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时间:23-08-27 网友

怎样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随着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于深入推进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大多是实践型的教师,但是在形势的不断变化中,要求我们要向研究型教师做转变。在幼儿园中,教研活动是教师将实践内容升华为教育理论和教育策略的战场。

很多教研活动容易将教师作为“授课对象”导致教研活动大多是组织者讲,教师听的现象。或有组织者领着教师走的现象。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是教研活动的方向。那么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可以怎样做呢?

一、教研内容要出于实践

教研活动要根据实践工作提炼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很多教研者都知道的。但是怎样让教研困惑都出自于实践工作呢?

1.教研者要深入教学一线

首先教研组织者要频繁的深入教学一线,只有亲身感受和体会才能够看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和困惑。而且不光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要常走进一线,教师在研究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研讨 。例如在一次年级组教研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价值点的把握总是打“擦边球”,说不到关键点。但又好像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教研后进行分析,原因是看实际活动的是分享游戏照片的教师本人,但是分享的时候只有她知道 ,其他人只能听她说。一些真实的幼儿情绪情感、游戏状态其他人是感觉不到、看不到的。于是在之后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尝试着走入班级,实际观察幼儿的真实游戏,让每一位参加教研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够了解到幼儿的游戏实际情况。从而以真实的游戏进行分析和讨论。这让我们的研究更有实效、更加符合教师的实际工作。

2.研究内容结合实际工作随机应变

虽然教研内容的大方向早已在计划中有所体现,但是实践的研究过程中会稍有偏差,其中原因更多在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是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的。但不变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所以大教研的内容结合年级组小教研活动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或疑惑,以及在实际观摩中发现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进行真实问题的研究,从而解决教师、幼儿、环境中的真实问题。让教研更加有效。

二、前期理论知识的思考透彻,得以让理论在实践中落实。

很多时候教师为什么都停留在“只会干,不思考”的实践型阶段,更多是因为教师心中缺少理论的支撑。所以导致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法都停留在某一阶段难以前进。所以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就尤为重要了。有了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理论依据更能够快速的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我们可以尝试在每一次大教研活动前都会组织一次针对于教研内容的理论知识研习。其中的理论支持必须是能够支持教师在大教研活动中实践活动的理论性方向。例如:在一次教研内容“区域材料标识的意义与作用”研究中,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提出区域材料的标识意义在于帮助幼儿快速从玩具柜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在收纳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对应放好是最重要的。打翻了以前的在标识上“大做文章”也就是“考孩子”以前的经验给予幼儿的就是在收玩具的时候加入一些数学元素,但是既耽误时间幼儿也很难快速的找到和收纳玩具,违背了标识的真正含义。因此在明确了标识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制作标识的三个要点:看得懂、拿的到、收的回去。两点纲领性目标一出教师立刻明确了制作标识的方向。在之后的研究和实践中能够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问题不断深入,思考愈发深刻,实践更有成效。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一直强调“以问题为引领”那么这之中的问题都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一下几点:

①教师发现的实践工作中的问题。

②教研组织者在组织教研过程中对于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深入的提问能力。

如何证明问题越深入,思考越深刻,实践工作更有效呢?例如:当我们在针对区域材料标识研究中,教师们认为既然标识的意义就是让幼儿收放材料更加快速,那么我们认为照片和实物最清晰了。我们就只是用这两种就可以了。就这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一定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幼儿都适合这两种方法吗?”教师之间讨论与思考。“不是,不同年龄的幼儿能力不同,有一些材料很难从照片中分辨出来”“那么你们认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标识会有那些不同的认识表现呢?”通过你一句我一问的反复“质问”,问题在不断的深入,研究教师的思考也在不断深入。而这有助于谁?毫无疑问——幼儿!这样我们的研究能够实际落地,更加有效的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与幼儿相关的实践问题 。

四、教研时间的选择尤为重要

很多幼儿园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都是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的,一般从开始到结束最多一个半小时。其中大多是针对问题进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讨论。但最多是以观看幼儿游戏行为的视频为素材。大多禁锢住了教师的多角度观察、理解与思考的机会。形式的单一,时间的紧促导致每一次学习和教研都是草草结束,达不到研究的预期效果和理想的状态。那么利用上午时间分主配教师两组进行教研,时间可以达到两个半小时,这样保证了时间的充足教师针对问题或疑问就能深度的讨论或思考。一方面针对教研时间做出了调整,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研究内容的需要选择了走进班级实地进行观摩的方式供教师进行观察与思考。这样我们有了实际的案例,大家对于问题的研究更加的深入和真实,之后在实践工作中才能够真实的得以运用。

五、教研中的活动组织提高教师的研究状态

研究一般都是枯燥无味的,需要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的。这时教师参与教研的活动状态对于教研效果的也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所以其中的活动安排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

1.辩论赛的形式帮助教师理清思绪。

在一次教研活动,为了了解预设主题与生成主题。我们以辩论赛的形式开展了此次教研活动,活动前教师积极查询材料,整理自己的思绪。在活动中教师以正反两方的形式支持不同主题,在经过一番辩论、正反两方的反诉争辩。教师在辩论中越辩越明,一致认为不论是预设主题还是生成主题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我们开展的活动要两种主题活动相结合。辩手通过辩论、观众通过倾听两方辩手的陈述。对预设主题与生成主题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进一步的思考,对于日后的主题开展工作是一个进步的台阶。

2.案例深入分析与反思帮助教师提高研究能力

在第二次教研活动时,我们一起讨论班级中的实际案例,一起分析案例中的优势与问题。例如:中班的主题活动《大树,你好!》大家经过分析,认为主题墙面的布局与搭配是此次主题环境布置的优势,但是各个子主题的联系性不强。于是我们就这该主题的子主题联系上进行讨论,大家纷纷出谋划策。最终帮助中班教师找到调整主题开展的方向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于开展主题过程中问题深入剖析解决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与水平。

3.体验活动帮助教师参透理念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对主题活动刚开展的联系性、过程性把握不好,不知如何将过程性的主题体现在主题墙面上。就此问题,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利用认识“红毛丹”的方法帮助教师理清思路。首先大家利用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的方法观察后红毛丹的外部特征,根据外部特征思考自己想了解的内容后利用工具探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并将自己探索的整个过程进行梳理。探索完成后,教师一起梳理大家的探索过程,例如:叫什么?(荔枝?)—外观、作用—自然界有刺的植物—他还有什么功能。教师首先对于红毛丹是什么水果很感兴趣,想知道叫什么名字?看起来跟荔枝有一点像,于是利用手机进行查阅,知道他的名字以后找到其特点,进行分析。红毛丹外部有些刺是干什么用的呢?自然界还有哪些有刺的植物?等等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索。利用这种模式帮助教师进行反思,我们在探索红毛丹的过程中是否有过程性?为什么有?是怎样做的?应用到班级开展主题活动上我们可以怎样做?大家纷纷表示有所理解。

教研活动的开展时十分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形式,通过教研活动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更是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更好的保障。因此不论是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要积极的思考,依托实践问题思考。让教研活动变得更有实效性!

《怎样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相关文档:

创新校本研修形式提高校本培训实效性07-12

怎样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08-27

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12-0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2-09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探索12-24

关于提升教研活动实效性的几点思考01-04

安全培训教育要注重实效性02-2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