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圣经与希腊神话的异同

时间:24-02-11 网友

论希腊神话与圣经的异同

不同点:

希腊神话是城邦文明下各个民族的神话主神演绎,圣经则是罗马这个统一帝国对犹太神话的借用,利用和改造适应于一个全新的帝国。

相同点:

都是人们对世界的想象,都是统治阶级需要或者因势利导,都是为了君权神授这一根本目的。

中国同样也发生过这种事情,从战国到大一统的帝国,神话发生了类似的变化。

希腊神话希腊神话顾名思义是希腊的神话,主要影响地区是希腊和意大利,他和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差不多,讲述的是古希腊人对世界来源的猜想等等。大概产生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而圣经,是犹太人发明的.他也阐述了世界的来历(由上帝6天创造).但是他的主要作用是,宗教作用更多的时候


在于宣传教义,让大家都信仰上帝。这是两者的最大不同,希腊神话只不过是故事而已。圣经则有着宗教的作用。同是希腊神话里面有多神,而圣经里面只有上帝,天使之类的都是仆从不是神。而且他们的流行时间也不样.希腊神话到了公元200到300年的时候,慢慢被圣经取代了.也就是说基督教开始流行于欧。而且,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希腊神话就如其名是一部神话故事,它记录了在古希腊时人民原始宗教信仰中的一些传说。当然形成时间要早于圣经。而圣经则是由于犹太教义形成宗教最终形态的一个标志。

(一)《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两大宗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甚至是伊斯兰教的经典书卷,在圣经中许多地方都有其它早期神话的影子,最为主要的是古希腊神话。在普遍意义上,与古希腊神话的相似之处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由神创造天地。圣经开篇第二节写到“地是空虚混沌”,神在一片混沌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在混乱中创造天地,这一想法并不是《圣经》独有,诗人赫西俄德(Hesiod,约公元前700年)在以世界起源为题的长达1022诗行的《神谱》中,同样是从天地混乱开始。

2.人类的诞生。《圣经》中在两个地方重迭的描述了人的诞生,《创世纪》的第二章中对人的诞生有第二次描述,从这里看出《圣经》与希腊神话的联系更加清晰。在第二个版本中,神创造天、地时,植物尚未出现。神还没有降雨。但土地里已有雾气腾起,滋润了耕地。于是,神用地上的泥土造出人,并通过鼻孔赐给人类以生。这段描述与希腊传说中的泰坦神普洛米修斯有着惊人的相似,普洛米修斯用黏土根据自己的模样造出了第一个人丢卡利翁,女神阿西娜为他注入第一丝生命的气息。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是第一对人类,与此相对应,丢卡利翁与皮拉是希腊神话里的一对类似的角色。普罗米修斯用黏土造出丢卡利翁后,其兄与冶金之神制造的潘多拉结婚,生下了一个女儿名叫皮拉。她嫁给丢卡利翁,成为了人类的祖先。

3,不管是从近年来频繁被搬上屏幕的灾难片还是科幻作品,我们都可以窥见现在宗教史上广泛流传着这么一种观念,认为世界上曾经存在一种宁静、和平与幸福的原始状态,到世界的末日它又会重新出现。《旧约》与其它神话一样,都含有所谓的循环历史画面:它认为时代会周而复始,旧时代总是以灾难结束,然后一个新时代又将开始,最后,早先的时代又会开始出现,如此永远循环下去。《圣经》在第一次描述人类诞生时说,人类与动物皆以植物为食,安详谐和地共生。与此相对应的,古希腊传说也曾描绘过一个“黄金时代”,人类和动物在里面和睦共处,永远四季如春,土地上生长着足够人类食用的食物。诗人赫西俄德在《工作与时日》中第一次详细描写了这种情形。

(二)事实上还有一些在两部作品中都广为人知的故事内容十分相似。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应是“洪水灭世”的故事了。

1,洪水灭世。根据《圣经·创世纪》第四章所记载: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后,先后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埃布尔。该隐因嫉妒杀死了亲弟弟,揭开了人类互相惨杀的序幕,人世间从此充满了强暴、仇恨和嫉妒,深深陷入罪恶之中。上帝耶和华见此情景大为震怒,决定用洪水灭绝人类。但仁慈的上帝顾念义人挪亚,便让他造了一艘大船即挪亚方舟。诺亚还带着各种动物。这样,洪水来临时,全世界都陷入灭顶之灾,惟有挪亚一家人得以幸免。

而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众神先后一共创造了五代人类,一代不如一代,到第五代———黑铁时代,人类彻底堕落,互相残杀,为了各自的私欲而犯下了各种罪孽,可以说没有任何的拯救和希望。众神之主宙斯到人间体察民情,差点遭遇人类暗算,他勃然大怒,决定根除这一代没有良知的人,他于是降暴雨,整个世界陷入一片汪洋大海之中,人类及所有生物几近灭绝,仅有一对无辜而又信仰众神的夫妇生存下来,他们是丢卡利翁和皮拉。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事先获悉神的警告,造了一条大船才得以幸免。但此后的故事就有了变化。洪水退去后,在神的指引下,丈夫丢卡利翁往后扔的石块都变成了男人,妻子皮拉扔的石块全都变成了女人。

2.“天梯”的巧合

《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所讲述的都是神与人、神与神之间的故事,在故事中神与人并非完全隔离,有的情况下,可以互相往来,神可以自由往来于人间,但人却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这种途径,在两部文献里都称作“天梯”,人类是可以通过天梯攀援而上的,直达众神的居所。在《圣经》里,这种“天梯”就是“锡安山”,锡安山是耶路撒冷城内西山中的东山,那里是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地方,代表着天国。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奥林匹斯山(Mt. Olympus)就是“天梯”,在雄伟壮丽的奥林匹斯山上,居住着以宙斯为首的众神,他们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尽着自己应尽的职责,只有得到神的准许,凡人才能到奥林匹斯山。

3.天堂和地狱

纵观之下《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所倡导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大同小异的:人死后,坏人要下地狱,好人、义人要进天堂。关于这一点,两者都有相似的叙述。《圣经》上说,在世界末日来临之时,每个人都要受到公正的、最后的审判,“就像牧羊人把绵羊和山羊分开一样,好人将受到上帝的祝福往永生里去,坏人将遭受永恒的狱火的焚烧往永刑里去。”

古希腊罗马神话对“福地”和“冥府”有着更为生动的描述:人死后,灵魂都要入地府,接受判官的审判。生前行善的鬼魂,被送到福地享受荣华富贵。(注:关于福地的传说为基督教所接受,成为天堂这一概念的基础,它本来是地上的伊甸园,后来又转到天上。但生前作恶多端的鬼魂,被愤怒女神抽打,然后关到各层地狱里去受刑,像西绪福续、坦塔罗斯和伊克西翁等等,永远在地狱里受罚,不得翻身。

4.橄榄枝的象征意义

不管是在《圣经》还是在古希腊罗马神话,绿色的橄榄枝都表示和平的象征意义,而且这样的说法在今天,并且由希腊地区扩展到全世界范围。在《圣经》里,上帝欲毁灭罪恶多端的人类,以大洪水灭世,惟有义人挪亚一家及其一些飞禽走兽躲进方舟里得以幸存,洪水逐渐退去时,挪亚放出一只鸽子去探听消息,鸽子飞回来时嘴里衔着一枚翠绿色的橄榄枝新芽,诺亚以此断定洪水已经退去,大地重新恢复了和平。

在古希腊罗马神话里,和平与智能女神阿西娜与海神波塞冬争夺雅典城邦的统治权,这两个人争论的不可开交,便请主神宙斯让雅典人自己决定由哪位神来统治。波塞冬把他的三叉戟往岩石上一击,一匹战马呼啸而出,而阿西娜则用她的金色长矛往地上一戳,地上马上长满了绿叶葱葱的橄榄树(橄榄树是雅典的圣树),而雅典人爱好和平而讨厌战争,就一致拥护阿西娜为他们的城邦保护神。

纵观全局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从相同点上说,都是宗教为了在民间散布而将交易记录于神的故事中的结果;同时由于希腊神话先于圣经产生并且影响力在圣经产生时还较大,所以人们可以在圣经中看到一部分希腊神话众神的影子。同时由于犹太教义为了立足扎根,必须否决原来的宗教,因此会出现一些与希腊正教完全相驳的教义比如禁欲等。不同点在于希腊神话所记载的神可以被分为原始神、作为多神理论的希腊神话更为贴近人们的普通生活,而圣经贯穿上帝是唯一神的理论、并高于一切而存在。但无论如何,这两者都对世界文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圣经对于欧美文学的影响

  欧美文学一向以希伯来文学和希腊文学为其渊源。希伯来文学思潮在欧美文学国土上占有半壁江山。希腊文学以《荷马史诗》和沙弗克尔的悲剧为主要代表作品;希伯来文学则以圣经为唯一的代表作品。许多欧美第一流的作品,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或散文,它们的思想脱胎于圣经,它们的感情来源于圣经,它们引证或借用了许多圣经中的语句或典故。读者若没有一些圣经的知识,就不可能深刻理解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难以领会欣赏这些作品的精意和艺术特点。

一、对欧美文学中诗歌、戏剧的影响

  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这些世界著名诗章,都是从圣经中汲取主题和题材,字里行间处处都交织着圣经的人物及典故。

  德国歌德(1749-1832)的《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一万二千余行的诗剧。浮士德在德国民间传说中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个题材,把浮士德塑造成一位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作品写他一生从书房,市民社会的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的大世界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和改造大自然五个阶段。由于他有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探索的精神,最后找到了人生真理的答案,并被天使接到天堂,会见了他理想中的爱人和圣母马利亚。《浮士德》的主题是:人不该满足现状,沉迷于享受现世的幸福,而应追求真理,追求更高的理想,战胜魔鬼的各种引诱试探,为人类为社会从事有益的活动,这就必能在精神上获得最终的安慰。很明显,这个主题是和圣经内容密切关联的。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太16:26)“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记背后,努力面前的,向着标竿直跑,要得上帝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3:13-14)

  帕格思在他写的《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圣经》一书中,有一段话概括而精辟地说明莎翁作品和圣经的密切关系。(注: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戏剧家、诗人)

  “莎士比亚汲取圣经的井泉如此之深,甚至可说,没有圣经,便没有莎士比亚的作品。……纵使有人能禁止圣经发行,把它完全烧毁,使它永远绝迹于人间,然而圣经的菁华和精神,它的正义、宽容、仁爱、救赎等伟大的教训,以及许多宝贵的金玉良言,仍然能够在莎士比亚作品中存留。”

  另一位史学评论家樊戴克也说过:“莎士比亚作品的关键就在于道德律的尊严。他竭力用圣经的旨趣来表现这个真理给世人。他在《威尼斯商人》这剧中引用圣经达十四次,读者完全惊奇他引用圣经的频繁。”

二、对欧美文学中小说的影响

  不知你们读过本仁·约翰(英国小说家,1628-1688)的小说《天路历程》没有?这书自1678年出版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两万种左右不同语文的译本,拥有仅次于圣经的广大读者。这部作品完全是从圣经的题材中孕育出来的。它叙述一位基督徒怎样从将亡城出来,奔往天堂的曲折坎坷的经历,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粉碎魔鬼的种种阴谋诡计,克服自己内心的傍徨软弱,终于到达天城,得享永生。这部寓言体小说,从头到尾,完全是穿插圣经的内容而组成的。例如,他给书中人物所起的名字,即与他们本人性格相符,又可从圣经找到他们的出处,对读者教育意义很大,宣传圣经真理的用心极为明显。

  正面的人物:基督徒,美徒,恩助,谨守,诚实,儆醒,仁慈,智仁勇等。

  反面的人物:固执,易迁,狂妄,自欺,耻善,钓誉,傲慢,巧言,懦志,趋时等。

  虚华市的司法官员:审判官恶善,陪审员盲心,弃善,匿恶,嗜欲,恣肆,急悍,高傲,嫉妒,说谎等。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又名《孤星泪》,全书以宗教的感化为出发点或转折点,开头的服苦役廿年后出狱的冉阿让,偷窃那唯一收留他的突福努主教的银制餐具展开全篇故事,讲述了冉阿让一生在努力行善,他的基督教信仰极其虔诚笃行,舍已为人,以济贫救困为已任,但都充满了不幸的命运。逃亡的冉阿让始终在与自认为公正不阿的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冉阿让对妓女芳汀的女儿玛基特的爱和牺牲精神,和他的无私、宽容一直共同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正是基督精神的体现。

  照耀在俄国小说史上的两大巨星——托尔斯泰(1828-1910)和陀斯退盖夫斯基(1821-1881),他们的著名作品《复活》和《罪与罚》,从书名看,可以说是明显宣传基督教义的作品。它们的主题不外乎“爱”,“宽恕”,“跟邻人和好”,“悔改归主”等福音书上主耶稣所宣传并身体力行的种种美德。

三、对欧美文学散文的影响

  这里得先说明,“文学的散文”,不是指一切不是韵文的散文,乃是指文学的散文,当以小品文为主,包括论文,随笔,杂谈,日记,书信等短篇杂文。有文学价值的长篇论文,也可包括在内。

  古代希伯来文学中有极美丽的小品文,旧约圣经的《传道书》就是若干篇极有情趣的哲学散文。普通哲学书往往摆起庄严的面孔进行冗长枯燥的道教,容易使读者厌倦反感。《传道书》却以抒情诗的笔法来写,叫人爱读,回味无穷。例如《传道书》11:9-12:1,这段话的中心是说:“少年时,应当记念主”, 但说起来很有波澜,开头针对少年人的心理特点,喜欢追求快乐,表示理解和支持,使听者听得顺耳,引为知音;然后笔锋一转,提出劝告,说明原因,提出正确的观点,情真语切,娓娓动人,有强大的说服力。旧约的“智慧书”(包括约伯记,诗篇,箴言,雅歌,传道书各卷),在古代文学的散文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先知书大部分的内容,新约圣经中耶稣的讲道,使徒的书信,各有特色,都是优美的散文。马太福音五到七章的“福山宝训”,耶稣谈到天国公民的资格,保罗写的哥林多前书第十三章论爱,希伯来第十一章谈信,都是主题明确,妙语连珠,论据叠起,美不胜收,脍炙人口的散文。

  正因为圣经有众多美丽生动的散文,所以基督教盛行的欧美各国散文作家研究它,模仿它,从圣经吸取养料,进行创作,效果显著。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知识就是力量”,是他提出的名言。他也是散文大师,他的论文范围很广,关于基督教的有《宗教默思录》,推陈出新,开人眼界。文笔特色是字句洗练,清新隽永,很有点旧约智慧书的韵味。

  罗斯金(1819-1900),英国政论家,艺术批评家。是十九世纪的散文圣手。他母亲是虔诚的基督徒,在他的幼年时,他母亲就用清教徒派的规矩训导儿子,所以他一生受圣经的影响最大。他无论写文学、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文章都常引用圣经语句,并且把圣经的教训作他一生行事为人的指针。他晚年在《往事》一文中说:“我母亲每天不断地勉强我背诵长篇的圣经;我高声诵读每一个字音,每一个难读的名字和其它的东西,从创世记到启示录,差不多每年一次。这种训练──忍耐的,准确的,坚决的──不但使我得以认识这本书,也使我锻炼了耐劳的力量,以及对于文学的嗜好。”

  美国散文家欧文(1783-1859)的作品,如《见闻录》和《旅行述异》都是潇洒娴雅的小品文,深为读者喜爱。他的优点不仅在文笔之美,更在于心境的纯净闲远,感情温柔敦厚。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读了欧文作品,曾激动地说:“上帝降福于他。他是一个天才,但他还有其他胜于天才的东西,就是一颗心。”在欧文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宗教习俗礼仪的描写,如《乡间教堂》,《圣诞节》等,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作者虔诚的信仰,引读者的心归向基督。这正是他艺术成就的源泉和动力。

  从以上所举的挂一漏万的事例来看,任何人,包括对圣经怀有偏见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圣经对欧美文学,不管哪种文学体裁,不论哪一种流派的作家,其影响是极其广泛巨大的。我们说圣经是文学的源泉,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动力,对欧美文学来说,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毫不夸大的

《论圣经与希腊神话的异同》相关文档:

请示和报告的异同02-03

雇佣合同与加工承揽合同的异同04-08

承包经营与委托经营的异同05-17

承包经营与委托经营的异同05-17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及关系06-30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及关系06-30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及关系06-30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及关系06-30

计划与总结文体的异同辨析09-08

危险源、隐患、风险的异同及关系10-3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