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圣经的启发

时间:23-12-28 网友

A010

明聖經的啟發

1、着爾傳塵世。不可視為輕。

全球凡有華人之處,沒有人不曾聽過關聖帝君的名號。帝君的英烈千秋,大義凜然的事蹟,更不知感動了古今多少人。就如孟子所說:「能使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而帝君託夢凡人以傳世的《桃園明聖經》,就是祂種種行誼的最佳註腳。經中說:「漢漢壽亭侯。略節桃園經。書於玉泉寺。夜夢與凡人。」這是帝君的慈悲。祂不僅親自給我們做了一次示範,還給我們傳授了一本操作手冊。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桃園明聖經不只是給信徒諷誦之用。誦念固然有其效驗,但能信受奉行,更有功德。因為帝君不要我們當個只會記問之學的頑夫、懦夫,祂更希望我們能信受奉行,進而希聖希賢。本經卷一提到的種種效驗,須賴「萬聖朝真均奏議。普天之下盡頒行。」,還要「太上道君三界靈。眾聖五嶽雷電神。五湖並四海。日月斗星辰。天下城隍聽號令。萬方土地各遵行。值年值月將。值日值時神。夜差黑煞帥。日令皎潔兵。往來細鑒察。不得漏毫分。會同家宅神。着令司命君。如有虔誦男和女。速速報知聞。」。這不是究竟的方法,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還是凡人,還要倚賴滿天神佛的庇佑。能夠讀經、明理、實踐,最後自己才能有成果。

想要信受奉行,就得先求索帝君傳授桃園明聖經的本心;而要求索帝君傳授經文的本心,就得從經中敘述帝君生平的因緣開始探究。

2、形容雖去神猶在。留得精英震百靈。

明聖經卷二云:「帝乃紫微宮裡朱衣神。協管文昌武曲星。」表明帝君的身世,原來是紫微宮裡的朱衣神,本就不是凡人。「玉皇賜帝名和姓。子胥五轉做忠臣。」「指關為帝姓。下界又稱臣。」戰國時代的伍子胥和三國時代的關雲長,都是朱衣神下凡度世的化身。伍子胥也好,關雲長也好,他們的忠孝節義的言行,固然令我們景仰效法,但我們應更深入地去體會:這兩次的化身,都是為了履行本尊朱衣神濟世度人的意志。具體地說,伍子胥和關雲長的英靈,應該是一樣的,而此英靈的身分就是紫微宮裡的朱衣神。

如果光是這樣說,必然有人要指責筆者過於迷信,只考證一些神明降世、靈魂轉世的怪力亂神之說。其實不然,須知每個民族之所以能緜延不絕,甚至在歷史上發光發熱,留下輝煌的成就,其背後一定有某些值得傳承的高貴情操。這些高貴的情操實務上的確有其神奇的效驗,能使實踐它的民族得以突破逆境,開創新局,因而使人們相信它有神奇的力量。

遠在周代,周王朝的統治者們就開始思索一個嚴肅的問題:以夏禹、殷湯的聖明,開創了夏、商兩代數百年的基業,何以傳承數世之後,不能使他們的國運維繫不墜?所以有「天命不於常」的說法。而商人尚鬼,重視祭祀,仍舊不能得到上天的歡心與庇佑,被周人所取代。周人檢討所得的答案是:「黍稷非馨,明德維馨。」唯有明德──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高貴情操,才是天命攸歸。

在中華文化中,每位神聖都有祂象徵的意義,這些意義都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某種高貴情操。例如女媧娘娘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就象徵著母性的慈愛與關懷;水官大帝(大禹)疏治水患,就象徵著人溺己溺的慈悲心腸。這種高貴的情操透過偉大的神明的「示範」更具說服力,換句話說,是人們把他們想要傳承下去的高貴情操寄託給神了;或者說,神明透過「示範」把這些高貴情操傳授給人了。一個民族會因為他們的高貴情操而可長可久,一種高貴的情操也憑藉一個民族的不斷實踐而存續不絕。同時,象徵這種情操的神也就永恆地被一個民族信仰下去了。

那麼,朱衣神象徵什麼?我們得從祂的化身在凡間的顯化來理解。所以,伍子胥和關雲長的「形容」雖然已逝去許久,祂們的嘉言懿行卻將永世傳頌,祂們的英靈亙古長存。從祂們的嘉言懿行,我們可以窺見朱衣神的象徵意義──這同時就是帝君傳授桃園明聖經的本心──即是中華民族的某種高貴情操,也可以說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之一端。

不過,認真研讀史傳中關於帝君的言行事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歸納出這個民族精神的底蘊。幸好帝君在明聖經中給我們留了一條線索……

3、帝素覽《春秋》。幼觀孔孟。

明聖經云:「帝素覽《春秋》。」春秋經正是帝君一生精神之所寄,也是帝君留給我們的一條線索。春秋經是孔子所編,而孔子是集古代中華文化大成的聖人。可以説孔子繼承了周人的明德思想,並加以發揚光大,而春秋則是他的思想的一部紀錄。帝君在世之時、成聖以後,刀下多少不忠不義之人!祂的用心也如孔夫子作春秋,以一字寓褒貶,所謂「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鉞。」有副對聯說道:「孔夫子,關夫子,兩位夫子;作春秋,讀春秋,一部春秋。」可見先聖後聖,其心一同。

春秋要旨,首重民族大義,講究嚴夷夏之防。夏指華夏漢族,夷指四境的胡人。所謂嚴夷夏之防,是指文化上的辨別,而不在血統。孟子云:「有用夏變夷者」「有用夷變夏者」,是說有些胡人會仰慕漢文化的優良德行,改變自己的文化;反之,也有些漢族的國家,放棄自己漢文化的優良德行,反而讓自己的行為變得跟胡人一樣。凡是有漢文化的優良德行的,春秋便稱許之為「夏」;凡是違背了漢文化的優良德行的,春秋便誅之為「夷」。這就是「春秋大義」的精髓。

這些華夏民族的優良德行,憑藉著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傳承下去。夏禹、殷湯、周文武等歷代聖王,就是在人心澆薄之際,引領華夏民族重振民族大義的人物。所以春秋公羊傳說「張三統」,就是張大三代聖王一脈相承的道統。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帝君之所以「身在曹營心在漢」,除了與劉備的兄弟之情、君臣之義,維繫正統也是重要的考量。

這個辨別夷夏的漢文化優良德行,其具體的內涵,就孟子的闡述來看,有以下數端:

第一是義利之辨。凡是人的所作所為,不能只衡量利害關係,更重要的是要問應不應該──也就是合「義」與否。論語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都是這個意思。

第二是人禽之辨。上述的義利之辨,「義」的標準何在呢?其實就在人的本心。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簡略地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身為人,必須能同情別人,關懷別人(惻隱);必須能明辨是非對錯(是非);必須能對自己的錯誤感到慚愧(羞惡);必須能克制自己非分的欲望,知禮守法(辭讓)──否則便不足以稱為人,而與禽獸無異了。孟子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這四端之心,就是人與禽獸的判別標準,同時也是合「義」與否的判別標準。

這四端之心,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正如孟子所說:「我固有之也,非由外鑠我也。」能發揮四端之心的作用,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語),它的神奇功效,豈止是希聖希賢?不能發揮作用,「不足以事父母」,豈不是禽獸不如?

第三是王霸之辨。前文提到「保四海」云云,彰顯了春秋大義的神效。這種神奇的效驗,並不是靠武力去強迫別人順從我的意志,而是憑藉著自己的至誠心,去感化別人,使別人認同,進而效法──這才是王道。有句話說「以德服人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就是在闡明王道和霸道之間的差異。孔子作春秋,就是想要透過對春秋時代歷史事件的評價(以一字寓褒貶),告訴我們如何檢驗一個人的某個行為是否合「義」──同時也檢驗自己──若天下人所言所行都能合「義」,那就是禮記禮運篇大同章所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是謂大同」,就是四端之心擴充至極限的神奇效驗了。如果真有那麼一天,則天下間人人都能享受中華民族精神充分展現的「德澤」,豈不快哉?我想,這就是孔子作春秋的宏願,也是帝君在明聖經中留下「帝素覽春秋」這條線索的深意了。

4、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

不管是孔子評述春秋史事的記錄,還是帝君在三國時代的親身示範,都是「春秋大義」的展現;然而春秋大義的具體內容,或者說它的實踐條目,又是如何呢?文天祥云:「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孔子教人以仁,而孟子引申為仁義。到帝君傳授《桃園明聖經》時,又給予更進一步的詮釋。明聖經說:「仁、莫大於忠孝。義、莫大於廉節。」即以「忠」、「孝」的德目作為「仁」的內容,以「廉」、「節」的德目作為義的內容。這四個德目詳細的實踐規條已見於明聖經中,毋庸筆者贅述。

忠孝廉節,看似老生常談,其實深切日用。不只是春秋與三國時代,徵諸往史,往往可以令人驚歎其必然性。即使時移世易,從現代許多社會新聞和政治新聞中,相信還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應驗。只要在這方面多留心,必能證明經中所言不虛。

5、日月精忠。乾坤大節。天崩帝崩。地裂帝裂。

天可崩,地可裂,忠孝廉節的人倫義理不可廢。正氣歌云:「是氣所磅礡,凜冽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仁義是我華夏民族精神的高尚內涵,也是帝君英靈純粹的流布。願普天之下有情眾生,都能在帝君忠義精神的感化下,一同實踐華夏民族的仁義精神,使其發揮神奇的效驗,共同邁向大同世界的境地。

《明圣经的启发-准编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明圣经的启发》相关文档:

圣经中原谅他人的话语10-07

销售圣经中的句经典圣经10-27

《销售圣经》中的55句经典圣经11-23

《圣经》中的诗歌及其美学结构12-11

赫胥黎与《圣经》12-23

2023年最新的圣经故事:押沙龙反叛12-28

明圣经的启发12-28

2023年最新的圣经感恩小故事12-31

博恩崔西销售圣经整理01-21

圣经契约思想及法的价值.doc02-05

下载文档

微信扫码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