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
语文教案 篇1[教学要求]
1.导学生通过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认识人剥削人的社会摧残人才的罪恶,从而体会到自己童年的幸福。
2.巩固刚学过的生字,学习本课生词;体会比喻句在课文中的作用;继续进行段的训练。
3.能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学习描写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4.启发学生想象,描述画面,并在感受形象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欲望。范读课文。读后谈感受。自学课文。讨论段落划分。讲读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第三课时:讲读课文第五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新课的兴趣。
这一课我们再学习一篇写人__《小音乐家杨科》,(板书:小音乐家扬科)
扬科是个波兰孩子的名字。这里的“扬”不是我们姓“杨”的“杨”,所以它不是“木”的偏旁,波兰,你们知道吗?它是欧洲的一个国家。
每当我们提起“小音乐家”、“小画家”、“小书法家”,心里都很羡慕。但是,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的。
(引导儿童带着关注的心理学习新课。)
请你们打开课本,听一听,小音乐家扬科的命运是怎样的不幸。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谈感受。
(通过将题目作主语,让学生把句子补充完整谈感受。)
小音乐家扬科。
(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小结: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这个故事的大意就清楚了。小音乐家扬科是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爱音乐,因为他想看一看、摸一摸提琴,竟被地主打死了。
四、自学课文。
课文大意清楚了,还细道课文的层次,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你看一看书后的第三题,根据那五个提纲把课文分成五段。
学生默读,试分段。
五、讨论段落划分。
六、讲读课文。
第一段。
1.指名读。
2. 扬科几岁就当了牧童?最后一句再来读一遍。深情地讲述:同学们,你们现在几岁了?哦!你们有的十岁了,有的十一岁了,扬科在比你们小两、三岁的时候,就离开了妈妈,到地主家里去放牛、放羊。扬科的妈妈怎么舍得呢!(利用儿童亲身体验,激发情感,使学生在刚接触课文时,就朦胧地觉得扬科是值得同情的,这样一步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3.默读课文。
启发边默读边想象画面:
课文一开始就描写了扬科的形象,你们读读课文,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什么地方,有个什么样的牧童在放着牛羊。(并不立即要求学生描述,只是通过想象,进入情境。)
4.提问:扬科长着一双“闪闪发光”的眼睛,显然,他是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可妈妈却为什么让扬科到地主家去做牧童?(解释:“短工”,引导学生读有关的句子“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会在哪里。”)
5.讲比喻句“好像寄居在人家屋檐下的燕子。”“寄居”是什么意思?居,是居住,寄居,本来的意思是借了住。课文上是说妈妈今天在这家干活,明天在那家干活,一切都得听主人的摆布,随时随地都可以叫她离开。这就像燕子寄居在人家的檐下。从这个比喻里,使我们知道,扬科的妈妈生活很不安定,没有保障。
6.齐读本段。
小结:课文一开始就写了扬科和妈妈穷苦的生活。
第二段。
1.过渡:扬科虽然是个穷孩子,但非常爱音乐,他怎么爱呢?大家默读课文第二段。
2.这一段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书上的哪一句话概括?
(读后以能找出“扬科很喜爱音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能听到乐声”概括全段内容的答案为最宜。)
3.根据第二段的内容,具体说说走到哪里,听到什么乐声。走到哪里,又听到什么乐声,最好能用上象声词。
例句:(1)小扬科在树林里,听见“噢咦、噢咦”的声音。
(2)小扬科来到小河旁,听到青蛙“呱呱呱”地叫着。
(3)小扬科在果园里,听到麻雀在“唧唧喳喳”地为他歌唱。
4.谁能把这些内容排成一连串的句子,最好先说一句,“无论……总……”;接着,具体说,无论走到哪儿总能听到什么乐声;最后再说一句,“凡是……。”
(贯穿语言训练,使学生进入情境的感受分外明确,语言能力亦在其中得到培养、提高。)
板书:
总“无论……总……”
他来到……听到……
分他来到……听到……或“在……在……在……”
他来到……听到……
总“凡是……”
5.学生描述
6.指点:扬科无论走到哪里,总能听到乐声。凡是乡村里能听到的一切响声,他都注意听着,他觉得这些声音都是音乐。
从这儿我们知道扬科对声音特别敏感。这说明扬科具有音乐的天才。难怪大伙儿都叫他“小音乐家”。
小结:杨科很爱听自然界的音乐。
第二课时
讲读第三段。
1.设问过渡:第三段一开始又说扬科在听音乐,这次他在哪儿听?
2.默读课文。
3.小扬科他在哪儿听音乐?是在旅店的里面,还是在外面;是门边,还是窗口?
(引导学生对扬科在墙角这意想不到的处所听音乐的感而为之动。)
指点:连门边、窗口都不让站!(激起学生情绪)他在哪儿呢?(“扬科悄悄地躲在乡村旅店的墙角下静听。”)
4.这一句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躲)他为什么要躲呢?他曾经有过什么教训?这个“躲”字说明了什么?
(联系第二段中因为听风吹木叉而被监工毒打,点出了资本主义制度对天才儿童的摧残。)
5. 指点:尽管是躲在墙角下,还是在“静听”,而且“常常”去听,说明他对音乐爱的程度之深。
6.借着旅店的灯光,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哪儿听音乐?同学们想象一下那个情景,先交代清楚时间、地点,然后描绘一下,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在听音乐,他怎么听着,听着……最后点明他是谁。(启发学生结合第一段中所描绘的小扬科的形象加以想象描述。)
7.学生描述。
8.他静静地听着。在乐声中,什么声音最吸引他?(小提琴的美妙的声音。并抓住“觉得”一词帮助学生理解。小提琴的声音吸引了扬科,他简直听入了迷。以至觉得“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歌唱,都在演奏”。这是他想象中的奇妙的情景。
9.齐读“小提琴奏出轻快柔和的乐曲……”两句。
10.扬科用什么做了一把小提琴?树皮和马鬃怎么能做小提琴呢?但为什么他还是做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扬科多么爱小提琴!
11.教师深情地描述:小提琴使他着了迷,他愿“用自已的一切去交换”,然而他知道,除了这瘦弱的身体,除了这破旧的'衣服,他是一无所有的。于是他把要求降低了又降低,“只要让他摸一下,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够心满意足的了。”
(教师用语言描述情境,不仅渲染了课堂气氛,同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
12.指导表情朗读,(进一步强化感知)“小提琴的声音多么美妙呀”一节,在“扬科真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一句后停顿长些。突出“多么”、“要是”、“真愿意”、“一切”“摸一摸”、“摸一下”等词语,把小扬科对小提琴的情感表达出来。
指名读本段二、三两段。
小结:扬科在旅店外面听音乐,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
第四段。
1.过渡:自己做的一把毕竟太小,像蚊子在哼似的。刚巧地主的仆人有一把小提琴,每当小提琴声响起时,小扬心里会怎么想呢?请看课文第三段。
2.指名读。
3.小扬科心里怎么想?照我们的想法:看一看总是可以的。可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扬科为了看个提琴,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默读下面三个小节。
学生默读,要求把写扬科爱小提琴的句子画出来。
4.这三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并理清扬科动作程序:望、走、闯、跪)
5.扬科是个牧童,他住在草堆边,地主的食具间是不允许进去的。但是,他终于走进去了,课文中打了一个什么比方,把小扬科当时的恐惧和情不自禁的心情写出来了。
6.讲比喻句“自己好像是闯进笼子的小动物。”
(1)用“笼子”比喻什么?
(2)小扬科就像什么?
(3)笼子中的小动物的命运怎么样?(失去自由,随时都可能遭到主人的鞭打、残害。)
(4)照应“他怕”、“他不敢动”、“恐惧越来越紧地抓住了他”。突出扬科的“怕”。解释:恐惧,就是害怕。所以课文上说“夜静得可怕”,主要是说扬科心里害怕。
(5)他是这样的害伯,但他却走进了地主的食具间,句子中的“闯”告诉我们什么!(他对小提琴强烈的爱,战胜了“怕”,
这种“爱”已经到了没有办法阻挡的程度,这就是课文上所说的“无法抗拒的力量”。)
(6)照应:“眼巴巴地望着”、“望了很久”、“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推着他往前走”、“向门口移动”。
(7)指导朗读。这两节写了扬科心里的怕和爱。写扬科的“怕”,进一步写出地主的残酷,也更衬托出扬科对小提琴的爱。我们朗读时,写“怕”的情绪,要读轻声,好像不敢出声;写“爱”的感情,要读得深沉、强烈。(示范。)
7.提示:小扬科深情地望着小提琴,只是想做什么?
(他只是想仔细地看一看小提琴。照我们的看法,看一看总可以吧!)
8.默读本段三、四节。
9.扬科在小提琴面前跪下了。指导看插图。(注意他的动作,想象他的眼神。)
(凭借
语文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 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语文教案 篇3教学目标:
1.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2.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3.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4.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感受,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资料
教学时间: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课件,讲述一个人类从大自然受到的启示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自主选择、自主交流
1.请学生阅读口语交际的要求,说说口语交际的内容
2.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主练说
3.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互相交流
4.小组内交流,推选一个代表到台上交流。
5.学生对上台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要求:语言准确、清楚、连贯,态度大方
6.评出最佳发明家、最佳资料员
三、自查,同桌再次互说
1.生针对自己的说再次修正,并给同桌说,纠正不足之处。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过程:
一、明确写作要求
1.生自读写作提示,说说这次作文写什么?
(写综合性学习的发现、或活动过程、或心得体会)
2.师引导:
注意: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其次,不能全抄资料。
二、自己书写
三、同桌互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改
一、学生自改、互评
1.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看看内容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连贯,有无错别字,标点使用是否正确,并用——勾出好词好句。
2.请生在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写得最精彩的段落或词句。
3.请写得好的同学上台诵读自己的__,其他同学指出写得好的地方。
二、同桌互改、写评价语
三、师总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一、读一读
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__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四、请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说说谚语的意思
二、交流自己知道的一条谚语的意思
三、自己背、同桌背、集体背
四、交流自己搜集的气象谚语
展示台
根据展示台的要求自己准备,利用课余时间交流、展示
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3、体会外祖父酷爱梅花,眷恋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初读课文
1、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配《梅花三弄》背景音乐。
在乐声中,教师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梅花吗?梅花,主要有红、白两种颜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浓。由于它不畏严寒、不怕风欺雪压,在万花凋零的初春时节开放,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梅花,历来是我国诗人、画家赞美的对象,你能背出一两句与梅花有关的诗句吗?
2、指名学生背一背课前收集的诗句:
师:正像诗人们赞美的一样,梅花不愧是花中君子。每当梅花盛开的时候,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总会使作家陈慧瑛想起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让我们来读一读她讲的故事。
3、齐读课题:
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看看通过自学,你能读懂哪些内容?在感受深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有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稍后一起讨论。
4、学生默读、自学、画批。
二、了解大意,理清结构
1、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思念故乡、喜爱梅花
2、认读本课新词。
3、说说课文大意。(板书:外祖父)
4、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位有着浓浓爱梅情结的、思念故乡的老人的?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5、指名学生说一说,边说,边引导学生读好相关的内容。
6、学生交流、读书的过程中,教师提炼板书(或出示电子板书):
⑴读诗落泪。
⑵珍爱梅图。
⑶不能回国。
⑷赠送梅图。
⑸送梅花巾。
7、师小结:
《梅花魂》这篇课文,写了外祖父——一位华侨老人“思念故乡”、“喜爱梅花”,课文深情回忆了他读诗落泪、珍爱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以及送墨梅图和梅花手绢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几件感人的故事:
第1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2~15自然段:回忆了5件具体的事。
第16自然段:作者从珍藏的梅花图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整篇__寄托了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语文教案 篇5这篇课文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诗歌,全诗共 4 小节。在教学中我利用了第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插图初步感悟乡下生活与城市生活的不同。在第二课时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读,来感悟乡下孩子幸福充满乐趣的生活,同时也注重了想像能力的培养。但听过师父的评析之后,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1 、在教学第一小节时,对黄鹂和野菊的理解不够透彻,在感悟文本的时候铺垫没有做好。
2 、在 2 、 3 小节结束后的拓展练习中没有充分的利用书上的插图,如果这时在出示小黑板的同时加上课本上的图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回答的也许会更精彩。
3 、对学生的提问目的性不够明确,这也造成了孩子发言的困难。
语文教案 篇6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材。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有过乡村生活的经历吗?想了解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吗?那我们就一起来读读《麦哨》这篇教材,读完后,相信你一定有美好的感受。
初读教材,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教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应”和“乐”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注意“肺”“嚼”“裹”的字形特点。
2.同桌互读教材,想一想:教材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情感热烈活跃。)
3.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细读教材,品味语言
1.默读教材,画出你做喜欢的部分,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晶莹剔透的月季花,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产生一种意境的美)
b.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五彩斑斓的田间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丰收的喜悦)
c.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的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势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出了孩子们的玩耍是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阅读时,要读出赞叹的语气)
2.把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课外拓展,丰富语言
按照本组教材的读书方法,阅读选读教材中的《可爱的草塘》和《同步阅读》中的相应__。
《2023年语文教案模板汇编6篇_3》相关文档:
《学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9-13
《学步》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09-13
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9篇)11-12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教案(9篇)11-12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汇总8篇12-02
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8篇12-02
2023年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锦8篇12-02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模板8篇12-02
初中语文教案模板8篇12-02
小学语文教案详案范文5篇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