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我国甘薯产业现状
第一节 甘薯生产的发展
我国甘薯种植面积经历了发展、稳定、下降的过程。据我国农业统计资料分析,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为1960年,达1048.4万公顷,1970-1983年稳定在679.09万-690.81万公顷,1984年下降到642.59公顷,1985-1996年稳定在606.03万-627.77万公顷,1977年以后下降到600万公顷以下,2000年为581.5万公顷。甘薯单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上升,鲜薯单产1990年为每公顷16.6吨,至1999年上升到每公顷21.15吨,逐年提高,现已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的140%。因此,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虽然不断下降,甘薯总产量却不断上升。例如:1989-1994年6年平均甘薯种植面积为616.44万公顷,年平均产量1.0611亿吨,1995-2000年6年平均种植面积下降到596.62公顷,年平均总产量上升到1.1715亿吨,与前6年相比,年平均种植面积下降了3.22%,年平均总产量却提高了10.42%。
第二节 甘薯加工业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甘薯产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进入90年代后,甘薯加工才广泛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1995-2006年的12年间,甘薯加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甘薯种苗业、贮销业等都有了较快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甘薯不同用途所占总产量的比例大致为:用于三粉加工的为18%-26%,用于工业原料的为20%-25%,用于饲料的为15%左右,用于食用及食品加工的为15%-20%,留种用的为5%-7%,损耗为7%。
在全国各类甘薯加工中,传统的淀粉、粉丝(条)、粉皮加工仍占据主导地位,甘薯淀粉用于粉丝(条)、粉皮加工的占70%-80%。
在甘薯产业科技进步方面,由于新型甘薯加工机械的研制和推广,正在引发甘薯淀粉加工业的技术革命。过去的纯手工加工,已逐步改变为半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如在淀粉加工中,过去的手工洗薯改为洗薯机洗薯;手工过罗(浆渣分离)改为浆渣分离机分离;淀粉烘干由过去的自然晾晒已发展到用烘干机烘干;加工粉条中最费力的人工和面、人工打瓢等,如今大部分为机械所替代;粉皮加工由过去的全手工加工,已发展成为全自动全封闭粉皮生产线。由于甘薯加工机械的使用,使加工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如淀粉加工中的甘薯破碎磨浆,由过去每小时数百千克已发展到每小时3-5吨甚至8吨;粉条加工,由过去每小时十千克,发展到每小时200千克以上。此外,在加工质量和加工水平上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从各地甘薯产业化发展的实践看,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龙头企业是通过市场竞争和营运实践形成的。实践经验还证实,龙头企业普遍具有“大、高、强、多”的特点,即:一是企业规模大,专业化生产;二是技术水平高,创出名优晶牌,打入国际市场;三是带动力强、辐射力强;四是多种成分和多层次开发经营。甘薯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带动型,即“专业公司(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基地+农户”,除此还有“中介组织(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基地或专业大户或经纪人)+农户”的形式,公司与薯农签订鲜薯或粗淀粉保护价购销合同,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市场风险,激发农民种甘薯的积极性,加快推广甘薯新品种和加工新技术的应用,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甘薯产业现状》相关文档:
甘薯栽培技术规程09-30
紫色甘薯高产种植及储藏加工技术09-30
甘薯生产工作总结.11-08
甘薯产业现状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