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教研活动更有效?——关于策略的讨论
影响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譬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类似于教学设计的教研活动设计、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能力、组织者调动资源的能力等。我们概括了以下改进教研活动的策略。
1、明确工作背景和参与教师的需求
有效的活动首先必须是有的放矢的活动。不了解教师的需求是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的。活动组织前首先要进行调研,规划教研主题,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掌握老师的基本需求。当然,同时还要掌握有关背景。
2、做好活动规划,设计教师的参与点,让每个环节都是有价值的活动
要有真实的收获,必须让参与者真正融入。所以如何通过环节设计,让教师的思想动起来,需要一定的任务作介质。教师参与点的设计是很有技术性的,这也是决定教研活动效果的重要方面。参与方式要多样化,参与程度要体现递进,要让不同层次教师都有参与的可能。当然巧妙利用参与者中的资源,是参与点设计的要点。
3、要有充分的准备,更要尊重真实的生成
任何活动都要精心准备,但过度准备,默守计划,把教研活动当作预设节目的流畅表演却是不提倡的。我们认为,充分准备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促进教师交流的“火花”,“预设”的目的要为“生成”服务。在许多教研活动上,老师都会准备比较完整的发言稿,但实际研讨中,其作用应该只是提示。但很多老师却选择了全文朗读。将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口头阐述出来,听众常会有理解的困难。因此在研讨中,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只有当教研活动能够起到激活“生成”的作用,教研活动才是成功的。
4、要营造对话交流氛围,同时把握好话语主动权的调控
教研活动最怕的是“一言堂”,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但是无序的交流可能是低效益的,把握话语的主动权常常是教研活动主持人经验的所在。
5、一定要达成研究共识,并关注行为跟进
教研活动的收获与成效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进步,二是行为上的改进。许多教研活动的小结往往是对过程的整理,却没有思考研究之后的认识提高,没有去关注最后的共识。教研之中,大家要从浅显的道理出发,提升为指导教学行为的基本理念,再根据可能,将理念系统化为理论。这种认识的进步应该有一点,是一点,共识的形成与延伸是收获的重要方面。当然仅仅停留在认识是不够的,光说不练也未必是有效的教研,只有将研究共识转化为进一步的教学建议,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改进才是教研的目的。
将叙事研究方法应用到教研活动的研究中,倡导用案例的方法研究教研活动的策划的思路。老师们既可以从一类活动入手,去总结这一类型教研活动的经验;也可以从一次活动入手,反思活动的得与失,讨论提高活动质量的方法和建议。案例的呈现形式也应特点纷呈,可以夹叙夹议,以议论分析为主;也可以叙议结合,以叙事介绍为主;也可以以教研活动实录的形式来展示。当然,我们无意以一种模式统一所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的叙述形式,只要老师们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参与教研活动,认识教研活动,只要老师们重视教研活动中的收获与效率,就是校本教研精神的体
强化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以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工作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地开展校内教研活动。
一、正确认识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必须以学校发展为本”,强调从学校实际出发,围绕学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工作,通过解决现实问题为学校发展服务;第二层含义是:“必须以教师发展为本”,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通过教研来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第三层含义是:“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要研究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首先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三种基本力量。
二、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做法
校本教研强调以问题研究为核心,增强教研的目的性、减少随意性,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确定有自身特色的教研方式。
(一)发现问题
领导通过听课、观摩课例、研讨交流或者是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困惑和问题,教学领导与教研组的教师们进行交流,选择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进行研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发现问题:
1、教研组听评课中发现问题
领导在听课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及时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在听课和交流中发现教研专题,有的放矢地开展教研活动。因此,学校各教研组每学期都应该开展教学研讨课,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听课、评课,从听评课中发现问题。如:我校就组织这样的教研活动,选择某位教师上课后,集体备课时,全组教师共同来备这节课,听课时全组教师共同参与,课后马上评课。评课时,先由授课教师谈本课的设计意图、要实现的目标、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再由本组教师进行评析,在评课的过程中针对课堂教学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主题。如我们在听评课中发现了“各学科在分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只注意分组的形式,而不注重效果”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就组织各教研组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合作、自主学习”,展开研讨交流活动,使教研活动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2、课例观摩中提出问题
教师所有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最终的着眼点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因此要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应该经常组织教师进行课例观摩活动。可以把外出学习带回来的光盘选择有代表性的放给教师观看,全体教师共同去感受。也可以因地制宜,选择身边教师的课例进行观摩研究,把学校教师上公开课、评优课或教研课的全过程实录下来,放给教师们看,并进行研讨。在听评课中把发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专题进行研究。如:在我校在听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搭石》一课后,老师们发现在四年级的课堂上还利用一定时间进行书写指导,有必要吗?于是,我们就以“四年级还需不需要进行书写指导”为专题进行了研究。
3、研讨交流中提出问题
专题研讨是一种可以自由发言的讨论会,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如我校曾以“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学习”为主题举行专题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们围绕着“探究式学习”展开了研讨,通过交流,教师们加深了对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认识,同时还形成许多教学策略与方案,便可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同时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探究式学习作为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学习方式是否也同样适用于语文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在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作为校本教研的新问题进行研究。
4、自我反思中提出问题
倡导教师自我反思,是因为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学中出现了“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解决问题,且不断回头反思解决问题的效果时,才真正踏上了一条校本教研的旅程。如:我校的教师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提出教材的插图有的与课文内容的描述不大一样,或是与课文的价值取向不大一致时,怎样处理?于是我们就以“如何使用课文的插图”为专题,作为校本教研的问题进行研究。
(二)设计方案
搜集、整理和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方案。
1、理论指导
理论指导是针对校本教研中发现的普遍性的问题或是个别教师走进了教学误区时,适时的从理论上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如: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当前的课改新形式,无论是有必要还是没有必要,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好象没有了小组合作就不叫上课似的。在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一专题进行研究后,学校及时的组织教师进行有关小组合作方面内容的理论学习,使教师清楚小组合作必须是有效的,从而把握了教师教学的方向。
2、专业引领
专业引领通常是采用开展讲座的形式进行。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讲座,也可以进行校内领导讲座,要以校内领导讲座为主。
专业人员讲座。专业人员接触的范围广,因此就站得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要远远的高于基层单位的人员,要请他们作指导,象我们在研讨交流中提出的“在语文课中可以让学生探究哪些内容?教学模式如何?教师的作用如何发挥?”等问题就可以请科研室的人员从理论上作指导。象我们在自我反思中提出的“如何使用课文的插图”这一问题,就可以请师校的教研员做专门的指导。
校长、副校长讲座。虽然专业人员的讲座非常专业,教研员的指导非常到位,但不能长期依赖于他们,校长和副校长还要从学校自身的需要出发,结合外出学习和考察获得的经验进行讲座,指导教师正确教学。
通过研究人员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引领,对发现的问题设计出要解决的方案,从而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
(三)行动实践
根据制定的研究计划,教研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头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探索,并保持探索过程中的同伴互助。
1、重视集体备课
学校要确立“校本教研日”,使校本教研制度化。“校本教研日”可以是集体备课,重点是对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实践的反思等。也可以是综合教研活动,重点是理论学习、课例观摩、专题研讨、案例评析等。
这种教研模式会形成重研讨、重互助、重实践的新型教研风气,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
案例评析式教研活动,是根据听课过程中感觉教师哪一个教学环节或是片段处理的好,把它拿出来与教师们一起分析研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在教研时,先让老师把自己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效果?”说出来,然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议。如: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觉得赵威老师在讲《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的环节设计的非常好,就让她在教研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
3、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
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适用于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具有超前性的,或者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新理念、新方法的认识与实践。例如: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都是以写记实类习作为重点,很少有想象作文的内容。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是,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会不会产生更多的空话、假话?哪些内容的想象作文适合学生写?怎么指导才能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教师们都很困惑,可供借鉴的资料和经验很少。为此,我们可以应用“课题研究式教研活动”加以研究,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反复地进行课堂实践、分析讨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认识,找到策略,积累经验。
通过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就是想解决教师把理念转变成行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用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总结反思
教师个人将参加校本教所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教育教学片段,通过案例的形式撰写出来,并和全组老师一起分享。同时教研组总结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得失,写出教研活动的报告。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就是想让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使教师能够在总结中提高,在借鉴中创新。
三、校本教研要坚持以课例为载体
要使校本教研取得实效,关键在于确定好教学研究的主题。我认为,研究的主题应该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应该让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能够及时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行为。
课程改革需要教研活动的有力支持,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也只是做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还需要不懈努力与追求,只要我们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形式。
谈谈怎样进行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
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就是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立足学校,以人为本,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自我反思,达到促人发展,促质量提高的教研活动方式。那么怎么开展校本教研呢,怎样才能使我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比较高的回报呢?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第一,自我充电,提高教师的认知水平和研究水平,丰富教师的知识内涵。就教师自身而言,要形成读书学习不断积累的好习惯。应该积极主动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广泛学习,特别是会利用因特网,主动进行网上学习培训,开发丰富的网上资源,开阔视野、灵活思路,从而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克服被动性、盲目性。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积极为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比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灵活培训形式,全力提高教师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教师外出参观考察活动,从先进或发达地区吸取教学智慧,获得教研灵感。主动邀请上级教研部门、高校专家、学者到校讲学、调研,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研究会议、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当然,教师的全面提高也是伴随着校本教研的开展而逐步进行的,二者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第二,同伴互助,注重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县从03年以来推广的“集体备课个性化教学”形式就是促进教师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备课制度改革,实行集体备课制,教师提前研究教材,独立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课后反思。这样既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了备课实效。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这种教研形式重在倡导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确实提高了教学研究质量。
第三,课堂观察,全面解析教学行为,促使教学行为精益求精。许多教学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师缺少对问题的信息与意识而引起,教室是一个繁忙的地方,老师很少有时间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现实情况是:教师从来就很少对课堂(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进行系统的观察。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透过观察学习意想不到的东西”“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后面所隐藏的复杂性。”在校内开展教研活动,全体参加者边观看录像边讨论授课的具体事例,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目的并不是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让大家一起感受授课过程的“乐趣”和困难,因此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感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因此,观课可以让老师意识到自已的偏见,通过放大特定的教学行为,将自己的观察与他人的观察相比较,变灌输式教研活动为主动参与式教研活动,达到共研共进之功效。
第四,与课题研究结合,增加校本教研的理论支撑,引领校本教研的方向。课题选择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它对整个教研活动起着定向作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影响着教师“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等。所以在校本教研工作中我们倡导以教科研课题作为教研的内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开展学习和课题研究活动。在学习和研究活动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学习与工作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讨论结合。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人人要参与、校校有专题、全县成体系”的科研格局。教师学习与教育专家指导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等。这种以校为本的教研是一个连续的、面向未来的永恒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教研方式之一。
第五,搭建平台,营造宽松和谐教师交流的氛围。思想只有通过交流才让知晓,通过碰撞才能够产生火花。为了更好地促进教研与科研的共同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通过举办以各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的课题答辩会、课题推广活动等,可以促进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比如举办了“教学思想”论坛,促进校长办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中年教师创新教学活动、老年教师传艺活动等,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发展目标和施展本领的舞台等,都是增强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方法。无论你是科研所得,还是教研所获,都可以在“论坛”上交流。“论坛”上,我们不求观点完美,但求要有所思、所想,对共同关心的无论是科研还是教研的热点问题,都可以进行实时交流,随时点评,以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六,自我反思,提升、深化校本教研层次和内涵。因为反思更能促进教师的自我改变,让教师萌生“参与感”;体会教师的自我教学,加重教师的“成就感”;通过反思使教师处于主动的角色,获得立即的回馈。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反思中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必须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可以说,任何外在的东西若是离开了教师自我反思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
最后,建立长效运行机制,使校本教研经常化、制度化。首先,必须完善“校本教研”工作体系,规范“校本教研”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明确领导和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制定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策划、定期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例会、包校蹲点、学科研究组等工作制度。同时在学校组建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领导机构,并吸纳教导处、教研室、教研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校本教研”考核组。通过开展听课、评课,定期检查、随机抽查、跟踪督查,实施实验教学质量监控;定期对各级教研组织的活动情况、效果进行监督检查考核;随机对学生质量进行测评,检查“校本教研”实验效果。
其次,要建立“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由教科研人员深入基地校,蹲点指导,和实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创造经验成果,再分阶段面向全县汇报展示,提供案例,以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辐射作用。组织好县、乡、校三级教研网络活动,坚持教研组每周不少于一次的教研活动,学校每月召开一次“校本教研”研讨活动,教研片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校际交流。打破常规,通过不定期召开校本教研研讨会、不同层面的校本教研座谈会等形式交流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提出研究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再次,为确保“校本教研”科学有序进行,要加强对实验档案的管埋。各个学校、每个教师都应该建立了“校本教研”专题档案,要求档案积累做到“全、细、勤”,学习的文献、论文、教案、实验记录、阶段小结、检测等原始材料及时归档整理。要周周有教学随笔,月月有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经验与困惑及时反馈到学校或教研室。
总之,“校本教研”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是我们在新形势下探索教研模式的一种尝试。它并不否定其它形式的教研作用,而是从另一种视角上探索教研的方向,扩大教研的职能,挖掘内在资源,促使教研更加科学。我们要很好研究探索适合我县实际的校本教研模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激发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增强学校管理的效能,达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教研组作为一个教学研究最为基层的实体由来已久,但是并不意味着教研组活动都是有效的,高效的。我理解中的有效性有这样三层意思:
效率: 是指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的比值,应放弃 “ 事倍功半 ” ,追求 “ 事半功倍 ” 。
效果: 有没有效果,就是看教师们参加校本教研前与参加校本教研后的变化值?有效果的校本教研应是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
效益: 是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尽可能地促使老师都愿意全情投入教研活动。如果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那么校本教研将及不上个人自主的研修,这将使得校本教研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怎样提高教研组活动的有效性,我将其归结为五方面,分别是:
(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 —— 活动有效的关键
(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三)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五点中,着重交流第四点,详细描述我们是怎么做的,其余四点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了。
(一)提升教研组长的工作能力 —— 活动有效的关键
1 、给予引导、帮助及监控
2 、培养组长自我反思的习惯
3 、对教研组长的评价实现多角度
(二)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需求 —— 活动有效的根本
1 、研究问题来自于真实的教学环境。
2 、研究内容系列专题化。
(三)基于 “ 对话 ” 的教研方式 —— 活动有效的前提
1 、对话建立于自我的思考
2 、对话要有民主的氛围。
3 、多元的对话途径。
(四)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 —— 活动有效的保证
原本属于教研组长或上课教师的工作,从始至终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其中,重心从一个教师转移到了如何让每一个生命个体主动参与进来,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对教学的思考,从而使我们每一个教师在教研组活动中得到发展。
聚焦问题阶段: 每位教师每周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例如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校本教研发现真问题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在听好一节课后必须提交两个问题。(举例读)教研组利用每周活动时间,通过问题会诊、问题答辨等方式,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最为此问题便成为下学期的研究主题。
情报搜集阶段: 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很是美好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要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过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数学教研组曾经于 2005 年 3 月 25 日开展过市级校本教研展示活动,这一次活动就是一次提前介入式的活动,该次活动的研究主题是:如何开展有效地自主探究。流程如下:
● 课题的确定、评课维度的确定
课题的确定 在教研课中,课题的确定一般是由执教教师所决定的,但是我们把课题确定的过程作为全组教师研究教材、并明确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适合用于这一学习方式的过程。
环节一:研读教材,并根据自主探究的理论知识,在个人认识基础上并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你认为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课题。
环节二;交流讨论,我认为哪一堂课是适合于开展自主探究这一学习的运用?我为什么是这样认为的?在研讨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两堂课。
评课维度的确定 全组讨论:只停留于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评课方式行不行?怎样更有利于对主题形成清晰的认识?研讨的结果:评课应围绕主题制定出评课的维度,这样才能使对课的解剖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使我们的思考更深入。再次讨论:评课维度提出的依据是什么?提出怎样的维度?研讨结果:评课维度应依据前期出现的一些教学行为与自主探究学习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提出的维度应该在自主探究这一学习方式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最后我们确立了四个评课的维度并在每个维度上安排了两到三个重点点评的教师。
● 试教、提出修改意见
试教前,我们要求两位上课教师先自己备出教学预案。原因一:每人有每人的想法,尊重教师的原创;原因二:改变教师依赖别人指导的心理与行为。 3 月 11 日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按照惯例,全组教师到场听课,并于当于下午进行了课后研讨。研讨包括: 1 、说课:关键要让执教教师说出你对教材是怎么理解的?目标定位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细节落实目标的? 2 、教师评课:提出哪个环节上是不够好或不够清晰的?并且质疑执教教师你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并提出是否可以这样改进,会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 课堂教学展示,数学组教师和其余学科部分教师研讨活动
展示集体智慧的结晶,使每个教师从中看到我们改进后的策略是否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一起来反思成功或不足的原因所在,,以求得共同发展。
回顾这个全体教师一起行进的过程,过程中蕴含了全体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对话使教研活动变成了创造、生成的过程,对话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共同成长,对话了促进了学校教研组文化的形成。
主题总结阶段: 不反思的教研是没有深度的、它的有效度也必然是低的。某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告一段落之后,要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教研组内的每一位教师在一学期内经历一次上述的全过程,只要持之以恒,教学研究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五)逐步完善评价体系 —— 活动有效的助推器
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在学校内广泛深入开展创建品牌教研组活动,从 “ 教研组长负责任、教研活动规范求特色、教学常规质量监控有实效、教研氛围浓厚、教研有实绩、其他 ” 六个方面加以评价。在校内树典型、引路子、拓思路、引领教研组工作不断提升品质,从而形成比、学、赶、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教研氛围,推动教研组活动有效地开展。
很多人都问我,你们校本教研有什么特色?并没有!只是一个 “ 实 ” 撑起了一片天空,使整个团队多次承担市、区级校本教研活动,多次被评为市、区级优秀教研组,这次又在秀洲区首次学科基地评选中榜上有名。我觉得务实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务实传递着积累与渐进的思想,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相信只要踏实每一步,我们的工作就会有效,就能孕育出一片姹紫嫣红!
《怎样让教研活动更有效》相关文档: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07-12
一课多研让园本教研更有效08-27
怎样让教研活动更有效08-27