湖新城规划范围内,把杨叶镇建设成花湖开发区的一座新城,城镇化率达到75%以上。
三、“十二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镇要充分利用鄂城区“两城一带”发展的大好机遇,注重从扩大经济总量向提高经济总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
(一)抢抓“两城一带”发展先机,加快推进“两城一带”先行镇建设。
区政府已明确提出将“两城一带”发展战略作为今后五年全区经济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杨叶镇作为连接“两城”的中心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我们一定要抢抓先机、抢先发展,将杨叶建设成为全区“两城一带” 建设先行镇。
1、加快推进模具材料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园发展规划,拓展产业园区面积,使产业园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合理规划产业园功能分区,完善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邮“四网”并通,生产与生活分离,完成园区绿化、美化、亮化、硬化。不断优化园区投资创业环境,建成老板干事创业的平台,成为杨叶项目建设的洼地。到十二五期末,努力新建模具材料企业30家,使全镇模具企业总数达到40家,形成年产模具材料5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主营业收入30亿元。
2、加快推进长江码头资源整合。发挥我镇长江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按照高起点、规模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定位,合理、有序、高效开发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坚决控制小码头、小企业,实现我镇沿江岸线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发挥最大效益。加大对现有码头的整治力度,不断优化组合,淘汰能耗大、产能底、落后的个体小企业,组建大、中型码头民营企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大型港口码头建设和现代物流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5000吨级码头一个,引进大型现代物流企业2——3家,将杨叶沿江码头建成杨叶新的经济增长极。
3、加快推进城镇建设步伐。抓好规划调整,拉大镇区框架,以现有城镇区域为基础,将新的城镇区域拓展到杨叶镇境内所有花湖新城规划范围内。结合区域调整工作,抓紧实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的修编和调整。加大基础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完成全长5.4公里的杨叶大道主干道和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城镇连接线,与花湖开发区和黄石城区实现对接,进一步拓展杨叶的发展空间和承载能力。加大集镇美化、绿化、亮化投入。
(二)着力培育镇域经济支柱,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实力。
1、全力发展现代工业。坚持走“工业强镇”之路,不断提高产业规模,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带动其它工业,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大力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增强龙头支撑作用。重点做好以冶金铸造、机械制造为主的模具材料企业的建设,拓展模具材料企业发展空间。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逐步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全镇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培育以“川冶科技”、“新华钢”为龙头的模具产业集群,提升模具材料产品内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打造模具特色镇。支持“长江容器”做强做大,形成以古塘、平石地域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推行企业品牌战略,“十二五”期间至少创两家省级知名品牌企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继续巩固发展纺织服装、机电电子等轻工业,努力建成电子轻工产业园。突破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3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加大对外开放开发步伐,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在转变招商观念上下功夫,在创新招商方式上做文章,研究制定招商引资利益共享机制和招商引资奖励机制,突出区位优势招商、产业转移招商、优惠政策招商、优良环境招商、优质服务招商,全力建设好模具材料产业园、电子轻工产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不断打造先进招商平台,使杨叶成为投资者的乐园。
2、巩固发展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建设以规模化经营、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的特色农业,提高现代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
做大做强五大特色农业。坚持种植业建板块、畜牧业建小区、水产业建片带,以西流港草莓基地、大湖墩水面立方体种养基地、马家滩桃园基地等基地为依托,继续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三元猪养殖、水面立体种养、沿江经济林、旅游观光等五大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生态发展战略,树立全面、科学的发展观,突出重点,狠抓畜牧业污染治理,在全镇推广“猪——沼——菜”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养殖小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沿长江发展经济林,力争在“十二五”末经济林大有收益。扩大休闲观光农业规模,发展新的亮点服务项目,新增以绿色环保和原生态为主的休闲山庄1至2家。
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设置农产品安全质量速测点,加强农产品基地环节的质量检测,把好市场准入关。突出抓好无公害、绿色产品农业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加强农产品的品牌经营,引导社会组织成立农产品经营公司,大力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产品,鼓励统一品牌、统一包装,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推出3——5个农业品牌,使品牌农产品能迅速走进市场。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及省、市政策资金,完善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采取农业培训讲座、专家现场指导和农业技术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全面推进农超对接,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超市产销对接。大力培育农村经济领头人和中介组织,积极发展经济合作组织。鼓励和扶持农民根据生产环境进行合理的社会化分工,成立专业化服务组织。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繁荣昌盛的活力源泉。“十二五”期间,我镇第三产业要重点发展现代酒店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和物流业。
发展酒店餐饮及商务服务业。按照专业分工和国际标准,拓宽行业体系,壮大行业规模,推进行业自律,提升服务能力。主动融入黄石市及花湖工贸新城经济建设,建设两地娱乐休息后花园,全力发展餐饮、酒店等现代服务业,引进2至3家星级酒店。
大手笔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居住、成套、享受”的发展要求,承接黄石市及花湖工贸新城两地人口转移,抓好杨叶大道两旁房地产开发,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建设一批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商品房。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大力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形成高中低兼有、商住平衡的房地产业。
促进物流流通业发展。依托交通便捷和通信发达优势,积极引进和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城镇、企业等多层次布局合理、物畅其流、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与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3至5家物流公司。
(三)统筹城乡发展,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
1、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继续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和泥砖房改造等工作。全面开展村庄整治推进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省定村庄整治二级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新农村文明程度。
2、加快社区建设。实施迁村腾地,做好杨叶城镇新社区、三峡新社区、古塘新社区和团山新社区四个农村新社区“1+8”模式建设,将居民集中到新社区。
3、推进城镇建设。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城镇规划区水、电、路、邮及洁、绿、亮、美,规划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座、停车场一处、集贸市场一个,努力打造适宜居住的生态村镇环境。严格规划管理,严格建设审批程序,严厉打击违章建设。承接黄石市及花湖开发区建设辐射,协调黄石市城市公交车进入杨叶城镇新社区,大力提升杨叶城镇规模和档次,加速与黄石经济发展对接。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00人。
4、创建文明城镇。深入开展创建市级文明城镇、省级“楚天杯”小城镇建设活动。狠抓城镇管理,制定居民行为规范,规范城镇居民行为。大力推行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要通过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在全镇倡导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新风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文明程度。
(四)大力推进财税建设,实现经济良好运转。
1、创新生财思路,努力扩大财源经济。大力培植增长稳定、支撑力强的支柱财源和骨干财源,充分挖掘新的财源增长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三大产业园区经济发展步伐。
2、创新聚财思路,大力组织收入。继续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征管网络和制度,规范征管程序,提高征管质量,做到依法征管,应收尽收。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方法方式,提高征管效率。
3、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开支管理力度。财政支出要坚持量入为出,首先保稳定、保发展,拿出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社会保障、“三农”、科技教育和公共卫生的投入。严格控制压缩非正常性开支,严格按预算办事,围绕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积极研究探讨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浪费财政资金的行为。
4、继续做好“三资”清理,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充分利用“三资”清理资源,采取租赁或股份合作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化债方案,采取行之有效的化债措施,运用灵活多样的化债方式,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部消化村级不良债务。
(五)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坚持排查、调解、防范、综治相结合。健全社情民意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村、企治调组织的作用。继续加强信访工作,积极推进依法信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政法综治部门职能作用,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强化齐抓共管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政治环境。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积极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全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知恩、知足、知荣、知耻、知法、知德”六知教育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提高群众道德法律素质。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投向教育,扎实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强化学校周边环境建设,突出抓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开展学科学、用科学活动,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持。
3、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缺陷干预、生殖健康促进计划、性病和爱滋病防治工作,依靠科技进步,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奖励,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的方针,以村(居)为单位,完善村(居)民自治工作。完善村级计生管理员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4、加强卫生事业发展。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实施卫生院达标改造,推进社区卫生室规范建设,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5%。
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依法落实和维护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开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积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三农”领域,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镇三农服务中心及村级队伍工作职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建设,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6、进一步改善民生。以改善生活、发展生产为目标,着力组织实施好各项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进一步做好民政扶贫、救灾工作,着重研究解决农村无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不断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重视、支持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电力保障工作,完善配网结构,提高配网质量,改善用电质量。着力解决乡村集镇建设中杂、乱、散等突出问题,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工作,抓好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工作。
《杨叶镇“十二五”规划》相关文档:
关于学习十二五规划建议心得体会11-21
学习“十二五”规划心得体会11-21
元宵节作文600字初二五篇01-30
雷锋精神伴我行作文600初二五篇06-16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06-19
对“十二五”烟草专卖战略重点的思考10-03
对“十二五”烟草专卖战略重点的思考10-03
杨叶镇“十二五”规划01-23
白龙镇十二五规划(1)04-14
XX镇扶贫十二五规划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