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辅导讲稿
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讲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正是一个法治社会。
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罗干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2019年要在全体政法干警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对人民法院而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法院干警作为履行国家法治职能,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主力军之一,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牢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既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正确履行各项法治职能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结合法院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关于“法治”的涵义自古希腊和中国先秦哲人提出“法治”并阐述其思想以来,历代思想家对“法治”这一命题作了不懈的探讨,不断丰富了法治内涵和认识。
按照柏拉图在其名篇《法律篇》中的解释,法治就是“服从法律的统治”。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他的思想,将法治概括为“普遍服从良法”,即“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以后的思想家西赛罗、詹姆斯?哈林顿、孟德斯鸠、洛克、卢梭、康德等都对法治有过精辟的阐述。
目前,我国学者公认,法治至少有以下五层涵义:1、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
在中国古代,“法治”即“以法治国”,经常与“德治”、“礼治”、“人治”相提并论,主要被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和理念来理解。
在西方,“法治”也首先被作为与“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略来认识,即“法律的统治”。
今天,我们使用“法治”的概念,是指国家在多种社会控制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手段进行控制和治理,即“依法治国”。
党的十五大报告专门对“依法治国”作了阐述: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
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其基本含义是:在法律制定之后,任何人和组织的社会活动都要受到既定法律的约束和规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随意废法和立法,强调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和一致性,认为在法律面前,只有首先承认形式的合理性,才能承认实质的合理性。
这是法治建立的基本要求。
3、法治是一种民主的模式。
即“以民主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制”。
法律历来有多样性,通常有专制的法制和民主的法制,而有法律不一定就有法治。
真正意义上法治只能是以民主为社会条件和制度基础的法制模式。
4、法治代表一种文明的法律精神。
即体现为一整套关于法律、权利、权力等问题的原则、观念和价值体系,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要,成为人们设计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和执行法律的指导思想。
对人类法治思想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进行总结和提炼,我们认为当代法治所蕴含的法律精神包括:法律至上、善法之治、平等适用、制约权力、权利本位、正当程序等内容。
5、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
即“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在法律与国家、政府之间,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政府权力;在法律与人民之间,运用法律合理地分配利益;在法律与社会之间,运用法律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权力和权利的侵犯;在国家和政府权力受到有效约束之后,权利在人与人之间得到合理配置的一种社会状态。
由此可见,法治所追求的理想状态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确定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的运动过程。
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法治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实行法治。
《最新-法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学习辅导讲稿 精品》相关文档:
最新节能减排演讲稿(精选5篇)09-02
关于珍惜粮食讲稿(精选4篇)09-04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课讲稿09-13
法制教育进校园讲座讲稿三篇09-14
高技能人才交流座谈会发言稿与高效课堂培训讲稿演讲稿09-16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精选15篇09-29
我的青春我做主演讲稿6篇09-29
林业系统党员党风廉政党课讲稿10-02
2022年四季度经济冲刺会议讲稿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